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

作者:高建傅家骥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年04期

  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六次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它们分别是乡镇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广东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江苏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山西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轻工行业部分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六省二市”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最后一次调查是在国家经贸委常务副主任徐鹏航的直接支持下,在省市计经委的帮助下举办的。在此一并深表感谢!本报告是根据调查回收问卷中的105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对现阶段(1991~1993)企业技术创新作出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已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创新企业的比重达84.1%。随着企业规模增大,创新企业比重增加,大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企业比重分别为86.9%、85.8%和81.6%。大企业中的技术创新最普遍。

  技术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意义深远。

  首先,技术创新明显地改善了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反映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使用影响的指标分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包括劳动力使用、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固定资产使用;另一类是质量指标,包括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能降低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调查结果显示,依靠技术创新,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源消耗,88%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93.2%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业绩。依靠技术创新,有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93.2%的企业增加了产品品种,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6.7%的企业增进了经济效益。

  第三,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增加品种,扩大市场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活动,技术创新在增加品种和扩大市场上产生的效应,从企业比重上看,高于产品产量。分行业看,技术创新对10个行业提高产品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对15~18个行业的品种、市场产生明显影响。这表明技术创新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上更具影响力。

  由实证分析得到的这些结果应该令人鼓舞,而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回顾西方著名企业的成长历程,技术创新之所以被视为竞争致胜的法宝而备受重视,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如何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我们认为应重视以下七个关键问题。

  一、技术改造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1.技术改造以工艺创新为主,产品创新为辅

  我国企业技术改造具有多目标的特点。我们的调查中包括八项目标(见表1)。

  表1 技术改造的目标分布

   12 345 6 7 8

  提高产 提高生 改变产 生产新 扩大原

  降低 改良生 出口

  品质量 产效率 品结构 产品有生产

  消耗 产条件 创汇

  74.4% 64%63.7% 57.1% 52.4% 47.4% 36.1% 24.5%

  八项目标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扩大原有生产规模、降低消耗、改良生产条件是工艺创新的结果。生产新产品属于产品创新。改变产品结构的方式有两种:即增加新品种;扩大或削减现有产品中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用第一种方式改变产品结构属于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多以这种方式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来看,在技术改造的八个目标中,与工艺创新有关的目标最多且最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的技术改造是以工艺创新为主、产品创新为辅为特征的。

  2.技术改造应遵循技术创新的规律

  既然技术改造实际上是技术创新活动,我们就可以按照技术创新的规律组织技术改造。首先,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追求新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因此,技术改造应逐步改变目前以工艺创新为主的特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以产品创新引导工艺创新,使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上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技术创新属于积累性活动。创新孕育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由其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同时,又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选择什么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不是随意的。除了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外,选择技术改造项目时,企业应认真认识自身的技术水平。应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但是,在缺乏外部力量的参与时,企业选择超越自身技术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三,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尽管许多技术改造项目采用的是成熟技术,但是,对企业来说仍然存在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项目立项之前应完成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后的全过程管理。第四,技术创新对科学知识进步有依赖性。技术改造也是如此,技术改造是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体现在技术中的知识会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而陈旧,并被体现新知识的技术所取代。因此,企业应不断地坚持技术改造,这是其一。其二,只有掌握了新知识,才能使技术改造真正产生增强企业业绩和竞争力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包括引进人才和培训员工。

  3.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结构

  调查表明,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依次是国内技术、本厂技术和国外技术。引进技术并不是技术改造的第一技术来源。但是,按企业规模分析,大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小企业采用国内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企业。按企业性质看,中外合资企业对国外技术的需求显著高于全民和集体企业。因此,我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结构具有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依靠国外技术,中小企业以国内技术为主的特点。

  根据各行业三种技术来源中比重最高者命名该行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则技术改造技术来源的行业分布具有明显特征:

  (1)83%的行业(即24 个行业部门)以国内技术为主要技术来源。

  (2)只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三个行业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技术来源。

  (3)印刷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依靠国外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技术来源的比重,但已超过该比重的2/3。 国外技术是这些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来源。

  (4 )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来源的行业部门均是近年发展迅速的行业,这不仅包括化纤、电子和仪表行业,也包括印刷、电气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分析表明,技术改造投资强度与技术改造技术来源的技术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技术改造投资强度高,并不意味着技术来源的水平高。但是,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来源的行业没有出现在技术改造投资强度低于2%的行业中。这表明, 引进国外技术的技术改造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改造强度。

  我们认为,技术改造要强调技术水平的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仍应作为技术改造的重要技术来源。采用国内技术的技术改造同样要强调技术的高起点。

  4.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需要加强

  我国正处于以获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阶段。技术引进是技术改造的重要技术来源,同时,对企业新产品生产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技术引进导致新产品的销售份额增加。技术引进投资强度(指技术引进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与新产品的销售份额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技术引进投资强度每增加1%,新产品销售份额增加0.88%。

  只要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与技术引进相适应,就可以加快技术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大幅度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但是,如果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与技术引进不相适应,那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从调查结果看,目前的技术引进依然以硬技术为主,技术引进方式的分布是,引进关键设备为49.3%;单项设备为29.5%;成套设备为25.7%;专利购买为7.2%;许可证贸易6%;其他4.2%。 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仅占18.75%,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为31.5%。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企业还不能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不能消化吸收,表明企业不具备使用好技术的能力。这种状况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极为不利;二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极少。29个制造业部门平均水平为0.72%,和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1:9.5。近似于投入 10元技术引进时,只投入1元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技术引进后的簿弱环节。在企业层面上,提高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R&D 能力。

  二、企业的R&D:加大投入,加强合作

  要成为世界的大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只有发展壮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立起来。依靠技术引进能够缩短技术差距,但是却不能实现技术领先,因此,从长远来看,培育R&D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

  1.当前企业R&D的基本特点

  (1)企业明显重视R&D机构建设。

  比较改革前后,企业对R&D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1980 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9.6%,但是,只有11.2 %的企业建立了R&D部门。1980年以后成立企业203家,但是,在1980年以后成立R&D部门的企业却有622家。改革后,企业明显重视R&D机构建设。 样本企业中,87.1%的企业设立了R&D部门。

  (2)企业R&D投入少。

  统计分析表明,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大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78%,0.34%和0.37%。这样的投入水平远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的水平。国营大中型企业1991~1993年间平均拥有108位R&D人员。平均每千员职工拥有40位R&D人员。 以平均人数为100,无R&D部门的企业的R&D人数只有平均人数的1/5。有R&D 部门且有少量技术开发力量的企业的R&D人数只有平均人数的2/5(见表2)。

