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观赏绘画的方法
1、作画目的(包括事件的纪录与再现;服务于宗教,起教化的作用;装饰;展现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等。)
2、文化背景(远古先民生活的纪实;中世纪传递宗教理念;隐喻作画,满足宫廷社会用艺术来作智力游戏;20世纪对艺术家个性展现的保护,特权阶级的传统价值正在被抛弃,艺术家得到鼓励,可以自由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3、是否写实(当真实性与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毫不相关时,真实与否并不作为评判一幅作品价值的标准)
4、构图设计(颜色、形状的运用)
小结:绘画观赏的重要步骤:主题(目的、背景)、形式、构图、艺术风格(时代特性)
参考作品:
• 阿格诺罗.布隆齐诺(意大利):《寓意》(亦名《维纳斯,丘比特,放荡与时间》),作于1546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 杰克逊.波洛克(美国):《秋韵》,作于195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章 风景画和海景画
1、风景画的概念——将人的创造与自然的造化相对照就能产生一种绘画,它不仅造成视觉的美,而且沉静地展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2、不同类型的风景画:写实性的;加入了作者想象力而再现出的景象;超现实的等。
3、荷兰的海景画:背景,17世纪荷兰的航海成就,热衷大海和海船的描绘;印象主义的海景画。 补充知识:透纳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
参考作品:
• 约翰.康斯特布尔(英国):《从主教花园看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作于1820年及其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文森特.凡.高(荷兰):《奥维尔的教堂》,作于1890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萨尔瓦多. 达利(西班牙):《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 克劳德.莫奈(法国):《日出.印象》,作于1872年,巴黎马莫坦博物馆藏
• J.M.W透纳(英国):《暴风雪中的汽船》,作于1842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 葛饰北斋(日本):《神奈川外的巨浪》(选自《富岳三十六景》),作于1823-1829年,木刻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三章 肖像画
1、肖像画受青睐的原因:一是被画者希望为后代留下他们的尊容;二是看画者希望看到过去的人长得是什么模样。
2、肖像画包括个人肖像和群体肖像。比如16,17世纪以各种方式集体活动的荷兰人。最早的群体肖像画是国民卫队画。前期,由于被画的每个成员都会出份子,所以每个人都给予不偏不倚的处理,造成千篇一律,像常见的“班级合影”;后期,每个人都被独特地处理,开始出现更为生动,让人感到兴奋的画,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肖像画,也就是说它应该准确地表现每一个人的特征。
3、对公众人物来说,他更在意自己看起来是怎样,而不是实际长得什么样子。如国王像。
4、对一幅画像的最高要求是传达被画者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人的实际面貌如何,也不论他自己愿意看见他是什么模样。如漫画。
5、假想的肖像画。
6、有时候,肖像画可能首先是个艺术品,然后才是一个人的形象。如毕加索的沃拉德像。 参考作品:
• 科尔内利乌斯.安东尼兹(荷兰):《国民卫队的宴会》,作于1533年,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藏 • 弗兰斯.哈尔斯(荷兰):《圣乔治卫队军官的宴会》,作于1616年,哈莱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藏
• 让.克鲁埃(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作于约1525-1530年,巴黎卢浮宫藏
• 提香(意大利):《弗朗索瓦一世》,作于1539年,巴黎卢浮宫藏
• 伦勃朗(荷兰):《亚里士多德和荷马半身像》,作于165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安布罗伊斯.沃拉德的立体主义画像》,作于1910年,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藏
第四章 日常生活和用品:风俗画和静物画 1、17世纪的荷兰收藏家特别喜欢收藏“风俗画”(这种画得名如此)
2、静物画:荷兰和佛兰德斯,暗示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
参考作品:
• 扬.施梯恩(荷兰):《放荡的家庭》,作于1665年,伦敦威灵顿博物馆阿普斯利室藏
• 老彼得.布鲁盖尔(佛兰德斯):《收获》(《八月》,选自《每月组画》),作于156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L.S.劳里(英国):《工厂出来》,作于1930年,米斯的索尔福德市美术馆藏
•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游艇上的午餐聚会》,作于1881年,华盛顿特区菲利浦斯收藏品
• 毕加索:《第一步》,作于1943年,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 奥诺雷.杜米埃(法国):《三等车厢》,约作于1863-186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保罗.塞尚(法国):《玩牌者》,作于约1890-1895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安迪.沃霍尔(美国):《坎贝尔汤罐头》(《100汤罐》),作于1962年,纽约利奥.卡斯特利美术馆藏
