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意义

  摘 要:反思文学是作家们在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对历史更真实,更深邃的揭露和展现,在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的同时真实的展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反思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史上有着空前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反思 政治 真实 意义

  反思文学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和分量,它的影响之广,价值之大,意义之深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反思文学较之于伤痕文学,不再一味的痛诉历史的过错给人们带来的沉痛灾难,不再过分的呻吟,不再局限于揭露十年文革的历史现实。中国文学开始坦然的面对世界,并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对于人性的关注。大量的作家在这一时期纷纷以悲剧为题材,都选择苦难中人的痛苦与挣扎,以此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悲惨命运,同时显现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都是这样的作品。然而,随着大量此类作品的出现,作家们又会反思,这样过分的宣泄,是否真的是文学作品应该呈现的?王蒙的出现,再次的打破了风靡的创作手法,他的《布礼》、《蝴蝶》等一系列作品既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感受和深入思考,也是他在小说叙事艺术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的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反思文学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由侧重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弘扬人的本性。这使反思文学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在十七年文学中,很多被公认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经常提及的、经典的“三红一创一歌”还有很多出版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从《三里湾》、《创业史》到《艳阳天》,从《登记》、《不能走那条路》到《太阳刚刚出山》,这些作品都并没有真实的、深刻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那么,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在那一时期有巨大的反响和较高的评价呢?这是十七年文学带给我们的思考,当然也给后来的作家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正因如此,出现了大批的作家来重现文革时期真正的社会景象,为文学史的这一缺憾尽可能的作了弥补。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的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时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她通过作品的叙述挖掘了发生在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根源,检讨近四十年历史中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甚至以梦幻的手法写出了令人痛心的警告:如果再一次发生战争,老百姓还会像抗战时代那样支持抗日军队吗?这个问题提得相当严峻,但作家的利益是维护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希望执政党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以此为戒。[1]

  从理论上说,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这个时代面貌的一面镜子,是这个时代人民思想感情的录音机。综观当年的文学创作,那时的文学是必然的而非本质性的,这却是一个毋庸争议的事实和史实。反思文学不仅是将几十年的历史真相昭示于人,整合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更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信息,加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这使后来人更加深刻的体味到文革的真貌,而不会被十七年文学对历史造成的扭曲所误导。而这是反思文学的真正意义,也是其他任何文学史都难以复制的。

  其精髓是历史所赋予的人民大众的心声,这是一种渴望真实的、无畏的批判精神。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中表现出的对中国知识分子坎坷命运的关注和追寻,就表现了这种反思的意向。孙犁在《读作品记》中精辟地指出:“如果写,今天则需要进一步深挖一下:这场运动是在什么思想和心理状态下,在什么经济、政治情况下发动起来的?为什么它居然能造成举国若狂的局面?它用了我们民族、人民群众的哪些弱点?它在每一个人的历史、生活、心理状态上的不同反应是什么?”而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回答,恰好是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开始形成的。

  高晓声在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时曾形象的说:“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了不顾疼痛,死了灵魂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2]这样的宣言让我们真切的认识到反思文学作家们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决心,他们不仅是为自己正名,更要还原历史;他们不仅是在纠正政策的偏差,更能够全面的反应社会现状。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是从农民基本生存的“住房”问题上进行反思的,作家在创作的同时就有更深远的理性思考。他在《李顺大造屋》一文中严肃的质问:“……当我探究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浩劫时,我不禁想起李顺大这样的人是否也应该对这一段历史付一点责任。九亿农民的力量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难道九亿人的力量还不能解决十亿人口国家的历史轨道吗?看来,他们并不曾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或是相当而没有学会或者是要当而受着阻碍,或者径直是诚惶诚恐而不敢登上那个位置。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值得深思。”

  反思文学不仅揭示了现实,更对人性做出了巨大的反思。从思考人的尊严与人格到探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再进而追寻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困境。李国文的《月食》,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这些作品深刻的展现了现实对于人性的摧残,挖掘人性至真的一面,这类文学同样带着“内省”的蕴味,发人深思。

  十年浩劫是这长长的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它引发出民族的深沉而痛苦的思考,而反思文学就是这痛苦中的一剂良药,它让我们学会在抚平伤口的同时了解了如何避免再次伤痛。

  注释: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高晓声 《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6页.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高晓声.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6页

  摘 要:反思文学是作家们在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对历史更真实,更深邃的揭露和展现,在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的同时真实的展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反思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史上有着空前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反思 政治 真实 意义