  表2 企业R&D机构与R&D能力的关系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工 其他人员

  1.平均人数

  100

  100100 100

  2.有R&D部门且有独立能力 157

  153142 160

  3.有R&D部门且有少量技术 3637 45 45

   开发力量

  4.无R&D部门 2117 22 18

  从行业水平看,29个制造业行业中只有石油加工及炼油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的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于1.0%。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比重在0.5~1.0%之间,其余的20个行业均低于0.5%。

  (3)企业R&D能力弱。

  尽管样本企业中87.1%的企业设立了R&D部门,但是,其中只有44.4%的企业具有独立R&D能力。专利是R&D的重要成果之一。 企业的专利数多是R&D能力强的表现。然而,专利是我国企业的稀有之物, 样本企业1990~1993年间年均专利申请数为0.12件,批准数为0.04件,相当于每100家企业年均拥有专利数4件。

  技术创新的新颖性是衡量R&D能力的指标之一。调查分析表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主要限于企业水平,只有30%的企业能达到国内同行领先。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仅为3.4%。

  (4)行业的R&D能力普遍偏低。

  按行业中有独立能力R&D部门的企业比重大于或小于非独立能力R&D部门的企业比重,把行业分为两类:独立能力行业和非独立能力行业。按行业中有R&D部门的企业比重高于和低于60%,把行业分为R&D部门高比重行业和R&D部门低比重行业。于是, 我国的制造部门可分为四类(见表3)。

  表3 R&D部门的行业分布

  高比重(≥60%)低比重(<60%)

  独 交通运输、电气、电子、有色冶炼、专用设备印刷

  立 普通机械、纺织、塑料

  非 烟草、服装、木加工、化学原料、医药、家具食品加工、

  独 、饮料、造纸、石油加工、橡胶、非金属、金食品制造、

  立 属、其他制造业 化纤、皮革

  能 、黑色金属

  力 冶炼

  企业R&D 部门比重高且以独立能力为主的行业均是我国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然而,也有些行业例如医药、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的企业R&D能力有待提高。

  化学纤维和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处于双低类行业中,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应该看到,由于R&D投入少,即使双高类行业的R&D能力仍然不高,而且,这类行业仅有9个,因此,行业R&D能力普遍偏低。

  2.加大投入,重视合作

  (1)增大R&D经费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R&D经费投入。 美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集中表现在技术创新,两国汽车工业的著名企业竞相投入重金支持R&D。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平均仅为销售收入的0.5%。 如果只在此水平上开展R&D, 我们不可能建立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以多渠道增加R&D经费投入。

  (2)培养和引进人才。

  R&D人员的能力是R&D能力的核心。高水平的R&D成果, 是由高水平的人才完成的。表1的数字也说明,人才的数量和能力对企业R&D能力的决定作用。用R&D人员的职称近似反映R&D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有R&D部门且有独立R&D能力的企业,其R&D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投入明显高于平均数,高级工程师的指数差异也明显高于其他职称。

  (3)重视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新产品研制是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使企业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现有企业普遍缺乏独立的R&D能力, 即使具有独立R&D能力,在实力上也不如科研院所和大学,因此, 企业仅靠自身R&D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大力开展合作创新, 实现优势互补(关于“产学研”和“合作创新”的深入分析请见本期有关文章)。

  三、重视技术装备的更新与现代化

  1.技术装备水平状况

  在以往的技术创新研究中,我们没有研究过企业装备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其实,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是企业技术水平的物质基础。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么是购买新技术装备,要么是自主改进或开发技术装备。 两者都是技术创新的表现。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还是企业长期非R&D投入的结果。因此, 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重视技术领先的一种尺度。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装备以国内一般水平的技术装备为主体。但是,大型企业拥有的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明显多于中小企业。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国际一般水平技术装备明显高于小企业。

  然而,在211家大企业中,竟有12.4 %的企业使用着比国内一般水平还落后的技术装备,而且该比重甚至高于中小企业。使用如此落后的技术装备,大企业不可能有技术优势,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应是这些企业的首要任务。

  技术装备水平的行业差别很大。技术装备水平分为五等:国际先进;国际一般;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和其它。根据各行业中位于某等级技术水平的企业比重最高者把行业技术装备主体水平分为三类:国内一般水平为主;国内先进水平为主;国际水平为主。那么,我国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以国内一般水平为主。以国内先进水平为主的行业有三个:食品制造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国际水平为主的行业仅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在造纸、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有20%的企业仍然使用着低于国内一般水平的技术装备。

  2.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与技术装备水平有关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影响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高,其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也高;相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其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也低。

  表4 是使用行业数据计算的技术创新新颖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说明,国内同行领先的技术创新新颖性与国际水平(包括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一般水平)技术装备存在相关性,与其它低水平的技术装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不可能生产出有竞争性的产品,其技术创新也受到极大制约。重视装备更新和现代化,应是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表4 技术创新新颖性与技术装备水平的关系

  

  注:1.表中数值为相关系数R的平方,括号中数字为t-检验值。

  2.无数据项是回归系数为负的情况,故省略。

  表5 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经济因素 企业比重(%)位次(前十位)

   1.缺乏创新资金72.7 1

   2.创新风险大 35.2 5

   3.创新成本高 21.8

   4.创新的回收期太长23.1 10

   5.创新收益不明显 17.7

   1.研究开发支出小 37.6 3

   2.缺乏人才51.0 2

   3.缺乏技术信息35.9 4

   4.缺乏市场信息31.5 6

   5.消费者不接受11.8

   6.销售网络不适应 23.2 9

   7.创新时机难于把握23.3 8

   8.缺乏技术能力22.6

   1.易被模仿、假冒 19.8

   2.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

  26.5 7

   3.科研人员与工人缺乏配合 8.3

   4.法规、条例 1.5

   5.税收8.6

  四、能力缺乏和体制不顺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1.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

  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可区分为经济因素、能力因素和其他因素(见表5)。

  从排序看,前十位障碍因素中,第一、五、十位因素属于经济因素;第七位因素属于其他因素;其他六位因素均为能力因素。在能力因素中,因为“研究开发支出小”与缺乏创新资金有关,因此缺乏人才和信息最为突出。归纳起来,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和体制不顺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

  2.缺乏创新资金是最大障碍吗?

