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安徽农村老家村民们30年来的生产经营实践来看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村的未来发展

我老家在安徽合肥南70公里,长江北岸,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重要商品粮大县,人口100多万,人均土地不到1.5亩。82年家庭联产承包单干的时候,我们的那个公社解散了,成立了乡政府,下边是村和以各个自然村组成的各村民小组。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家所在的那个村民小组30年来的情况。

单干开始时,生产队里组织分配生产资料,其实没什么资料,就是些犁和镰刀和掏大粪的长瓢等简单的几千年不变的工具,一台手扶拖拉机给卖了,因为农民也用不起,效率还不如牛呢,这些都很好分的。

难的是耕牛,我们家的那一个小自然村,70多人口,100多亩地,印象中有2-3头水牛吧。大家猜怎么分呢?

农民们不能把牛也杀了分吧,他们就按照宗族关系,自然地几家联合分一条牛,然后共同饲养和轮换使用。我小时就常去放牛,真正的放牛娃娃。耕牛的合作社化的使用,也是农民的一个创造。

就这样的使用耕牛到2004年左右吧,农民又开始购买农业机械了,我的2个叔叔家就购买了小型农业机械,把水牛卖了,因为没时间放养,他们利用劳动空闲时间外出做事情,一个是泥瓦匠,日工资80-100,四个堂弟弟妹妹中,一个妹妹在外地的纺织厂当技术工人,月收入2400元。另外三个考上了大学。当然,农业机械化的大量推广和普及,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搞农业机械补贴的支农政策,农民们外出打工的多,年轻人一半考上大学,一半外出打工,劳动力少,劳动强度太大。此外,我们那个乡也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国家给予了很大补贴,农民们在收获时候就请去收割水稻了。

农业真正的机械化革命了!这样,70年代末期,7周岁的我和妹妹5周岁多点就下水田跟大人一起插秧割稻的苦难日子,永远不回再来了!我爸爸是个乡综合厂的农民工,中国最早的农民工,自己也有地,没有什么工人身份,农忙时候也还得去厂里搞电焊和碾米麦地瓜稻草炸油彩油等,所以家里很忙,我们小小年纪就在南方夏季40度的高温下参加每日10个多小时的劳动,我的母亲身体很单薄多病,我们必须穷人孩子早当家!其他同龄孩子也基本上跟我们同时参加劳动的。从此后,我们就不再有快乐的童年了,伴着我们的是疾病折磨、残酷的高温下的劳动和永远放不完的牛!这不是单干造成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农村和农民被“剪刀差”剥削造成的!在生产队里时候,我们也去田地里干活,给村里捡稻子和大粪等,因为年纪太小,孩子更是没人管,死亡率比较高,有病死的,也有溺死的。我在6虚岁(昨天妈妈说应该是五岁的时候),被开水严重烫伤背部差点死亡的,她昨天说起的时候就又哭了,爸爸说当时去县医院打的是红霉素,医疗费确实不多,很便宜,不到100元,虽然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很低,但比现在的医疗高收费要合理很多,这也是事实!我记忆中的400元是因为还有妹妹的治病费用等开支,望大家不要误解。

这是题外话了。从农村农业机械的变迁上可看出,只有农民的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并且粮食价格上涨农业机械价格下跌,国家给补贴,才有真正的农业机械化。以前的村集体也有所谓的拖拉机,但其实没什么效率,农业生产还主要靠人畜力,农民劳动强度更大,整天折腾在农村,搞水利(是好事情,却有过头无效的问题),或者去山上挑大石头,挖池塘里的泥巴,就是没办法去城市打工,使农民不自由,白白耗费劳动时间,做了很多无效劳动,使农民在计划经济下的工农剪刀差一贫苦几十年,形似农奴。

改革开放的好处首先是使农民的有效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了,像我们村那样的人多地上的农民,可以外出打工,迅速富裕起来,目前是家家是洋楼彩电电话.而附近的一个村还被新华社专题报道,题目是:某村春节期间50多辆挂上海牌照的小轿车回家探亲!他们在上海搞装潢,兴起了50多个百万富翁。