  反思文学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和分量,它的影响之广,价值之大,意义之深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反思文学较之于伤痕文学,不再一味的痛诉历史的过错给人们带来的沉痛灾难,不再过分的呻吟,不再局限于揭露十年文革的历史现实。中国文学开始坦然的面对世界,并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对于人性的关注。大量的作家在这一时期纷纷以悲剧为题材,都选择苦难中人的痛苦与挣扎,以此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悲惨命运,同时显现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都是这样的作品。然而,随着大量此类作品的出现,作家们又会反思,这样过分的宣泄,是否真的是文学作品应该呈现的?王蒙的出现,再次的打破了风靡的创作手法,他的《布礼》、《蝴蝶》等一系列作品既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感受和深入思考,也是他在小说叙事艺术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的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反思文学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由侧重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弘扬人的本性。这使反思文学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在十七年文学中,很多被公认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经常提及的、经典的“三红一创一歌”还有很多出版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从《三里湾》、《创业史》到《艳阳天》,从《登记》、《不能走那条路》到《太阳刚刚出山》,这些作品都并没有真实的、深刻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那么,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在那一时期有巨大的反响和较高的评价呢?这是十七年文学带给我们的思考,当然也给后来的作家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正因如此,出现了大批的作家来重现文革时期真正的社会景象,为文学史的这一缺憾尽可能的作了弥补。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的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时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她通过作品的叙述挖掘了发生在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根源,检讨近四十年历史中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甚至以梦幻的手法写出了令人痛心的警告:如果再一次发生战争,老百姓还会像抗战时代那样支持抗日军队吗?这个问题提得相当严峻,但作家的利益是维护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希望执政党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以此为戒。[1]

  从理论上说,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这个时代面貌的一面镜子,是这个时代人民思想感情的录音机。综观当年的文学创作,那时的文学是必然的而非本质性的,这却是一个毋庸争议的事实和史实。反思文学不仅是将几十年的历史真相昭示于人,整合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更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信息,加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这使后来人更加深刻的体味到文革的真貌,而不会被十七年文学对历史造成的扭曲所误导。而这是反思文学的真正意义,也是其他任何文学史都难以复制的。

  其精髓是历史所赋予的人民大众的心声,这是一种渴望真实的、无畏的批判精神。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中表现出的对中国知识分子坎坷命运的关注和追寻,就表现了这种反思的意向。孙犁在《读作品记》中精辟地指出:“如果写,今天则需要进一步深挖一下:这场运动是在什么思想和心理状态下,在什么经济、政治情况下发动起来的?为什么它居然能造成举国若狂的局面?它用了我们民族、人民群众的哪些弱点?它在每一个人的历史、生活、心理状态上的不同反应是什么?”而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回答,恰好是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开始形成的。

  高晓声在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时曾形象的说:“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了不顾疼痛,死了灵魂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2]这样的宣言让我们真切的认识到反思文学作家们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决心,他们不仅是为自己正名,更要还原历史;他们不仅是在纠正政策的偏差,更能够全面的反应社会现状。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是从农民基本生存的“住房”问题上进行反思的,作家在创作的同时就有更深远的理性思考。他在《李顺大造屋》一文中严肃的质问:“……当我探究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浩劫时,我不禁想起李顺大这样的人是否也应该对这一段历史付一点责任。九亿农民的力量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难道九亿人的力量还不能解决十亿人口国家的历史轨道吗?看来,他们并不曾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或是相当而没有学会或者是要当而受着阻碍,或者径直是诚惶诚恐而不敢登上那个位置。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值得深思。”

  反思文学不仅揭示了现实,更对人性做出了巨大的反思。从思考人的尊严与人格到探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再进而追寻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困境。李国文的《月食》,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这些作品深刻的展现了现实对于人性的摧残,挖掘人性至真的一面,这类文学同样带着“内省”的蕴味,发人深思。

  十年浩劫是这长长的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它引发出民族的深沉而痛苦的思考,而反思文学就是这痛苦中的一剂良药,它让我们学会在抚平伤口的同时了解了如何避免再次伤痛。

  注释: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高晓声 《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6页.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高晓声.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6页


相关文章

  •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第20期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罗儒国 摘要: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然而,由于教师的"物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剧场化等现象长期存在,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被遮 ...查看


  •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
  •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韩村中心小学 邵春艳 对于我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主要从自我评价.反思问题.课堂重建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 ...查看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加以回顾.思考.分析和评价,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 ...查看


  • 浅谈教师成长与反思
  • 浅谈教师成长与反思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 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和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 ...查看


  • 语文教研记录(内容)
  • 刘集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 记 录 表 (样表) 1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名称 活动时间 主持人 参加人员 语文教研组 2012 年 9 月 27 日 韩春英 教研组长 活动地点 记录人 教研组全体成员 韩春英 教师办公室 孙继红 活 活动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含答案
  • 学习目标: 1. 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 腔肠动物.扁形 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 扁形 ...查看


  •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课题论证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 ...查看


  •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 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 内容摘要: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 ...查看


  •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 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米秀兰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学发展的灵魂,也是教师 1. 以新课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