论教师的仁爱之心_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

[摘

要]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指爱己、爱人、

爱物,体现为尊重、理解、关怀、宽容。要培育教师的仁爱之心,须从培养恭、宽、信、敏、惠五德入手。“恭”和“宽”强调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惠”则强调做人的风范。

[关键词]教师;仁爱之心;学生

[作者简介]王枬,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其表现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1]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四有”的

爱人、爱物。先爱自己,然后爱人,再后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即爱所有人。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王阳明则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学问》),表达了“仁爱”的最高境界。自此,儒家仁爱思想便形成了以“亲亲”、“仁民”、“爱物”为基本内涵,以“君子人格”为践行基础和载体的完整体系。

(一)仁爱是爱己

仁爱是以自身作为出发点的。爱己就是爱自己,即自尊、自知、自爱、自重。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道:“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们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们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爱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

[2]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

要求,不仅为全国千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更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仁爱是社会德性的总的形式,教师具有仁爱之心,便是社会德性的具体体现。

一、教师仁爱之心的内涵

“仁爱”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情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字被提到109次。孔子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

基础。如果能“把他人当作人来爱”看成是美

神,是做人的根本。具体来说,仁爱是爱己、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教育学一般项目立项课题“学校教育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BBA150019)的研究成果。

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爱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悦纳自己,表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而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理解诸因素。

教师有多重身份,承担着多种角色,有时不同身份和角色之间难免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及时调整,这是教师爱自己的关键。教师首先是作为“人的教师”,其次才是作为“教师的人”。

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是生活在具体时代的“具体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普通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作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教师的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应该是朝气蓬勃、有滋有味的。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生活中还有比工作更重要的内容,如健康、快乐、家庭、友情。作为普通人、平凡人的存在,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教师也有内心矛盾,也有喜怒哀乐。这正是“人”的生活。教师“爱己”,就是要使自己回归到人的生命存在的层面上来。

作为“教师的人”,强调教师是“专业人员”,是人之楷模,是行为世范。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通常,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既然教师的使命是塑造灵魂,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教师的人格和行为

就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甘于寂寞的操守。教师“爱己”,就是要热爱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仁爱是爱人

汉字中,“仁”字的写法是“二人成仁”。这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人的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上仁爱的,仁爱一定是在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孔子说,“爱人”分为两个部分:“亲亲”和“泛爱众”。

亲亲,即要求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施以爱心,主要是指爱父母和长辈。它包含孝、尊、敬、养四个方面。“亲亲”是“仁爱”的本始。孔子认为在处理自己跟别人的关系时,首先应该爱有血缘关系的人,然后再扩展到爱陌生人,即爱人。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百善孝为先。《中庸》中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尽心上》则说:“亲亲,仁也。”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仁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这表明了儒家思想中,以“亲亲”的血缘亲情为参照依据,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爱之等差次序。

泛爱众,即将“仁爱”推己及人,广施爱心。爱人不仅仅是“亲亲之情”,还应该广泛地爱护众生。孔子将“仁爱”扩充为“泛爱众”,就是提倡每个人均要具备宽广的胸襟,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关怀所有人,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由“亲亲”推至“仁民”,不仅体现了“仁爱”思想在践行中的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升华。

教师从事着培养人的工作,更需要这种“亲亲”和“泛爱众”的“爱人”的情怀。教师既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全心全意去爱每一

个学生。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标志。教师要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

(三)仁爱是爱物

所谓“爱物”即“爱自然”,指对人类之外的宇宙万物施以爱心。儒家传统道德将仁爱的精神注入自然万物,将人与自然万物连为一体。主张“民胞物与”和“万物一体”,这种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孔子强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在孔子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他把“仁爱”从爱亲到爱众再扩展到爱物。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正是“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接纳和包容。爱物既体现为热爱大自然,也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仁爱的重要体现。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就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和行为去影响下一代。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也是一种个性的成熟,是不断追求灵魂丰盈和精神充实的进取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礼记·大学》中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作为探究知识、修身养性的方式,教师必须好学、爱学,只有格物致知,才能教人;只有诚意正心,才能为人。

因此,仁爱就是改变个人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与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二、教师仁爱之心的体现

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主要体现为尊重、理解、关怀和宽容。

(一)仁爱是尊重

尊重就是敬重、重视,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照顾他人的体面;尊重但不过分放纵,包容而不一味纵容。

