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2009年增刊212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V01.38,Suppl.2December2009
METALMATERIAI.SANDENGn、『EERⅢG
氨基与羧基对Fe304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
王永亮,李保强,周
玉,贾德昌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使用共沉淀法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调控合成了原位包覆的Fe30・纳米颗粒,并研究了氨基与羧基在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及机理。通过改变氨基、羧基的用量可实现不同尺寸Fe304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此外氨基与羧基的共同调控可合成粒度约10nm的Fe304纳米颗粒。
关键词:纳米四氧化三铁;氨基;羧基;可控合成
中图法分类号:048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5X(2009)¥2.1099.03
Fe304纳米颗粒具有诸多优点,如颗粒单畴化、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被修饰等,从而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l】。近50年来人们利用一系列方法实现了Fe304纳米颗粒的合成,包括液相共沉淀法【2】、水热法【3】、微乳液法【41、模板法【5】等。但是现有方法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一般不具有水溶性,且制备过程复杂、条件苛刻(例如水热法需要温度在160~180℃)。本实验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实现了Fe304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并利用XRD、
FT-IR、TG和TEM对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进行了分
纳米颗粒的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利用JEM.i200E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参数下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的形貌、颗粒分散状态及粒度分布,利用FT-IR
(NicoletEvolution一300)和TG—DTA(STA449C
Netzsch
from
Company)表征Fe304颗粒表面状态。
表1
添加剂用量及纳米颗粒的粒度
Table1
SynthesisconditionsandtheFe304grainsizes
析表征,以期获得氨基与羧基在控制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1
实验
试剂为:FeCl3.6H20、FeCi2-4H20、柠檬酸钠(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壳聚糖(平均分子量3.4x105,脱乙酰度91.4%,青岛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NaOH(分析纯,天津市大陆化学试剂厂)。
配制实验所需浓度溶液。分别量取0.15mol/L的FeCl3溶液100
mL、0.075
mol/L的FeCl2溶液120
mL
2结果与讨论
2.1相组成及显微结构
不同条件下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的XRD图谱如图l所示。该图谱与标准谱线数据库(19.0629卡片)一致,表明合成的颗粒为纯Fe304颗粒。与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下制备的Fe30。纳米颗粒的图谱相比,氨基羧基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衍射峰发生宽化,这归因于Fe304晶粒粒径的降低。利用Scherrer公式可以计
混合,之后按照设计比例加入壳聚糖、柠檬酸钠或者是二者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60℃水浴下滴加0.4
mol/L
NaOH溶液,至pH=10并保温1h强磁铁分离。
用乙醇.水溶液对沉淀物洗涤至中性,然后60℃干燥
24
h,得到黑色的磁性纳米Fe304颗粒备用。实验中添利用X射线衍射仪(RigakuD/max一2550)对Fe304
加剂用量见表1。
收稿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2017);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HIT.NSRIF.51)项目
作者简介:王永亮,男,1984年生,博士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陶瓷研究所,电话:0451.86414291,E-maihyongliang@hit.edu.cn:
通讯作者:李保强,博士,讲师,电话:0451.86414291,E-mail:libq@hit.edu.cll
万方数据
・1100・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38卷
算出Fc304纳米颗粒的晶粒大小,结果见表1。随着氨基、羧基用量的增加Fe304晶粒粒径减小,且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Fe304晶粒粒径明显小于单独调控合成的结果。此外,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时改变二者的比例不会影响颗粒的粒度。
20/(o)
图l
不使用添加剂、氨基调控合成、羧基调控合成
以及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的XRD图谱
Fig.1
XRDpatterns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
(c)with
carboxylic
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groups
不同条件下获得的Fe30t纳米颗粒的典型形貌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使用添加剂所获得的
图2不使用添加剂(a)、氨基调控合成(b)、羧基调控合成(c)
以及氨基羧基共周调控合成(d)的纳米颗粒的透射形貌
Fig.2
TEMmorphologies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
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
groups
万方数据
Fe304颗粒团聚较严重,且粒度不均匀,而氨基或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颗粒粒度均匀性较好。在氨基或羧
基用量相同时(4.5mm01),羧基调控合成的颗粒粒径