  从经济因素分析,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前三位经济障碍是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大和创新回收期长。

  缺乏资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这一宏观背景在技术创新上也反映出来。我国存在广泛的市场机会,资金又总是流向高收益率的领域。然而,由于存在创新风险高和回收期长的和特点,资金在流向创新活动时受到限制,缺乏资金成为首要经济障碍。

  国际上的调查结果与我们揭示的国内情况不同。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的最大创新障碍是风险大而不是资金短缺。发达经济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能力,他们有能力密切注视将会出现的机遇,因此,风险是创新面临的首位障碍。这种比较结果还验证了费景汉对技术创新与资金积累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在发达经济中,新的技术创新领域和新的机遇的被发现往往引起新的投资活动热潮,而在不发达经济中,把技术创新思想应用到工业实践中去,经常要等到积累起足够的储蓄……”。

  尽管从比重上看,缺乏创新资金毫无争议地应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然而,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做到创新成功率高且有高的收益率,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从宏观经济环境看,的确缺乏创新资金,有识之士已重视科技金融。缺乏创新资金是困扰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但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缺乏资金不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3.缺乏创新能力和体制不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1)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

  在阻碍技术创新的三类因素中,能力因素的阻碍作用最大,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缺乏营销能力、缺乏把握创新机会的能力等等。当我们分析导致创新失败的原因时也发现,由于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引起创新失败不是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说,引起创新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企业外部。创新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人才。

  技术创新属于知识创造后的商业化过程。人们创造知识的前提是拥有知识,但是,仅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包括体现的和非体现的)还不够,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技术创新的此种特性完全依存于创造性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将难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规模、何种技术进步先进程度的企业,缺乏人才都是能力障碍的第一位因素。分析创新失败的原因则发现,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是创新失败发生于R&D和试制阶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创新成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比组织因素重要。这些结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第二,缺乏信息。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既需要技术信息又需要市场信息,两者缺一不可。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则深感信息缺乏。缺乏信息的企业比重在能力因素中排在前面,不算“研究开发支出小”一项的话,属于仅次于人才的障碍因素。

  不同的企业面临的信息障碍不同。从统计分析看,出口初级产品的企业缺乏的是技术信息,出口高技术和国际水平产品的企业缺乏的是市场信息。

  缺乏信息是企业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从而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的表现。这是一个需要企业和企业外的力量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缺乏管理创新的能力。

  在创新失败的原因中,内部组织不善导致创新失败表明内部组织不适应创新活动的要求。内部组织不善是创新失败发生于设计、试制和生产阶段的重要原因。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也是缺乏管理创新能力的表明。而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

  反观日本企业具有很强创新性的原因,日本学者总结为:企业拥有独特的R&D行为和组织。包括R&D部门的目标不是以本部门目标而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销售额最大为目标,密切企业内部门间的合作,激励研究开发人员努力工作的晋级奖励制度,开展合作创新,以及有效管理项目小组等等。

  (2)体制不顺制约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创新障碍因素中,我们仅列举了一项与企业体制有关的因素:“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但该因素排序第六。这说明已有相当的企业感到企业体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关于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已看到大企业已感到体制合理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其实,企业之所以多年不重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热情,与企业体制直接相关。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体制不断改革,从单纯的放权让利过渡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体制的大转变使企业产生了技术创新的需求,于是,企业开始重视R&D 部门的建设并感到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理顺体制使企业产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调查表明,新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有着比改制企业(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更强的创新主动性。

  当前,企业还不是技术开发的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将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自觉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五、创新成功:什么因素起作用?

  1.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重要

  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又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包括高层领导、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人才。其中,技术带头人指具有专业特长和科研能力的个人;高水平人才指企业职工中的高素质或高学历人员。组织因素包括研究开发部门与市场营销、生产部门的合作,体制合理(见表6)。

  表6 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

  答卷数(份) 百分比(%)

  高层领导的支持779 81.5

  内 研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 711 74.4

  部 技术带头人499 52.2

  因 高水平人才352 36.8

  素 体制合理 275 28.8

  其他 24 2.5

  未回答34

  得到消费者/供应者合作与支持

  563 58.9

  政府支持 558 58.4

  外 与研究机构合作409 42.8

  部 与大学合作206 21.5

  因 获得咨询服务 183 19.1

  素 与其他公司合作154 16.1

  其他 16 1.7

  未回答44

  数据来源:邵建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分析》(硕士论文)95份答卷未作任何选择,所以这里答卷样本总数是956份。

  决定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区分为支持因素和互惠因素。支持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咨询服务。互惠因素包括得到消费者/供应者合作与支持、与研究机构合作、与大学合作、与其他公司合作等。

  统计结果表明,总体情况是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重要。前三位内部因素为高层领导支持、研究开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和技术带头人。而且个人因素的作用超出了组织因素的作用。尽管存在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差别,从内部因素的排序看,我国企业与英国企业的排序一样,都认为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的合作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

  决定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中,有两项因素引人注目。支持因素中的政府支持和互惠因素中的得到消费者/ 供应者合作与支持两项因素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该结果应引起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此外,互惠因素中所列的“合作”项可区分为与研究机构、大学和其他公司的横向合作和与消费者/供应者的纵向合作。统计结果显示, 纵向合作对创新成功的作用比纵向合作的作用重要。横向合作中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比与大学的合作重要。然而,大学并非没有科研实力。该结果警示我们,大学的潜力尚未发掘出来,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研究大学—工业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成功因素的企业特征

  进一步分析企业特征与创新成功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得出以下基本判断:

  (1)随着企业规模增大, “高层领导支持”在创新成功中的重要性增大,“技术带头人”的重要性则减小。同时,大企业明显感到体制合理对创新成功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体制极为必要。

  (2)比较而言, 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对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这似乎表明大企业重视内部因素而小企业重视外部因素。该现象非常重要,依据这一发现,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时,不同规模企业依托的成功因素应有所不同。

  (3)政府支持是全民和集体企业创新成功的首位外部因素。 对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来说,其首位因素是得到用户/ 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而且,在其他互惠因素上,也是非全民和集体企业的选择频率高。这一结果说明,全民、集体企业依赖于政府支持,而民营、中外合资企业的创新成功依赖的外部因素集中于那些与经济利益密切的合作上。

  (4)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状况与创新成功的关系后发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的前两位内部因素相同,均为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间的合作。但是,国家级先进企业选择的第三位因素是“高水平人才”,而省、市级先进企业选择的第三位因素是“技术带头人”。这表明,国家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除了需要技术带头人外,还需要其他人才,仅有技术带头人已不是决定创新成功的前位内部因素。国家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需要包括技术带头人在内的高水平人才从事技术创新。从外部因素看,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重视政府支持略胜于得到用户/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 非先进企业则认为后者更重要。

  (5)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其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间的合作”对高技术产品和国际一般产品的生产企业比对初级品和一般制成品的生产企业更重要。而“技术带头人”则被初级品和一般制成品的生产企业看作是更重要的因素。从外部因素看,高技术产品、国际一般产品和国际先进产品与创新成功外部因素中的支持因素相关,一般制成品、初级品与创新成功外部因素中的互惠因素相关。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企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国际一般产品和先进产品需要政府扶持,而一般制成品和初级品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其创新行为。

