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波澜不兴

  见到今年作文题的考生,我相信欣慰者多,茫然者少;坦然者多,振奋者少。综观2004年的全国及京沪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平易有度,平稳有制,涛声依旧,波澜不兴。

  

  全国卷:注重思辨 涛声依旧

  

  2004年全国卷有三题,卷Ⅰ(河南、安徽卷)给了四句名言材料,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卷Ⅱ(四川、吉林卷)给了三则材料,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卷Ⅲ(甘肃、宁夏卷)给了一则寓言材料,要求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全国卷三文题虽略有差异,但总体看,命题思路基本一致:仍是材料话题,话题仍由并列式短语构成,话题本身仍是多元化概念的组合。

  全国卷一向属于“大路菜”,由于考查面广,考生水平参差不齐,众口难调,既要做好这道大路菜,又要确保写作测试的信度,也确实不易,因此,全国卷近年来一直努力在平稳求发展,在努力降低审题的偏差难度的同时,增强学生写作基本功力的梯度。从今年文题的内容设置看,三卷均延续了近几年的命题轨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重视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由于命题思路未变,重点未变,加之选角,选材,选择文体的空间有限,2004年的全国卷虽然属于多元化命题,但入手均很容易。

  以卷Ⅰ为例,考生可写“要走自己的路”,可写“要常问路”,可写“耐心听,认真思”,也可写“要破除现代迷信和怀疑一切”。以卷Ⅱ为例,尽管试题套用了一个网站聊天室的话语背景,但并未影响干扰材料ABC的明确导示;考生由A可写“人生难免痛苦挫折,所以要勇于直面”,考生由B可写“放大痛苦,悲观人生要不得”,考生由C可写形形色色的历练人生痛苦与感楚。以卷Ⅲ为例,考生可选择“不要一味以己度人”,也可选择“要以己度人”,还可以选择“要善于度人度己”。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卷审题难度不大,但选角选材尤其是表述十分灵活。所以要真正写好全国卷,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力不行,因为全国卷的核心仍在一个辩证设题,它所注重的仍是考生思辨判断的能力与表述水平。

  

  北京卷:“规则”小有“转折”“包容”孕育改革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京都文化一部分的北京高考试题自然偏爱关注时代热点,重视紧跟时代脉搏。也正由于此,一般而言北京试题审题难度小,不经意之间往往诱导了部分考生的猜题押题,克隆宿构,也由此常引来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的非议。令人欣慰的是,细细品味“包容”,我们不难看到,2004北京题有了明显的转折与改进,往年那种过分张扬的时政色彩,今年开始有所淡化,而具体生活化的思想情感与个性的色彩有了明显的增强。

  北京2004的“包容”出的应该不错,泛政治倾向得到了较好的纠正,更加贴近了考生原有的生活现实。在“包容”颇大的话题背景下,考生选择的空间很广阔,可大可小,可事可理,可人可己,亦古亦今,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考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北京题将去年启发性的导语,改在题后要求提示之中,也是一种有益的改进,它避免了先入为主,把更多的主动权让位给了考生。

  尽管如此,北京卷说到底还是一元的,因为考生无论叙事、抒情、议论似乎都不得不情不自禁地定位于“要包容”。北京的课本,我并不熟悉,但见到“包容”,我们会很自然联想到,我们高中课文房龙的《序言》“包容”莫非是《序言》的现代版吧?如果北京课本也有这篇选文,那么北京试题内容与课本内容是否太接近了呢?据说北京有关方面今年明文规定,三月内不准任何人点评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不知道这一规定的法律依据,但作为异地百姓,我衷心希望北京试题能早早走出“胡同文化”的怪圈。

  

  上海卷:依然洋溢着海派文化的雍容与灵气

  

  早在20世纪90年初,我就密切关注着作为海派文化重要部分的上海文题。从“在同一块土地上”到“遥望天空”,从“面对大海”到“我的财富”,透过这些鲜活极富生活灵性的试题,我们不得不叹服: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金融贸易和文化大都市,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精明干练,自由开放的上海人,因而上海试题理所当然地早早远离了泛政治泛道德倾向,充分体现出一种现代平民文化――现代文明的广博与务实。我认为,上海卷常在以其独特的大度和生活灵性,引领着全国卷走“快四步”,欲知全国卷来年如何,不妨先研究上海卷的命题轨迹。

  2004年上海卷“忙”出的相当不错,约束极小,直面大千世界,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现实生活意味尤浓,应是多元化试题的典范。由于“忙”是一种很直观的社会现实的概括提炼,它很容易勾起考生丰富联想与写作冲动,对考生也极有亲和力和触动力,考生完全可以按各自的阅历,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司空见惯的生活历练与感触: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情感的;表象的,本质的;大家的,小家的;别人的,自己的。而上海卷1000字篇幅的要求和70分的高分值。也赋予了考生尽心尽情尽力写作的极大热情。