(图2b,约14nrn)B.月显小于氨基调控合成的结果(图2c,
约23nm)。此外从图2d中可以看出,氨基和羧基共
同调控合成的Fc304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lOnm,明显小于单独调控合成时的结果,这与XRD的粒度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2.2纳米颗粒表面状态分析
为了获得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含量,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纳米颗粒进行了热重分析,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在200~700℃区间内,纯Fe304纳米颗粒(图3a)不存在明显的失重,而曲线b、C、d分别存在42.3%、5.3%和36.8%的失重,这些失重归因于Fc304纳米颗
粒表面有机分子的热分解。这说明无论是氨基、羧基单独调控合成,还是二者共同调控合成,都使获得的Fe30。颗粒表面包覆了~层有机分子。氨基、羧基单独调控合成的Fe,O。颗粒表面有机分子的含量差别特别大,这可能是由于氨基与Fe30。颗粒表面的结合力要明显的优于羧基与Fe304颗粒的结合力。
鋈
豁写
6
器
∞
苫
Temperature/'C
图3不使用添加剂、氨基调控合成、羧基调控合成以及氨基
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的TG曲线
Fig.3
TG
curves
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and
carboxylicgroups
2.3氨基羧基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机理分析
不同条件下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的FT-IR图谱
如图4所示。图中4条曲线均存在567.5和1622
cm。12
个吸收峰,其中567.5cm。1的吸收峰归因于Fe—O键的
振动,而1622cm_吸收峰可能是由于Fe304纳米颗粒
表面存在一定量的羟基引起的。氨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出现了1065cm‘1的吸收峰(曲线b),这归因于颗粒表面壳聚糖分子中C.O的伸缩振动。此外,曲
增刊2
王永亮等:氨基与羧基对Fe304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l101・
线b中并没有发现一NH2的吸收峰,这表明壳聚糖通过.NH2吸附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同理,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在1378和1750cm以处存在吸收峰,这分别归因于.CH2和一COOH的振动,从而证实了Fe304纳米颗粒包覆了一层柠檬酸。而两者共同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在1065和1378cm以的吸收峰说明了其表面壳聚糖和柠檬酸同时存在。
纳米颗粒的进一步长大。由于氨基对铁离子的螯合作用要强于羧基,从而使得氨基调控合成过程中铁离子的释放速率较慢,保证了一个较长的颗粒生长过程,因而获得了较大尺寸的Fe304纳米颗粒。
3结
论
使用共沉淀法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调控合成了原位包覆的Fe304纳米颗粒,并获得了氨基与羧基在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及机理。
氨基或羧基均可调控合成粒径小于30nm的Fe304颗粒,且随之氨基、羧基用量的增加Fe304颗粒的粒径减小。在氨基或羧基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粒径明显小于氨基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氨基、羧基均可有效地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原位包覆有机分子层,以实现Fe304纳米颗粒原位改性。
图4不使用添加剂(a)、氨基单独使用(b)、羧基单独使用(c)
以及氨基羧基共同使用(d)所获得纳米颗粒的红外图谱
Fig.4
FT-IRspectraofthe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nu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1】WuWei(吴伟),HeQuanguo(贺全国),HuRong(胡蓉)eta1.
Rare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
MetalMa把riaband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
程)明,2007,36(S3):238
【2】MaM,ZhangY’YuW.ColloidsandSurfacesColloidsand
Surfaces[J],2003,212:219
groups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认为氨基和羧基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的机理如下:被氨基或羧基螫合的铁离子为Fe304晶核的形成提供了形核位点;之后氨基和羧基缓慢释放螯合的铁离子实现了Fe304晶核的生长过程,从而使形核和生长两个过程分开。此外,Fe304晶核表面还原位包覆了一层有机分子,限制了Fe304
【3】Sun
S
H,ZengH,Robinson
DB.Journal
ofAmerican
ChemistrySociety[J],2004,126(1):273
[4】KathafinaL,LilianaPR.JournalofPhysics:Condensed
Matter[J],2003,15(S1):345
【5】IshikawaT,Takeda
T,KandoriK.Journal
ofMaterials
Science[J],1992,27:453
InfluenceofAminoandCarboxylicGroups
of
on
theSynthesis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WangYongliang,Li
Baoqiang,ZhouYu,JiaDechang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Thechitosanandcitricacidwereusedinfluenceand
mechanism
ofamino
as
additivesto
synthesizein—suitcoatedmagnetitenanoparticlesbycoprecipitation.The
on
and
carboxylicgroups
the
synthesisofmagnetite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Magnetite
nanoparticleswithdifferentgranularitiesweresynthesizedbychangeoftheadditiveamounts,and10nmmagnetitenanoparticleswereobtainedwhenusingaminoandcarboxylicgroupssimultaneously.