• 扬.戴维兹.德.赫姆(荷兰):《静物:水果与龙虾》,作于1648-1649年,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 彼得.克拉斯(荷兰):《劝世静物画》,作于162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五章 历史和神话
参考作品:
• 雅克-路易.大卫(法国):《苏格拉底之死》,作于178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西班牙):《1808年5月3日》,作于1814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 毕加索:《格尔尼卡》,作于1937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 彼得.保罗.鲁本斯(佛兰德斯):《寓意战争》,作于1638年,佛罗伦萨皮蒂宫藏
• 圭多.雷尼(意大利):《希波墨涅斯和阿塔兰塔》,作于1625年,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国立美术馆藏
第六章 宗教画
1、祭坛画、彩色玻璃窗、马赛克镶嵌画、壁画、圣经和祈祷书中德插图和装饰图
2、主题:多取材于《新约全书》,特别是关于基督早年生活的描写、有关他的奇迹、他在十字架上受难和复活的故事,还有一些圣徒环绕圣母子的画,以及单个圣徒的画像
参考作品:
• 安德烈.曼坦那(意大利):《圣徒塞巴斯蒂安》,作于1455-1460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 乔凡尼.迪.帕奥罗(意大利):《圣母领报》,作于约1445年,木版画,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藏 • 雨果.凡.德戈斯:波提纳利祭坛画《牧羊人的礼拜》,作于约1475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 希罗尼穆斯.博施(佛兰德斯):《博士的礼拜》,作于约149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卡拉瓦乔(意大利):《耶稣之葬》,作于1602-1603年,罗马梵蒂冈藏
• 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意大利):《耶稣复活》,作于约1463年,博戈圣塞波克罗市收藏馆藏
第七章 平面装饰画
1、画不必和我们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样,它完全可以是装饰性的。
2、日本木刻、《古兰经》装饰页、福音书装饰图
参考作品:
• 亨利.马蒂斯(法国):《红房间》,作于1908-1909年,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 皮埃特.蒙德里安(荷兰):《红、蓝、黄三色图》,作于1930年,私人收藏
• 约瑟夫.艾伯斯(美国):《向正方形致敬(黄色启程)》,作于196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第八章 传承
1、行动绘画:希望向观众传达作画时的实际行动,邀请观众亲身体会画家作画时的动作。
2、源自传统,又背叛传统,最具独创性,甚至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也对传统有敏锐的感觉。他们不仅从传统中寻找绘画的题材,而且学习画中人物的姿态、空间表现的技术、明暗效果、物体布局及风格特征。
参考作品:
• 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国):《大型画作6号》,作于1965年,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艺术阵列所藏 • 爱德华.马奈(法国):《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863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0年,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第九章 布局构思
1、当我们开始注意画上人物的大小、笔触是否有意识地受到控制或是自由轻快时,就开始理解画架是如何创造出宏伟威严的效果、或是暗示优雅随意的印象了。
参考作品:
•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意大利):《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作于1475年,木板画,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 拉斐尔(意大利):《加拉忒亚》,作于约1514年,壁画,罗马法内昔纳公馆藏
第十章 空间表现中的问题
1、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空间表现的可测度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15世纪上半叶,建筑师勃鲁奈勒斯开创了单点透视法原理,阿尔贝蒂通过《绘画论》将这些原理推广开来。合理表现空间是文艺复兴早起(15世纪)艺术家的伟大成就。
参考作品:
• 弗拉.安吉利科(意大利):《圣母领报》,作于约1440-1450年,壁画,佛罗伦萨圣马可博物馆藏
• 安德列亚.德尔.卡斯泰格诺(意大利):《最后的晚餐》,作于约1445-1450年,壁画,佛罗伦萨圣阿波罗尼亚教堂
• 丁托列托(意大利):《最后的晚餐》,作于1592-1594年,威尼斯的圣乔治.马乔雷教堂 第十一章 风格分析法
1、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或技法,只考虑纯粹的形式概念。
2、海因里希.沃尔弗林对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起)和巴罗克艺术(17世纪)做了比较以区分两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3、概念一:“线型风格”和“非线型风格”
线型风格:线条清晰、边界明确、平等着力、分明醒目
非线型风格:彼此交融、轮廓消失
概念二:“平行布局”和“退缩布局”
平行布局:安排在若干平面
