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联想对比

独立思考·联想对比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浦江县第二中学

陈 兴 镇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需要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联想对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要培养他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当然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反驳,破除由书本中心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有力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反问。

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漫话清高》,文章认为“清高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并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并举李白来证明“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也就是说评定是否清高关键在于人物主观上是否有“本可做官而竟然不做”的思想。让学生们在仔细阅读了课文后,理解这些内容后,对文章举孟浩然来证明“清高的模糊性”一段文字就进行反问。用两个问题来破除“权威定势”:“孟浩然真的清高么?用这个例子证明清高的模糊性效果怎么样?” 布置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孟浩然的一生以及他的思想发展情况,然后开展了一次讨论会,引导学生从论据和论证过程来反驳作者的观点。他们在查找了许多资料后,推翻了文章的有关观点。

对教材的内容提出反问,大大刺激了学生,他们非常积极的投入其中,在讨论会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材料。

孟浩然年轻时与朋友张子容隐居鹿门山,但那不是真正的隐居,而是想走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干谒张说,写了《登岳阳楼》诗,还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如“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以及“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

39岁往长安赴进士举,40岁在长安作《长安早春》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不第,与王维、张均等都有交往。但他并没有马上离开长安,而是留下来,希望通过献赋的方法来进入仕途,但是没有回音。有“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当年冬天离开长安。

45岁,秋,又萌上长安求仕之意。后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孟浩然四十六岁。浩然再上长安求仕。在长安,上书无回音,心情愤激。离京前夕,有留別王维诗。秋,离开长安。出关后,在旅亭有诗怀王昌龄。冬,归至南阳一带,遇雪,倍增失意悲凉之情,有诗抒怀。还襄阳,作《岁暮归南山》诗,就如课文讲的那样发仕途失意的牢骚。

孟浩然四十七岁。春,韩朝宗欲荐浩然于朝,约日赴京。浩然未践约而行。后李白游襄阳,对浩然颇表倾倒,作《赠孟浩然》诗以赠。张九龄贬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浩然入张九岭幕。在荊州有上张九龄诗,对入幕表示感激。陪张九龄猎南纪城,有诗赠裴迥(迪)、张参军,透露出对幕僚生活的厌倦。陪张九龄自松滋往渚宮,有诗。陪张九龄行当阳县,有诗。还襄阳,有和宋鼎诗,显出对幕僚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狂狷。有诗《荊门上张丞相》、《 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迥(迪)张参军》、《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宮》、《陪张丞相登当阳楼》、《陪张丞相登荊州城楼同寄荊州张使君》等。50岁生病,52岁去逝。

从以上可以看出,孟浩然二上长安求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内心的“求援用世之心及为明显”。“韩朝宗欲荐浩然于朝,约日赴京。浩然未践约而行。”这已经是他二上长安,极度失望之后的事情。这并不能说是“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而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的失望之情。他49岁时的诗还反映了他的厌倦和不得志的苦恼,这怎么能够说是清高的样板?文章还举了李白的诗“红颜弃轩冕”,这是孟浩然的年轻时走“由隐而仕”的情况,这在当时并不少见,李白自己也曾经这样。所以孟浩然的隐居是无奈的隐居,内心上始

终不是不慕荣利的,不是不愿做官,而是没有能够做官。“他的漫游并非真正隐士闲情逸致式的赏玩山水,而是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后,借此来缓解心理失衡的痛苦。”(《唐诗鉴赏词典》)文章用了错误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毫无说服力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甲发表观点:退一步讲,即使孟浩然真的清高,用“孟浩然理应成为一个清高的样板的”,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来证明“清高的模糊性”的逻辑性也不强;认为这个论证过程不如改为“假定某个人不应该被评为清高却被评为清高”,这样才更能说明“清高的模糊性”,才具有说服力。学生乙甚至提出:应该被评上却没有被评上,反而说明清高的评定是非常严格的。这样通过对教材的质疑,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与文章的观点截然相反了。暂且不管学生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就学生的大胆质疑和严谨的考证资料的态度以及运用对比思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就值得表扬鼓励。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联想对比的能力

联想和对比主要是为所发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的语文教学对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例如《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4.12就刊载了《澳大利亚的高考中文试题》一文,提到两个题目:“《红楼梦》中的宝玉不思攻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功名,试比较二者个性的不同;(20分不少于250字)在 《儒林外史》中王冕同秦老的友谊与《红楼梦》中贾母和刘姥姥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0分,不少于250字)”其中所涉及的联想和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是相当的高的。

