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篇

1 “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被世界贸易组织代替)的自由贸易体系。目的是要发挥自由贸易的功用以达到维持世界和平之目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可从这个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收购得来它所需之物品(甚至资源),那将比靠打仗从他国夺取要便宜与方便得多。就减少了打仗来夺取的理由。这叫“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liberal theory of peace)。 熊玠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事烽火正炽,该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因那时美国拥有菲律宾群岛,正好挡住日本须向东南亚以及大西洋(澳洲)夺取战时资源之去路。所以日本原意以为如将珍珠港摧毁,势将强迫美国由菲律宾撤退以防守夏威夷这个美国在太平洋最关键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事件也因此变成了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象征。

2 伙伴关系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实践(cosmopolit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nership)

2 全球安全治理的焦点——“冲突后管理”

西方“冲突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突破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传统原则,国际共同体承担“保护的责任”将把“自由”和“民主”进行到底。 中国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下,通过联合国维和的途径接入“冲突后管理”。

这样的结局面临的后果是第一,“冲突后”国家和其所在的地区组织(如非洲联盟,甚至美国和北约主导的阿富汗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希望中国在“冲突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 众所周知的西方持续要求的“中国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式的创造性介入:中国的介入不是去“干涉内政”,而是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有意地避开了“内政”,避开了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主权”等“敏感度”(sensitivity)很高的问题,而是去推动“共同发展”。

举例说明:协助亚洲和非洲国家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增加民生必需的基础设施,消除一些导致冲突的根源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北京峰会之后,随着苏丹内部的达尔富尔问题日趋恶化和苏丹南部独立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国针对“冲突后管理”的做法发生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即“第一次”这样的改变:中国积极地利用与喀土穆的深厚关系,“公开和私下”、“友好”、“劝说”苏丹政府为结束冲突而努力,尽早接受联合国维和。

两种“冲突后治理”方式。。西方自由和平或者自由治理,强调良治、自由市场和对人权的保护;中国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减少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中西方应该能够在“冲突后管理”避免冲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形成真正的作为“新型的全球治理”的“冲突后管理”,即让对自由主义秩序有不同意见的中国等国家也能建设性地参与到“冲突后管理”。

3 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欧美之间,加上日本和建安大等。才有协调欧美差异、冲突的七国集团。

旧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美欧金融管理机构(如美国财政部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国集团等对全球金融(金融全球化)的管理。

4 地区治理

其一,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点或者支柱;其二, 地区治理的方式可能变成全球治理的方式,即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路径。

1 欧洲借助地区联合(团结),欧洲对全球化进行集体回应和管理,把在欧洲地区范围内确定的规则、制度和方式推广(扩大)到全球,成为管理全球化的普遍规则和方式。 欧洲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一个例子:WTO 是欧洲在全球贸易治理上的主导地位的化身。WTO 成立与已经建立了欧洲共同贸易政策的欧盟的推动分不开。WTO 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主要是欧盟的贸易规则,欧盟让WTO 总部设在日内瓦而不是华盛顿。 2 非洲和南美的地区治理是欧盟外最为成功的地区治理。

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都建立在集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决定的基础上,非洲和南美的地区合作是为了增加这些本来就处在弱势国际地位的国家的自主性,即“南南合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治理类型:欧盟是为了更有效地治理世界,而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是为了免于被西方治理的命运。

1 “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被世界贸易组织代替)的自由贸易体系。目的是要发挥自由贸易的功用以达到维持世界和平之目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可从这个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收购得来它所需之物品(甚至资源),那将比靠打仗从他国夺取要便宜与方便得多。就减少了打仗来夺取的理由。这叫“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liberal theory of peace)。 熊玠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事烽火正炽,该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因那时美国拥有菲律宾群岛,正好挡住日本须向东南亚以及大西洋(澳洲)夺取战时资源之去路。所以日本原意以为如将珍珠港摧毁,势将强迫美国由菲律宾撤退以防守夏威夷这个美国在太平洋最关键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事件也因此变成了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象征。

2 伙伴关系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实践(cosmopolit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nership)

2 全球安全治理的焦点——“冲突后管理”