  六、企业创新行为差异显著,股份制企业最具创新主动性

  企业体制差异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显著差异。调查结果对此有充分反映。以下,我们从R&D的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主动性方面加以分析。

  1.R&D的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据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分析,我们发现,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更注重R&D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与国营和集体企业相比, 大有后生可畏之感(见表7)。从平均存在时间看, 国营和集体企业要长于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然而,由于企业体制上的差异,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对R &D的需求显然要更为迫切一些。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既然企业体制改革后能更重视这种前提,改革后的企业自然比改革前更重视R&D活动和技术创新。

  表7 R&D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情况

  企业类型 中外合资 股份制 全民 集体 民营

  设有R&D部门的比率(%)82.6 78.1

  75.6 72.2 100

  拥有独立R&D能力的比重(%)52.2 40.6

  30.5 28.7 100

  2.技术创新的经济目标

  经济目标可分为产品创新的经济目标和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产品创新的经济目标又可分为维持型目标和发展型目标。在列出的五项产品创新目标中,替代即将退出市场的产品和保持市场份额属于维持型目标,其他三项目标,包括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属于发展型目标。分析显示:

  (1)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于选择发展型目标, 如扩大产品的范围、开拓国内市场。但是,开拓国际市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

  (2)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集中于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和降低消耗。

  (3)比较各类性质的企业后可以看出, 中外合资企业注重产品创新,股份制企业注重工艺创新,全民企业重视降低成本,集体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全民和集体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明显弱于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图1中(a)、(b)、(c)、(d )展示了四类企业在创新经济目标选择上的差异。

  

  图1 企业性质与创新目标选择*

  1.替代即将推出市场的产品

  2.扩大产品范围

  3.保持市场份额

  4.开拓国外新市场

  5.开拓国内新市场

  6.提高产品质量

  7.降低生产成本

  8.降低消耗

  * 四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依次代表各类性质企业在创新目标选择上的位次。

   图中阴影部分为工艺创新目标域,白色区域为产品创新目标域。

  3.企业创新的主动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明显地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主动创新,表现为“我要创新”。另一类是被动创新,表现为“要我创新”。我国企业已普遍面临市场竞争,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被动创新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创新类型。然而,主动创新的企业才能不断建立和发展竞争优势,这类企业正是将来国家竞争力和建立优势产业的基石。

  我们把主动创新定义为以谋求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市场地位为首位激励因素的创新。把被动创新定义为以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为首位激励因素的创新。根据我们的分析,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性具有以下特点:

  (1)以市场的竞争压力为首位激励因素的行业有20个, 以追求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市场地位为首位激励因素的行业有9个。 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企业以被动创新为主,主动创新为辅。

  (2)只有股份制企业属于主动创新的企业。全民企业、 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属于被动创新的企业。被动创新企业在创新激励因素上的排序为: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科技发展。股份制企业在激励因素上的排序为“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竞争压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股份制企业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从创新主动性方面考察,也肯定了企业改革朝这个方面努力的正确性。毫无疑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推进作用。

  七.建立以动力型政策为主的激励创新政策

  1.激励创新的政策类型

  激励创新的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动力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和保护型政策(见表8)。 动力型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激发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愿望和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条件。这包括从投入上予以资金支持,在产出上增大企业净收益(例如减免税)和个人收益(重奖)。引导型政策着眼于使企业明确国家倡导的产业发展、技术发展领域和鼓励办法。保护型政策指为扶持企业,减轻竞争压力而由政府采取的措施(例如关税保护)。

  表中数字为各项政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程度,最重要的评分为5。表中数据是加权平均值。

  2.动力型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最大

  从表8中的加权平均值看,动力型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最大。 但是,动力型政策中的各项政策对创新的激励程度又有不同。提供优惠贷款的负债方式和以重奖激励创新有功人员的方式激励技术创新的效果最好。

  表8 国家政策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性

   给予新产品减免税2.73

  动技术开发优惠贷款3.37

  力提取技术开发基金2.78

  型重奖创新有功人员2.9

  政 政府资助 2.2

  策 自主定价 1.92

  引导产业政策 2.5

  政策科技政策 2.58

  保护型政策 关税保护 1.33

  表中数字为各项政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程度,最重要的评分为5。表中数据是加权平均值。

  按企业性质考察,我们发现,动力型政策对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等新制企业的作用大于全民、集体等改制企业。从发展趋势看,政策激励应放在制定动力型政策上。

  3.不同企业对各项激励创新的政策反应程度不同

  (1 )中外合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重视“规定企业应提取技术开发基金”。

  (2 )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认为“新产品减免税”是一项很重要的政策。

  (3 )全民和股份制企业比中外合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更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认为科技政策很重要,但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则无此评价。

  (4)各类企业都认为重奖科技有功人员重要。

  (5)优惠贷款最受集体企业的重视,其次为全民和股份制企业。

  (6)外汇留成和关税保护只对少数企业起激励作用。 其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必须针对性很强地使用才会有效果。

  注释:

  *1051家企业的样本分布情况是:

  1.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布:(1)全民所有制758家;(2 )集体所有制205家;(3)民营企业4家;(4)中外合资企业23家;(5 )股份制企业32家,(6)其他企业5家;(6)未答24家。

  2.样本企业地区分布:上海、北京、福建、山东、安徽、辽宁、山西。

  3.规模分布:大企业229个,中企业493个,小企业304个。

  4.行业分布:29个制造业部门。

  5.企业技术进步先进性分布: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占49.6%(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先进企业30%,未答者占20.4%。

  6.1991~1993年连续三年税后利润大于零的企业占59%。

作者介绍:高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傅家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作者:高建傅家骥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年04期

  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六次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它们分别是乡镇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广东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江苏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山西省技术创新问卷调查,轻工行业部分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六省二市”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最后一次调查是在国家经贸委常务副主任徐鹏航的直接支持下,在省市计经委的帮助下举办的。在此一并深表感谢!本报告是根据调查回收问卷中的105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对现阶段(1991~1993)企业技术创新作出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已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创新企业的比重达84.1%。随着企业规模增大,创新企业比重增加,大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企业比重分别为86.9%、85.8%和81.6%。大企业中的技术创新最普遍。

  技术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意义深远。

  首先,技术创新明显地改善了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反映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使用影响的指标分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包括劳动力使用、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固定资产使用;另一类是质量指标,包括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能降低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调查结果显示,依靠技术创新,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源消耗,88%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93.2%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业绩。依靠技术创新,有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93.2%的企业增加了产品品种,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6.7%的企业增进了经济效益。

