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关于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探讨 班 级: [1**********]90 专 业: 工商管理(本科) 学生姓名: 隋昌健 学 号: [1**********]90 指导老师: 张柯军 日 期: 2014年5月23日

内 容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伴随这一变化出现了高失业现象,为保证社会生产力正常运行及保持社会环境安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地政府及专家也为改善该现象提出来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90年代中期,这一情况得到了缓解。但由于该问题是长久积累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上经济巨轮一直保持飞快发展,就业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目前中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分析就业问题中存在的难点及形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改革开放 产业结构 就业问题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2

一、 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概述………………………………………… 3

二、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3

(一) 施工队伍良莠不齐………………………………………………4

(二) 队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4

(三) 工程材料设备质量把控不严……………………………………4

三、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措施 ……………………………5

(一)加强施工队伍管理………………………………………………4

(二)加强材料采购管理………………………………………………4

(三)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把控…………………………………………4

(四)加强竣工验收质量把控…………………………………………4

四、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8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跟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入双重变革阶段,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过去所谓的那些端着“铁饭碗”的人员高枕无忧的职业生涯被迫打断,原来隐蔽在国有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剩余了出来,不再实行“子承父业”,不再进行“高校毕业分配”,“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敏感词语成为各大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面临着生存风险,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中国,中国社会的就业难问题越发严峻,为缓解这一现象,政府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为增加国内就业职位四处奔波,但由于中国就业难问题是长久积累性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根除,今天我们根据各项资料,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得出有效性建议。

一、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概述

目前,中国的就业环境简单的说就是僧多肉少,高科技尖端人才面临断层,其他专业型人才青黄不接,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甚至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现象。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了76704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552万元,年均增长1.9%,而同期就业率却不足50%,2013年堪称是就业大难年,除去2012年未就业的人员以及2013年涌出的即将就业人员,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了91026万人。但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不少中小企业企业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宣布倒闭,失业人员陡然增加,岗位也骤然变少,直至2014年,该情况也未得到明显缓解。这与我国国情有关,也与国际经济形势有关,安内才能攘外,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就业难的根据原因,加以改善,才能面对未来更为严峻的经济环境。 二、中国就业问题难点及原因分析

万物皆有因,中国就业难问题绝非一日现象,我们在分析其现象的同时,需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将源头断绝,方能彻底解决问题。根据我国实际经济形势,就业难问题及原因主要存在于下:

(一)劳动力供求失衡

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程度、就业观念矛盾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将长期存在供求失衡。有关数据显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年度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相当月每年至少需要安排的基业人员达到2400万人,但是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率8-9%速度来计算,每年最多可新增就业岗位仅为800多万,即便是加上补充自然减

员(生老病死、伤残、退休),最多可实现1000-1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仍旧无法满足2400万的就业人员需求。

劳动力供求失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

何谓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从业人员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系数越大,则表示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由于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缩减,而增加了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资本同样多,吸纳的劳动力却减少了,称之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另外,国有经济改制重组过程中,也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原先较为稳定的这些群体集体失业,这都是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劳动力之间存在的价格差距,不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寻求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如著名的运动学品牌耐克公司,曾经是中国的大雇主,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为中国人提供了数万个岗位,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后来中国劳动力及土地水电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为了节省成本,耐克公司只能将生产基地向外转移,如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一些邻国,迁移的同时,也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重重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低声,同期考研究生扩招幅度也相应增大,加之民间高校得到政策扶持也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惊人,2014年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目前为止,2014年的就业率却不到0.7,前景堪忧。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从宏观角度看,是因为我国高校扩招速度太快,导致总量过多,供不应求。也跟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关,随着社会资源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节约培养人成本,为加速企业发展步伐,他们更倾向招聘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即所谓的现成人员,能在短时间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

从中观角度来看,现今大学课程设置的欠缺也导致毕业生出了校门后,市场适应性差,学生们只懂得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且中国式教育过于应试化,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情商,不少学生步入社会后,进入企业就职后,无法适应人际交往,社会交际,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自身个人素质息息相关,其中包括他们的技术素质跟道德素质等,“眼高手低”成为形容他们这批人的热词,不少学生,拿着自己在学