通过联想,可以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这两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似、相关或相反。这种联想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通过这样的联想,使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可以联想到善于听取进谏的唐太宗、不愿听取进谏的周厉王等以及向历代君主进谏的那些大臣和拍马溜须的奸佞小人等,这里涉及了相似、相反、相关等联想方式,它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

对比则是把某些特定的内容进行求同存异的分析。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培养独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涉及的主要是分析、比较的能力,促使思维更加深刻。联想和对比的结合,能为更好的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泪珠与珍珠》时,除了理解文章中的有关泪珠特点之外,我让学生联系其他文章或诗歌中的有关眼泪的诗句,比较其中的异同,理解不同的感情而引起的不同的眼泪。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相思泪;有“却与小姑别,泪如连珠子”的姑嫂不舍的依依情;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人离别情;有“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怅惘;也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忧心和“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的虚假可憎等。

例如古诗中的月亮这个意象,也是开展通过综合性学习,训练学生的对比的思维品质好材料。学生联系并分析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皎洁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月,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明澈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月,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怅恨月,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的感叹月,姜夔的“冷月无声”的悲凉月,李清照的“雁子还时,月满西楼”的幽怨月等。

我正是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对比,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更训练了学生的重要的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进程。

总之,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联想和对比,来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能够顺利完成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独立思考·联想对比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浦江县第二中学

陈 兴 镇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需要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联想对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要培养他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当然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反驳,破除由书本中心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有力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反问。

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漫话清高》,文章认为“清高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并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并举李白来证明“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也就是说评定是否清高关键在于人物主观上是否有“本可做官而竟然不做”的思想。让学生们在仔细阅读了课文后,理解这些内容后,对文章举孟浩然来证明“清高的模糊性”一段文字就进行反问。用两个问题来破除“权威定势”:“孟浩然真的清高么?用这个例子证明清高的模糊性效果怎么样?” 布置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孟浩然的一生以及他的思想发展情况,然后开展了一次讨论会,引导学生从论据和论证过程来反驳作者的观点。他们在查找了许多资料后,推翻了文章的有关观点。

对教材的内容提出反问,大大刺激了学生,他们非常积极的投入其中,在讨论会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材料。

孟浩然年轻时与朋友张子容隐居鹿门山,但那不是真正的隐居,而是想走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干谒张说,写了《登岳阳楼》诗,还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如“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以及“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

39岁往长安赴进士举,40岁在长安作《长安早春》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不第,与王维、张均等都有交往。但他并没有马上离开长安,而是留下来,希望通过献赋的方法来进入仕途,但是没有回音。有“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当年冬天离开长安。

45岁,秋,又萌上长安求仕之意。后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孟浩然四十六岁。浩然再上长安求仕。在长安,上书无回音,心情愤激。离京前夕,有留別王维诗。秋,离开长安。出关后,在旅亭有诗怀王昌龄。冬,归至南阳一带,遇雪,倍增失意悲凉之情,有诗抒怀。还襄阳,作《岁暮归南山》诗,就如课文讲的那样发仕途失意的牢骚。

孟浩然四十七岁。春,韩朝宗欲荐浩然于朝,约日赴京。浩然未践约而行。后李白游襄阳,对浩然颇表倾倒,作《赠孟浩然》诗以赠。张九龄贬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浩然入张九岭幕。在荊州有上张九龄诗,对入幕表示感激。陪张九龄猎南纪城,有诗赠裴迥(迪)、张参军,透露出对幕僚生活的厌倦。陪张九龄自松滋往渚宮,有诗。陪张九龄行当阳县,有诗。还襄阳,有和宋鼎诗,显出对幕僚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狂狷。有诗《荊门上张丞相》、《 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迥(迪)张参军》、《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宮》、《陪张丞相登当阳楼》、《陪张丞相登荊州城楼同寄荊州张使君》等。50岁生病,52岁去逝。

从以上可以看出,孟浩然二上长安求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内心的“求援用世之心及为明显”。“韩朝宗欲荐浩然于朝,约日赴京。浩然未践约而行。”这已经是他二上长安,极度失望之后的事情。这并不能说是“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而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的失望之情。他49岁时的诗还反映了他的厌倦和不得志的苦恼,这怎么能够说是清高的样板?文章还举了李白的诗“红颜弃轩冕”,这是孟浩然的年轻时走“由隐而仕”的情况,这在当时并不少见,李白自己也曾经这样。所以孟浩然的隐居是无奈的隐居,内心上始