不是吹嘘的说,现在我安徽老家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中国最落后的了。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新华发展论坛访谈的时候,回答我的一个问题时,就明确说:安徽中南部的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沿海发达地区(应该是江浙)了(落后的是皖北皖西等地区)。至少在外貌上看起来,我们那里的农村跟城镇差不多,站在家乡的金牛山上鸟瞰,映入眼帘的全是成片的楼房和生机勃勃的田野!我山东的媳妇,起几年春节去我老家一看,立即改变了印象,不再歧视地认为我们那里穷了呢,因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山东农村在面貌上其实还不如我们那里的,至少在房子上,安徽合肥以南的农村比山东多数地区的农村要领先15年。

而这样的发展和变化是从统计数字里看不出的,安徽没大工业,所以GDP上不去,但农村还是大发展的,不少农民显然比县城里的一般工人强了!这与78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差距到2.5倍,我们那里全是土坯草房子的情况相比,真是换了人间。而最近报道的浙江某市某区有5000名大中专学生排队“非转农”,从城市回流到农村,更是对农民翻身解放的生动解释!当然,现在的城乡差距确实还存在,但跟那时代绝对整体性的差别是根本不同的,如现在的农村也是分化的,很多聪明能干的农民发财了,甚至比工人要好的。而那年代的农民最聪明的,也穷啊。这是因为发挥了农民的聪明才智,使农民可以自由创业了。

总之,农民是最有创新思想的。在农村的任何改革和政策,都应该听取农民的意见,农民不同意,就坚决不能搞!河南农民告诉胡总书记:就怕政策变!--怕土地被收回去,怕回到从前的大集体!我的观点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为此必须尽快探讨农民土地产权问题,可给予农民有限的土地私有权,就是有完全的产权,但必须在城市可以立足才可以买卖。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相关文章,这里不在赘述。

集体化时代关键是地太少,人太多,搞机械化不经济,用不起!粮食那么便宜,柴油那么贵,又紧缺,怎么机械的了? 农民最节约了,有时间能体力干的,如插秧割稻,他们却愿意花钱去请机械来干?

只有现在才可以,农民们富裕了,不愿意再只在土地上折腾了,才能买机械的。

现在中国农村的机械化程度比集体化时代有了大大的退步。

我知道南街村的农民走的就是集体化道路,楼主说的不知是那一些河南人不愿走集体化道路?

我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去割草。我们那里是用粪衩子背的,中午时我母亲去接我,她想接过去替我背,结果没背动。我母亲就训了我一顿,说不会少装点啊,这么多连大人都背不动,你不怕累啊。

后来长大了,说起这个事,我母亲竟然还记得。不过她说,没那么小,应该十一二岁了。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弟兄多,粮总是有些紧,多挣点工分多分点粮。我二哥他们,比我大两三岁的,他们一天记六个工分,而我四个工分。我记得我还感到挺委屈的,因为无论是割麦子还是水稻,我都不比他们慢,就是搬稻个子也不比他们少。

我干农活真是把好手,比我大一岁的伙伴们都向我讨教经验,问怎样才能割得快。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有家传的,我父亲十三岁就打湖草,拉趟子刀,那活是无法偷巧的,只有大人才能干。

但对一家之言来说,是应该没参加多少劳动的。因为文革时你太小了,无法劳动,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学生就基本上圈在学校读书了。我弟弟就是这种情况,他基本上没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

一家之言网友应该是70年前后生人吧。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没有抗风险的实力,有点意外就只有向其他人求救或返回贫困。

我老家在安徽合肥南70公里,长江北岸,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重要商品粮大县,人口100多万,人均土地不到1.5亩。82年家庭联产承包单干的时候,我们的那个公社解散了,成立了乡政府,下边是村和以各个自然村组成的各村民小组。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家所在的那个村民小组30年来的情况。

单干开始时,生产队里组织分配生产资料,其实没什么资料,就是些犁和镰刀和掏大粪的长瓢等简单的几千年不变的工具,一台手扶拖拉机给卖了,因为农民也用不起,效率还不如牛呢,这些都很好分的。

难的是耕牛,我们家的那一个小自然村,70多人口,100多亩地,印象中有2-3头水牛吧。大家猜怎么分呢?