退缩布局:人物与画面行程角度,向景深退缩,由此主宰构图
概念三:“封闭结构”和“开放结构”
封闭结构:放在一幅画的框架内,够突击出是横条线和竖条线,与画框形状呼应,给人稳定和平衡的印象,并带有某种对称的倾向
开放结构:强劲的对角线与横平竖直的画框形成反差;人物形象不局限于画框内,而是在边缘被切断,让人感觉空间是无限的,隐含着运动,并有瞬间的效果,与文艺复兴的平稳恬静正好向反
概念四:“多重性”和“统一性”
多重性:均匀散射的光将各个部分区分开,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特色彩,且相互平衡
统一性:一以贯之,靠直射的强光来做到
小结:
文艺复兴绘画:光线的漫射造成了清楚的轮廓、群雕般的造型、各自分开的组成元素和明确的局部色彩。
巴罗克绘画:一束强烈的光直射过来,加强了“统一性”(这是由穿透表面伸向纵深的吃讯不断的斜线造成的),融合了物体形状,冲淡了局部色彩。
参考作品:
• 拉斐尔:《雅典学院》,作于1509-1511年,罗马梵蒂冈签署厅壁画
• 伦勃朗:《夜巡》,作于1642年,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 扬.弗美尔(荷兰):《绣花边的人》,作于1664年,巴黎卢浮宫藏
• 拉斐尔:《宝座上的圣母子和诸圣》,作于约150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鲁本斯:《圣家族和圣方济各》,作于17世纪30年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提香:《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作于16世纪60年代后期,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鲁本斯:《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作于163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雅克-路易.大卫:《雷卡米埃夫人像》,始作于1800年,巴黎卢浮宫藏
•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法国):《秋千》,作于1768-1769年,伦敦华莱士收藏品 第十二章 画中隐喻
参考作品:
• 扬.凡.爱克(佛兰德斯):《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作于1434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第十三章 创作水平
参考作品:
• 乔托:《约阿金和安娜的会面》,作于约1304-1313年,壁画,帕多瓦的斯克罗韦尼小教堂 • 乔托:《背叛》(《犹大之吻》),作于约1304-1313年,壁画,帕多瓦的斯克罗韦尼小教堂 • 戈维尔特.弗林克(荷兰):《以撒维雅各祝福》,作于约1638年,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 伦勃朗:《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作于1656年,卡塞尔国立艺术博物馆藏
第一章 观赏绘画的方法
1、作画目的(包括事件的纪录与再现;服务于宗教,起教化的作用;装饰;展现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等。)
2、文化背景(远古先民生活的纪实;中世纪传递宗教理念;隐喻作画,满足宫廷社会用艺术来作智力游戏;20世纪对艺术家个性展现的保护,特权阶级的传统价值正在被抛弃,艺术家得到鼓励,可以自由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3、是否写实(当真实性与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毫不相关时,真实与否并不作为评判一幅作品价值的标准)
4、构图设计(颜色、形状的运用)
小结:绘画观赏的重要步骤:主题(目的、背景)、形式、构图、艺术风格(时代特性)
参考作品:
• 阿格诺罗.布隆齐诺(意大利):《寓意》(亦名《维纳斯,丘比特,放荡与时间》),作于1546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 杰克逊.波洛克(美国):《秋韵》,作于195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章 风景画和海景画
1、风景画的概念——将人的创造与自然的造化相对照就能产生一种绘画,它不仅造成视觉的美,而且沉静地展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2、不同类型的风景画:写实性的;加入了作者想象力而再现出的景象;超现实的等。
3、荷兰的海景画:背景,17世纪荷兰的航海成就,热衷大海和海船的描绘;印象主义的海景画。 补充知识:透纳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
参考作品:
• 约翰.康斯特布尔(英国):《从主教花园看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作于1820年及其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文森特.凡.高(荷兰):《奥维尔的教堂》,作于1890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萨尔瓦多. 达利(西班牙):《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 克劳德.莫奈(法国):《日出.印象》,作于1872年,巴黎马莫坦博物馆藏
• J.M.W透纳(英国):《暴风雪中的汽船》,作于1842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 葛饰北斋(日本):《神奈川外的巨浪》(选自《富岳三十六景》),作于1823-1829年,木刻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三章 肖像画
1、肖像画受青睐的原因:一是被画者希望为后代留下他们的尊容;二是看画者希望看到过去的人长得是什么模样。