渴望尊重、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尊重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理解。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尊重是相互的,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被学生尊重的教师,是那些懂得尊重学生的人。尊师与爱生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相互尊重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必须都存在,教育才能和谐。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树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这是爱的最好的诠释。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这种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他们的发展规律。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容纳个性,允许差异,把差异当作美丽来欣赏。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并不断自我完善。

(二)仁爱是理解

理解是推己及人,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爱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理解学生突出表现

在两个维度,即理解学生的特征、理解学生的需要。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既是教育活动的反应者,又是教育成果的体现者。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只有当教师有目的的活动与学生有目的的活动对应时,教师才能在工作对象中实现教育目的。可以说,教育的成效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合作的结果。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与其他社会成员学习的区别之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教师要理解和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作出动态调节。这种调节的方向、幅度、内容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权利。在自主学习中,学习是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个体不再是对象性存在而是主体性存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迫的、不得不履行的一种义务,而是自身成长的内在责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生存,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也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关照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仁爱是关怀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学会关怀,培养其关怀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要培养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对

[3]世界有足够理解和尊重的人。这就需要教

爱的道德行动,而仁爱关乎社会的良善。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关怀意味着关系,意味着“我与你”的对话,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关怀是相互的,人的生命成长正是从“他者意识”的形成开始的。“他者意识”视每一个体为彼此内在联系的人,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与“他者”的关系所构成的“关系性存在”。一方面,“关系性存在”以个体生命为前提,赋予生命以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关系性存在”又是诸多个体生命的集聚,内在地统整了“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教育关怀的本质是生命关

[4]怀。教育关怀的重要性在于关系。教育关

怀在尊重“自我”的主体性、独特性存在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他者”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关怀“他者”。“他者关怀”不仅是建立关怀“他者”的前提,敞开关怀“他者”的视域,更重要的是,在与“他者”相遇的具体情境中,实现真正的“关怀他者”。

教育者必须是“关怀者”,教师要有关怀他人的心胸,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善于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关怀。教师始终要以关怀的姿态面对学生,向他们传达来自世界的善意,让他们学会关怀自己,也学会关怀他人。

(四)仁爱是宽容

宽容即宽恕与容忍。它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即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容忍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美国作家房龙在其名著《宽容》中曾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人类文明进步

[5]对于教师来说,的重要标志。宽容是一种

师做到自己要学会关心、教会学生关心、形成师生互动的关心。关怀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仁

品质、修养,是一种大智慧,是必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宽容的教师,“宽”是一种叹为

观止的个人魅力,“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个人度量。教师的宽容包含了对学生、对自我、对同事的宽容。其中对学生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叛逆行为的宽容,对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宽容,对学生人性弱点的宽容,即容事、容言、容人。教师不贪图名利,不计较得失,包容不同见解、不同个性、不同行为,承认差异,这是在平等基础上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对学生有更好未来的期待。有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才会形成宽容的社会。

宽容学生应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宽容学生应以支持、同情、倾听为方式,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宽容学生应以谅解、欣赏和鼓励为途径,教师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应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和包容,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不是妥协,不是迁就,不是放纵。教师的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与“严”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宽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伸展空间,而严格要求则为学生发展铺设了正确轨道。宽容以公正为前提,以适度为原则,以发展性为限度。事实证明,教师有了宽容心,就能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有了宽容心,就会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教师仁爱之心的培育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仁爱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爱之心也是教师职业的伦理要求,

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要为人庄重,待人宽厚,做人诚实,做事勤勉,善待他人。这为我们提供了培育仁爱之心的路径。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需要培养恭、宽、信、敏、惠的品性。

(一)“恭”和“宽”:做人的修养1. 恭

“恭”指恭敬、严肃,端庄有礼。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孟子·告子上》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这表现在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生出欢喜心,有愿意向他人学习的决心;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生起惭愧心,有迫切改变自己的决心。对人恭敬,就是庄严自己。

“恭”是内在深厚、外在庄严的统一,是深刻内涵的外在流露。培养恭敬之心要从涵养底蕴做起。

其一,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即尊重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同生同在、相互依存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有了这种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态度,就会使人有所敬畏,清楚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其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视他人与

自我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发自内心地尊重,就是恭敬待人。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这是实现师生人格平等的先决条件。

其三,认真做事、认真工作。做事要有恭敬的态度,要认真对待,不敢轻慢。尤其体现在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工作,恭恭敬敬地做事。总之,恭敬之心就是敬天、敬人、敬事。想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就应该从恭敬天地、恭敬他人、恭敬事业开始。

