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段子"炼金术:一句真可以顶一万句

前段时间因为“砸”了严歌苓新书发布会、以“段子手”一夜身份走红的刘震云,昨天,又去北大了!还是聊小说,还是和朋友对谈。不同的是,这次是他的主场——从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来讨论“刘震云与文学乡村的复活”,不同的是,这次他和同台的小伙伴们,不砸场,很克制!

一上台的刘震云,顾不得骄傲于自己小说文段入选2015年云南省语文高考试题(而且是25分的超高分值……简直是“得刘震云者,得211”嘛!),先傲娇地问候了台下记者们的“贵圈头条”。他用惯常慢悠悠的语调撒着娇:“5月13日我不知道有没有在场的同学,能不能给我作证,我是多么温顺啊……当冠冕堂皇的话充斥了我们生活角落的时候,你说了一句老实话就成了“砸场子”。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接着,他历数了几次和媒体头条的恩怨往来,表示“最腹黑的段子手在新闻界,我向新闻界致敬!” 需要说明的是,发表以上言论时,刘老师情绪稳定,眯眯着小眼睛,不动声色,似笑非笑。

北大讲坛现场

我们才不会一脸“怪我咯”,毕竟已经get到了刘老师的萌点。纵观了他这么多年庄谐并举地做人与作文,我们发现,除平时口头上的卖萌“砸场”,他的小说中,谐谑语言的风格或主题本身就十分突出。段子手,才不是一天炼成的!

我们可以理一理,在作品里惯会 “假语村言”的刘老师,如何戏谑“言”“说”,一句顶一万句呢?

公认的刘大大文学创作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是属于他的“新写实主义时期”。

那真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代呢。曾经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所取代。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老刘,噢不,小刘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1982年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这一时期主要为《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场》。

尽管是初出茅庐,尽管内容暂仅限于知识分子圈,这批作品里还是已明确显示出刘老师的个人风格——追求对现实生活摄像式的写真,消解日常生活的诗情意味。对中国人生活深刻的洞悉和痛切的体悟,被刘老师掩映在了外在谐谑效果之下。

《一地鸡毛》开篇第一句:“小林家的一斤豆腐变馊了。”

大学生的小林,曾经有理想有抱负的小林,半夜想爬起来看球赛的小林,在经过大到“妻子调动”“孩子入托”,小到“单位分了一筐烂梨”等生活琐事的碾压下,一点点变成替领导搬家、刷马桶的小林,变成了不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就不能看球的小林。

不能不想起开篇第一句。小刘老师眯眯着小眼睛,把脸隐在这句短促、简洁“话语”背后,不动声色,似笑非笑,持续揭发着小林们彼的折磨、倾轧和异化。是的,变馊的不只是一块豆腐,还有生活,还有生活在“单位”这一特殊当代社会机制里的小林们。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陈道明、徐帆主演电视剧《一地鸡毛》剧照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小刘老师变成了大刘老师。他走出新写实主义,视野转向浩瀚的乡村,把力量放在了表现乡村生活的长篇巨制上。代表作《故乡天下黄花》、《故乡到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不过,实话实话,当时并没有获得期待的反响……

虽然创作风格已经变化,但大刘老师高超鲜明的语言风格依然独树一帜。比如《故乡相处流传》里,曹府内阁会议上,丞相一边“吭哧”地放屁,一边在讲台上走,一边手里玩着健身球说:“活着还是死去,交战还是不交战,妈拉个X,成问题了哩……那是希腊,那是罗马,这这里是中国。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哩。有道是,能屈能伸是条龙,一根筋到底是条虫。”

瞧瞧这几句话!河南话、官话、脏话、洋话、俗语、书面语……驳杂交融,天上地下,东西互博,入古出今。刘老师用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谐谑之腔,解构着固定的文化含义,也打造出文本里强烈的“闹剧冲动”。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电影《1942》剧照

有野心的大刘老师显然不甘于沉寂。在“新故乡系列”小说后的几年里,他持续放了几个大招。我们迎来了他的后寓言叙事——《一腔废话》、《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他终于成为了刘大大。

很明确,三本书都和“言语”紧密关系。《一腔废话》《一句顶一万句》题已见意。即便是《手机》,也是一本从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探讨信息时代人的欲望膨胀缘由的作品。刘震云说,写手机是写拿手机的人,是写拿手机的人的说话。

还记得小说里主人公严守一装模作样挂了第三者的电话,费墨嘲弄到:“我都听见了,居然还说信号不好!”段子手刘大大是怎样描写严守一回应的么?

严守一这时看了沈雪一眼,点着费墨:

“费老,做人要厚道!”