校里的高分数就想获得一份高薪工作,殊不知,企业更看重职业的个人素质,而不仅仅只是成绩表,你在一个公司能赚多少钱,更多取决于你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积累自己的经验。另外,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政府一直提倡大学生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因为环境差,生活困苦,很多大学生在此面前退却了,其实就业形式各种各样,重要是学到东西以及提升自身素质,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三)城镇劳动力过度富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腾飞,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这无形中瓜分了城镇人民就业机会,影响了城镇职工就业,加大了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需求的67.14%;而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城镇富余劳动力的主要人群是下岗失业人员,这一波人本身就业技能偏低,年纪也偏高,低素质高龄是他们普遍的特点,他们也成为城镇失业人群中的主力军,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批量转移,都导致了城镇劳动力过度富余。以此同时,高科技发展令工作环节高度机器化,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要。

(四)政府政策执行力度遇瓶颈

针对中国就业难这样的民生难题,中国政府也积极提出各项措施,希望能缓解该问题,但泱泱大国,举步维艰,岂是一两项措施便可以解决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国情特殊,就业人口过多,人均资源较少,另一方面主要是执行力度问题,每年教育机构都会拨款作为实验经费方便高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科技型人才,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最后能真正得到益处的学生并不多,近几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生下乡锻炼生活口号,并为践行该举措的学生制定了一系列回馈,也因为各界力量呼声不同,导致最后参与该计划的人员利益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质疑声风水水起,严重影响了这一计划的实施。

执行力度遇到瓶颈,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部门监督力度没有实施到位,各种环节疏忽之处没有及时填补。

三、解决就业难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探讨的就业难问题,结合时下经济形势,提出以下对策。

(一)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总建筑师”邓小平便喊出“先让一部分区域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区域”,根据这一策略,沿海地带如深圳、上海等,凭借自己天然优势

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势必就会出现其他没有天然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难问题严重的情况。如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逐渐将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做产业转移。

目前,我国东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包括在同一个地区内部,因为区域位置、历史原因及资源能量等差异都导致经济发展失衡,政府应该出台措施,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挖掘各个功能区域的潜在能量,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例如,目前我国东海沿海地区需要做的是加快产业升级,那么应该讲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同时发展一定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跟转移,形成产业链的纵深延伸,利用中西部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内部循环。

借助东部区域的经济优势,让中西部也发展起来,平衡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无形中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同时,也能缩小贫富差距,平稳社会人心。

(二)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

由于国有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出现下降趋势,这是改革势必带来的结果,也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仅仅依靠国有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需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跟民营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同样资金投入力度下,中小企业跟民营企业灵活性更高,他们雇佣的劳动力比国营企业更多,对就业或者再就业者贡献更大。

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服务业,该行业服务门槛低,且劳动力需求量大。但因为服务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化发展的平台,因此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考虑服务业因素,为服务业的诞生培育暖床。

(三)支持创业工程

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在创业,这些都能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问题。支持创业工程,绝对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需要有落地政策加以辅助,如实行工商登记“绿色通道”,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及下岗职业自主创业。 如山东泰安鼓励创业政策就很值得全国地方政府学习,该地目前已经制定了2014年-2017创业引领计划,计划每年不少于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高校毕业生2年资助创业参与率不低于5%。且针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不仅协助他们在工商注册时给予便捷,还减免他们的税收,明确规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首次创办小型微型企业的,给与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为鼓励更多大学生跟下岗职工再创业,银行贷款也加入这一鼓励措施行列中来,不少银行将大学生等自由人士自主创业的最高额度统一提高到了10万元,创办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

统一提高到300万,对还款及时、无不良信贷记录,允许再申请一次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年,原则不再贴息。

