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就业创业之路的观察
【中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之路。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需要解答的题目日趋严肃,大学生毕业后可否顺利进入社会形态、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解答的题目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形态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到了今天,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在我省逐步完善起来,想创业的青年不但能够得到资金支持,还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创业从当初的“孤军奋战”已经转变成今天的“一对一”帮扶了。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职业规划 【导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文章主体】: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 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由一系列作用于贫困大学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而造成的, 本文将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两个层面剖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1. 家庭经济的困难, 影响就业能力培养
在精英教育时代, 大学生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统包的, 不仅不必交学费, 每月还有生活补贴, 毕业后统一分配。而大众化教育阶段, 上大学要交学费, 毕业后要自己找工作。且不说上民办大学要交高额的学费, 就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 每年学费也在3600元至6000元左右, 另加住宿费、伙食费、代管费及日常费用, 每年的总支出至少在l 万元以上。这对一个年经济收入只有几千元甚至更少的贫困家庭来说, 负担可想而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 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求职, 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而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又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拦路虎”。这样就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 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与命运抗争的机会。
2. 用人机制的不健全, 影响贫困生的公平就业
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 贫困群体集中在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 这两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 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仅仅通过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得报酬, 导致了他们在文化、社会资源占有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这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子女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由于就业身份的限制, 贫困生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社会资源有限, 难以获得可以适合其发展需求的工作, 形成“马太效应”。贫困学生家庭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就要少得多, 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家庭更是没有能力给其子女就业提供帮助。
3. “资金式”扶助有局限, 就业帮扶措施不到位
目前,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 通过“奖、助、勤、减、免、贷”等绿色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虽然教育系统已经意识到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滞后, 不能使扶助工作做好做细, 贫困学生的特殊需要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对贫困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仍还
不够, 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投入不足等等。
(二)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贫困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外部环境毕竟是就业的客观影响因素,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即大学生的主观因素。
1. 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就业期望值过高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贫困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以及敌对等。相比之下, 贫困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同时, 高校贫困生大多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些贫困生大多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 他们从小就希望将来通过自己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来改变家庭的困境, 于是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求职期望值比一般大学生更高。
2. 贫困生冷门专业比例高, 择业范围局限性大
经济的困难直接影响了贫困生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向, 由于热门专业的学费往往高于一般专业, 而国家在政策上对冷门专业有一定的倾斜, 吸引了不少贫困考生, 致使贫困生多集中分布在冷门专业, 就业面本身较为狭窄。由于所承担的家庭责任相比一般学生要重, 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谋求生计, 尽快找到工作以分担家庭的重担, 考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求, 也没有经济实力考各种证书。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途径, 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范围。
3. 贫困生就业实力较弱, 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贫困大学生大多接受的是相对薄弱的基础教育, 教育观念较落后, 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 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 在创新实践、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方面体验的较少。考入大学以后, 由于性格孤僻内向, 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 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 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茫然, 在知识面、各方面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比较欠缺, 对他们的应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完成的。社会应该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帮助, 国家应制定促进贫困生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和优惠政策, 担负高校贫困生培养职责的高校, 也应该多花心思、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困境, 作为就业主体的贫困生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明确就业目标, 逐步完善自
身综合素质, 实现自救。
(一) 社会层面的措施
1. 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 降低就业成本, 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很大, 行业差别也较大, 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中小企业的收入、福利待遇差异较大, 这就造成一些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成为贫困大学生难以涉及的领域。因此, 要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差的行业, 要有倾斜政策, 给予重点扶持, 以便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的就业压力, 增加贫困大学生在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 2. 健全职场的法律法规, 营造公平求职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低收入家庭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国家必须大力倡导、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机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杜绝开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让寒门学子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毕业生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此外, 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定期对各地落实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市场的管理、招聘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 防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腐败现象, 对在毕业生招聘工作中出现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的行为, 要给予严厉打击。
(二) 学校层面的对策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贫困学生健全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 要充分利用心理辅导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的角色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就业辅导活动, 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毕业生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要向贫困生宣传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贫困, 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期的“自理解困”工作。