  好的文题总是鲜活的平易的,具有亲和力的,能迅速激起人们写作热情与冲动的,并能给写作者以自由快乐的。上海卷能始终延续这一点,真是不容易的,也确实值得全国卷(包括北京卷在内)命题者们去认真学习的。

  综观2004年全国、北京、上海作文卷,尽管2004年三地高考卷涛声依旧、波澜不兴,但我们仍不难归结一种明显的倾向与趋势:国民素质教育正在全面以渐进方式取代精英(应试)教育,并向高考作文题中渗透,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命题测试的重心转向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为核心的实际写作能力方面。考生写作时,见解是否深刻独到,内容素材是否丰富多彩,语言表达手段是否灵巧机变,以及思维的辩证性,表达的创意性,文章整体凸显出的个性等乃是制胜的关键。

  时变法亦变。因此,我们往日那种题海战术,一味求高、求难、求怪的应试战术,也应当有所改革,广大师生在平时认真研习《大纲》和《考纲》的同时,认真练就自己的“四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生活性学力,乃是我们的写作之本,当务之急。有道是,题海无边,“四基”是岸。

  见到今年作文题的考生,我相信欣慰者多,茫然者少;坦然者多,振奋者少。综观2004年的全国及京沪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平易有度,平稳有制,涛声依旧,波澜不兴。

  

  全国卷:注重思辨 涛声依旧

  

  2004年全国卷有三题,卷Ⅰ(河南、安徽卷)给了四句名言材料,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卷Ⅱ(四川、吉林卷)给了三则材料,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卷Ⅲ(甘肃、宁夏卷)给了一则寓言材料,要求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全国卷三文题虽略有差异,但总体看,命题思路基本一致:仍是材料话题,话题仍由并列式短语构成,话题本身仍是多元化概念的组合。

  全国卷一向属于“大路菜”,由于考查面广,考生水平参差不齐,众口难调,既要做好这道大路菜,又要确保写作测试的信度,也确实不易,因此,全国卷近年来一直努力在平稳求发展,在努力降低审题的偏差难度的同时,增强学生写作基本功力的梯度。从今年文题的内容设置看,三卷均延续了近几年的命题轨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重视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由于命题思路未变,重点未变,加之选角,选材,选择文体的空间有限,2004年的全国卷虽然属于多元化命题,但入手均很容易。

  以卷Ⅰ为例,考生可写“要走自己的路”,可写“要常问路”,可写“耐心听,认真思”,也可写“要破除现代迷信和怀疑一切”。以卷Ⅱ为例,尽管试题套用了一个网站聊天室的话语背景,但并未影响干扰材料ABC的明确导示;考生由A可写“人生难免痛苦挫折,所以要勇于直面”,考生由B可写“放大痛苦,悲观人生要不得”,考生由C可写形形色色的历练人生痛苦与感楚。以卷Ⅲ为例,考生可选择“不要一味以己度人”,也可选择“要以己度人”,还可以选择“要善于度人度己”。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卷审题难度不大,但选角选材尤其是表述十分灵活。所以要真正写好全国卷,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力不行,因为全国卷的核心仍在一个辩证设题,它所注重的仍是考生思辨判断的能力与表述水平。

  

  北京卷:“规则”小有“转折”“包容”孕育改革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京都文化一部分的北京高考试题自然偏爱关注时代热点,重视紧跟时代脉搏。也正由于此,一般而言北京试题审题难度小,不经意之间往往诱导了部分考生的猜题押题,克隆宿构,也由此常引来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的非议。令人欣慰的是,细细品味“包容”,我们不难看到,2004北京题有了明显的转折与改进,往年那种过分张扬的时政色彩,今年开始有所淡化,而具体生活化的思想情感与个性的色彩有了明显的增强。

  北京2004的“包容”出的应该不错,泛政治倾向得到了较好的纠正,更加贴近了考生原有的生活现实。在“包容”颇大的话题背景下,考生选择的空间很广阔,可大可小,可事可理,可人可己,亦古亦今,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考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北京题将去年启发性的导语,改在题后要求提示之中,也是一种有益的改进,它避免了先入为主,把更多的主动权让位给了考生。

  尽管如此,北京卷说到底还是一元的,因为考生无论叙事、抒情、议论似乎都不得不情不自禁地定位于“要包容”。北京的课本,我并不熟悉,但见到“包容”,我们会很自然联想到,我们高中课文房龙的《序言》“包容”莫非是《序言》的现代版吧?如果北京课本也有这篇选文,那么北京试题内容与课本内容是否太接近了呢?据说北京有关方面今年明文规定,三月内不准任何人点评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不知道这一规定的法律依据,但作为异地百姓,我衷心希望北京试题能早早走出“胡同文化”的怪圈。

  

  上海卷:依然洋溢着海派文化的雍容与灵气

  