  第三,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增加品种,扩大市场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活动,技术创新在增加品种和扩大市场上产生的效应,从企业比重上看,高于产品产量。分行业看,技术创新对10个行业提高产品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对15~18个行业的品种、市场产生明显影响。这表明技术创新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上更具影响力。

  由实证分析得到的这些结果应该令人鼓舞,而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回顾西方著名企业的成长历程,技术创新之所以被视为竞争致胜的法宝而备受重视,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如何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我们认为应重视以下七个关键问题。

  一、技术改造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1.技术改造以工艺创新为主,产品创新为辅

  我国企业技术改造具有多目标的特点。我们的调查中包括八项目标(见表1)。

  表1 技术改造的目标分布

   12 345 6 7 8

  提高产 提高生 改变产 生产新 扩大原

  降低 改良生 出口

  品质量 产效率 品结构 产品有生产

  消耗 产条件 创汇

  74.4% 64%63.7% 57.1% 52.4% 47.4% 36.1% 24.5%

  八项目标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扩大原有生产规模、降低消耗、改良生产条件是工艺创新的结果。生产新产品属于产品创新。改变产品结构的方式有两种:即增加新品种;扩大或削减现有产品中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用第一种方式改变产品结构属于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多以这种方式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来看,在技术改造的八个目标中,与工艺创新有关的目标最多且最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的技术改造是以工艺创新为主、产品创新为辅为特征的。

  2.技术改造应遵循技术创新的规律

  既然技术改造实际上是技术创新活动,我们就可以按照技术创新的规律组织技术改造。首先,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追求新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因此,技术改造应逐步改变目前以工艺创新为主的特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以产品创新引导工艺创新,使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上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技术创新属于积累性活动。创新孕育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由其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同时,又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选择什么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不是随意的。除了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外,选择技术改造项目时,企业应认真认识自身的技术水平。应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但是,在缺乏外部力量的参与时,企业选择超越自身技术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三,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尽管许多技术改造项目采用的是成熟技术,但是,对企业来说仍然存在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项目立项之前应完成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后的全过程管理。第四,技术创新对科学知识进步有依赖性。技术改造也是如此,技术改造是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体现在技术中的知识会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而陈旧,并被体现新知识的技术所取代。因此,企业应不断地坚持技术改造,这是其一。其二,只有掌握了新知识,才能使技术改造真正产生增强企业业绩和竞争力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包括引进人才和培训员工。

  3.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结构

  调查表明,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依次是国内技术、本厂技术和国外技术。引进技术并不是技术改造的第一技术来源。但是,按企业规模分析,大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小企业采用国内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企业。按企业性质看,中外合资企业对国外技术的需求显著高于全民和集体企业。因此,我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结构具有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依靠国外技术,中小企业以国内技术为主的特点。

  根据各行业三种技术来源中比重最高者命名该行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则技术改造技术来源的行业分布具有明显特征:

  (1)83%的行业(即24 个行业部门)以国内技术为主要技术来源。

  (2)只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三个行业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技术来源。

  (3)印刷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依靠国外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技术来源的比重,但已超过该比重的2/3。 国外技术是这些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来源。

  (4 )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来源的行业部门均是近年发展迅速的行业,这不仅包括化纤、电子和仪表行业,也包括印刷、电气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分析表明,技术改造投资强度与技术改造技术来源的技术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技术改造投资强度高,并不意味着技术来源的水平高。但是,以国外技术为主要来源的行业没有出现在技术改造投资强度低于2%的行业中。这表明, 引进国外技术的技术改造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改造强度。

  我们认为,技术改造要强调技术水平的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仍应作为技术改造的重要技术来源。采用国内技术的技术改造同样要强调技术的高起点。

  4.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需要加强

  我国正处于以获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阶段。技术引进是技术改造的重要技术来源,同时,对企业新产品生产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技术引进导致新产品的销售份额增加。技术引进投资强度(指技术引进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与新产品的销售份额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技术引进投资强度每增加1%,新产品销售份额增加0.88%。

  只要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与技术引进相适应,就可以加快技术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大幅度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但是,如果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与技术引进不相适应,那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从调查结果看,目前的技术引进依然以硬技术为主,技术引进方式的分布是,引进关键设备为49.3%;单项设备为29.5%;成套设备为25.7%;专利购买为7.2%;许可证贸易6%;其他4.2%。 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仅占18.75%,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为31.5%。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企业还不能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不能消化吸收,表明企业不具备使用好技术的能力。这种状况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极为不利;二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极少。29个制造业部门平均水平为0.72%,和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1:9.5。近似于投入 10元技术引进时,只投入1元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技术引进后的簿弱环节。在企业层面上,提高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R&D 能力。

  二、企业的R&D:加大投入,加强合作

  要成为世界的大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只有发展壮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立起来。依靠技术引进能够缩短技术差距,但是却不能实现技术领先,因此,从长远来看,培育R&D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

  1.当前企业R&D的基本特点

  (1)企业明显重视R&D机构建设。

  比较改革前后,企业对R&D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1980 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9.6%,但是,只有11.2 %的企业建立了R&D部门。1980年以后成立企业203家,但是,在1980年以后成立R&D部门的企业却有622家。改革后,企业明显重视R&D机构建设。 样本企业中,87.1%的企业设立了R&D部门。

  (2)企业R&D投入少。

  统计分析表明,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大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78%,0.34%和0.37%。这样的投入水平远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的水平。国营大中型企业1991~1993年间平均拥有108位R&D人员。平均每千员职工拥有40位R&D人员。 以平均人数为100,无R&D部门的企业的R&D人数只有平均人数的1/5。有R&D 部门且有少量技术开发力量的企业的R&D人数只有平均人数的2/5(见表2)。

  表2 企业R&D机构与R&D能力的关系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工 其他人员

  1.平均人数

  100

  100100 100

  2.有R&D部门且有独立能力 157

  153142 160

  3.有R&D部门且有少量技术 3637 45 45

   开发力量

  4.无R&D部门 2117 22 18

  从行业水平看,29个制造业行业中只有石油加工及炼油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的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于1.0%。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比重在0.5~1.0%之间,其余的20个行业均低于0.5%。

  (3)企业R&D能力弱。

  尽管样本企业中87.1%的企业设立了R&D部门,但是,其中只有44.4%的企业具有独立R&D能力。专利是R&D的重要成果之一。 企业的专利数多是R&D能力强的表现。然而,专利是我国企业的稀有之物, 样本企业1990~1993年间年均专利申请数为0.12件,批准数为0.04件,相当于每100家企业年均拥有专利数4件。

  技术创新的新颖性是衡量R&D能力的指标之一。调查分析表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主要限于企业水平,只有30%的企业能达到国内同行领先。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仅为3.4%。