2. 重点加强“能力式”资助, 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地区, 那些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匾乏, 与城市中小学优越的教育环境相比, 基础知识不太牢固, 实践动手能力差, 这些是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就存在差距。如果在大学阶段得不到及早的弥补, 势必对大学的学习造成影响, 并使差距越拉越大, 因此高校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应重视这一现象, 创造条件大力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与特长等。
3. 构建有效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当前, 高校要在个性化、全员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做好深入细致的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一, 帮助贫困生更新就业观念, 搞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 帮助贫困生收集就业信息, 抓住就业机会。第三, 组织贫困生进行求职演练, 增强求职信心。高校只有通过系统的职业指导, 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三) 个体层面上的措施
1. 正确认识自我,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大学生在择业前, 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 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 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 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在择业中的角色, 确立切实可行的择业目标, 找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
2. 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值
贫困生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 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全新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 调适就业期望值, 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实现充分就业。首先, 要树立“大学生就是老百姓”的观念, 要摒弃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其次, 要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再次,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3.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自身的求职择业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大学生应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 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 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 强化竞争意识, 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挫折的进取心态, 积极融入社会。
4. 树立创业意识, 尝试走创业之路
贫困毕业生应该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了解市场, 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创业世界观、创业理想, 激发创业需要, 端正创业动机, 培养创业兴趣, 坚定创业信念, 努力培养自主创业的风险意识、团队意识、挫折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自信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在实践创业中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及时了解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支持。同时, 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 根据实践中自我适应度的反馈信息, 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 初步确定出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职业选择。贫困毕业生还应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创新团队活动, 培养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及动手能力, 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
背景, 为今后选择创业、确定职业目标奠定基础。
【结语】: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 高校贫困生就业体系也将不断趋于完善, 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全体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都将大大加强, 高校贫困生不仅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圆上大学的梦想, 而且他们顺利成才、充分就业也决非是梦想, 寒门学子也将和广大同学一道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莫荣主编:《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8-19期。
4.www.baidu.com
5.www.59168.net
关于青年就业创业之路的观察
【中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之路。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需要解答的题目日趋严肃,大学生毕业后可否顺利进入社会形态、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解答的题目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形态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到了今天,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在我省逐步完善起来,想创业的青年不但能够得到资金支持,还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创业从当初的“孤军奋战”已经转变成今天的“一对一”帮扶了。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职业规划 【导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文章主体】: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 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由一系列作用于贫困大学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而造成的, 本文将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两个层面剖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1. 家庭经济的困难, 影响就业能力培养
在精英教育时代, 大学生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统包的, 不仅不必交学费, 每月还有生活补贴, 毕业后统一分配。而大众化教育阶段, 上大学要交学费, 毕业后要自己找工作。且不说上民办大学要交高额的学费, 就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 每年学费也在3600元至6000元左右, 另加住宿费、伙食费、代管费及日常费用, 每年的总支出至少在l 万元以上。这对一个年经济收入只有几千元甚至更少的贫困家庭来说, 负担可想而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 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求职, 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而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又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拦路虎”。这样就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 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与命运抗争的机会。
2. 用人机制的不健全, 影响贫困生的公平就业
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 贫困群体集中在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 这两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 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仅仅通过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得报酬, 导致了他们在文化、社会资源占有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这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子女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由于就业身份的限制, 贫困生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社会资源有限, 难以获得可以适合其发展需求的工作, 形成“马太效应”。贫困学生家庭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就要少得多, 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家庭更是没有能力给其子女就业提供帮助。
3. “资金式”扶助有局限, 就业帮扶措施不到位
目前,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 通过“奖、助、勤、减、免、贷”等绿色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虽然教育系统已经意识到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滞后, 不能使扶助工作做好做细, 贫困学生的特殊需要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对贫困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仍还
不够, 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投入不足等等。
(二)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贫困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外部环境毕竟是就业的客观影响因素,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即大学生的主观因素。
1. 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就业期望值过高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贫困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以及敌对等。相比之下, 贫困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同时, 高校贫困生大多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些贫困生大多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 他们从小就希望将来通过自己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来改变家庭的困境, 于是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求职期望值比一般大学生更高。
