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已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喜欢独立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和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一旦遇到升学压力、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变故等消极刺激,很容易产生不满、厌烦等不良情绪和对抗行为。
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一般,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碰的东西,就越是想碰。即所谓的“禁果逆反”。成人越是禁止少年做某事,结果适得其反,少年做某事的愿望越强烈。某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被列为少年禁看,少年越是想方设法去看。好奇心驱使他们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偷吃“禁果”。
在需要的不同层次中,少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已十分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挫折感。而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结果,由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成人感的出现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了,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得到社会认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成人平等以待,遇事民主协商,充分信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转折点,是审视成人、考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焦虑、敌对的情绪,心理上疏远成人、拒绝成人,心灵
的大门紧闭,反抗行为或我行我素的行为日益增加。
2.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强迫子女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如填报升学志愿和分文理班时不和子女商量,擅自做主。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的影响
当代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他们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个性自由,渴望自由、独立、民主。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常常是空洞的说教,缺少生动性、灵活性和启发性。由此,现有的程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出现的新特点,容易引发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德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此外,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教师的言行不一等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4.同伴的影响
同伴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同伴在初中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泄对成人的不满,心理上相互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同伴之间容易相互认同。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参照标准,少年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少年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倾向,就影响了一些少年,使其形成了逆反心理。一旦成人采取干涉、压制的行为,就会加剧其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5.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少年生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深感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会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当然也有可能孕育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所以,成人要辩证看待,科学疏导,指导
初中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1.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力
指导初中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就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可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发生。
成人在日常生活和各科教学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也能客观、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的特点,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切忌太高,不切实际,否则会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家长要客观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了解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等等,确立适度的期望水平,确立与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相适应的期望,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可有效预防并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针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以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发扬民主,遇事与之民主协商,对他们的意见要给予重视,正确的要采纳,不能讥笑或压制他们发表意见。充分给予自主,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仅仅提提建议,做做参谋。这种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是预防和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热情待人,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情。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说的自己要首先做到。遇事尽量冷处理,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初中生同伴之间的正当交往,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交往,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对少年同伴交往作正确的引导,要通过在学校、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教师应关心、了解少年的文化倾向,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潮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能正确、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少年文化的特点,满足其合理需求,如可通过创造个性化班级、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或消除少年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5.净化社会环境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同时加强社会文化的管理、加强社会法治的建设,减少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消极情绪,从而有效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6.开展心理教育
学校要定期对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从认识层面上有效阻止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综上所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已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喜欢独立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和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一旦遇到升学压力、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变故等消极刺激,很容易产生不满、厌烦等不良情绪和对抗行为。
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一般,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碰的东西,就越是想碰。即所谓的“禁果逆反”。成人越是禁止少年做某事,结果适得其反,少年做某事的愿望越强烈。某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被列为少年禁看,少年越是想方设法去看。好奇心驱使他们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偷吃“禁果”。
在需要的不同层次中,少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已十分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挫折感。而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结果,由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成人感的出现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了,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得到社会认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成人平等以待,遇事民主协商,充分信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转折点,是审视成人、考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焦虑、敌对的情绪,心理上疏远成人、拒绝成人,心灵
的大门紧闭,反抗行为或我行我素的行为日益增加。
2.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强迫子女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如填报升学志愿和分文理班时不和子女商量,擅自做主。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的影响
当代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他们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个性自由,渴望自由、独立、民主。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常常是空洞的说教,缺少生动性、灵活性和启发性。由此,现有的程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出现的新特点,容易引发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德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此外,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教师的言行不一等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4.同伴的影响
同伴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同伴在初中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泄对成人的不满,心理上相互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同伴之间容易相互认同。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参照标准,少年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少年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倾向,就影响了一些少年,使其形成了逆反心理。一旦成人采取干涉、压制的行为,就会加剧其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5.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少年生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深感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会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当然也有可能孕育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所以,成人要辩证看待,科学疏导,指导
初中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1.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力
指导初中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就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可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发生。
成人在日常生活和各科教学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也能客观、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的特点,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切忌太高,不切实际,否则会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家长要客观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了解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等等,确立适度的期望水平,确立与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相适应的期望,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可有效预防并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针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以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发扬民主,遇事与之民主协商,对他们的意见要给予重视,正确的要采纳,不能讥笑或压制他们发表意见。充分给予自主,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仅仅提提建议,做做参谋。这种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是预防和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热情待人,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情。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说的自己要首先做到。遇事尽量冷处理,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初中生同伴之间的正当交往,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交往,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对少年同伴交往作正确的引导,要通过在学校、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教师应关心、了解少年的文化倾向,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潮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能正确、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少年文化的特点,满足其合理需求,如可通过创造个性化班级、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或消除少年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5.净化社会环境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同时加强社会文化的管理、加强社会法治的建设,减少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消极情绪,从而有效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6.开展心理教育
学校要定期对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从认识层面上有效阻止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综上所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