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与录取是招考合一的模式,英美两国是招考分离的模式,分析两种模式的异同,追溯其产生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入学考试 录取 高考 中国 英美
中西各国高等学校招生的过程中均存在“高考”,但是测试内容、所占比重等又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中、英、美国的考试教育制度入手,挖掘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探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利弊得失,并得出了对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些启示。
一、中国与英美国家大学不同的入学考试制度[1]
(一)中国的“高考”制度
在中国大陆地区,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特指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具有国家教育考试的性质。[2]纵观其演变进程,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逐步向终身教育体系靠拢。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使大龄考生参考成为现实。
2.更加注重考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X”模式和部分省、直辖市的自主命题权,使其考试内容既坚持了国家课程标准又符合了各个地区的教学发展情况。
3.一年一次,招考合一。中国“高考”设在每年6月7、8日两天(个别地区除外),共分语文、数学、综合、英语四场,每科为两个到两个半小时。录取工作主要在当年的7、8月进行,对达到志愿分数线的,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这样的招生工作周期较短、成本较低,体现了中国“高考”管理的集中与权威。但一年一次的考试使考生应试压力大,容易发挥不良,从而增加了其机会成本。
4.录取标准较为单一,逐步发展多种招生途径。录取以考试分数为重,少数高校也在施行提前单独招生、免试保送和有限自主招生,力图发掘在学科竞赛、艺体特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有志在从事一些特殊专业工作的学生。这一方面体现了招生自主,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众多以高考加分为功利目的的课余培训班。
(二)英美国家的“高考”制度[3]
1.英国的“高考”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之一的教育体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4]为标志。在这两所核心学校的影响下,英国逐步形成了以“证书制”为核心,以多方面评价手段为参考的高等院校招生体制。
其中学教育分为中一到中五五年。希望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必须在中四、中五时考取普通中学证书(GCSE)以获得选择学业路线的延续教育的资格。英国学业路线的延续教育类似于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科班,学生要在两年内学习A-level和AS[5]的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课程证书。该课程及考试由英国四个主要考试局(CIE、OCR、AQA 和EDEXCEL)设计并组织,证书被众多世界高校认可。A-level和AS被视作英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最权威的标准,学生需选择3至4门与未来专业相关的课程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申请本科入学。A-level开设科目非常广泛,有会计、神学、器乐、经济学、汉语、时装和纺织品学、环境学等70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采取单科结业并授予证书,由高到低按A*、A、B、C、D、E(通过)、U(不合格)评出等级,一般高校至少需要2门课程E等,而名牌高校大多要求3门或4门课程均达到A等级以上。学生选择分阶段测试或者一次性报考所学全部课程,每门课成每年均有多次考试机会,取成绩最好的一次为准。
2.美国的“高考”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学生想进入美国高校(除开社区大学)继续学习,需要参加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组织的学术评估测验(SAT)或者美国高校测验(ACT)。
SAT是由教育测验服务公司(ETS)提供的大学入学考试,在很多国家都设有考点,每年有六到七次[6]考试。现行的SAT考试分为三项:PSAT、SAT-Ⅰ、SAT-Ⅱ。PSAT是预备测验,每年一次,是申请国家优胜奖学金候选人的必要条件。SAT-Ⅰ是推理测验,这是美国高校录取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钟,主要考察三个部分: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阅读)、Math(数学)、Writing(写作)。SAT-Ⅱ是专项测试,考试时长1小时,在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语言中选择一个单项来进行考察,高校自行决定是否需要提供成绩。
ACT是由美国大学考试公司提供的反映学生中学学习成绩的考试,每年五次。由英文、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写作(非必考科目)组成。ACT较之SAT而言,难度略低但与学生高中学习内容联系更紧密,且着重考察考生知识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全美四年制大学均可被接纳,中部和西部学校尤其重视。
3.英美高校招生方式
英美国家的学生在参加了相关的考试后,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够进入理想的高校,这是因为“高考”成绩只是申请英美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不管是A-level、SAT还是ACT,它们都仅仅是考生申请学校的基本门槛。考生在向大学递交申请的时候,还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高中的成绩单及班级排名、各种成果证明、推荐信、综合素质的个人陈述等等。此外,英美高校一般还会对符合学校招收条件的学生组织面试,面试地点视学生情况分为现场面试或网络面试。某些著名高校还会额外组织本校或联盟学校的录取考试。
二、追溯中西方考试差异的原因
比较了以中国和英美两国大学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差异,还要看到不同制度在每个国家相对长期存在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差异导致了对“人才”这一概念的界定的差异,从而也使双方在考试过程中所考查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注重对前人生产经验的积累、传承和发扬,以提高当下的生产效率,由此也形成了信奉、尊从前人的前域文明。因此,能熟记古代典籍,通晓前人文明成果的人被视作社会建设的“人才”。同时,由于在生产劳动中需要与他人协助,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人们的思维都存在集体主义倾向。虽然早在《论语·子路》中就提到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但是受到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往往讲求了与人为“同”的道理,而忽视了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因此中国人往往视经典为权威,反映到教育和考试上就是对书本、老师、答案都不加批判思考,失去了个人的思维与再加工,擅长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提高考试成绩。