农民们不能把牛也杀了分吧,他们就按照宗族关系,自然地几家联合分一条牛,然后共同饲养和轮换使用。我小时就常去放牛,真正的放牛娃娃。耕牛的合作社化的使用,也是农民的一个创造。

就这样的使用耕牛到2004年左右吧,农民又开始购买农业机械了,我的2个叔叔家就购买了小型农业机械,把水牛卖了,因为没时间放养,他们利用劳动空闲时间外出做事情,一个是泥瓦匠,日工资80-100,四个堂弟弟妹妹中,一个妹妹在外地的纺织厂当技术工人,月收入2400元。另外三个考上了大学。当然,农业机械化的大量推广和普及,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搞农业机械补贴的支农政策,农民们外出打工的多,年轻人一半考上大学,一半外出打工,劳动力少,劳动强度太大。此外,我们那个乡也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国家给予了很大补贴,农民们在收获时候就请去收割水稻了。

农业真正的机械化革命了!这样,70年代末期,7周岁的我和妹妹5周岁多点就下水田跟大人一起插秧割稻的苦难日子,永远不回再来了!我爸爸是个乡综合厂的农民工,中国最早的农民工,自己也有地,没有什么工人身份,农忙时候也还得去厂里搞电焊和碾米麦地瓜稻草炸油彩油等,所以家里很忙,我们小小年纪就在南方夏季40度的高温下参加每日10个多小时的劳动,我的母亲身体很单薄多病,我们必须穷人孩子早当家!其他同龄孩子也基本上跟我们同时参加劳动的。从此后,我们就不再有快乐的童年了,伴着我们的是疾病折磨、残酷的高温下的劳动和永远放不完的牛!这不是单干造成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农村和农民被“剪刀差”剥削造成的!在生产队里时候,我们也去田地里干活,给村里捡稻子和大粪等,因为年纪太小,孩子更是没人管,死亡率比较高,有病死的,也有溺死的。我在6虚岁(昨天妈妈说应该是五岁的时候),被开水严重烫伤背部差点死亡的,她昨天说起的时候就又哭了,爸爸说当时去县医院打的是红霉素,医疗费确实不多,很便宜,不到100元,虽然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很低,但比现在的医疗高收费要合理很多,这也是事实!我记忆中的400元是因为还有妹妹的治病费用等开支,望大家不要误解。

这是题外话了。从农村农业机械的变迁上可看出,只有农民的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并且粮食价格上涨农业机械价格下跌,国家给补贴,才有真正的农业机械化。以前的村集体也有所谓的拖拉机,但其实没什么效率,农业生产还主要靠人畜力,农民劳动强度更大,整天折腾在农村,搞水利(是好事情,却有过头无效的问题),或者去山上挑大石头,挖池塘里的泥巴,就是没办法去城市打工,使农民不自由,白白耗费劳动时间,做了很多无效劳动,使农民在计划经济下的工农剪刀差一贫苦几十年,形似农奴。

改革开放的好处首先是使农民的有效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了,像我们村那样的人多地上的农民,可以外出打工,迅速富裕起来,目前是家家是洋楼彩电电话.而附近的一个村还被新华社专题报道,题目是:某村春节期间50多辆挂上海牌照的小轿车回家探亲!他们在上海搞装潢,兴起了50多个百万富翁。

不是吹嘘的说,现在我安徽老家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中国最落后的了。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新华发展论坛访谈的时候,回答我的一个问题时,就明确说:安徽中南部的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沿海发达地区(应该是江浙)了(落后的是皖北皖西等地区)。至少在外貌上看起来,我们那里的农村跟城镇差不多,站在家乡的金牛山上鸟瞰,映入眼帘的全是成片的楼房和生机勃勃的田野!我山东的媳妇,起几年春节去我老家一看,立即改变了印象,不再歧视地认为我们那里穷了呢,因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山东农村在面貌上其实还不如我们那里的,至少在房子上,安徽合肥以南的农村比山东多数地区的农村要领先15年。