2. 宽

“宽”是一个人看别人的态度,宽容、宽恕、宽厚、宽广,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这就是宽。宽的基础是理解,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兼收并蓄;二是主张平衡,淳厚中和。宽容包含了两个阶段:先宽,而后乃容,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

宽容折射着人性的光芒,体现了厚德载物的气度,展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保持宽容、宽厚的心态,一方面能获得众人的拥戴。“有容乃大”(《尚书·君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因为气度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为之尽力。另一方面能净化自我的心灵。宽以待人,就是宽以待己;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只有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才可以获得一个自在的人生。因而,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且会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博爱。

要做到“宽”,其一,原谅他人过错。这是一种豁达和大度,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学生处在未成熟状态,难免会犯错误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这就更需要教师以“宽

仁之心”对待。其二,培养同情之心。同情之心是个体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对他者处境、遭遇或情感状态产生同感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具有“向他性”、“反应性”和“能

[6]动性”等特征。同情是理解的条件,也是理

解的向导。教师的同情心是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培育学生同情心的重要条件。其三,强调求同存异。“宽”意味着多样、和而不同,即容许他人的不同之处,容许不同个性的自由生长;容许他人的不同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体验,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个人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非不分,纵容放任,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能够使自己做到诚实、开朗,在生活中保持乐于进取的程度,宽容是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真正的宽容总是真诚自然的。“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以爱为基础。其更高境界是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还能以德报怨,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温暖他人的心灵。

(二)“信”和“敏”:做事的态度1. 信

“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后演化为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诚,信也”,“信,诚也”。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要求人们“敬事而信”,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不欺,讲信用,不食言。“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无论是对社会还

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兴旺之道,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诚信可取信于民,诚信为政,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诚信是公民的道德“身份证”。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诚信是一块试金石,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信守承诺,诚实守信,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人人有信,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

[7]得以实现。

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捷的一种感知能力;敏锐是人的感官或思想对外界事物灵敏而迅速的反应能力;敏捷则是人的行为面对外界事物快速反应的表现。其中,敏感强调的是人机敏的直觉力,敏锐强调的是人灵敏的洞察力,敏捷强调的是人动作的快速反应力。“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活动特别需要教师的职业敏感。这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所做出的特殊敏锐的直觉心理感知和对此所作出的恰当判断与反应的过程。这种职业敏感,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直接、迅速、整体的洞察和领悟。

“敏则有功”。灵敏便会有机会,勤敏便会有功绩。有了敏感的直觉力、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反应力,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抓住机遇,进而建功立业。教师的职业敏感指向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与教育教学活动对象相关的一种直觉敏锐的感知,是一种“教育嗅觉”。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养成的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体现了教师独有的专业心理品质。正是借助于对教育的敏感,教师才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促使教育实践以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展开。正因为有了这种对教育的敏感,教师才可能萌发解决教育问题的冲动,产生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和进行变革的内在需求,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没有这种敏感,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教师的职业敏感凸显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特性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体现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

[9]通过完善自身促进教育发展的自觉性。

要培养“信”的品质,既要讲诚信,也要守信用。其一,讲诚信。“诚”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规范。一方面,诚信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是人们意识到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要求。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

[8]它是在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和发种意识。”

展的过程中,个人在自己身上发展起来的那种积极的、要求自我确证的、激励自己追求的力量,促使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和品质获得肯定。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而非外部的。它推动着人们对诚信进行主动的遵循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践行,以塑造完善的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无妄、言而有信、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其二,要守信用。从道德层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守信用要求信守承诺,严格履约。教师要以信用取信于人,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讲信誉、重表率,言必行、行必果。

2. 敏

“敏”即敏感、敏锐、敏捷。敏感是人在

培养“敏”的品质,可从以下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敏感性,即能够见微知著,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培养教学敏感性。敏感就是专注,就是痴迷,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应特别关注,善于预见与驾驭课堂,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世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道德敏感性。其核心在于发现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的道德敏感是指教

师对外在于自己的道德事件及行为的易于感受,并给予它们关注和积极反应的品性。教师应善于从细节中觉察出存在的道德问题,尤其是能觉察出一些带有方向性、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其二,要培养敏锐性,即能够预见,防患于未然。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向,及时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其三,要培养敏捷性,即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教师决策要果敢,行动要迅速。在发现问题、察觉苗头时,就要赶紧决断,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敏感是“心到”,敏锐是“眼到”,敏捷是“手到”,而关键是“心到”。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教师若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生活。