你不得不佩服,就这样一句南辕北辙、羊头狗肉的嘴炮,把无限暧昧荒唐的含义诠释地淋漓尽致。难怪当年这句话在电影播出后,火遍大江南北。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二十世纪的中国乡村历史被三代改名者的人生概括。那些血泪暴力杀戮的历史大事件,在小说里,统统淡出隐去,只留下“喊丧”这个持久延绵的言语动作。没有刀光剑影,却充满着叙事的趣味和幽默。仿佛武侠高手们过招,人们纷纷选择抡刀,我们刘大大偏偏选择动嘴!动嘴就动嘴吧,他继续还不动声色,似笑非笑地给读者埋伏好巨大的幽默。整个小说里,居然只动过一次刀。但杀的只是一只狗。并且撒了主人公一身狗血……读到此处,连昨天一起参与讨论的北大陈晓明教授都忍不住点赞:“胆大包天啊,艺高人胆大啊!”

综上所述,戏谑的语言在“段子手”刘震云这里,已经不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意思,而是在最大限度地生发自己的意义。他是这样迷恋着言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语言的思考和描述甚至成为左右故事进展的主要因素。

说完这些,你还会对段子手刘震云的语言锻造术表示惊诧么?

前段时间因为“砸”了严歌苓新书发布会、以“段子手”一夜身份走红的刘震云,昨天,又去北大了!还是聊小说,还是和朋友对谈。不同的是,这次是他的主场——从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来讨论“刘震云与文学乡村的复活”,不同的是,这次他和同台的小伙伴们,不砸场,很克制!

一上台的刘震云,顾不得骄傲于自己小说文段入选2015年云南省语文高考试题(而且是25分的超高分值……简直是“得刘震云者,得211”嘛!),先傲娇地问候了台下记者们的“贵圈头条”。他用惯常慢悠悠的语调撒着娇:“5月13日我不知道有没有在场的同学,能不能给我作证,我是多么温顺啊……当冠冕堂皇的话充斥了我们生活角落的时候,你说了一句老实话就成了“砸场子”。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接着,他历数了几次和媒体头条的恩怨往来,表示“最腹黑的段子手在新闻界,我向新闻界致敬!” 需要说明的是,发表以上言论时,刘老师情绪稳定,眯眯着小眼睛,不动声色,似笑非笑。

北大讲坛现场

我们才不会一脸“怪我咯”,毕竟已经get到了刘老师的萌点。纵观了他这么多年庄谐并举地做人与作文,我们发现,除平时口头上的卖萌“砸场”,他的小说中,谐谑语言的风格或主题本身就十分突出。段子手,才不是一天炼成的!

我们可以理一理,在作品里惯会 “假语村言”的刘老师,如何戏谑“言”“说”,一句顶一万句呢?

公认的刘大大文学创作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是属于他的“新写实主义时期”。

那真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代呢。曾经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所取代。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老刘,噢不,小刘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1982年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这一时期主要为《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场》。

尽管是初出茅庐,尽管内容暂仅限于知识分子圈,这批作品里还是已明确显示出刘老师的个人风格——追求对现实生活摄像式的写真,消解日常生活的诗情意味。对中国人生活深刻的洞悉和痛切的体悟,被刘老师掩映在了外在谐谑效果之下。

《一地鸡毛》开篇第一句:“小林家的一斤豆腐变馊了。”

大学生的小林,曾经有理想有抱负的小林,半夜想爬起来看球赛的小林,在经过大到“妻子调动”“孩子入托”,小到“单位分了一筐烂梨”等生活琐事的碾压下,一点点变成替领导搬家、刷马桶的小林,变成了不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就不能看球的小林。

不能不想起开篇第一句。小刘老师眯眯着小眼睛,把脸隐在这句短促、简洁“话语”背后,不动声色,似笑非笑,持续揭发着小林们彼的折磨、倾轧和异化。是的,变馊的不只是一块豆腐,还有生活,还有生活在“单位”这一特殊当代社会机制里的小林们。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陈道明、徐帆主演电视剧《一地鸡毛》剧照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小刘老师变成了大刘老师。他走出新写实主义,视野转向浩瀚的乡村,把力量放在了表现乡村生活的长篇巨制上。代表作《故乡天下黄花》、《故乡到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不过,实话实话,当时并没有获得期待的反响……

虽然创作风格已经变化,但大刘老师高超鲜明的语言风格依然独树一帜。比如《故乡相处流传》里,曹府内阁会议上,丞相一边“吭哧”地放屁,一边在讲台上走,一边手里玩着健身球说:“活着还是死去,交战还是不交战,妈拉个X,成问题了哩……那是希腊,那是罗马,这这里是中国。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哩。有道是,能屈能伸是条龙,一根筋到底是条虫。”

瞧瞧这几句话!河南话、官话、脏话、洋话、俗语、书面语……驳杂交融,天上地下,东西互博,入古出今。刘老师用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谐谑之腔,解构着固定的文化含义,也打造出文本里强烈的“闹剧冲动”。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电影《1942》剧照

有野心的大刘老师显然不甘于沉寂。在“新故乡系列”小说后的几年里,他持续放了几个大招。我们迎来了他的后寓言叙事——《一腔废话》、《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他终于成为了刘大大。

很明确,三本书都和“言语”紧密关系。《一腔废话》《一句顶一万句》题已见意。即便是《手机》,也是一本从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探讨信息时代人的欲望膨胀缘由的作品。刘震云说,写手机是写拿手机的人,是写拿手机的人的说话。

还记得小说里主人公严守一装模作样挂了第三者的电话,费墨嘲弄到:“我都听见了,居然还说信号不好!”段子手刘大大是怎样描写严守一回应的么?