2、肖像画包括个人肖像和群体肖像。比如16,17世纪以各种方式集体活动的荷兰人。最早的群体肖像画是国民卫队画。前期,由于被画的每个成员都会出份子,所以每个人都给予不偏不倚的处理,造成千篇一律,像常见的“班级合影”;后期,每个人都被独特地处理,开始出现更为生动,让人感到兴奋的画,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肖像画,也就是说它应该准确地表现每一个人的特征。
3、对公众人物来说,他更在意自己看起来是怎样,而不是实际长得什么样子。如国王像。
4、对一幅画像的最高要求是传达被画者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人的实际面貌如何,也不论他自己愿意看见他是什么模样。如漫画。
5、假想的肖像画。
6、有时候,肖像画可能首先是个艺术品,然后才是一个人的形象。如毕加索的沃拉德像。 参考作品:
• 科尔内利乌斯.安东尼兹(荷兰):《国民卫队的宴会》,作于1533年,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藏 • 弗兰斯.哈尔斯(荷兰):《圣乔治卫队军官的宴会》,作于1616年,哈莱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藏
• 让.克鲁埃(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作于约1525-1530年,巴黎卢浮宫藏
• 提香(意大利):《弗朗索瓦一世》,作于1539年,巴黎卢浮宫藏
• 伦勃朗(荷兰):《亚里士多德和荷马半身像》,作于165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安布罗伊斯.沃拉德的立体主义画像》,作于1910年,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藏
第四章 日常生活和用品:风俗画和静物画 1、17世纪的荷兰收藏家特别喜欢收藏“风俗画”(这种画得名如此)
2、静物画:荷兰和佛兰德斯,暗示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
参考作品:
• 扬.施梯恩(荷兰):《放荡的家庭》,作于1665年,伦敦威灵顿博物馆阿普斯利室藏
• 老彼得.布鲁盖尔(佛兰德斯):《收获》(《八月》,选自《每月组画》),作于156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L.S.劳里(英国):《工厂出来》,作于1930年,米斯的索尔福德市美术馆藏
•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游艇上的午餐聚会》,作于1881年,华盛顿特区菲利浦斯收藏品
• 毕加索:《第一步》,作于1943年,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 奥诺雷.杜米埃(法国):《三等车厢》,约作于1863-186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保罗.塞尚(法国):《玩牌者》,作于约1890-1895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安迪.沃霍尔(美国):《坎贝尔汤罐头》(《100汤罐》),作于1962年,纽约利奥.卡斯特利美术馆藏
• 扬.戴维兹.德.赫姆(荷兰):《静物:水果与龙虾》,作于1648-1649年,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 彼得.克拉斯(荷兰):《劝世静物画》,作于162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五章 历史和神话
参考作品:
• 雅克-路易.大卫(法国):《苏格拉底之死》,作于178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西班牙):《1808年5月3日》,作于1814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 毕加索:《格尔尼卡》,作于1937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 彼得.保罗.鲁本斯(佛兰德斯):《寓意战争》,作于1638年,佛罗伦萨皮蒂宫藏
• 圭多.雷尼(意大利):《希波墨涅斯和阿塔兰塔》,作于1625年,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国立美术馆藏
第六章 宗教画
1、祭坛画、彩色玻璃窗、马赛克镶嵌画、壁画、圣经和祈祷书中德插图和装饰图
2、主题:多取材于《新约全书》,特别是关于基督早年生活的描写、有关他的奇迹、他在十字架上受难和复活的故事,还有一些圣徒环绕圣母子的画,以及单个圣徒的画像
参考作品:
• 安德烈.曼坦那(意大利):《圣徒塞巴斯蒂安》,作于1455-1460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 乔凡尼.迪.帕奥罗(意大利):《圣母领报》,作于约1445年,木版画,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藏 • 雨果.凡.德戈斯:波提纳利祭坛画《牧羊人的礼拜》,作于约1475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 希罗尼穆斯.博施(佛兰德斯):《博士的礼拜》,作于约149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卡拉瓦乔(意大利):《耶稣之葬》,作于1602-1603年,罗马梵蒂冈藏
• 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意大利):《耶稣复活》,作于约1463年,博戈圣塞波克罗市收藏馆藏
第七章 平面装饰画
1、画不必和我们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样,它完全可以是装饰性的。
2、日本木刻、《古兰经》装饰页、福音书装饰图
参考作品:
• 亨利.马蒂斯(法国):《红房间》,作于1908-1909年,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 皮埃特.蒙德里安(荷兰):《红、蓝、黄三色图》,作于1930年,私人收藏
• 约瑟夫.艾伯斯(美国):《向正方形致敬(黄色启程)》,作于196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第八章 传承
1、行动绘画:希望向观众传达作画时的实际行动,邀请观众亲身体会画家作画时的动作。