  早在20世纪90年初,我就密切关注着作为海派文化重要部分的上海文题。从“在同一块土地上”到“遥望天空”,从“面对大海”到“我的财富”,透过这些鲜活极富生活灵性的试题,我们不得不叹服: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金融贸易和文化大都市,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精明干练,自由开放的上海人,因而上海试题理所当然地早早远离了泛政治泛道德倾向,充分体现出一种现代平民文化――现代文明的广博与务实。我认为,上海卷常在以其独特的大度和生活灵性,引领着全国卷走“快四步”,欲知全国卷来年如何,不妨先研究上海卷的命题轨迹。

  2004年上海卷“忙”出的相当不错,约束极小,直面大千世界,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现实生活意味尤浓,应是多元化试题的典范。由于“忙”是一种很直观的社会现实的概括提炼,它很容易勾起考生丰富联想与写作冲动,对考生也极有亲和力和触动力,考生完全可以按各自的阅历,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司空见惯的生活历练与感触: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情感的;表象的,本质的;大家的,小家的;别人的,自己的。而上海卷1000字篇幅的要求和70分的高分值。也赋予了考生尽心尽情尽力写作的极大热情。

  好的文题总是鲜活的平易的,具有亲和力的,能迅速激起人们写作热情与冲动的,并能给写作者以自由快乐的。上海卷能始终延续这一点,真是不容易的,也确实值得全国卷(包括北京卷在内)命题者们去认真学习的。

  综观2004年全国、北京、上海作文卷,尽管2004年三地高考卷涛声依旧、波澜不兴,但我们仍不难归结一种明显的倾向与趋势:国民素质教育正在全面以渐进方式取代精英(应试)教育,并向高考作文题中渗透,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命题测试的重心转向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为核心的实际写作能力方面。考生写作时,见解是否深刻独到,内容素材是否丰富多彩,语言表达手段是否灵巧机变,以及思维的辩证性,表达的创意性,文章整体凸显出的个性等乃是制胜的关键。

  时变法亦变。因此,我们往日那种题海战术,一味求高、求难、求怪的应试战术,也应当有所改革,广大师生在平时认真研习《大纲》和《考纲》的同时,认真练就自己的“四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生活性学力,乃是我们的写作之本,当务之急。有道是,题海无边,“四基”是岸。


相关文章

  • 高考满分作文好句好段摘抄
  • 高考满分作文好句好段摘抄 高考满分作文好句好段摘抄 1.人生是一段有着优美风景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的路柳荫匝地,有的路落英缤纷,有的路表面阴云密布却转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阳光明媚却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选择一条适合自己 ...查看


  • 描写山水的词句
  • 描写山 词语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石壮胆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树茂 谷下有谷 青山绿水 青海青山 奇山秀水 峰上有峰 清逸秀丽 寸草不生 耸立云霄 云雾缠绕 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 山势雄伟 群山簇立 千山万水 重峦叠嶂 怪石嶙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
  •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_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范文_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范文-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又逢中秋示例:蓦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 ...查看


  • [中秋节作文]又逢中秋
  • 蓦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绽放,留一抹芳影香语.台历上,余下薄薄的几页象征岁月的纸.此时,那些关于明月.关于相思的诗词断句,一行行叠叠,载着红尘的呓语,也载着夜的静谧,悄然而至. 夜阑人稀,我欲觅芳径,踏曲幽,悠闲信步聆听.闻天籁倾情 ...查看


  • 马来的雨练习
  • 马来的雨 练习 ⑴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⑵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这是还在上海的我,用对江南雨的思维模式而习惯的联想异乡的情景. ⑶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大一样.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 ...查看


  • 我的美丽时光――书
  • 书,是铅印的字体,是墨香的余味,是厚厚薄薄的分量,是深深浅浅的时光,是镌刻人生长廊的一轴画卷-- 是的,书. "明月一池水,清风万卷书."是最惬意的事情. 甚至,我只有把书当作知己.也真幸福,与书相拥的日子. 其实,我也 ...查看


  • 关于林微因的书评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前言>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 ...查看


  • 柳宗元的愚溪
  • 柳宗元的愚溪,在湖南,在湖南的永州之野. 早春二月的一天,从永州新城出发,穿过淅淅沥沥的雨线,我们驱车直奔愚溪.透过车窗,潇水河宛如一条长练蜿蜒地由远古飘来,又轻曼地向湘江漂去.过 洲,越西门,再前行少许,在潇水西岸,一股涓涓溪流,铮铮淙淙 ...查看


  • 2013年中学生中秋优秀作文范文欣赏
  • 一: 又逢中秋 蓦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绽放,留一抹芳影香语.台历上,余下薄薄的几页象征岁月的纸.此时,那些关于明月.关于相思的诗词断句,一行行叠叠,载着红尘的呓语,也载着夜的静谧,悄然而至. 夜阑人稀,我欲觅芳径,踏曲幽,悠闲信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