西方“冲突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突破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传统原则,国际共同体承担“保护的责任”将把“自由”和“民主”进行到底。 中国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下,通过联合国维和的途径接入“冲突后管理”。

这样的结局面临的后果是第一,“冲突后”国家和其所在的地区组织(如非洲联盟,甚至美国和北约主导的阿富汗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希望中国在“冲突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 众所周知的西方持续要求的“中国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式的创造性介入:中国的介入不是去“干涉内政”,而是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有意地避开了“内政”,避开了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主权”等“敏感度”(sensitivity)很高的问题,而是去推动“共同发展”。

举例说明:协助亚洲和非洲国家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增加民生必需的基础设施,消除一些导致冲突的根源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北京峰会之后,随着苏丹内部的达尔富尔问题日趋恶化和苏丹南部独立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国针对“冲突后管理”的做法发生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即“第一次”这样的改变:中国积极地利用与喀土穆的深厚关系,“公开和私下”、“友好”、“劝说”苏丹政府为结束冲突而努力,尽早接受联合国维和。

两种“冲突后治理”方式。。西方自由和平或者自由治理,强调良治、自由市场和对人权的保护;中国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减少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中西方应该能够在“冲突后管理”避免冲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形成真正的作为“新型的全球治理”的“冲突后管理”,即让对自由主义秩序有不同意见的中国等国家也能建设性地参与到“冲突后管理”。

3 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欧美之间,加上日本和建安大等。才有协调欧美差异、冲突的七国集团。

旧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美欧金融管理机构(如美国财政部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国集团等对全球金融(金融全球化)的管理。

4 地区治理

其一,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点或者支柱;其二, 地区治理的方式可能变成全球治理的方式,即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路径。

1 欧洲借助地区联合(团结),欧洲对全球化进行集体回应和管理,把在欧洲地区范围内确定的规则、制度和方式推广(扩大)到全球,成为管理全球化的普遍规则和方式。 欧洲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一个例子:WTO 是欧洲在全球贸易治理上的主导地位的化身。WTO 成立与已经建立了欧洲共同贸易政策的欧盟的推动分不开。WTO 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主要是欧盟的贸易规则,欧盟让WTO 总部设在日内瓦而不是华盛顿。 2 非洲和南美的地区治理是欧盟外最为成功的地区治理。

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都建立在集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决定的基础上,非洲和南美的地区合作是为了增加这些本来就处在弱势国际地位的国家的自主性,即“南南合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治理类型:欧盟是为了更有效地治理世界,而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是为了免于被西方治理的命运。


相关文章

  • 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
  • 作者:张伯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696 全球治理格局和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我国改革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治理体系改革完善.这是&qu ...查看


  • 民主原则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体现与运用
  •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两大支柱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框架.但是,就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已经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局中,基于民主原则建立的国际组织发挥 ...查看


  • 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
  • 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 摘要: 由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困境问题使传统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全球性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兴起.西方理论界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关于全球治理问题, 涉及到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模式.文明与文 ...查看


  • 全球能源治理结构.挑战及走向
  • 能源安全 ENERGYSECI瓜ITY 全球能源治理:结构\挑战及走向 叶 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要全球能源治理事关全球能源供应结构.总量及其配置,但其根本问题是 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按什么样的幅度和进度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查看


  • 从国际体系到世界体系的全球经济治理特征
  • 作者:孙伊然 国际关系研究 2013年06期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建以来的近3/4个世纪中,全球经济治理逐渐经历着由国际体系向世界体系转型的深刻变迁.体系既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存在背景,亦是规定其核心内容及发展趋向的内在根源.作为国际政治经 ...查看


  • 中国应以强者面目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新兴经济体|方晋
  •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方晋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初级产品的最大买家,许多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应该有弱者心态,而应该以强者面目出现. 中国的利益早已延伸到境外, ...查看


  • 国际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 2012年1月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Jan.2012Gcn.498 No.01 总第498期第01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文/聂文星吴奇志 [摘 要]从表面上看,每次金融危机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但根本原因的是一 ...查看


  • 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及其中国化
  • 2004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Jul,2004Vol.36 No.4 第36卷 第4期 政府治理理 ...查看


  • "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四大公共产品
  • "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带一路"能够向世界提供互联互通.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等物质和理念上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能够向世界提供公共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