  (4)行业的R&D能力普遍偏低。

  按行业中有独立能力R&D部门的企业比重大于或小于非独立能力R&D部门的企业比重,把行业分为两类:独立能力行业和非独立能力行业。按行业中有R&D部门的企业比重高于和低于60%,把行业分为R&D部门高比重行业和R&D部门低比重行业。于是, 我国的制造部门可分为四类(见表3)。

  表3 R&D部门的行业分布

  高比重(≥60%)低比重(<60%)

  独 交通运输、电气、电子、有色冶炼、专用设备印刷

  立 普通机械、纺织、塑料

  非 烟草、服装、木加工、化学原料、医药、家具食品加工、

  独 、饮料、造纸、石油加工、橡胶、非金属、金食品制造、

  立 属、其他制造业 化纤、皮革

  能 、黑色金属

  力 冶炼

  企业R&D 部门比重高且以独立能力为主的行业均是我国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然而,也有些行业例如医药、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的企业R&D能力有待提高。

  化学纤维和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处于双低类行业中,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应该看到,由于R&D投入少,即使双高类行业的R&D能力仍然不高,而且,这类行业仅有9个,因此,行业R&D能力普遍偏低。

  2.加大投入,重视合作

  (1)增大R&D经费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R&D经费投入。 美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集中表现在技术创新,两国汽车工业的著名企业竞相投入重金支持R&D。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平均仅为销售收入的0.5%。 如果只在此水平上开展R&D, 我们不可能建立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以多渠道增加R&D经费投入。

  (2)培养和引进人才。

  R&D人员的能力是R&D能力的核心。高水平的R&D成果, 是由高水平的人才完成的。表1的数字也说明,人才的数量和能力对企业R&D能力的决定作用。用R&D人员的职称近似反映R&D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有R&D部门且有独立R&D能力的企业,其R&D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投入明显高于平均数,高级工程师的指数差异也明显高于其他职称。

  (3)重视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新产品研制是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使企业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现有企业普遍缺乏独立的R&D能力, 即使具有独立R&D能力,在实力上也不如科研院所和大学,因此, 企业仅靠自身R&D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大力开展合作创新, 实现优势互补(关于“产学研”和“合作创新”的深入分析请见本期有关文章)。

  三、重视技术装备的更新与现代化

  1.技术装备水平状况

  在以往的技术创新研究中,我们没有研究过企业装备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其实,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是企业技术水平的物质基础。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么是购买新技术装备,要么是自主改进或开发技术装备。 两者都是技术创新的表现。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还是企业长期非R&D投入的结果。因此, 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重视技术领先的一种尺度。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装备以国内一般水平的技术装备为主体。但是,大型企业拥有的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明显多于中小企业。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国际一般水平技术装备明显高于小企业。

  然而,在211家大企业中,竟有12.4 %的企业使用着比国内一般水平还落后的技术装备,而且该比重甚至高于中小企业。使用如此落后的技术装备,大企业不可能有技术优势,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应是这些企业的首要任务。

  技术装备水平的行业差别很大。技术装备水平分为五等:国际先进;国际一般;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和其它。根据各行业中位于某等级技术水平的企业比重最高者把行业技术装备主体水平分为三类:国内一般水平为主;国内先进水平为主;国际水平为主。那么,我国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以国内一般水平为主。以国内先进水平为主的行业有三个:食品制造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国际水平为主的行业仅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在造纸、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有20%的企业仍然使用着低于国内一般水平的技术装备。

  2.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与技术装备水平有关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影响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高,其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也高;相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其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也低。

  表4 是使用行业数据计算的技术创新新颖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说明,国内同行领先的技术创新新颖性与国际水平(包括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一般水平)技术装备存在相关性,与其它低水平的技术装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不可能生产出有竞争性的产品,其技术创新也受到极大制约。重视装备更新和现代化,应是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表4 技术创新新颖性与技术装备水平的关系

  

  注:1.表中数值为相关系数R的平方,括号中数字为t-检验值。

  2.无数据项是回归系数为负的情况,故省略。

  表5 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经济因素 企业比重(%)位次(前十位)

   1.缺乏创新资金72.7 1

   2.创新风险大 35.2 5

   3.创新成本高 21.8

   4.创新的回收期太长23.1 10

   5.创新收益不明显 17.7

   1.研究开发支出小 37.6 3

   2.缺乏人才51.0 2

   3.缺乏技术信息35.9 4

   4.缺乏市场信息31.5 6

   5.消费者不接受11.8

   6.销售网络不适应 23.2 9

   7.创新时机难于把握23.3 8

   8.缺乏技术能力22.6

   1.易被模仿、假冒 19.8

   2.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

  26.5 7

   3.科研人员与工人缺乏配合 8.3

   4.法规、条例 1.5

   5.税收8.6

  四、能力缺乏和体制不顺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1.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

  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可区分为经济因素、能力因素和其他因素(见表5)。

  从排序看,前十位障碍因素中,第一、五、十位因素属于经济因素;第七位因素属于其他因素;其他六位因素均为能力因素。在能力因素中,因为“研究开发支出小”与缺乏创新资金有关,因此缺乏人才和信息最为突出。归纳起来,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和体制不顺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

  2.缺乏创新资金是最大障碍吗?

  从经济因素分析,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前三位经济障碍是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大和创新回收期长。

  缺乏资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这一宏观背景在技术创新上也反映出来。我国存在广泛的市场机会,资金又总是流向高收益率的领域。然而,由于存在创新风险高和回收期长的和特点,资金在流向创新活动时受到限制,缺乏资金成为首要经济障碍。

  国际上的调查结果与我们揭示的国内情况不同。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的最大创新障碍是风险大而不是资金短缺。发达经济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能力,他们有能力密切注视将会出现的机遇,因此,风险是创新面临的首位障碍。这种比较结果还验证了费景汉对技术创新与资金积累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在发达经济中,新的技术创新领域和新的机遇的被发现往往引起新的投资活动热潮,而在不发达经济中,把技术创新思想应用到工业实践中去,经常要等到积累起足够的储蓄……”。

  尽管从比重上看,缺乏创新资金毫无争议地应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然而,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做到创新成功率高且有高的收益率,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从宏观经济环境看,的确缺乏创新资金,有识之士已重视科技金融。缺乏创新资金是困扰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但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缺乏资金不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3.缺乏创新能力和体制不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1)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

  在阻碍技术创新的三类因素中,能力因素的阻碍作用最大,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缺乏营销能力、缺乏把握创新机会的能力等等。当我们分析导致创新失败的原因时也发现,由于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引起创新失败不是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说,引起创新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企业外部。创新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人才。