Keywords:magnetitenanoparticles;aminogroups;carboxylicgroups;controllablesynthesis
Biography:WangYongliang,CandidateforPh.D.,InstituteforAdvancedCeramics,HarbinInstituteofTeclmology,HarbIn150001。P.R.China,
E—mail:yongliang@hit.edu.on;Corresponding
libq@hit.edu.cn
Author:Li
Baoqiang,Ph.D.,LecturerTel:0086-451-86414291,E—mail:
万方数据
第38卷2009年增刊212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V01.38,Suppl.2December2009
METALMATERIAI.SANDENGn、『EERⅢG
氨基与羧基对Fe304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
王永亮,李保强,周
玉,贾德昌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使用共沉淀法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调控合成了原位包覆的Fe30・纳米颗粒,并研究了氨基与羧基在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及机理。通过改变氨基、羧基的用量可实现不同尺寸Fe304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此外氨基与羧基的共同调控可合成粒度约10nm的Fe304纳米颗粒。
关键词:纳米四氧化三铁;氨基;羧基;可控合成
中图法分类号:048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5X(2009)¥2.1099.03
Fe304纳米颗粒具有诸多优点,如颗粒单畴化、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被修饰等,从而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l】。近50年来人们利用一系列方法实现了Fe304纳米颗粒的合成,包括液相共沉淀法【2】、水热法【3】、微乳液法【41、模板法【5】等。但是现有方法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一般不具有水溶性,且制备过程复杂、条件苛刻(例如水热法需要温度在160~180℃)。本实验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实现了Fe304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并利用XRD、
FT-IR、TG和TEM对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进行了分
纳米颗粒的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利用JEM.i200E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参数下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的形貌、颗粒分散状态及粒度分布,利用FT-IR
(NicoletEvolution一300)和TG—DTA(STA449C
Netzsch
from
Company)表征Fe304颗粒表面状态。
表1
添加剂用量及纳米颗粒的粒度
Table1
SynthesisconditionsandtheFe304grainsizes
析表征,以期获得氨基与羧基在控制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1
实验
试剂为:FeCl3.6H20、FeCi2-4H20、柠檬酸钠(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壳聚糖(平均分子量3.4x105,脱乙酰度91.4%,青岛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NaOH(分析纯,天津市大陆化学试剂厂)。
配制实验所需浓度溶液。分别量取0.15mol/L的FeCl3溶液100
mL、0.075
mol/L的FeCl2溶液120
mL
2结果与讨论
2.1相组成及显微结构
不同条件下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的XRD图谱如图l所示。该图谱与标准谱线数据库(19.0629卡片)一致,表明合成的颗粒为纯Fe304颗粒。与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下制备的Fe30。纳米颗粒的图谱相比,氨基羧基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衍射峰发生宽化,这归因于Fe304晶粒粒径的降低。利用Scherrer公式可以计
混合,之后按照设计比例加入壳聚糖、柠檬酸钠或者是二者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60℃水浴下滴加0.4
mol/L
NaOH溶液,至pH=10并保温1h强磁铁分离。
用乙醇.水溶液对沉淀物洗涤至中性,然后60℃干燥
24
h,得到黑色的磁性纳米Fe304颗粒备用。实验中添利用X射线衍射仪(RigakuD/max一2550)对Fe304
加剂用量见表1。
收稿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2017);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HIT.NSRIF.51)项目
作者简介:王永亮,男,1984年生,博士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陶瓷研究所,电话:0451.86414291,E-maihyongliang@hit.edu.cn:
通讯作者:李保强,博士,讲师,电话:0451.86414291,E-mail:libq@hit.edu.cll
万方数据
・1100・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38卷
算出Fc304纳米颗粒的晶粒大小,结果见表1。随着氨基、羧基用量的增加Fe304晶粒粒径减小,且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Fe304晶粒粒径明显小于单独调控合成的结果。此外,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时改变二者的比例不会影响颗粒的粒度。
20/(o)
图l
不使用添加剂、氨基调控合成、羧基调控合成
以及氨基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的XRD图谱
Fig.1
XRDpatterns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
(c)with
carboxylic
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groups
不同条件下获得的Fe30t纳米颗粒的典型形貌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使用添加剂所获得的
图2不使用添加剂(a)、氨基调控合成(b)、羧基调控合成(c)
以及氨基羧基共周调控合成(d)的纳米颗粒的透射形貌
Fig.2
TEMmorphologies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
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
groups
万方数据
Fe304颗粒团聚较严重,且粒度不均匀,而氨基或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颗粒粒度均匀性较好。在氨基或羧
基用量相同时(4.5mm01),羧基调控合成的颗粒粒径
(图2b,约14nrn)B.月显小于氨基调控合成的结果(图2c,