摘 要: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与录取是招考合一的模式,英美两国是招考分离的模式,分析两种模式的异同,追溯其产生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入学考试 录取 高考 中国 英美
中西各国高等学校招生的过程中均存在“高考”,但是测试内容、所占比重等又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中、英、美国的考试教育制度入手,挖掘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探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利弊得失,并得出了对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些启示。
一、中国与英美国家大学不同的入学考试制度[1]
(一)中国的“高考”制度
在中国大陆地区,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特指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具有国家教育考试的性质。[2]纵观其演变进程,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逐步向终身教育体系靠拢。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使大龄考生参考成为现实。
2.更加注重考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X”模式和部分省、直辖市的自主命题权,使其考试内容既坚持了国家课程标准又符合了各个地区的教学发展情况。
3.一年一次,招考合一。中国“高考”设在每年6月7、8日两天(个别地区除外),共分语文、数学、综合、英语四场,每科为两个到两个半小时。录取工作主要在当年的7、8月进行,对达到志愿分数线的,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这样的招生工作周期较短、成本较低,体现了中国“高考”管理的集中与权威。但一年一次的考试使考生应试压力大,容易发挥不良,从而增加了其机会成本。
4.录取标准较为单一,逐步发展多种招生途径。录取以考试分数为重,少数高校也在施行提前单独招生、免试保送和有限自主招生,力图发掘在学科竞赛、艺体特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有志在从事一些特殊专业工作的学生。这一方面体现了招生自主,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众多以高考加分为功利目的的课余培训班。
(二)英美国家的“高考”制度[3]
1.英国的“高考”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之一的教育体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4]为标志。在这两所核心学校的影响下,英国逐步形成了以“证书制”为核心,以多方面评价手段为参考的高等院校招生体制。
其中学教育分为中一到中五五年。希望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必须在中四、中五时考取普通中学证书(GCSE)以获得选择学业路线的延续教育的资格。英国学业路线的延续教育类似于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科班,学生要在两年内学习A-level和AS[5]的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课程证书。该课程及考试由英国四个主要考试局(CIE、OCR、AQA 和EDEXCEL)设计并组织,证书被众多世界高校认可。A-level和AS被视作英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最权威的标准,学生需选择3至4门与未来专业相关的课程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申请本科入学。A-level开设科目非常广泛,有会计、神学、器乐、经济学、汉语、时装和纺织品学、环境学等70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采取单科结业并授予证书,由高到低按A*、A、B、C、D、E(通过)、U(不合格)评出等级,一般高校至少需要2门课程E等,而名牌高校大多要求3门或4门课程均达到A等级以上。学生选择分阶段测试或者一次性报考所学全部课程,每门课成每年均有多次考试机会,取成绩最好的一次为准。
2.美国的“高考”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学生想进入美国高校(除开社区大学)继续学习,需要参加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组织的学术评估测验(SAT)或者美国高校测验(ACT)。
SAT是由教育测验服务公司(ETS)提供的大学入学考试,在很多国家都设有考点,每年有六到七次[6]考试。现行的SAT考试分为三项:PSAT、SAT-Ⅰ、SAT-Ⅱ。PSAT是预备测验,每年一次,是申请国家优胜奖学金候选人的必要条件。SAT-Ⅰ是推理测验,这是美国高校录取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钟,主要考察三个部分: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阅读)、Math(数学)、Writing(写作)。SAT-Ⅱ是专项测试,考试时长1小时,在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语言中选择一个单项来进行考察,高校自行决定是否需要提供成绩。
ACT是由美国大学考试公司提供的反映学生中学学习成绩的考试,每年五次。由英文、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写作(非必考科目)组成。ACT较之SAT而言,难度略低但与学生高中学习内容联系更紧密,且着重考察考生知识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全美四年制大学均可被接纳,中部和西部学校尤其重视。
3.英美高校招生方式
英美国家的学生在参加了相关的考试后,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够进入理想的高校,这是因为“高考”成绩只是申请英美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不管是A-level、SAT还是ACT,它们都仅仅是考生申请学校的基本门槛。考生在向大学递交申请的时候,还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高中的成绩单及班级排名、各种成果证明、推荐信、综合素质的个人陈述等等。此外,英美高校一般还会对符合学校招收条件的学生组织面试,面试地点视学生情况分为现场面试或网络面试。某些著名高校还会额外组织本校或联盟学校的录取考试。
二、追溯中西方考试差异的原因
比较了以中国和英美两国大学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差异,还要看到不同制度在每个国家相对长期存在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差异导致了对“人才”这一概念的界定的差异,从而也使双方在考试过程中所考查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注重对前人生产经验的积累、传承和发扬,以提高当下的生产效率,由此也形成了信奉、尊从前人的前域文明。因此,能熟记古代典籍,通晓前人文明成果的人被视作社会建设的“人才”。同时,由于在生产劳动中需要与他人协助,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人们的思维都存在集体主义倾向。虽然早在《论语·子路》中就提到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但是受到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往往讲求了与人为“同”的道理,而忽视了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因此中国人往往视经典为权威,反映到教育和考试上就是对书本、老师、答案都不加批判思考,失去了个人的思维与再加工,擅长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提高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