  技术创新属于知识创造后的商业化过程。人们创造知识的前提是拥有知识,但是,仅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包括体现的和非体现的)还不够,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技术创新的此种特性完全依存于创造性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将难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规模、何种技术进步先进程度的企业,缺乏人才都是能力障碍的第一位因素。分析创新失败的原因则发现,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是创新失败发生于R&D和试制阶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创新成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比组织因素重要。这些结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第二,缺乏信息。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既需要技术信息又需要市场信息,两者缺一不可。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则深感信息缺乏。缺乏信息的企业比重在能力因素中排在前面,不算“研究开发支出小”一项的话,属于仅次于人才的障碍因素。

  不同的企业面临的信息障碍不同。从统计分析看,出口初级产品的企业缺乏的是技术信息,出口高技术和国际水平产品的企业缺乏的是市场信息。

  缺乏信息是企业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从而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的表现。这是一个需要企业和企业外的力量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缺乏管理创新的能力。

  在创新失败的原因中,内部组织不善导致创新失败表明内部组织不适应创新活动的要求。内部组织不善是创新失败发生于设计、试制和生产阶段的重要原因。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也是缺乏管理创新能力的表明。而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

  反观日本企业具有很强创新性的原因,日本学者总结为:企业拥有独特的R&D行为和组织。包括R&D部门的目标不是以本部门目标而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销售额最大为目标,密切企业内部门间的合作,激励研究开发人员努力工作的晋级奖励制度,开展合作创新,以及有效管理项目小组等等。

  (2)体制不顺制约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创新障碍因素中,我们仅列举了一项与企业体制有关的因素:“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但该因素排序第六。这说明已有相当的企业感到企业体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关于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已看到大企业已感到体制合理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其实,企业之所以多年不重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热情,与企业体制直接相关。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体制不断改革,从单纯的放权让利过渡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体制的大转变使企业产生了技术创新的需求,于是,企业开始重视R&D 部门的建设并感到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理顺体制使企业产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调查表明,新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有着比改制企业(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更强的创新主动性。

  当前,企业还不是技术开发的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将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自觉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五、创新成功:什么因素起作用?

  1.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重要

  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又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包括高层领导、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人才。其中,技术带头人指具有专业特长和科研能力的个人;高水平人才指企业职工中的高素质或高学历人员。组织因素包括研究开发部门与市场营销、生产部门的合作,体制合理(见表6)。

  表6 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

  答卷数(份) 百分比(%)

  高层领导的支持779 81.5

  内 研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 711 74.4

  部 技术带头人499 52.2

  因 高水平人才352 36.8

  素 体制合理 275 28.8

  其他 24 2.5

  未回答34

  得到消费者/供应者合作与支持

  563 58.9

  政府支持 558 58.4

  外 与研究机构合作409 42.8

  部 与大学合作206 21.5

  因 获得咨询服务 183 19.1

  素 与其他公司合作154 16.1

  其他 16 1.7

  未回答44

  数据来源:邵建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分析》(硕士论文)95份答卷未作任何选择,所以这里答卷样本总数是956份。

  决定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区分为支持因素和互惠因素。支持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咨询服务。互惠因素包括得到消费者/供应者合作与支持、与研究机构合作、与大学合作、与其他公司合作等。

  统计结果表明,总体情况是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重要。前三位内部因素为高层领导支持、研究开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和技术带头人。而且个人因素的作用超出了组织因素的作用。尽管存在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差别,从内部因素的排序看,我国企业与英国企业的排序一样,都认为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的合作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

  决定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中,有两项因素引人注目。支持因素中的政府支持和互惠因素中的得到消费者/ 供应者合作与支持两项因素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该结果应引起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此外,互惠因素中所列的“合作”项可区分为与研究机构、大学和其他公司的横向合作和与消费者/供应者的纵向合作。统计结果显示, 纵向合作对创新成功的作用比纵向合作的作用重要。横向合作中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比与大学的合作重要。然而,大学并非没有科研实力。该结果警示我们,大学的潜力尚未发掘出来,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研究大学—工业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成功因素的企业特征

  进一步分析企业特征与创新成功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得出以下基本判断:

  (1)随着企业规模增大, “高层领导支持”在创新成功中的重要性增大,“技术带头人”的重要性则减小。同时,大企业明显感到体制合理对创新成功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体制极为必要。

  (2)比较而言, 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对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这似乎表明大企业重视内部因素而小企业重视外部因素。该现象非常重要,依据这一发现,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时,不同规模企业依托的成功因素应有所不同。

  (3)政府支持是全民和集体企业创新成功的首位外部因素。 对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来说,其首位因素是得到用户/ 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而且,在其他互惠因素上,也是非全民和集体企业的选择频率高。这一结果说明,全民、集体企业依赖于政府支持,而民营、中外合资企业的创新成功依赖的外部因素集中于那些与经济利益密切的合作上。

  (4)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状况与创新成功的关系后发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的前两位内部因素相同,均为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间的合作。但是,国家级先进企业选择的第三位因素是“高水平人才”,而省、市级先进企业选择的第三位因素是“技术带头人”。这表明,国家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除了需要技术带头人外,还需要其他人才,仅有技术带头人已不是决定创新成功的前位内部因素。国家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需要包括技术带头人在内的高水平人才从事技术创新。从外部因素看,技术进步先进企业重视政府支持略胜于得到用户/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 非先进企业则认为后者更重要。

  (5)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其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内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间的合作”对高技术产品和国际一般产品的生产企业比对初级品和一般制成品的生产企业更重要。而“技术带头人”则被初级品和一般制成品的生产企业看作是更重要的因素。从外部因素看,高技术产品、国际一般产品和国际先进产品与创新成功外部因素中的支持因素相关,一般制成品、初级品与创新成功外部因素中的互惠因素相关。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企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国际一般产品和先进产品需要政府扶持,而一般制成品和初级品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其创新行为。

  六、企业创新行为差异显著,股份制企业最具创新主动性

  企业体制差异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显著差异。调查结果对此有充分反映。以下,我们从R&D的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主动性方面加以分析。

  1.R&D的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据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分析,我们发现,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更注重R&D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与国营和集体企业相比, 大有后生可畏之感(见表7)。从平均存在时间看, 国营和集体企业要长于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然而,由于企业体制上的差异,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对R &D的需求显然要更为迫切一些。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既然企业体制改革后能更重视这种前提,改革后的企业自然比改革前更重视R&D活动和技术创新。