(三)惠:做人的风范

“惠”即恩惠、实惠。意为给他人以好处,让利于他人,施惠于他人。在物质层面体现在与大家分享利益,在精神层面体现在不断鼓励大家。

倡导“惠”,这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君子美德。“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惠则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惠从属于仁,惠的思想体现着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一方面,惠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在儒家看来,君对臣、父对子、兄对弟要施以恩惠,人要抚恤幼孤之人,这样才能建立起伦理纲常,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惠也是实行仁政德治的重要前提。儒家不仅将“惠民”作为仁政思想的重要方面,“不惠则无以聚民”,而且对于能够施惠于民的人更是大加赞赏。如孔子称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称其为“惠人”。

要做到“惠”,孔子认为首先要保证人民“足食”。“惠民”的最高标准是“博施济众”,这不仅是仁道的表现,更是最高的圣德。为

达到“惠民”的目标,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在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追求进步的渴望,教师就必须“以惠使人”。惠即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肯定每个学生的价值。好的教师应当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不论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从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带领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真正看到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师才“足以使人”。《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要关心、关爱、关怀学生。“惠人”是在了解学生本质的前提下的智慧之举。以物质名利诱惑他人固然是惠,但只是浅层次的惠。高级状态的惠是以伟大的理想启迪他人、吸引他人。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好的教师会使学生从课堂中找到自信、焕发热情、激起勇气、寻得力量。当然,惠是需要审时度势的。教师需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学生需要表扬时给予赞赏,在学生经受挫折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恭、宽、信、敏、惠这五德中,“恭”和“宽”强调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惠”则强调做人的风范。具备这五德,就能立于天下。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更需要具备这五德,并以恭、宽、信、敏、惠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仁”实人之性,“人”则仁之体,修仁实乃做人而已。“仁爱”的境界是无法向外求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 新华每日电讯,2014-09-09.

(下转第144页)

[12]栗洪武,霍涌泉.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意义[J ]. 教育研究.2002. (5).

Education of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in Service of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Yang Jie ,Li Hongwu &Chen Lei

Abstract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 policies in

service of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based on the general line of CCP's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uld meet and satisf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ar and the border region politics ,military ,party affairs ,people's movements ,medical cares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nstruction. Thi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was cadre-education-oriented and in service of the full-scale war laid a solid cadre foundation for the final success of the war through fostering about a million highly qualified talents in terms of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policy for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Authors :Yang 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 Hongwu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Chen Lei ,doctoral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责任编辑:张平]

(上接第124页)

[2]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39.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

[4]汪树林.追寻生命福祉的教育关怀——兼论教育的责任伦理[EB/OL]. http://www.docin.com/p-1137931191.html.

[5]房龙.宽容[M ]. 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

[6]石中英.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

[7]吴金林.倡导诚信传承文明[EB/OL]. http://gs.wenming.cn/pl/201309/t20130909_814220.html.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7.

[9]刘丙元.论教师的教育敏感[J ]. 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On Teacher's Benevolence

Wang Nan

Abstract :Benevolence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good teacher. The benevolence mainly refers to love yourself ,

others and objec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respect ,understanding ,caring and tolerance. To cultivate a teacher's benevolence ,we must start with respect ,tolerance ,honesty ,sensitivity and grace. Respect and tolerance emphasize the emphasizes the manner of being a person.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self-cultivation of being a person ,honesty and sensitivity emphasize the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things ,and grace

Key words :teacher ,benevolence ,student

Author :Wang Nan ,D.Ed.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Guangxi Normal

[责任编辑:刘洁]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

[摘

要]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指爱己、爱人、

爱物,体现为尊重、理解、关怀、宽容。要培育教师的仁爱之心,须从培养恭、宽、信、敏、惠五德入手。“恭”和“宽”强调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惠”则强调做人的风范。

[关键词]教师;仁爱之心;学生

[作者简介]王枬,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其表现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1]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四有”的

爱人、爱物。先爱自己,然后爱人,再后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即爱所有人。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王阳明则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学问》),表达了“仁爱”的最高境界。自此,儒家仁爱思想便形成了以“亲亲”、“仁民”、“爱物”为基本内涵,以“君子人格”为践行基础和载体的完整体系。

(一)仁爱是爱己

仁爱是以自身作为出发点的。爱己就是爱自己,即自尊、自知、自爱、自重。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道:“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们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们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爱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