2、源自传统,又背叛传统,最具独创性,甚至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也对传统有敏锐的感觉。他们不仅从传统中寻找绘画的题材,而且学习画中人物的姿态、空间表现的技术、明暗效果、物体布局及风格特征。
参考作品:
• 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国):《大型画作6号》,作于1965年,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艺术阵列所藏 • 爱德华.马奈(法国):《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863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0年,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第九章 布局构思
1、当我们开始注意画上人物的大小、笔触是否有意识地受到控制或是自由轻快时,就开始理解画架是如何创造出宏伟威严的效果、或是暗示优雅随意的印象了。
参考作品:
•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意大利):《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作于1475年,木板画,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 拉斐尔(意大利):《加拉忒亚》,作于约1514年,壁画,罗马法内昔纳公馆藏
第十章 空间表现中的问题
1、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空间表现的可测度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15世纪上半叶,建筑师勃鲁奈勒斯开创了单点透视法原理,阿尔贝蒂通过《绘画论》将这些原理推广开来。合理表现空间是文艺复兴早起(15世纪)艺术家的伟大成就。
参考作品:
• 弗拉.安吉利科(意大利):《圣母领报》,作于约1440-1450年,壁画,佛罗伦萨圣马可博物馆藏
• 安德列亚.德尔.卡斯泰格诺(意大利):《最后的晚餐》,作于约1445-1450年,壁画,佛罗伦萨圣阿波罗尼亚教堂
• 丁托列托(意大利):《最后的晚餐》,作于1592-1594年,威尼斯的圣乔治.马乔雷教堂 第十一章 风格分析法
1、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或技法,只考虑纯粹的形式概念。
2、海因里希.沃尔弗林对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起)和巴罗克艺术(17世纪)做了比较以区分两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3、概念一:“线型风格”和“非线型风格”
线型风格:线条清晰、边界明确、平等着力、分明醒目
非线型风格:彼此交融、轮廓消失
概念二:“平行布局”和“退缩布局”
平行布局:安排在若干平面
退缩布局:人物与画面行程角度,向景深退缩,由此主宰构图
概念三:“封闭结构”和“开放结构”
封闭结构:放在一幅画的框架内,够突击出是横条线和竖条线,与画框形状呼应,给人稳定和平衡的印象,并带有某种对称的倾向
开放结构:强劲的对角线与横平竖直的画框形成反差;人物形象不局限于画框内,而是在边缘被切断,让人感觉空间是无限的,隐含着运动,并有瞬间的效果,与文艺复兴的平稳恬静正好向反
概念四:“多重性”和“统一性”
多重性:均匀散射的光将各个部分区分开,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特色彩,且相互平衡
统一性:一以贯之,靠直射的强光来做到
小结:
文艺复兴绘画:光线的漫射造成了清楚的轮廓、群雕般的造型、各自分开的组成元素和明确的局部色彩。
巴罗克绘画:一束强烈的光直射过来,加强了“统一性”(这是由穿透表面伸向纵深的吃讯不断的斜线造成的),融合了物体形状,冲淡了局部色彩。
参考作品:
• 拉斐尔:《雅典学院》,作于1509-1511年,罗马梵蒂冈签署厅壁画
• 伦勃朗:《夜巡》,作于1642年,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 扬.弗美尔(荷兰):《绣花边的人》,作于1664年,巴黎卢浮宫藏
• 拉斐尔:《宝座上的圣母子和诸圣》,作于约150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鲁本斯:《圣家族和圣方济各》,作于17世纪30年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提香:《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作于16世纪60年代后期,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鲁本斯:《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作于163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雅克-路易.大卫:《雷卡米埃夫人像》,始作于1800年,巴黎卢浮宫藏
•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法国):《秋千》,作于1768-1769年,伦敦华莱士收藏品 第十二章 画中隐喻
参考作品:
• 扬.凡.爱克(佛兰德斯):《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作于1434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第十三章 创作水平
参考作品:
• 乔托:《约阿金和安娜的会面》,作于约1304-1313年,壁画,帕多瓦的斯克罗韦尼小教堂 • 乔托:《背叛》(《犹大之吻》),作于约1304-1313年,壁画,帕多瓦的斯克罗韦尼小教堂 • 戈维尔特.弗林克(荷兰):《以撒维雅各祝福》,作于约1638年,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 伦勃朗:《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作于1656年,卡塞尔国立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