值得一提的是,随时网络时代的流行,电子商务凭借成本低,风险低的特点成为不少自由人士创业的首选,因此泰安鼓励支持创业工程中也明确提出,在电商网络平台创办的“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和贴息政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泰安的政策值得鼓励,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力度,保证创业工程的顺利事实,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实际举措之一。

(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督促政府职能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缩减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整合各地的大学生分散资源市场,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跟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科学指导他们毕业就业,调整并改善他们的就业观念,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大学生人才。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明如是说。

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如果长久得不到缓解,以此导致的后果我们可以预见,首先是人心惶惶,谁也不愿意每天一醒来要面对各项开销,自己也不知道去哪里赚取,这种彷徨的生活会让我们严重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一旦不安定,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出台更多的惠民措施,我们的地方政府、监督部门能实施到位,让更多的失业者能找到工作,我们渴望靠自己双手双脚赚钱,养活自己,而不是被迫去做违法劣迹来获得生存的资本。

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一向都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请给我们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发挥我们的劳动力跟智力,你给我们一个工作机会,我们还你们一份安稳的国度。

参考文献:

1、张杰.就业难:人才供需的悖论 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 凤凰网2010年08月13日

3、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崔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知网空间.2011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关于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探讨 班 级: [1**********]90 专 业: 工商管理(本科) 学生姓名: 隋昌健 学 号: [1**********]90 指导老师: 张柯军 日 期: 2014年5月23日

内 容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伴随这一变化出现了高失业现象,为保证社会生产力正常运行及保持社会环境安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地政府及专家也为改善该现象提出来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90年代中期,这一情况得到了缓解。但由于该问题是长久积累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上经济巨轮一直保持飞快发展,就业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目前中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分析就业问题中存在的难点及形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改革开放 产业结构 就业问题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2

一、 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概述………………………………………… 3

二、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3

(一) 施工队伍良莠不齐………………………………………………4

(二) 队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4

(三) 工程材料设备质量把控不严……………………………………4

三、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措施 ……………………………5

(一)加强施工队伍管理………………………………………………4

(二)加强材料采购管理………………………………………………4

(三)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把控…………………………………………4

(四)加强竣工验收质量把控…………………………………………4

四、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8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跟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入双重变革阶段,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过去所谓的那些端着“铁饭碗”的人员高枕无忧的职业生涯被迫打断,原来隐蔽在国有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剩余了出来,不再实行“子承父业”,不再进行“高校毕业分配”,“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敏感词语成为各大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面临着生存风险,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中国,中国社会的就业难问题越发严峻,为缓解这一现象,政府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为增加国内就业职位四处奔波,但由于中国就业难问题是长久积累性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根除,今天我们根据各项资料,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得出有效性建议。

一、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概述

目前,中国的就业环境简单的说就是僧多肉少,高科技尖端人才面临断层,其他专业型人才青黄不接,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甚至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现象。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了76704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552万元,年均增长1.9%,而同期就业率却不足50%,2013年堪称是就业大难年,除去2012年未就业的人员以及2013年涌出的即将就业人员,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了91026万人。但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不少中小企业企业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宣布倒闭,失业人员陡然增加,岗位也骤然变少,直至2014年,该情况也未得到明显缓解。这与我国国情有关,也与国际经济形势有关,安内才能攘外,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就业难的根据原因,加以改善,才能面对未来更为严峻的经济环境。 二、中国就业问题难点及原因分析

万物皆有因,中国就业难问题绝非一日现象,我们在分析其现象的同时,需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将源头断绝,方能彻底解决问题。根据我国实际经济形势,就业难问题及原因主要存在于下:

(一)劳动力供求失衡

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程度、就业观念矛盾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将长期存在供求失衡。有关数据显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年度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相当月每年至少需要安排的基业人员达到2400万人,但是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率8-9%速度来计算,每年最多可新增就业岗位仅为800多万,即便是加上补充自然减

员(生老病死、伤残、退休),最多可实现1000-1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仍旧无法满足2400万的就业人员需求。