[2]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

要求,不仅为全国千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更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仁爱是社会德性的总的形式,教师具有仁爱之心,便是社会德性的具体体现。

一、教师仁爱之心的内涵

“仁爱”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情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字被提到109次。孔子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

基础。如果能“把他人当作人来爱”看成是美

神,是做人的根本。具体来说,仁爱是爱己、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教育学一般项目立项课题“学校教育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BBA150019)的研究成果。

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爱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悦纳自己,表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而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理解诸因素。

教师有多重身份,承担着多种角色,有时不同身份和角色之间难免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及时调整,这是教师爱自己的关键。教师首先是作为“人的教师”,其次才是作为“教师的人”。

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是生活在具体时代的“具体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普通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作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教师的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应该是朝气蓬勃、有滋有味的。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生活中还有比工作更重要的内容,如健康、快乐、家庭、友情。作为普通人、平凡人的存在,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教师也有内心矛盾,也有喜怒哀乐。这正是“人”的生活。教师“爱己”,就是要使自己回归到人的生命存在的层面上来。

作为“教师的人”,强调教师是“专业人员”,是人之楷模,是行为世范。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通常,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既然教师的使命是塑造灵魂,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教师的人格和行为

就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甘于寂寞的操守。教师“爱己”,就是要热爱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仁爱是爱人

汉字中,“仁”字的写法是“二人成仁”。这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人的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上仁爱的,仁爱一定是在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孔子说,“爱人”分为两个部分:“亲亲”和“泛爱众”。

亲亲,即要求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施以爱心,主要是指爱父母和长辈。它包含孝、尊、敬、养四个方面。“亲亲”是“仁爱”的本始。孔子认为在处理自己跟别人的关系时,首先应该爱有血缘关系的人,然后再扩展到爱陌生人,即爱人。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百善孝为先。《中庸》中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尽心上》则说:“亲亲,仁也。”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仁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这表明了儒家思想中,以“亲亲”的血缘亲情为参照依据,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爱之等差次序。

泛爱众,即将“仁爱”推己及人,广施爱心。爱人不仅仅是“亲亲之情”,还应该广泛地爱护众生。孔子将“仁爱”扩充为“泛爱众”,就是提倡每个人均要具备宽广的胸襟,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关怀所有人,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由“亲亲”推至“仁民”,不仅体现了“仁爱”思想在践行中的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升华。

教师从事着培养人的工作,更需要这种“亲亲”和“泛爱众”的“爱人”的情怀。教师既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全心全意去爱每一

个学生。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标志。教师要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

(三)仁爱是爱物

所谓“爱物”即“爱自然”,指对人类之外的宇宙万物施以爱心。儒家传统道德将仁爱的精神注入自然万物,将人与自然万物连为一体。主张“民胞物与”和“万物一体”,这种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孔子强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在孔子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他把“仁爱”从爱亲到爱众再扩展到爱物。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正是“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接纳和包容。爱物既体现为热爱大自然,也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仁爱的重要体现。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就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和行为去影响下一代。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也是一种个性的成熟,是不断追求灵魂丰盈和精神充实的进取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礼记·大学》中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作为探究知识、修身养性的方式,教师必须好学、爱学,只有格物致知,才能教人;只有诚意正心,才能为人。

因此,仁爱就是改变个人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与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二、教师仁爱之心的体现

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主要体现为尊重、理解、关怀和宽容。

(一)仁爱是尊重

尊重就是敬重、重视,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照顾他人的体面;尊重但不过分放纵,包容而不一味纵容。

渴望尊重、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尊重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理解。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尊重是相互的,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被学生尊重的教师,是那些懂得尊重学生的人。尊师与爱生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相互尊重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必须都存在,教育才能和谐。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树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这是爱的最好的诠释。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这种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他们的发展规律。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容纳个性,允许差异,把差异当作美丽来欣赏。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并不断自我完善。

(二)仁爱是理解

理解是推己及人,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爱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理解学生突出表现

在两个维度,即理解学生的特征、理解学生的需要。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既是教育活动的反应者,又是教育成果的体现者。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只有当教师有目的的活动与学生有目的的活动对应时,教师才能在工作对象中实现教育目的。可以说,教育的成效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合作的结果。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与其他社会成员学习的区别之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教师要理解和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作出动态调节。这种调节的方向、幅度、内容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权利。在自主学习中,学习是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个体不再是对象性存在而是主体性存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迫的、不得不履行的一种义务,而是自身成长的内在责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生存,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也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关照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仁爱是关怀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学会关怀,培养其关怀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要培养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对