终不是不慕荣利的,不是不愿做官,而是没有能够做官。“他的漫游并非真正隐士闲情逸致式的赏玩山水,而是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后,借此来缓解心理失衡的痛苦。”(《唐诗鉴赏词典》)文章用了错误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毫无说服力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甲发表观点:退一步讲,即使孟浩然真的清高,用“孟浩然理应成为一个清高的样板的”,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来证明“清高的模糊性”的逻辑性也不强;认为这个论证过程不如改为“假定某个人不应该被评为清高却被评为清高”,这样才更能说明“清高的模糊性”,才具有说服力。学生乙甚至提出:应该被评上却没有被评上,反而说明清高的评定是非常严格的。这样通过对教材的质疑,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与文章的观点截然相反了。暂且不管学生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就学生的大胆质疑和严谨的考证资料的态度以及运用对比思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就值得表扬鼓励。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联想对比的能力

联想和对比主要是为所发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的语文教学对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例如《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4.12就刊载了《澳大利亚的高考中文试题》一文,提到两个题目:“《红楼梦》中的宝玉不思攻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功名,试比较二者个性的不同;(20分不少于250字)在 《儒林外史》中王冕同秦老的友谊与《红楼梦》中贾母和刘姥姥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0分,不少于250字)”其中所涉及的联想和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是相当的高的。

通过联想,可以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这两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似、相关或相反。这种联想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通过这样的联想,使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可以联想到善于听取进谏的唐太宗、不愿听取进谏的周厉王等以及向历代君主进谏的那些大臣和拍马溜须的奸佞小人等,这里涉及了相似、相反、相关等联想方式,它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

对比则是把某些特定的内容进行求同存异的分析。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培养独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涉及的主要是分析、比较的能力,促使思维更加深刻。联想和对比的结合,能为更好的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泪珠与珍珠》时,除了理解文章中的有关泪珠特点之外,我让学生联系其他文章或诗歌中的有关眼泪的诗句,比较其中的异同,理解不同的感情而引起的不同的眼泪。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相思泪;有“却与小姑别,泪如连珠子”的姑嫂不舍的依依情;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人离别情;有“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怅惘;也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忧心和“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的虚假可憎等。

例如古诗中的月亮这个意象,也是开展通过综合性学习,训练学生的对比的思维品质好材料。学生联系并分析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皎洁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月,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明澈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月,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怅恨月,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的感叹月,姜夔的“冷月无声”的悲凉月,李清照的“雁子还时,月满西楼”的幽怨月等。

我正是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对比,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更训练了学生的重要的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进程。

总之,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联想和对比,来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能够顺利完成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相关文章

  • 作文并不难
  • 作文并不难,生活是源泉. 观察勤思考,留心最关键: 多读多积累,素材和语言: 开心就多练,兴趣第一关. 观察百日功,文章一朝成: 常说嘴不笨,常写手必顺. 文章要写好,腿脚要多跑: 文章不怕改,就怕难割爱. 写作莫偷懒,勤写天天练. 技法帮 ...查看


  • 平面构成骨骼渐变重复发射
  • 第四章 构成方法 一. 基本形与骨格 基本形:又叫单位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给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称为基本形.基本形是最小的设计单位.利用基本形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一张构成练习. 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 ...查看


  • 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的更好
  • 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的更好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2.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 ...查看


  • 运用创造发明法改进化学实验的6个案例
  • 摘要:针对浙教版科学教材中6个化学实验中装置.方案的不足,运用发明创造技法中的缺点列举法.逆向发明法.组合发明法.变化发明法.联想发明法等改进实验教学,使实验操作简单明了.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实验结论易于揭示化学本质,同时能消除教材经典实验的 ...查看


  • 写作手法及作用
  • 写作手法及作用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 ...查看


  • 第二章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
  • 教 学 过 程 第二章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 消费者的认识过程  消费者的情感过程  消费者的意志过程 导入案例:"佳佳"和"乖乖"的不同命运 "佳佳""乖乖&q ...查看


  •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音标教学:直观教具:肢体语言:玩中学:学中玩 要学好一种语言,词汇是关键.学好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阅读 ...查看


  • [与众不同的联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 作者:唐德喜 小学语文 2015年01期 [教材分析] <与众不同的联想>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不同的思考>中的习作部分,是单元内容学习的延续,也体现了阅读与表达的综合建构.此次表达是一次想象作文的训练 ...查看


  • 1.3大堰河 我的保姆说课g
  • 1.3<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是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