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空间是指【B】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B.实践——认识——实践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B.经济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C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C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C
C.国家政权
4.原因是指D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D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D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C.形而上学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B.相对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C
C.抽象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
A唯物主义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D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D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B
B.非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D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B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C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A.唯心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C.特殊矛盾
26.事物的度是指C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D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B
B.基本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C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C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B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6.国家是D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D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B
B.自我否定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B
B.上层建筑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C
C.社会实践的需要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B
B.实践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C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A
A.一维性
10.假象是指D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B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C.理在事先(朱高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B.改造世界
19.认识的起点是B
B.感觉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B.形而上学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C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C.一果多因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C.质量互变规律
25.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B.客观物质世界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D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D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D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D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C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39.人和人类,具B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D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A )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 )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C )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D)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B )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A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A )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B)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D )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B)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4.空间是指(B )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
B.实践--认识--实践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C )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C、真理具有相对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C、机械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A、人的社会属性
1. 哲学是(C )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 哲学基本问题是 (B )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C)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科学证明,人脑是( C)
C、思维的器官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 )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 )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B( )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D )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A )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B)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2。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D )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D )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C、思维的器官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B.辩证法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A)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B)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A)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D )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哲学是( C)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 )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
B.实践的
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C)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B)
B.确定事物的质
1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2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 )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5.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26.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
D.逻辑学
2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D )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2.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D )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C)
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34、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C )
C、机械决定论
3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6.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D )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D)
D.现实的社会实践
4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B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D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7、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 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 个根本要求是C
C、一切从实际出发
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B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是:D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C、事物内在本质的稳固联系
13、王安石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D
D、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似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B
B、要把握事物的度
1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D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得死”这说明C
C、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1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这句话应理解为A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1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D、直接现实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2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5、 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 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 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D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6、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B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27、 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 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 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28、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 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B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2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C:
C、生产方式
3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3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C、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D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B: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6、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C
C、劳动者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
38、阶级在实质上首先是C
C、经济范畴
3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
C、人的社会关系
1.哲学是C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8、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是C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D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C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人们对森林的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劣化,生物物种减少。在因果联系上,这属于 A
A.一因多果
12、“存在即是过程”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为D
D.抽象的可能性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B
B.客观唯心主义
17、价值原则 C
C.是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18、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A. 辩证法的观点
19、.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
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
2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22、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能转化为必然性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6、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27、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 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B
B.非决定论观点
2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属于D
D.唯物史观
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A、人的社会属性
31、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是指D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C.感觉——知觉——表象
3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34、在价值关系中要求“物趋近人”的观点B
B.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3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 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37、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B
B.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所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B
B.直接同一的
40、认识是对主体的反映,这是B
B.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
B.批判的、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C.实事求是
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B.理论基础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D、实践性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B )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C )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C、不可知论
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
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 )
B、一致的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 B )
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C、实事求是
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B
B、集体主义思想
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31、世界观就是( B )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
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问题的出发点是( A )
A、物质第一性原理
2、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
B.主观能动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 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2、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D )。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所谓系统是指( B )。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5、矛盾是(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C.既克服又保留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D )。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C )。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9、否定之否定规律 (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10、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D )。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12、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B )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3、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 )
A、整体性
14、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 B )
B、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
15、旧事物是指( A )
A、已丧失存在必然性并日趋灭亡事物
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C )
C、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18、“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观点是( A )
A、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19、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
B、对立统一规律
2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D、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3、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观点是( C )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B )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运动就是事物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位置的变化,这是( A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7、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 B )
B、它们所具有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
28、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是一种( D )
D、普遍现象
29、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
D、形而上学观点
30、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是( A )
A、核心的地位
321、事物矛盾是指( C )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2、辩证的同一是( A )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3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3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35、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C )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36、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 C )
