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我想对你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语,我想对你哭

北国骑士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再看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的冷漠,了解的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1.第1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

2.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3.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

4.本文在说明汉语的尴尬现状和英语在我国备受重视的情况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的处境。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

  解析:学子们一片哗然,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文章中紧承的一句,当学子们听到教授的观点的依据时,他们的寂然是因为汉语的真实处境。

  2.参考答案:汉语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语言资源,盲目迷信英语万能,我们的母语汉语很快就会崩溃和断代,不要等到危及语言存亡时再后悔不迭。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最后一课》表现的是都德对法国的热爱,爱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类比,作者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汉语处境的忧思。

  3.参考答案:这种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汉语正在衰败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实,既深深忧虑想大声疾呼,同时残酷的现实又使作者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解析:作者措辞的变化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表现,“想”是对汉语现状的忧思,而“只有”是对改变这种现状的无可奈何。回答时要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4.参考答案:手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采用这些手法可以准确、鲜明的说明问题,清楚地表现目前汉语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

  解析:文章在说明汉语尴尬的现状和英语的优越地位时,采用了多种手法,这些手法主要在文章的3、4、6段中,仔细体会不难做出回答。至于这种手法的作用,从本文中可以体会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语,我想对你哭

北国骑士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再看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的冷漠,了解的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1.第1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

2.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3.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

4.本文在说明汉语的尴尬现状和英语在我国备受重视的情况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的处境。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

  解析:学子们一片哗然,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文章中紧承的一句,当学子们听到教授的观点的依据时,他们的寂然是因为汉语的真实处境。

  2.参考答案:汉语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语言资源,盲目迷信英语万能,我们的母语汉语很快就会崩溃和断代,不要等到危及语言存亡时再后悔不迭。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最后一课》表现的是都德对法国的热爱,爱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类比,作者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汉语处境的忧思。

  3.参考答案:这种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汉语正在衰败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实,既深深忧虑想大声疾呼,同时残酷的现实又使作者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解析:作者措辞的变化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表现,“想”是对汉语现状的忧思,而“只有”是对改变这种现状的无可奈何。回答时要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4.参考答案:手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采用这些手法可以准确、鲜明的说明问题,清楚地表现目前汉语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

  解析:文章在说明汉语尴尬的现状和英语的优越地位时,采用了多种手法,这些手法主要在文章的3、4、6段中,仔细体会不难做出回答。至于这种手法的作用,从本文中可以体会出来。


相关文章

  • 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问题阅读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问题 王耀文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推进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 ...查看


  • 汉语,我为你忧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 ...查看


  • 竞技汉语,我为你不平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竞技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 ...查看


  •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阅读答案
  •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①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 ...查看


  • 汉语可以治病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竞然发现自己一个宇也不认识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是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 ...查看


  •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阅读答案 1
  •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①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 ...查看


  •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教案
  • 中级汉语阅读课教案 教学对象:二年级留学生 课程名称:中级汉语阅读课小议食文化(第85课) 课时:2学时(10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2.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和北美食文化的差异 3.练习阅读技巧技能,即 ...查看


  • 热爱母语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热爱母语 ――写在"国际母语日"前夕 ①早年我在读法国作家      的<最后一课>时,领悟到,一个民族只有先学会自尊,才能得到他民族的尊重.而自尊包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和 ...查看


  • 我要说汉语..阅读答案
  • 我要说汉语 1929年,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召开(裁 载)军会议.当时 会议的惯例是,发言时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中国代表团团长蒋作宾先生(题 提) 出,自己发言时要说汉语.他的提(议 意)遭到了一些国家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