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花朵—洋甘菊
1. 洋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功效 洋甘菊是菊科植物,原产欧洲。其性能温柔、清凉,具有抗过敏作用,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无毛,有香气。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细条形,顶端具尖头。花期4-5月,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5-2厘米。外层花冠舌状,白色,内层花冠筒状,黄色。瘦果极小,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细小,1克种子约有10000多粒。母菊是栽培较多的品种,一个为纯正西洋甘菊,为一年生。另一个为罗马甘菊,为多年生。而作为防过敏植物,洋甘菊具有很多功效,减轻烫伤,水疱、发炎的伤口,溃疡和愈。帮助改善湿疹、面疱、疱疹、干癣、超敏感皮肤,及一般的过敏现象。平复破裂的微血管,增进弹性,对干燥易痒的皮肤极佳。消除浮肿,强化组织,是非常优良的皮肤净化保养品。 洋甘菊是一种极具开发性的香料植物。在欧、美、日本等地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 具有消炎、抑制真菌、解痉等作用。作为一种引进植物, 其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近年来, 上海等地在民间使用中,发现它有镇静、止痛及改善肺癌病人症状等作用。母菊在上海郊区不仅生长良好, 且已逸为野生, 成为一种归化植物, 其野生面积正在逐年扩大, 某些地区已成为路边杂草的优势种。此外, 母菊在湖南、南京、北京等地也有少量栽培。但由于母菊是一种外来植物, 国内过去只有少数参考书上有过一些简短的报道。
这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我国至今尚未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逸为野生者多当做田间杂草除去。
2. 栽培方法和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大多采用条播法。行距45-60cm,播种后撒上一层0.5m厚的腐殖土(如筛过的垃圾等),滚压或用脚踏实, 保持足够的土壤温度。播种量为每公顷2-2.5kg。播种后加土壤过于干燥则会使出苗推迟或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春播或秋播者经10-20d 就可出苗, 秋末播种者大多要到早春才能出苗) 。出苗后应注意除草和行间松土, 在杂草生长旺季进行机械或手工除草2-3次。母菊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头状花序。据国外报导, 在舌状花序呈水平展开时采下的花序, 挥发油含量最高。如采收过迟, 由于已形成瘦果, 则在干燥后花序会散开, 挥发油含量也就大大降低。药材质量要求花梗不应长于3c m , 花序采下后堆放不得超过2h,否则易发热变质。采后应立即干燥, 由于母菊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 因此应以风干为宜。
3. 有效成分
3.1 挥发油 为花序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为0.2%-0.8%。挥发油主要含存于管状花中, 含量为舌状花的5 倍, 全草中也含有少量挥发油。
3.2 黄酮坩类 主要有芹菜坩,多含存于白色的舌状花中。
3.3 香豆精素
3.4 多糖类
3.5 有机酸
4. 药理作用
4.1 消炎作用: 蓝香油莫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莫均有消炎作用。
4.2 抑制真菌作用: 母菊中的挥发油、 总黄酮、 环醚蓝香油莫、 α-甜没药菇醇及伞形花内酚等对须发癣菌、红色发癣菌、白假丝酵母均有抑制作用。母菊挥发油部分对幼虫芽抱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大蒜。
4.3 解痉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母菊挥发油中烯炔双环醚的解痉作用比婴粟碱强50倍
4.4 利胆作用: 按0.l mol/kg 剂量给狗和猫口服挥发油制剂, 能促进胆汁分泌, 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
4.5 花序: 欧洲国家作发汗剂、驱风剂和肠胃道的解痉剂, 用于治疗肠胃鼓胀、痉挛、小儿腹泻、急性腹痛、月经失调和痛经。
4.6 全草: 制成糖浆剂, 内服有止痛及改善肺癌病人症状作用, 外敷有抗菌防腐和轻度收敛作用。全草6-8g煎服或代茶饮, 可用于感冒、风湿疼痛、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胃炎、肠胃鼓胀和痉挛。
4.7挥发油:有消毒、减少肠内气体和抑制真菌作用,并大量用作制造芳香性化妆品的原料。