严守一这时看了沈雪一眼,点着费墨:

“费老,做人要厚道!”

你不得不佩服,就这样一句南辕北辙、羊头狗肉的嘴炮,把无限暧昧荒唐的含义诠释地淋漓尽致。难怪当年这句话在电影播出后,火遍大江南北。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二十世纪的中国乡村历史被三代改名者的人生概括。那些血泪暴力杀戮的历史大事件,在小说里,统统淡出隐去,只留下“喊丧”这个持久延绵的言语动作。没有刀光剑影,却充满着叙事的趣味和幽默。仿佛武侠高手们过招,人们纷纷选择抡刀,我们刘大大偏偏选择动嘴!动嘴就动嘴吧,他继续还不动声色,似笑非笑地给读者埋伏好巨大的幽默。整个小说里,居然只动过一次刀。但杀的只是一只狗。并且撒了主人公一身狗血……读到此处,连昨天一起参与讨论的北大陈晓明教授都忍不住点赞:“胆大包天啊,艺高人胆大啊!”

综上所述,戏谑的语言在“段子手”刘震云这里,已经不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意思,而是在最大限度地生发自己的意义。他是这样迷恋着言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语言的思考和描述甚至成为左右故事进展的主要因素。

说完这些,你还会对段子手刘震云的语言锻造术表示惊诧么?


相关文章

  • 傅园慧能否凭借"洪荒之力"闯进娱乐圈?
  • "洪荒少女"傅园慧火了.很多人甚至搞不清她到底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的哪个游泳项目,就被她清奇的画风和行走的表情包圈粉,让她"一夜爆红"三天内坐拥470万微博粉丝.这场体育的盛会毋宁说也是一场娱乐的盛会,这 ...查看


  • 混":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探索
  • 来源:青年研究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代中国社会,"混"已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从旧友见面问"最近混得怎么样''到谦虚表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从网络上有人发帖询问" ...查看


  • 看到先帝眼镜,如见先帝本人
  • 你初看美国超级英雄,会发现他们颇多有眼无珠.比如蝙蝠侠,比如蜘蛛侠,就露一眼白,没有瞳孔.这手法最初是1936年<幻影侠>所创,作者李-法尔克说道灵感来自希腊雕像:雕塑没瞳孔,神性便流溢.于是后来<蝙蝠侠>编剧比尔- ...查看


  • 热议: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
  • 编者按 在以顾彬为代表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质疑声中,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是一部提气之作,提了当代小说家的气,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也可能会提一提许多中国人的气.本来文学不必斗气,文学应当靠作品说话.然 ...查看


  • 刘震云和刘雨霖:作家父亲和新锐导演的父女情
  • 2016年11月,改编自刘震云矛盾文学奖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同名电影,将在全国上映.其实,执导该片的正是刘震云之女刘雨霖.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叙事片奖的中国本土导演,女孩却将她的成就归功于"慈母冷父"― ...查看


  • 得失之间――刘震云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
  • 把悲剧当成喜剧来写,让人在嬉笑中品出些许苦涩,或在苦笑中感到某种隐痛,这是刘震云小说创作惯常的拿手好戏.这样的一个路数,在前些年的<手机>一作里,就显露得相当充分,而在他的长篇新作<我叫刘跃进>中(长江文艺出版社20 ...查看


  •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定有很多人读过了.因为这本书已印刷了400多万册了,刘震云先生的据说进入福布斯排名中国作家版税第十四位了.我是偶尔听朋友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朋友是 ...查看


  • 品读刘震云[一地鸡毛]中的小人物生存状态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文学领域中涌现了众多新写实作家,例如池莉.刘震云等,从而促进了大量的新写实小说诞生和发展,至今仍保持了旺盛的热潮,对当今的文坛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由于新写实小说把文学描写对象聚焦生活的底层,并把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查看


  • 从[一地鸡毛]初探庸碌生活中的"刘氏幽默"
  • 摘要:刘震云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新写实小说不避生活的平庸和琐碎,细致入微的描写了日常家居生活和工作单位的零零总总.作者以感性的方式通过平淡生活表面下的沉重和人与生活对抗中的渺小真实的还原了繁琐的庸碌生活本相,再现了小人物或底层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