约23nm)。此外从图2d中可以看出,氨基和羧基共
同调控合成的Fc304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lOnm,明显小于单独调控合成时的结果,这与XRD的粒度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2.2纳米颗粒表面状态分析
为了获得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含量,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纳米颗粒进行了热重分析,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在200~700℃区间内,纯Fe304纳米颗粒(图3a)不存在明显的失重,而曲线b、C、d分别存在42.3%、5.3%和36.8%的失重,这些失重归因于Fc304纳米颗
粒表面有机分子的热分解。这说明无论是氨基、羧基单独调控合成,还是二者共同调控合成,都使获得的Fe30。颗粒表面包覆了~层有机分子。氨基、羧基单独调控合成的Fe,O。颗粒表面有机分子的含量差别特别大,这可能是由于氨基与Fe30。颗粒表面的结合力要明显的优于羧基与Fe304颗粒的结合力。
鋈
豁写
6
器
∞
苫
Temperature/'C
图3不使用添加剂、氨基调控合成、羧基调控合成以及氨基
羧基共同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的TG曲线
Fig.3
TG
curves
ofthena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and
carboxylicgroups
2.3氨基羧基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机理分析
不同条件下获得的Fe304纳米颗粒的FT-IR图谱
如图4所示。图中4条曲线均存在567.5和1622
cm。12
个吸收峰,其中567.5cm。1的吸收峰归因于Fe—O键的
振动,而1622cm_吸收峰可能是由于Fe304纳米颗粒
表面存在一定量的羟基引起的。氨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出现了1065cm‘1的吸收峰(曲线b),这归因于颗粒表面壳聚糖分子中C.O的伸缩振动。此外,曲
增刊2
王永亮等:氨基与羧基对Fe304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l101・
线b中并没有发现一NH2的吸收峰,这表明壳聚糖通过.NH2吸附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同理,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在1378和1750cm以处存在吸收峰,这分别归因于.CH2和一COOH的振动,从而证实了Fe304纳米颗粒包覆了一层柠檬酸。而两者共同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在1065和1378cm以的吸收峰说明了其表面壳聚糖和柠檬酸同时存在。
纳米颗粒的进一步长大。由于氨基对铁离子的螯合作用要强于羧基,从而使得氨基调控合成过程中铁离子的释放速率较慢,保证了一个较长的颗粒生长过程,因而获得了较大尺寸的Fe304纳米颗粒。
3结
论
使用共沉淀法利用含有氨基的壳聚糖、含有羧基的柠檬酸钠调控合成了原位包覆的Fe304纳米颗粒,并获得了氨基与羧基在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方面的规律及机理。
氨基或羧基均可调控合成粒径小于30nm的Fe304颗粒,且随之氨基、羧基用量的增加Fe304颗粒的粒径减小。在氨基或羧基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羧基调控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粒径明显小于氨基调控合成的纳米颗粒。氨基、羧基均可有效地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原位包覆有机分子层,以实现Fe304纳米颗粒原位改性。
图4不使用添加剂(a)、氨基单独使用(b)、羧基单独使用(c)
以及氨基羧基共同使用(d)所获得纳米颗粒的红外图谱
Fig.4
FT-IRspectraofthe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nunoparticlespreparedunderdifferent
[1】WuWei(吴伟),HeQuanguo(贺全国),HuRong(胡蓉)eta1.
Rare
conditions:(a)withoutadditive,(b)withaminogroups,(c)withcarboxylicgroups,and(d)withaminogroups
andcarboxylic
MetalMa把riaband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
程)明,2007,36(S3):238
【2】MaM,ZhangY’YuW.ColloidsandSurfacesColloidsand
Surfaces[J],2003,212:219
groups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认为氨基和羧基调控合成Fe304纳米颗粒的机理如下:被氨基或羧基螫合的铁离子为Fe304晶核的形成提供了形核位点;之后氨基和羧基缓慢释放螯合的铁离子实现了Fe304晶核的生长过程,从而使形核和生长两个过程分开。此外,Fe304晶核表面还原位包覆了一层有机分子,限制了Fe304
【3】Sun
S
H,ZengH,Robinson
DB.Journal
ofAmerican
ChemistrySociety[J],2004,126(1):273
[4】KathafinaL,LilianaPR.JournalofPhysics:Condensed
Matter[J],2003,15(S1):345
【5】IshikawaT,Takeda
T,KandoriK.Journal
ofMaterials
Science[J],1992,27:453
InfluenceofAminoandCarboxylicGroups
of
on
theSynthesis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WangYongliang,Li
Baoqiang,ZhouYu,JiaDechang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Thechitosanandcitricacidwereusedinfluenceand
mechanism
ofamino
as
additivesto
synthesizein—suitcoatedmagnetitenanoparticlesbycoprecipitation.The
on
and
carboxylicgroups
the
synthesisofmagnetite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Magnetite
nanoparticleswithdifferentgranularitiesweresynthesizedbychangeoftheadditiveamounts,and10nmmagnetitenanoparticleswereobtainedwhenusingaminoandcarboxylicgroupssimultaneously.
Keywords:magnetitenanoparticles;aminogroups;carboxylicgroups;controllablesynthesis
Biography:WangYongliang,CandidateforPh.D.,InstituteforAdvancedCeramics,HarbinInstituteofTeclmology,HarbIn150001。P.R.China,
E—mail:yongliang@hit.edu.on;Corresponding
libq@hit.edu.cn
Author:Li
Baoqiang,Ph.D.,LecturerTel:0086-451-86414291,E—mail: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