高贵的花朵—洋甘菊
1. 洋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功效 洋甘菊是菊科植物,原产欧洲。其性能温柔、清凉,具有抗过敏作用,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无毛,有香气。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细条形,顶端具尖头。花期4-5月,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5-2厘米。外层花冠舌状,白色,内层花冠筒状,黄色。瘦果极小,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细小,1克种子约有10000多粒。母菊是栽培较多的品种,一个为纯正西洋甘菊,为一年生。另一个为罗马甘菊,为多年生。而作为防过敏植物,洋甘菊具有很多功效,减轻烫伤,水疱、发炎的伤口,溃疡和愈。帮助改善湿疹、面疱、疱疹、干癣、超敏感皮肤,及一般的过敏现象。平复破裂的微血管,增进弹性,对干燥易痒的皮肤极佳。消除浮肿,强化组织,是非常优良的皮肤净化保养品。 洋甘菊是一种极具开发性的香料植物。在欧、美、日本等地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 具有消炎、抑制真菌、解痉等作用。作为一种引进植物, 其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近年来, 上海等地在民间使用中,发现它有镇静、止痛及改善肺癌病人症状等作用。母菊在上海郊区不仅生长良好, 且已逸为野生, 成为一种归化植物, 其野生面积正在逐年扩大, 某些地区已成为路边杂草的优势种。此外, 母菊在湖南、南京、北京等地也有少量栽培。但由于母菊是一种外来植物, 国内过去只有少数参考书上有过一些简短的报道。
这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我国至今尚未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逸为野生者多当做田间杂草除去。
2. 栽培方法和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大多采用条播法。行距45-60cm,播种后撒上一层0.5m厚的腐殖土(如筛过的垃圾等),滚压或用脚踏实, 保持足够的土壤温度。播种量为每公顷2-2.5kg。播种后加土壤过于干燥则会使出苗推迟或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春播或秋播者经10-20d 就可出苗, 秋末播种者大多要到早春才能出苗) 。出苗后应注意除草和行间松土, 在杂草生长旺季进行机械或手工除草2-3次。母菊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头状花序。据国外报导, 在舌状花序呈水平展开时采下的花序, 挥发油含量最高。如采收过迟, 由于已形成瘦果, 则在干燥后花序会散开, 挥发油含量也就大大降低。药材质量要求花梗不应长于3c m , 花序采下后堆放不得超过2h,否则易发热变质。采后应立即干燥, 由于母菊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 因此应以风干为宜。
3. 有效成分
3.1 挥发油 为花序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为0.2%-0.8%。挥发油主要含存于管状花中, 含量为舌状花的5 倍, 全草中也含有少量挥发油。
3.2 黄酮坩类 主要有芹菜坩,多含存于白色的舌状花中。
3.3 香豆精素
3.4 多糖类
3.5 有机酸
4. 药理作用
4.1 消炎作用: 蓝香油莫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莫均有消炎作用。
4.2 抑制真菌作用: 母菊中的挥发油、 总黄酮、 环醚蓝香油莫、 α-甜没药菇醇及伞形花内酚等对须发癣菌、红色发癣菌、白假丝酵母均有抑制作用。母菊挥发油部分对幼虫芽抱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大蒜。
4.3 解痉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母菊挥发油中烯炔双环醚的解痉作用比婴粟碱强50倍
4.4 利胆作用: 按0.l mol/kg 剂量给狗和猫口服挥发油制剂, 能促进胆汁分泌, 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
4.5 花序: 欧洲国家作发汗剂、驱风剂和肠胃道的解痉剂, 用于治疗肠胃鼓胀、痉挛、小儿腹泻、急性腹痛、月经失调和痛经。
4.6 全草: 制成糖浆剂, 内服有止痛及改善肺癌病人症状作用, 外敷有抗菌防腐和轻度收敛作用。全草6-8g煎服或代茶饮, 可用于感冒、风湿疼痛、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胃炎、肠胃鼓胀和痉挛。
4.7挥发油:有消毒、减少肠内气体和抑制真菌作用,并大量用作制造芳香性化妆品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