[3]世界有足够理解和尊重的人。这就需要教

爱的道德行动,而仁爱关乎社会的良善。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关怀意味着关系,意味着“我与你”的对话,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关怀是相互的,人的生命成长正是从“他者意识”的形成开始的。“他者意识”视每一个体为彼此内在联系的人,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与“他者”的关系所构成的“关系性存在”。一方面,“关系性存在”以个体生命为前提,赋予生命以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关系性存在”又是诸多个体生命的集聚,内在地统整了“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教育关怀的本质是生命关

[4]怀。教育关怀的重要性在于关系。教育关

怀在尊重“自我”的主体性、独特性存在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他者”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关怀“他者”。“他者关怀”不仅是建立关怀“他者”的前提,敞开关怀“他者”的视域,更重要的是,在与“他者”相遇的具体情境中,实现真正的“关怀他者”。

教育者必须是“关怀者”,教师要有关怀他人的心胸,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善于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关怀。教师始终要以关怀的姿态面对学生,向他们传达来自世界的善意,让他们学会关怀自己,也学会关怀他人。

(四)仁爱是宽容

宽容即宽恕与容忍。它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即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容忍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美国作家房龙在其名著《宽容》中曾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人类文明进步

[5]对于教师来说,的重要标志。宽容是一种

师做到自己要学会关心、教会学生关心、形成师生互动的关心。关怀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仁

品质、修养,是一种大智慧,是必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宽容的教师,“宽”是一种叹为

观止的个人魅力,“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个人度量。教师的宽容包含了对学生、对自我、对同事的宽容。其中对学生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叛逆行为的宽容,对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宽容,对学生人性弱点的宽容,即容事、容言、容人。教师不贪图名利,不计较得失,包容不同见解、不同个性、不同行为,承认差异,这是在平等基础上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对学生有更好未来的期待。有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才会形成宽容的社会。

宽容学生应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宽容学生应以支持、同情、倾听为方式,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宽容学生应以谅解、欣赏和鼓励为途径,教师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应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和包容,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不是妥协,不是迁就,不是放纵。教师的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与“严”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宽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伸展空间,而严格要求则为学生发展铺设了正确轨道。宽容以公正为前提,以适度为原则,以发展性为限度。事实证明,教师有了宽容心,就能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有了宽容心,就会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教师仁爱之心的培育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仁爱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爱之心也是教师职业的伦理要求,

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要为人庄重,待人宽厚,做人诚实,做事勤勉,善待他人。这为我们提供了培育仁爱之心的路径。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需要培养恭、宽、信、敏、惠的品性。

(一)“恭”和“宽”:做人的修养1. 恭

“恭”指恭敬、严肃,端庄有礼。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孟子·告子上》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这表现在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生出欢喜心,有愿意向他人学习的决心;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生起惭愧心,有迫切改变自己的决心。对人恭敬,就是庄严自己。

“恭”是内在深厚、外在庄严的统一,是深刻内涵的外在流露。培养恭敬之心要从涵养底蕴做起。

其一,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即尊重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同生同在、相互依存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有了这种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态度,就会使人有所敬畏,清楚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其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视他人与

自我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发自内心地尊重,就是恭敬待人。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这是实现师生人格平等的先决条件。

其三,认真做事、认真工作。做事要有恭敬的态度,要认真对待,不敢轻慢。尤其体现在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工作,恭恭敬敬地做事。总之,恭敬之心就是敬天、敬人、敬事。想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就应该从恭敬天地、恭敬他人、恭敬事业开始。

2. 宽

“宽”是一个人看别人的态度,宽容、宽恕、宽厚、宽广,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这就是宽。宽的基础是理解,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兼收并蓄;二是主张平衡,淳厚中和。宽容包含了两个阶段:先宽,而后乃容,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

宽容折射着人性的光芒,体现了厚德载物的气度,展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保持宽容、宽厚的心态,一方面能获得众人的拥戴。“有容乃大”(《尚书·君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因为气度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为之尽力。另一方面能净化自我的心灵。宽以待人,就是宽以待己;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只有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才可以获得一个自在的人生。因而,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且会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博爱。

要做到“宽”,其一,原谅他人过错。这是一种豁达和大度,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学生处在未成熟状态,难免会犯错误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这就更需要教师以“宽

仁之心”对待。其二,培养同情之心。同情之心是个体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对他者处境、遭遇或情感状态产生同感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具有“向他性”、“反应性”和“能