劳动力供求失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

何谓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从业人员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系数越大,则表示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由于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缩减,而增加了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资本同样多,吸纳的劳动力却减少了,称之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另外,国有经济改制重组过程中,也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原先较为稳定的这些群体集体失业,这都是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劳动力之间存在的价格差距,不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寻求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如著名的运动学品牌耐克公司,曾经是中国的大雇主,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为中国人提供了数万个岗位,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后来中国劳动力及土地水电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为了节省成本,耐克公司只能将生产基地向外转移,如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一些邻国,迁移的同时,也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重重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低声,同期考研究生扩招幅度也相应增大,加之民间高校得到政策扶持也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惊人,2014年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目前为止,2014年的就业率却不到0.7,前景堪忧。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从宏观角度看,是因为我国高校扩招速度太快,导致总量过多,供不应求。也跟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关,随着社会资源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节约培养人成本,为加速企业发展步伐,他们更倾向招聘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即所谓的现成人员,能在短时间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

从中观角度来看,现今大学课程设置的欠缺也导致毕业生出了校门后,市场适应性差,学生们只懂得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且中国式教育过于应试化,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情商,不少学生步入社会后,进入企业就职后,无法适应人际交往,社会交际,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自身个人素质息息相关,其中包括他们的技术素质跟道德素质等,“眼高手低”成为形容他们这批人的热词,不少学生,拿着自己在学

校里的高分数就想获得一份高薪工作,殊不知,企业更看重职业的个人素质,而不仅仅只是成绩表,你在一个公司能赚多少钱,更多取决于你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积累自己的经验。另外,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政府一直提倡大学生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因为环境差,生活困苦,很多大学生在此面前退却了,其实就业形式各种各样,重要是学到东西以及提升自身素质,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三)城镇劳动力过度富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腾飞,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这无形中瓜分了城镇人民就业机会,影响了城镇职工就业,加大了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需求的67.14%;而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城镇富余劳动力的主要人群是下岗失业人员,这一波人本身就业技能偏低,年纪也偏高,低素质高龄是他们普遍的特点,他们也成为城镇失业人群中的主力军,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批量转移,都导致了城镇劳动力过度富余。以此同时,高科技发展令工作环节高度机器化,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要。

(四)政府政策执行力度遇瓶颈

针对中国就业难这样的民生难题,中国政府也积极提出各项措施,希望能缓解该问题,但泱泱大国,举步维艰,岂是一两项措施便可以解决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国情特殊,就业人口过多,人均资源较少,另一方面主要是执行力度问题,每年教育机构都会拨款作为实验经费方便高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科技型人才,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最后能真正得到益处的学生并不多,近几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生下乡锻炼生活口号,并为践行该举措的学生制定了一系列回馈,也因为各界力量呼声不同,导致最后参与该计划的人员利益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质疑声风水水起,严重影响了这一计划的实施。

执行力度遇到瓶颈,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部门监督力度没有实施到位,各种环节疏忽之处没有及时填补。

三、解决就业难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探讨的就业难问题,结合时下经济形势,提出以下对策。

(一)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总建筑师”邓小平便喊出“先让一部分区域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区域”,根据这一策略,沿海地带如深圳、上海等,凭借自己天然优势

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势必就会出现其他没有天然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难问题严重的情况。如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逐渐将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做产业转移。

目前,我国东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包括在同一个地区内部,因为区域位置、历史原因及资源能量等差异都导致经济发展失衡,政府应该出台措施,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挖掘各个功能区域的潜在能量,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例如,目前我国东海沿海地区需要做的是加快产业升级,那么应该讲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同时发展一定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跟转移,形成产业链的纵深延伸,利用中西部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内部循环。

借助东部区域的经济优势,让中西部也发展起来,平衡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无形中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同时,也能缩小贫富差距,平稳社会人心。

(二)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

由于国有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出现下降趋势,这是改革势必带来的结果,也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仅仅依靠国有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需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跟民营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同样资金投入力度下,中小企业跟民营企业灵活性更高,他们雇佣的劳动力比国营企业更多,对就业或者再就业者贡献更大。

