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被世界贸易组织代替)的自由贸易体系。目的是要发挥自由贸易的功用以达到维持世界和平之目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可从这个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收购得来它所需之物品(甚至资源),那将比靠打仗从他国夺取要便宜与方便得多。就减少了打仗来夺取的理由。这叫“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liberal theory of peace)。 熊玠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事烽火正炽,该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因那时美国拥有菲律宾群岛,正好挡住日本须向东南亚以及大西洋(澳洲)夺取战时资源之去路。所以日本原意以为如将珍珠港摧毁,势将强迫美国由菲律宾撤退以防守夏威夷这个美国在太平洋最关键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事件也因此变成了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象征。
2 伙伴关系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实践(cosmopolit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nership)
2 全球安全治理的焦点——“冲突后管理”
西方“冲突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突破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传统原则,国际共同体承担“保护的责任”将把“自由”和“民主”进行到底。 中国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下,通过联合国维和的途径接入“冲突后管理”。
这样的结局面临的后果是第一,“冲突后”国家和其所在的地区组织(如非洲联盟,甚至美国和北约主导的阿富汗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希望中国在“冲突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 众所周知的西方持续要求的“中国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式的创造性介入:中国的介入不是去“干涉内政”,而是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有意地避开了“内政”,避开了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主权”等“敏感度”(sensitivity)很高的问题,而是去推动“共同发展”。
举例说明:协助亚洲和非洲国家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增加民生必需的基础设施,消除一些导致冲突的根源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北京峰会之后,随着苏丹内部的达尔富尔问题日趋恶化和苏丹南部独立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国针对“冲突后管理”的做法发生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即“第一次”这样的改变:中国积极地利用与喀土穆的深厚关系,“公开和私下”、“友好”、“劝说”苏丹政府为结束冲突而努力,尽早接受联合国维和。
两种“冲突后治理”方式。。西方自由和平或者自由治理,强调良治、自由市场和对人权的保护;中国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减少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中西方应该能够在“冲突后管理”避免冲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形成真正的作为“新型的全球治理”的“冲突后管理”,即让对自由主义秩序有不同意见的中国等国家也能建设性地参与到“冲突后管理”。
3 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欧美之间,加上日本和建安大等。才有协调欧美差异、冲突的七国集团。
旧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美欧金融管理机构(如美国财政部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国集团等对全球金融(金融全球化)的管理。
4 地区治理
其一,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点或者支柱;其二, 地区治理的方式可能变成全球治理的方式,即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路径。
1 欧洲借助地区联合(团结),欧洲对全球化进行集体回应和管理,把在欧洲地区范围内确定的规则、制度和方式推广(扩大)到全球,成为管理全球化的普遍规则和方式。 欧洲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一个例子:WTO 是欧洲在全球贸易治理上的主导地位的化身。WTO 成立与已经建立了欧洲共同贸易政策的欧盟的推动分不开。WTO 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主要是欧盟的贸易规则,欧盟让WTO 总部设在日内瓦而不是华盛顿。 2 非洲和南美的地区治理是欧盟外最为成功的地区治理。
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都建立在集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决定的基础上,非洲和南美的地区合作是为了增加这些本来就处在弱势国际地位的国家的自主性,即“南南合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治理类型:欧盟是为了更有效地治理世界,而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是为了免于被西方治理的命运。
1 “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被世界贸易组织代替)的自由贸易体系。目的是要发挥自由贸易的功用以达到维持世界和平之目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可从这个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收购得来它所需之物品(甚至资源),那将比靠打仗从他国夺取要便宜与方便得多。就减少了打仗来夺取的理由。这叫“达到和平的自由经济理论”(liberal theory of peace)。 熊玠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事烽火正炽,该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因那时美国拥有菲律宾群岛,正好挡住日本须向东南亚以及大西洋(澳洲)夺取战时资源之去路。所以日本原意以为如将珍珠港摧毁,势将强迫美国由菲律宾撤退以防守夏威夷这个美国在太平洋最关键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事件也因此变成了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象征。
2 伙伴关系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实践(cosmopolit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nership)
2 全球安全治理的焦点——“冲突后管理”
西方“冲突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突破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传统原则,国际共同体承担“保护的责任”将把“自由”和“民主”进行到底。 中国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下,通过联合国维和的途径接入“冲突后管理”。
这样的结局面临的后果是第一,“冲突后”国家和其所在的地区组织(如非洲联盟,甚至美国和北约主导的阿富汗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希望中国在“冲突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 众所周知的西方持续要求的“中国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式的创造性介入:中国的介入不是去“干涉内政”,而是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有意地避开了“内政”,避开了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主权”等“敏感度”(sensitivity)很高的问题,而是去推动“共同发展”。
举例说明:协助亚洲和非洲国家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增加民生必需的基础设施,消除一些导致冲突的根源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北京峰会之后,随着苏丹内部的达尔富尔问题日趋恶化和苏丹南部独立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国针对“冲突后管理”的做法发生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即“第一次”这样的改变:中国积极地利用与喀土穆的深厚关系,“公开和私下”、“友好”、“劝说”苏丹政府为结束冲突而努力,尽早接受联合国维和。
两种“冲突后治理”方式。。西方自由和平或者自由治理,强调良治、自由市场和对人权的保护;中国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减少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中西方应该能够在“冲突后管理”避免冲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形成真正的作为“新型的全球治理”的“冲突后管理”,即让对自由主义秩序有不同意见的中国等国家也能建设性地参与到“冲突后管理”。
3 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欧美之间,加上日本和建安大等。才有协调欧美差异、冲突的七国集团。
旧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美欧金融管理机构(如美国财政部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国集团等对全球金融(金融全球化)的管理。
4 地区治理
其一,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点或者支柱;其二, 地区治理的方式可能变成全球治理的方式,即地区治理是全球治理的路径。
1 欧洲借助地区联合(团结),欧洲对全球化进行集体回应和管理,把在欧洲地区范围内确定的规则、制度和方式推广(扩大)到全球,成为管理全球化的普遍规则和方式。 欧洲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一个例子:WTO 是欧洲在全球贸易治理上的主导地位的化身。WTO 成立与已经建立了欧洲共同贸易政策的欧盟的推动分不开。WTO 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主要是欧盟的贸易规则,欧盟让WTO 总部设在日内瓦而不是华盛顿。 2 非洲和南美的地区治理是欧盟外最为成功的地区治理。
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都建立在集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决定的基础上,非洲和南美的地区合作是为了增加这些本来就处在弱势国际地位的国家的自主性,即“南南合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治理类型:欧盟是为了更有效地治理世界,而非洲和南美地区合作是为了免于被西方治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