  表7 R&D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情况

  企业类型 中外合资 股份制 全民 集体 民营

  设有R&D部门的比率(%)82.6 78.1

  75.6 72.2 100

  拥有独立R&D能力的比重(%)52.2 40.6

  30.5 28.7 100

  2.技术创新的经济目标

  经济目标可分为产品创新的经济目标和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产品创新的经济目标又可分为维持型目标和发展型目标。在列出的五项产品创新目标中,替代即将退出市场的产品和保持市场份额属于维持型目标,其他三项目标,包括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属于发展型目标。分析显示:

  (1)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于选择发展型目标, 如扩大产品的范围、开拓国内市场。但是,开拓国际市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

  (2)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集中于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和降低消耗。

  (3)比较各类性质的企业后可以看出, 中外合资企业注重产品创新,股份制企业注重工艺创新,全民企业重视降低成本,集体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全民和集体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明显弱于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图1中(a)、(b)、(c)、(d )展示了四类企业在创新经济目标选择上的差异。

  

  图1 企业性质与创新目标选择*

  1.替代即将推出市场的产品

  2.扩大产品范围

  3.保持市场份额

  4.开拓国外新市场

  5.开拓国内新市场

  6.提高产品质量

  7.降低生产成本

  8.降低消耗

  * 四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依次代表各类性质企业在创新目标选择上的位次。

   图中阴影部分为工艺创新目标域,白色区域为产品创新目标域。

  3.企业创新的主动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明显地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主动创新,表现为“我要创新”。另一类是被动创新,表现为“要我创新”。我国企业已普遍面临市场竞争,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被动创新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创新类型。然而,主动创新的企业才能不断建立和发展竞争优势,这类企业正是将来国家竞争力和建立优势产业的基石。

  我们把主动创新定义为以谋求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市场地位为首位激励因素的创新。把被动创新定义为以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为首位激励因素的创新。根据我们的分析,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性具有以下特点:

  (1)以市场的竞争压力为首位激励因素的行业有20个, 以追求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市场地位为首位激励因素的行业有9个。 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企业以被动创新为主,主动创新为辅。

  (2)只有股份制企业属于主动创新的企业。全民企业、 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属于被动创新的企业。被动创新企业在创新激励因素上的排序为: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科技发展。股份制企业在激励因素上的排序为“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竞争压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股份制企业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从创新主动性方面考察,也肯定了企业改革朝这个方面努力的正确性。毫无疑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推进作用。

  七.建立以动力型政策为主的激励创新政策

  1.激励创新的政策类型

  激励创新的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动力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和保护型政策(见表8)。 动力型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激发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愿望和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条件。这包括从投入上予以资金支持,在产出上增大企业净收益(例如减免税)和个人收益(重奖)。引导型政策着眼于使企业明确国家倡导的产业发展、技术发展领域和鼓励办法。保护型政策指为扶持企业,减轻竞争压力而由政府采取的措施(例如关税保护)。

  表中数字为各项政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程度,最重要的评分为5。表中数据是加权平均值。

  2.动力型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最大

  从表8中的加权平均值看,动力型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最大。 但是,动力型政策中的各项政策对创新的激励程度又有不同。提供优惠贷款的负债方式和以重奖激励创新有功人员的方式激励技术创新的效果最好。

  表8 国家政策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性

   给予新产品减免税2.73

  动技术开发优惠贷款3.37

  力提取技术开发基金2.78

  型重奖创新有功人员2.9

  政 政府资助 2.2

  策 自主定价 1.92

  引导产业政策 2.5

  政策科技政策 2.58

  保护型政策 关税保护 1.33

  表中数字为各项政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程度,最重要的评分为5。表中数据是加权平均值。

  按企业性质考察,我们发现,动力型政策对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等新制企业的作用大于全民、集体等改制企业。从发展趋势看,政策激励应放在制定动力型政策上。

  3.不同企业对各项激励创新的政策反应程度不同

  (1 )中外合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重视“规定企业应提取技术开发基金”。

  (2 )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认为“新产品减免税”是一项很重要的政策。

  (3 )全民和股份制企业比中外合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更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认为科技政策很重要,但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则无此评价。

  (4)各类企业都认为重奖科技有功人员重要。

  (5)优惠贷款最受集体企业的重视,其次为全民和股份制企业。

  (6)外汇留成和关税保护只对少数企业起激励作用。 其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必须针对性很强地使用才会有效果。

  注释:

  *1051家企业的样本分布情况是:

  1.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布:(1)全民所有制758家;(2 )集体所有制205家;(3)民营企业4家;(4)中外合资企业23家;(5 )股份制企业32家,(6)其他企业5家;(6)未答24家。

  2.样本企业地区分布:上海、北京、福建、山东、安徽、辽宁、山西。

  3.规模分布:大企业229个,中企业493个,小企业304个。

  4.行业分布:29个制造业部门。

  5.企业技术进步先进性分布: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占49.6%(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先进企业30%,未答者占20.4%。

  6.1991~1993年连续三年税后利润大于零的企业占59%。

作者介绍:高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傅家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文章

  • 开题报告撰写形式参考(这是一个例子)
  • 题目: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1.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各国都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引领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只能是亦步亦趋.模仿跟踪,永 ...查看


  • 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与中国等级保护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启示_顾伟
  •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5年第7期(总第151期) 93 学术篇 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与中国等级保护制度 * 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顾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71 摘 要:随着互联网产业经济的日趋成熟,网 ...查看


  • 国有企业改制中关键人才流失问题探析
  •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制已经进行了多年,有些国企通过改革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也有相当数量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改制后陷入了新的经营混乱.这很大程度与国企改制过程中的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大量流失有关,从而造成了企业的经营危机.为此,企业必须切实采 ...查看


  • [电化教育研究]期刊4月
  • <电化教育研究>期刊 [1]李艺,李美凤,. 教育中的技术价值论研究过程与方法--兼谈对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0). [关键词]技术价值论; 实践哲学; 教育技术哲学; [摘要]技术价值 ...查看


  • 浅谈自主创新对塔式起重机行业的重要性
  • 第30卷第24期Vol.30No.24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2011年12月Dec.2011 浅谈自主创新对塔式起重机行业的重要性 郑志超,彭旭东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 ...查看


  • 文物保护与传承指南
  • 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 一.形势与需求 ................................................................................................ ...查看


  •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1个关键词
  •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1个关键词 毫无疑义,诸多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大突破.新起点,其所产生的预期效应,可能会超过"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效应,而且一些改 ...查看


  • 网络营销策划案毕业论文
  •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公司概况 . ................................................................................... ...查看


  •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电子商务应用成功的衡量标准研究
  • 作者:吴金南仲伟俊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年07期 0 引言 网络经济中的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成功地实施"鼠标加水泥(Click-and-Mortar)"战略的传统企业[1].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强化组织(Net-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