2. 贫困生冷门专业比例高, 择业范围局限性大
经济的困难直接影响了贫困生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向, 由于热门专业的学费往往高于一般专业, 而国家在政策上对冷门专业有一定的倾斜, 吸引了不少贫困考生, 致使贫困生多集中分布在冷门专业, 就业面本身较为狭窄。由于所承担的家庭责任相比一般学生要重, 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谋求生计, 尽快找到工作以分担家庭的重担, 考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求, 也没有经济实力考各种证书。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途径, 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范围。
3. 贫困生就业实力较弱, 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贫困大学生大多接受的是相对薄弱的基础教育, 教育观念较落后, 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 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 在创新实践、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方面体验的较少。考入大学以后, 由于性格孤僻内向, 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 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 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茫然, 在知识面、各方面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比较欠缺, 对他们的应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完成的。社会应该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帮助, 国家应制定促进贫困生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和优惠政策, 担负高校贫困生培养职责的高校, 也应该多花心思、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困境, 作为就业主体的贫困生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明确就业目标, 逐步完善自
身综合素质, 实现自救。
(一) 社会层面的措施
1. 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 降低就业成本, 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很大, 行业差别也较大, 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中小企业的收入、福利待遇差异较大, 这就造成一些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成为贫困大学生难以涉及的领域。因此, 要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差的行业, 要有倾斜政策, 给予重点扶持, 以便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行业的就业压力, 增加贫困大学生在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 2. 健全职场的法律法规, 营造公平求职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低收入家庭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国家必须大力倡导、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机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杜绝开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让寒门学子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毕业生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此外, 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定期对各地落实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市场的管理、招聘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 防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腐败现象, 对在毕业生招聘工作中出现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的行为, 要给予严厉打击。
(二) 学校层面的对策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贫困学生健全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 要充分利用心理辅导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的角色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就业辅导活动, 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毕业生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要向贫困生宣传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贫困, 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期的“自理解困”工作。
2. 重点加强“能力式”资助, 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地区, 那些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匾乏, 与城市中小学优越的教育环境相比, 基础知识不太牢固, 实践动手能力差, 这些是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就存在差距。如果在大学阶段得不到及早的弥补, 势必对大学的学习造成影响, 并使差距越拉越大, 因此高校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应重视这一现象, 创造条件大力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与特长等。
3. 构建有效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当前, 高校要在个性化、全员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做好深入细致的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一, 帮助贫困生更新就业观念, 搞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 帮助贫困生收集就业信息, 抓住就业机会。第三, 组织贫困生进行求职演练, 增强求职信心。高校只有通过系统的职业指导, 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三) 个体层面上的措施
1. 正确认识自我,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大学生在择业前, 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 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 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 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在择业中的角色, 确立切实可行的择业目标, 找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
2. 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值
贫困生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 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全新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 调适就业期望值, 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实现充分就业。首先, 要树立“大学生就是老百姓”的观念, 要摒弃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其次, 要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再次,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3.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自身的求职择业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大学生应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 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 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 强化竞争意识, 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挫折的进取心态, 积极融入社会。
4. 树立创业意识, 尝试走创业之路
贫困毕业生应该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了解市场, 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创业世界观、创业理想, 激发创业需要, 端正创业动机, 培养创业兴趣, 坚定创业信念, 努力培养自主创业的风险意识、团队意识、挫折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自信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在实践创业中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及时了解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支持。同时, 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 根据实践中自我适应度的反馈信息, 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 初步确定出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职业选择。贫困毕业生还应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创新团队活动, 培养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及动手能力, 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
背景, 为今后选择创业、确定职业目标奠定基础。
【结语】: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 高校贫困生就业体系也将不断趋于完善, 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全体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都将大大加强, 高校贫困生不仅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圆上大学的梦想, 而且他们顺利成才、充分就业也决非是梦想, 寒门学子也将和广大同学一道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莫荣主编:《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8-19期。
4.www.baidu.com
5.www.59168.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