C、矛盾斗争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37、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B )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
3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9、矛盾普遍性的完整含义是指( D )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40、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D )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41、矛盾的转化是( B )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C )
C、特殊矛盾
43、基本矛盾指的是( D )
D、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44、“不是冤家不聚头”,说明了( A )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
4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46、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是( C )
C、抽象的同一
47、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B )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48、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C )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9、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D )
D、矛盾的特殊性
50、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C )
C、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
51、决定事物性质的是( B )
B、矛盾的主要方面
53、反对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B )
B、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54、事物的质是指( C )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55、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是( C )
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5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系( 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58、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B )
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5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60、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D )
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61、引起质变的量变形式,其中有( B )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6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说明( A )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63、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 A )
A、庸俗进化论
64、部分质变是指( B )
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65、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C )
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发展的不均一性
66、事物在某一或某些局部上发生性质的变化,这是( C )
C、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67、事物的量是指( D )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68、质和量的关系是( D )
D、相互依存的关系
69、量变是指( B )
B、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0、质变是指( A )
A、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7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D )
D、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72、“激变论”的观点是( B )
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
73、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B )
B、相对静止的状态
74、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D )
D、显著的变化状态
75、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是( D )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6、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C )
C、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77、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C )
C、“唯理论
7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C )
C、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随着电脑的发现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 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根源于( D )。
D.物质是意识基础的唯物主义
6、世界统一于( D )。
D.物质
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B.客观实在性
9、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 这是(B )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B )。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C )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 C )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3、世界的物质性是指(A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1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B )
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B )
B、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0、空间是指( D )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C )
C、存在形式
2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C )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2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
B、它的物质性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唯心主义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26、时间是指( B )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7、运动是物质的( A )
A、根本属性
28、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D、是相对的
29、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 B )
B、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形式和表现
3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B )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3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D )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
A、辩证法的观点
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D )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3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
A、运动的绝对性
36、在意识起源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 A )
A、纯粹自然界运动过程的产物
3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B )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D )
D、反映
40、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B )
B、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4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42、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 D)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4、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C)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5、“人猿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 D )
D、制造劳动工具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47、刺激感应性是( D )
D、原生动物和植物所具有的反映形式
48、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D )
D、制造工具
49、意识的特性是( C )
C、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50、机器思维是( B)
B、能够代替人类的部分思维
51、“神”“牛头马面”“千手千眼佛”“天马行空”等观点的产生是( A
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虚幻的反映
52、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必然导致( C)
C、物活论
53、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C )
C、客观世界
5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5、规律是指( D )
D、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上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
A、合乎逻辑的
5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B、客观实在性
5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 C )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60、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 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空间是指【B】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B.实践——认识——实践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B.经济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C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C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C
C.国家政权
4.原因是指D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D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D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C.形而上学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B.相对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C
C.抽象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
A唯物主义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D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D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B
B.非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D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B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C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A.唯心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C.特殊矛盾
26.事物的度是指C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D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B
B.基本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C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C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B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6.国家是D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D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B
B.自我否定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B
B.上层建筑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C
C.社会实践的需要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B
B.实践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C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A
A.一维性
10.假象是指D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B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C.理在事先(朱高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B.改造世界
19.认识的起点是B
B.感觉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B.形而上学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C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C.一果多因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C.质量互变规律
25.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B.客观物质世界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D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D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D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D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C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39.人和人类,具B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D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A )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 )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C )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D)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B )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A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A )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B)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D )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B)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4.空间是指(B )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
B.实践--认识--实践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C )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C、真理具有相对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C、机械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A、人的社会属性
1. 哲学是(C )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 哲学基本问题是 (B )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C)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科学证明,人脑是( C)
C、思维的器官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 )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 )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B( )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D )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A )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B)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2。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D )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D )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C、思维的器官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B.辩证法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A)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B)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A)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D )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哲学是( C)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 )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
B.实践的
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C)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B)
B.确定事物的质
1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2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 )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5.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26.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
D.逻辑学
2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D )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2.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D )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C)
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34、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C )
C、机械决定论
3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6.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D )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D)
D.现实的社会实践
4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B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D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7、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 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 个根本要求是C
C、一切从实际出发
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B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是:D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C、事物内在本质的稳固联系
13、王安石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D
D、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似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B
B、要把握事物的度
1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D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得死”这说明C