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服务业,该行业服务门槛低,且劳动力需求量大。但因为服务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化发展的平台,因此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考虑服务业因素,为服务业的诞生培育暖床。

(三)支持创业工程

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在创业,这些都能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问题。支持创业工程,绝对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需要有落地政策加以辅助,如实行工商登记“绿色通道”,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及下岗职业自主创业。 如山东泰安鼓励创业政策就很值得全国地方政府学习,该地目前已经制定了2014年-2017创业引领计划,计划每年不少于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高校毕业生2年资助创业参与率不低于5%。且针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不仅协助他们在工商注册时给予便捷,还减免他们的税收,明确规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首次创办小型微型企业的,给与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为鼓励更多大学生跟下岗职工再创业,银行贷款也加入这一鼓励措施行列中来,不少银行将大学生等自由人士自主创业的最高额度统一提高到了10万元,创办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

统一提高到300万,对还款及时、无不良信贷记录,允许再申请一次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年,原则不再贴息。

值得一提的是,随时网络时代的流行,电子商务凭借成本低,风险低的特点成为不少自由人士创业的首选,因此泰安鼓励支持创业工程中也明确提出,在电商网络平台创办的“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和贴息政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泰安的政策值得鼓励,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力度,保证创业工程的顺利事实,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实际举措之一。

(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督促政府职能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缩减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整合各地的大学生分散资源市场,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跟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科学指导他们毕业就业,调整并改善他们的就业观念,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大学生人才。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明如是说。

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如果长久得不到缓解,以此导致的后果我们可以预见,首先是人心惶惶,谁也不愿意每天一醒来要面对各项开销,自己也不知道去哪里赚取,这种彷徨的生活会让我们严重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一旦不安定,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出台更多的惠民措施,我们的地方政府、监督部门能实施到位,让更多的失业者能找到工作,我们渴望靠自己双手双脚赚钱,养活自己,而不是被迫去做违法劣迹来获得生存的资本。

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一向都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请给我们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发挥我们的劳动力跟智力,你给我们一个工作机会,我们还你们一份安稳的国度。

参考文献:

1、张杰.就业难:人才供需的悖论 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 凤凰网2010年08月13日

3、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崔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知网空间.2011


相关文章

  • 运筹学教学大纲
  • 浙江财经学院 运 筹 学 教 学 大 数学与统计学院 计算运筹教研室 纲 目 录 前 言 --------------------------------(2) 第一章 线性规划简介--------------------------(4) ...查看


  •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难点和对策
  •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难点和对策 孙其圣 江苏汉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电力工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施工的技术以提高施工的整体质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 ...查看


  • 精准扶贫的难点问题与解决对策
  • 摘 要: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多放在了贫困群体之中,瞄准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已经成为相关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精准扶贫已经走上机制化道路.然而,精准扶贫工作仍存在部分难点,本文将就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展开 ...查看


  • 行政管理学毕论文_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 湘 潭 大 学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 目: 专 业: 考 籍 号: 考生姓名: 指导老师: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行政管理学 2014年 08 月 目 录 摘 要 ......... ...查看


  •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班级:09工程管理 姓名:杨春雷 一.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规划是建设好一座城市的关键,而关键的关键是城市的交通规划,这在现代城市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规划理论已经从原来的个别到系统,从单纯的 ...查看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金工方向 1.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思考 3.区域金融合作对环渤海经济中心构建的支持 4.关于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 5.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我国 ...查看


  • 河道治理的难点和对策
  • 河道治理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河水污染就是其重要表现.河水的污染不仅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明确了水体污染的 ...查看


  • 提高党校教师个人执教能力的难点与对策
  • 提高基层党校教师个人执教能力的难点与对策 张 萍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顺利地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关键.作为基层党校教师如何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查看


  • 经济学系论文选题
  • 2012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成协祥: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2.当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成因和影响 3.WTO"蓝箱政策"改革对中国农业支持的影响 4.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5.泉州市劳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