而这样的发展和变化是从统计数字里看不出的,安徽没大工业,所以GDP上不去,但农村还是大发展的,不少农民显然比县城里的一般工人强了!这与78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差距到2.5倍,我们那里全是土坯草房子的情况相比,真是换了人间。而最近报道的浙江某市某区有5000名大中专学生排队“非转农”,从城市回流到农村,更是对农民翻身解放的生动解释!当然,现在的城乡差距确实还存在,但跟那时代绝对整体性的差别是根本不同的,如现在的农村也是分化的,很多聪明能干的农民发财了,甚至比工人要好的。而那年代的农民最聪明的,也穷啊。这是因为发挥了农民的聪明才智,使农民可以自由创业了。

总之,农民是最有创新思想的。在农村的任何改革和政策,都应该听取农民的意见,农民不同意,就坚决不能搞!河南农民告诉胡总书记:就怕政策变!--怕土地被收回去,怕回到从前的大集体!我的观点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为此必须尽快探讨农民土地产权问题,可给予农民有限的土地私有权,就是有完全的产权,但必须在城市可以立足才可以买卖。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相关文章,这里不在赘述。

集体化时代关键是地太少,人太多,搞机械化不经济,用不起!粮食那么便宜,柴油那么贵,又紧缺,怎么机械的了? 农民最节约了,有时间能体力干的,如插秧割稻,他们却愿意花钱去请机械来干?

只有现在才可以,农民们富裕了,不愿意再只在土地上折腾了,才能买机械的。

现在中国农村的机械化程度比集体化时代有了大大的退步。

我知道南街村的农民走的就是集体化道路,楼主说的不知是那一些河南人不愿走集体化道路?

我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去割草。我们那里是用粪衩子背的,中午时我母亲去接我,她想接过去替我背,结果没背动。我母亲就训了我一顿,说不会少装点啊,这么多连大人都背不动,你不怕累啊。

后来长大了,说起这个事,我母亲竟然还记得。不过她说,没那么小,应该十一二岁了。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弟兄多,粮总是有些紧,多挣点工分多分点粮。我二哥他们,比我大两三岁的,他们一天记六个工分,而我四个工分。我记得我还感到挺委屈的,因为无论是割麦子还是水稻,我都不比他们慢,就是搬稻个子也不比他们少。

我干农活真是把好手,比我大一岁的伙伴们都向我讨教经验,问怎样才能割得快。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有家传的,我父亲十三岁就打湖草,拉趟子刀,那活是无法偷巧的,只有大人才能干。

但对一家之言来说,是应该没参加多少劳动的。因为文革时你太小了,无法劳动,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学生就基本上圈在学校读书了。我弟弟就是这种情况,他基本上没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

一家之言网友应该是70年前后生人吧。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没有抗风险的实力,有点意外就只有向其他人求救或返回贫困。


相关文章

  • 暑期社会实践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论文
  • 安徽科技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徐庙村村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 所在学院:农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152 负责人:刘峰 联系电话:[1**********] 指导老师:沈树周 提交时间: 安徽科技学院马克 ...查看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 生平简介 沈浩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 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查看


  •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 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日 学校(盖章): 滁 州 学 院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查看


  • 深化改革 攻坚克难·农村改革·"三农"新气象
  •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3日   05 版) 沙柳村的"两级跳" 顾仲阳 王海政 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沙柳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不守山不靠海,祖祖辈辈种粮为生.近十年来,沙柳村转型种起了大棚西 ...查看


  •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马宝成 (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100089) [摘 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 ...查看


  • 2010春节回家
  • 2010春节回家,再述我眼中的农村社会 文/梦回徽商 个人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anhui2100 2010年的春节,又一次回到皖南家乡过年,冬日飘雪的村庄依旧显得那样萧条,走在石子与泥土混合的乡间小路上 ...查看


  • 农村改革逸事:包产到户政策是怎样推行的?
  • 缘起 2010年金秋,农业部前部长何康等和笔者相聚江苏华两村.他说,咱们这些老家伙,余年不多了.农村改革这本大书,再不说道说道,逐渐会被人遗忘. 11月初,在京开农村发展研究奖颁奖大会,<中国改革>杂志编者说,不要等,可以先写点 ...查看


  • 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研究
  • 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研究 提要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问题的必要举措,而农民自身缴费能力不足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本文以安徽为例,从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面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认为集体 ...查看


  • 农村调查报告 1
  • 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 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