[6]动性”等特征。同情是理解的条件,也是理

解的向导。教师的同情心是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培育学生同情心的重要条件。其三,强调求同存异。“宽”意味着多样、和而不同,即容许他人的不同之处,容许不同个性的自由生长;容许他人的不同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体验,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个人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非不分,纵容放任,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能够使自己做到诚实、开朗,在生活中保持乐于进取的程度,宽容是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真正的宽容总是真诚自然的。“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以爱为基础。其更高境界是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还能以德报怨,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温暖他人的心灵。

(二)“信”和“敏”:做事的态度1. 信

“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后演化为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诚,信也”,“信,诚也”。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要求人们“敬事而信”,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不欺,讲信用,不食言。“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无论是对社会还

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兴旺之道,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诚信可取信于民,诚信为政,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诚信是公民的道德“身份证”。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诚信是一块试金石,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信守承诺,诚实守信,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人人有信,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

[7]得以实现。

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捷的一种感知能力;敏锐是人的感官或思想对外界事物灵敏而迅速的反应能力;敏捷则是人的行为面对外界事物快速反应的表现。其中,敏感强调的是人机敏的直觉力,敏锐强调的是人灵敏的洞察力,敏捷强调的是人动作的快速反应力。“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活动特别需要教师的职业敏感。这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所做出的特殊敏锐的直觉心理感知和对此所作出的恰当判断与反应的过程。这种职业敏感,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直接、迅速、整体的洞察和领悟。

“敏则有功”。灵敏便会有机会,勤敏便会有功绩。有了敏感的直觉力、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反应力,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抓住机遇,进而建功立业。教师的职业敏感指向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与教育教学活动对象相关的一种直觉敏锐的感知,是一种“教育嗅觉”。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养成的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体现了教师独有的专业心理品质。正是借助于对教育的敏感,教师才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促使教育实践以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展开。正因为有了这种对教育的敏感,教师才可能萌发解决教育问题的冲动,产生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和进行变革的内在需求,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没有这种敏感,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教师的职业敏感凸显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特性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体现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

[9]通过完善自身促进教育发展的自觉性。

要培养“信”的品质,既要讲诚信,也要守信用。其一,讲诚信。“诚”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规范。一方面,诚信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是人们意识到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要求。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

[8]它是在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和发种意识。”

展的过程中,个人在自己身上发展起来的那种积极的、要求自我确证的、激励自己追求的力量,促使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和品质获得肯定。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而非外部的。它推动着人们对诚信进行主动的遵循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践行,以塑造完善的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无妄、言而有信、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其二,要守信用。从道德层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守信用要求信守承诺,严格履约。教师要以信用取信于人,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讲信誉、重表率,言必行、行必果。

2. 敏

“敏”即敏感、敏锐、敏捷。敏感是人在

培养“敏”的品质,可从以下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敏感性,即能够见微知著,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培养教学敏感性。敏感就是专注,就是痴迷,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应特别关注,善于预见与驾驭课堂,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世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道德敏感性。其核心在于发现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的道德敏感是指教

师对外在于自己的道德事件及行为的易于感受,并给予它们关注和积极反应的品性。教师应善于从细节中觉察出存在的道德问题,尤其是能觉察出一些带有方向性、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其二,要培养敏锐性,即能够预见,防患于未然。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向,及时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其三,要培养敏捷性,即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教师决策要果敢,行动要迅速。在发现问题、察觉苗头时,就要赶紧决断,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敏感是“心到”,敏锐是“眼到”,敏捷是“手到”,而关键是“心到”。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教师若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生活。

(三)惠:做人的风范

“惠”即恩惠、实惠。意为给他人以好处,让利于他人,施惠于他人。在物质层面体现在与大家分享利益,在精神层面体现在不断鼓励大家。

倡导“惠”,这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君子美德。“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惠则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惠从属于仁,惠的思想体现着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一方面,惠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在儒家看来,君对臣、父对子、兄对弟要施以恩惠,人要抚恤幼孤之人,这样才能建立起伦理纲常,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惠也是实行仁政德治的重要前提。儒家不仅将“惠民”作为仁政思想的重要方面,“不惠则无以聚民”,而且对于能够施惠于民的人更是大加赞赏。如孔子称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称其为“惠人”。

