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怀旧

【教学目的】

1.知识与积累:背诵《苏幕遮·怀旧》

2.能力与方法:朗读把握作者的感情,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驱驰想象,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象文。

【教学重难点】

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有一句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近范仲淹,学习他的经典 词作《苏幕遮·怀旧》。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理解赏析词文: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3.“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4.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尽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自然的过渡。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6、请思考词的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绚丽之景 阔远之境 辽阔苍茫 迷蒙凄清 萧索冷落

①描写 视角颇具匠心:一高一低,一俯一仰(碧云天,黄叶地)展现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

②色彩渲染: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③虚实结合:“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超级链接幻灯13)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nóng]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11、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明确: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乡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

词人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四、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怀旧

【教学目的】

1.知识与积累:背诵《苏幕遮·怀旧》

2.能力与方法:朗读把握作者的感情,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驱驰想象,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象文。

【教学重难点】

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有一句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近范仲淹,学习他的经典 词作《苏幕遮·怀旧》。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理解赏析词文: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3.“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4.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尽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自然的过渡。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6、请思考词的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绚丽之景 阔远之境 辽阔苍茫 迷蒙凄清 萧索冷落

①描写 视角颇具匠心:一高一低,一俯一仰(碧云天,黄叶地)展现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

②色彩渲染: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③虚实结合:“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超级链接幻灯13)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nóng]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11、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明确: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乡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

词人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四、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相关文章

  • 这事儿不赖我搞笑台词
  • 刘云天:唉,我说,你不是回家过年去了吗?你跑这干嘛来了? 曹云金:别提了,我这家啊算是回不去了. 刘云天:呦,这怎么回事啊. 曹云金:我母亲非得让我带女朋友回家过年. 刘云天:这不好事吗? 曹云金:是好事,可是我女朋友跟我分手了. 刘云天: ...查看


  • 破译范仲淹[碧云天]奇妙结构
  • 本文认为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是<渔家傲·秋思>的姊妹篇,其结构同样奇妙,隐意同样深刻,下阕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之好梦即编织在上阕虚实变幻的颜色与景物中,先以封闭的叠词.复句勾画秋天的萧 ...查看


  • 情诗:苏幕遮·碧云天
  • <苏幕遮·碧云天>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碧云天>鉴赏 " ...查看


  •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训练附答案
  •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查看


  • Western实验步骤
  • Western实验步骤 Western,也称Western blot.Western blotting.Western印迹,是用抗体检测蛋白的重要方法之一.Western可以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收集蛋白样品(Protein sam ...查看


  • 风景名胜的对联:碧云天石刻联
  • 碧云天石刻联 上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李少莲 下联: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 李少莲字乃清,道光年间湖北景山人,晚年落籍浔城,因慕西山景色清幽,便在山麓筑室为居,叫"别有村"他和妻子城厢才女崔娟娟均饱读 ...查看


  • 品秋 ︱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月满西楼 蔡琴 - 人生就是戏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 ...查看


  • 游北京香山碧云寺
  • 爱书斋  2015.04.17 天气晴好,我等来到香山碧云寺.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碧云庵,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正德九年(1514年)和明天启三年(1623年),太监于经和魏忠贤先后对碧云寺进行扩建,具有明代建 ...查看


  • 道德经背诵
  • 1 背诵<道德经>实况连载(11月1日) 早在2001年就打算背诵<道德经>,当时一直为版本问题所困扰.不知道该选哪个版本背诵.现在最普及的版本其实是中文系77级的教学版,也是最先进的一种版本了.因为它取自76年3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