C、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1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这句话应理解为A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1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D、直接现实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2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5、 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 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 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D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6、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B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27、 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 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 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28、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 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B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2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C:
C、生产方式
3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3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C、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D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B: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6、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C
C、劳动者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
38、阶级在实质上首先是C
C、经济范畴
3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
C、人的社会关系
1.哲学是C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8、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是C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D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C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人们对森林的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劣化,生物物种减少。在因果联系上,这属于 A
A.一因多果
12、“存在即是过程”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为D
D.抽象的可能性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B
B.客观唯心主义
17、价值原则 C
C.是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18、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A. 辩证法的观点
19、.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
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
2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22、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能转化为必然性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6、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27、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 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B
B.非决定论观点
2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属于D
D.唯物史观
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A、人的社会属性
31、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是指D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C.感觉——知觉——表象
3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34、在价值关系中要求“物趋近人”的观点B
B.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3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 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37、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B
B.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所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B
B.直接同一的
40、认识是对主体的反映,这是B
B.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
B.批判的、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C.实事求是
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B.理论基础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D、实践性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B )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C )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C、不可知论
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
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 )
B、一致的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 B )
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C、实事求是
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B
B、集体主义思想
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31、世界观就是( B )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
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问题的出发点是( A )
A、物质第一性原理
2、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
B.主观能动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 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2、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D )。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所谓系统是指( B )。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5、矛盾是( A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C.既克服又保留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D )。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C )。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9、否定之否定规律 (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10、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D )。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12、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B )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3、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 )
A、整体性
14、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 B )
B、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
15、旧事物是指( A )
A、已丧失存在必然性并日趋灭亡事物
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C )
C、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18、“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观点是( A )
A、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19、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
B、对立统一规律
2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D、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3、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观点是( C )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B )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运动就是事物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位置的变化,这是( A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7、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 B )
B、它们所具有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
28、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是一种( D )
D、普遍现象
29、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
D、形而上学观点
30、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是( A )
A、核心的地位
321、事物矛盾是指( C )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2、辩证的同一是( A )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3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3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35、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C )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36、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 C )
C、矛盾斗争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37、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B )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
3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9、矛盾普遍性的完整含义是指( D )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40、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D )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41、矛盾的转化是( B )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C )
C、特殊矛盾
43、基本矛盾指的是( D )
D、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44、“不是冤家不聚头”,说明了( A )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
4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46、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是( C )
C、抽象的同一
47、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B )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48、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C )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9、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D )
D、矛盾的特殊性
50、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C )
C、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
51、决定事物性质的是( B )
B、矛盾的主要方面
53、反对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B )
B、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54、事物的质是指( C )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55、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是( C )
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5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系( 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58、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B )
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5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60、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D )
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61、引起质变的量变形式,其中有( B )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6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说明( A )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63、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 A )
A、庸俗进化论
64、部分质变是指( B )
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65、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C )
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发展的不均一性
66、事物在某一或某些局部上发生性质的变化,这是( C )
C、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67、事物的量是指( D )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68、质和量的关系是( D )
D、相互依存的关系
69、量变是指( B )
B、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0、质变是指( A )
A、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7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D )
D、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72、“激变论”的观点是( B )
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
73、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B )
B、相对静止的状态
74、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D )
D、显著的变化状态
75、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是( D )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6、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C )
C、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77、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C )
C、“唯理论
7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C )
C、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随着电脑的发现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 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根源于( D )。
D.物质是意识基础的唯物主义
6、世界统一于( D )。
D.物质
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B.客观实在性
9、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 这是(B )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B )。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C )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 C )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3、世界的物质性是指(A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1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B )
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B )
B、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0、空间是指( D )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C )
C、存在形式
2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C )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2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
B、它的物质性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唯心主义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26、时间是指( B )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7、运动是物质的( A )
A、根本属性
28、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D、是相对的
29、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 B )
B、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形式和表现
3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B )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3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D )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
A、辩证法的观点
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D )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3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
A、运动的绝对性
36、在意识起源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 A )
A、纯粹自然界运动过程的产物
3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B )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D )
D、反映
40、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B )
B、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4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42、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 D)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4、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C)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5、“人猿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 D )
D、制造劳动工具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47、刺激感应性是( D )
D、原生动物和植物所具有的反映形式
48、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D )
D、制造工具
49、意识的特性是( C )
C、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50、机器思维是( B)
B、能够代替人类的部分思维
51、“神”“牛头马面”“千手千眼佛”“天马行空”等观点的产生是( A
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虚幻的反映
52、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必然导致( C)
C、物活论
53、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C )
C、客观世界
5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5、规律是指( D )
D、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C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上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
A、合乎逻辑的
5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B、客观实在性
5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 C )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60、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