要做到“惠”,孔子认为首先要保证人民“足食”。“惠民”的最高标准是“博施济众”,这不仅是仁道的表现,更是最高的圣德。为

达到“惠民”的目标,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在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追求进步的渴望,教师就必须“以惠使人”。惠即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肯定每个学生的价值。好的教师应当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不论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从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带领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真正看到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师才“足以使人”。《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要关心、关爱、关怀学生。“惠人”是在了解学生本质的前提下的智慧之举。以物质名利诱惑他人固然是惠,但只是浅层次的惠。高级状态的惠是以伟大的理想启迪他人、吸引他人。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好的教师会使学生从课堂中找到自信、焕发热情、激起勇气、寻得力量。当然,惠是需要审时度势的。教师需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学生需要表扬时给予赞赏,在学生经受挫折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恭、宽、信、敏、惠这五德中,“恭”和“宽”强调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惠”则强调做人的风范。具备这五德,就能立于天下。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更需要具备这五德,并以恭、宽、信、敏、惠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仁”实人之性,“人”则仁之体,修仁实乃做人而已。“仁爱”的境界是无法向外求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 新华每日电讯,2014-09-09.

(下转第144页)

[12]栗洪武,霍涌泉.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意义[J ]. 教育研究.2002. (5).

Education of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in Service of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Yang Jie ,Li Hongwu &Chen Lei

Abstract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 policies in

service of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based on the general line of CCP's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uld meet and satisf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ar and the border region politics ,military ,party affairs ,people's movements ,medical cares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nstruction. Thi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was cadre-education-oriented and in service of the full-scale war laid a solid cadre foundation for the final success of the war through fostering about a million highly qualified talents in terms of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policy for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Authors :Yang 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 Hongwu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Chen Lei ,doctoral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责任编辑:张平]

(上接第124页)

[2]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39.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

[4]汪树林.追寻生命福祉的教育关怀——兼论教育的责任伦理[EB/OL]. http://www.docin.com/p-1137931191.html.

[5]房龙.宽容[M ]. 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

[6]石中英.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

[7]吴金林.倡导诚信传承文明[EB/OL]. http://gs.wenming.cn/pl/201309/t20130909_814220.html.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7.

[9]刘丙元.论教师的教育敏感[J ]. 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On Teacher's Benevolence

Wang Nan

Abstract :Benevolence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good teacher. The benevolence mainly refers to love yourself ,

others and objec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respect ,understanding ,caring and tolerance. To cultivate a teacher's benevolence ,we must start with respect ,tolerance ,honesty ,sensitivity and grace. Respect and tolerance emphasize the emphasizes the manner of being a person.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self-cultivation of being a person ,honesty and sensitivity emphasize the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things ,and grace

Key words :teacher ,benevolence ,student

Author :Wang Nan ,D.Ed.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Guangxi Normal

[责任编辑:刘洁]


相关文章

  • 用仁爱之心 圆教育之梦
  • 用仁爱之心 圆教育之梦 三元小学 秦翠翠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仁爱之心 圆教育之梦>. 很多人会认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非常的轻松.自在.其实,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 ...查看


  • 何以为师教师职业道德
  • 何以为师 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光以自己的学识培养着学生,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雅斯贝尔斯说过,&quo ...查看


  • 良心做人,尽心做事心得体会
  • 学习<良心做人,尽心做事>的心得体会 上学期快结束时,樊校长带我们学习了<人民日报>2009年5 月19日第4版的一篇文章:良心做人,尽心做事.今天再拿来读之,还是感受颇深,受益不浅. 文章说:"良心者,善 ...查看


  • 愿做好教师,共筑中国梦
  • 愿做好教师,共筑中国梦 "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查看


  • 四有教师心得体会: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 四有教师心得体会: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教师节前夕,习xx总书记到xx师范大学看望和慰问广大师生时指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 怎样才能成为 ...查看


  • 如何当好一名满意的好老师
  • 如何当好一名满意的好老师 龙 燕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梦想雄鹰的翅膀,梦想超越的辉煌,却发现我的翅膀早已给了我的学生.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我听见理想扣击天堂的回响.这就是我 ---一毛栗小学语文教师 ...查看


  • 为受教育者美好人生服务
  • ■李金初 9月9日,习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好教师的四项标准,即教师要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项标准,与古代先师韩愈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紧密相连,很好地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应该 ...查看


  • 学习四有教师心得体会
  • [篇一]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为此,我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树立崇高追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 ...查看


  • 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 机关幼儿园开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做四有好老师" 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会议讲话精神为指导,号召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践行社会主义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