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考复习全面整理(七年级下册) 本册所属部分:心理道德,法律常识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1.自尊的含义、表现、作用。
①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②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③自尊的作用:自尊能使人体验到快乐的与感动。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尊重。自尊能让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
2.知耻、虚荣与自尊的关系。
①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一个有真正自尊心的人必定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②虚荣是自尊的误区,虚荣不是真正的自尊。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都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②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③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
4.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①善于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③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④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如何做一个真正自尊的人?
①维护人格最重要。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自尊的人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但决不可丧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
②自尊者豁达。自尊的人要养成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更多地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对待议论和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尊要适度。
③善于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6.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
①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自卑是缺乏应有的自信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潜力,从面产生自卑。
②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
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③自负和自卑都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和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我们远离成功。我们要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做一个自信的人。
7.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①自信是成功之基。
②自信者乐观、好奇、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工作,容易达到胜利的终点。
8.如何做个有自信的人?
①看到进步与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我们在评价自己时,要寻找“立体的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②增强信心与实力。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③做自信的中国人。民族自信是个人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1.自立的含义、表现。
①自立的含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②自立的表现: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处理社会问题自立。
2.为什么人生需要自立?
①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
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②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储备自立知识,锻炼自立能力,培养自立精神,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3.为什么要告别依赖?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我们就应该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②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我们应怎样告别依赖,培养自立能力?
①不能再有依赖,要告别依赖,培养自立意识。
②要学会自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并且遇事要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要立足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④多实践,多锻炼。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5.自强的含义,表现。
①自强的含义:一个自强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
极进取。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
②自强精神的表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6.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人生当自强?)
①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自强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绵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7.如何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①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
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要发现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自强的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据此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1.挫折的含义,产生挫折的原因。
①挫折的含义:挫折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②挫折的原因:不能及时预测和防范的天灾(外因),各种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挫折(外因),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的
缺陷,也可能使我们遭受挫折(内因)。
2.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①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人能不经历挫折和失败。相反,人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②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勇敢地挑战挫折,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因此,面对挫折,我们要选择坚强、积极、乐观、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
3.挫折对人生的影响。
①挫折对人生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②挫折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③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④一般来说,艰难的环境会使人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
4.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就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各种挫折。
②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
③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
④会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⑤以积极、乐观、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应对挫折。
5.坚强意志的表现。
①自觉性: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②果断性: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
③自制力: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
④坚韧性: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6.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意志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客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表现在:
①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②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④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7.如何磨砺意志,做坚强的人?(或:磨砺意志的方法)
①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②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应善于管理自己;加强管理,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就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④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必定要
经过艰难、困苦和不幸的磨炼。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1.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种,如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等。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2.道德规范的特点。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3.法律具有的显著特征。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区别与一致性。
一致性:①法律和道德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社会行为规范。
②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的行为,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道德的要求。
区别:①法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道德: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5.法律的作用。(或:法律的功能。)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
行为。
②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6.我国法律的本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7.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①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②违法行为的类别:
按违反的法律: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按违法情节轻重: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犯罪)。
8.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9.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②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第二: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10.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②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有可能发展成犯罪。
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违法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违反民事法律或行政法规,承担民事责任或受到行政制裁。
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1.犯罪的危害。
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表现在:
①对自己: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
②对家庭:破坏家庭幸福。
③对他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④对社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秩序。
1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其中,
①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 ②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
③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
④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13.我国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③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在面对侵害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14.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5.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16.为什么要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②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7.青少年如何善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不要硬拼,要讲究智斗,
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18.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公民?
①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远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④许多违法犯罪行为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19.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如何才能健康成长?
①要加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②未成年人自身,要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远离违法犯罪;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政治中考复习全面整理(七年级下册) 本册所属部分:心理道德,法律常识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1.自尊的含义、表现、作用。
①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②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③自尊的作用:自尊能使人体验到快乐的与感动。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尊重。自尊能让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
2.知耻、虚荣与自尊的关系。
①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一个有真正自尊心的人必定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②虚荣是自尊的误区,虚荣不是真正的自尊。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都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②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③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
4.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①善于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③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④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如何做一个真正自尊的人?
①维护人格最重要。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自尊的人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但决不可丧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
②自尊者豁达。自尊的人要养成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更多地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对待议论和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尊要适度。
③善于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6.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
①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自卑是缺乏应有的自信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潜力,从面产生自卑。
②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
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③自负和自卑都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和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我们远离成功。我们要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做一个自信的人。
7.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①自信是成功之基。
②自信者乐观、好奇、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工作,容易达到胜利的终点。
8.如何做个有自信的人?
①看到进步与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我们在评价自己时,要寻找“立体的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②增强信心与实力。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③做自信的中国人。民族自信是个人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1.自立的含义、表现。
①自立的含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②自立的表现: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处理社会问题自立。
2.为什么人生需要自立?
①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
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②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储备自立知识,锻炼自立能力,培养自立精神,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3.为什么要告别依赖?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我们就应该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②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我们应怎样告别依赖,培养自立能力?
①不能再有依赖,要告别依赖,培养自立意识。
②要学会自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并且遇事要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要立足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④多实践,多锻炼。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5.自强的含义,表现。
①自强的含义:一个自强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
极进取。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
②自强精神的表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6.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人生当自强?)
①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自强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绵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7.如何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①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
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要发现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自强的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据此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1.挫折的含义,产生挫折的原因。
①挫折的含义:挫折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②挫折的原因:不能及时预测和防范的天灾(外因),各种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挫折(外因),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的
缺陷,也可能使我们遭受挫折(内因)。
2.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①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人能不经历挫折和失败。相反,人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②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勇敢地挑战挫折,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因此,面对挫折,我们要选择坚强、积极、乐观、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
3.挫折对人生的影响。
①挫折对人生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②挫折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③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④一般来说,艰难的环境会使人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
4.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就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各种挫折。
②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
③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
④会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⑤以积极、乐观、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应对挫折。
5.坚强意志的表现。
①自觉性: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②果断性: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
③自制力: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
④坚韧性: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6.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意志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客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表现在:
①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②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④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7.如何磨砺意志,做坚强的人?(或:磨砺意志的方法)
①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②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应善于管理自己;加强管理,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就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④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必定要
经过艰难、困苦和不幸的磨炼。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1.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种,如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等。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2.道德规范的特点。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3.法律具有的显著特征。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区别与一致性。
一致性:①法律和道德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社会行为规范。
②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的行为,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道德的要求。
区别:①法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道德: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5.法律的作用。(或:法律的功能。)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
行为。
②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6.我国法律的本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7.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①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②违法行为的类别:
按违反的法律: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按违法情节轻重: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犯罪)。
8.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9.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②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第二: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10.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②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有可能发展成犯罪。
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违法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违反民事法律或行政法规,承担民事责任或受到行政制裁。
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1.犯罪的危害。
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表现在:
①对自己: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
②对家庭:破坏家庭幸福。
③对他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④对社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秩序。
1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其中,
①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 ②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
③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
④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13.我国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③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在面对侵害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14.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5.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16.为什么要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②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7.青少年如何善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不要硬拼,要讲究智斗,
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18.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公民?
①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远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④许多违法犯罪行为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19.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如何才能健康成长?
①要加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②未成年人自身,要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远离违法犯罪;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用法律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