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计算机组装
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主板、cpu、内存、声卡、显卡、网卡、光驱、硬盘、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
2. cpu的参数:主频、缓存、双核心处理器。
3. 内存的类型:sdram、ddr和ddr п。
4. 硬盘的参数:容量、缓存、接口。
5. 常见的硬盘接口:stat接口、ide接口和scsi接口。
6. 光驱传输速率取决于光驱的倍速,一倍速等于150kBbps。
7. 显卡的参数:显存容量、显存频率、显存芯片、核心频率、显存位宽、芯片位宽、总线接口。
8. 主板结构是指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9. 常见的主板类型:ATX、Micro-ATX、BTX。
10. 主板的芯片:北桥芯片、南桥芯片。
11. 主板的插槽:cpu插槽、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硬盘插槽。
12. CRT阴极射线管的五部分:电子枪、偏转线圈、荫罩、荧光粉层及玻璃外壳。
13. 组装过程:电源、主板、cpu与散热器、光驱硬盘、连接数据线与电源线、内存条、其他外设。
二、 OSI 参考模型
1. 在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中,人们利用同通信线路、集中器、多频复用器以及公用电话网等设备,将一台计算机与多台拥护终端相连接,用户通过终端命令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从而将单一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各种资源分散到每个用户手中。
2. 在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中,分组交换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都处在网络的边缘,主机和终端组成了用户资源子网。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以OSI为参考模型。
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既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限制和通信科学技术的支撑,又受到网络应用需求的推动,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依赖性、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研究内容,它必须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和调度网络资源,提供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网络服务和拓展新的网络应用。
5.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6. 分层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
7. 在计算机中用于规定信息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就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ounication protcol)。
8. 分层设计方法,就是按照信息流动过程将网络结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借接口进行信息传递。
9. 同一计算机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interface)。
10.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服务就是网络中各层向相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是相邻两层之间的界面。
11. 网络中下层向上层提供的两大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12. 计算机网络中,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实现。
13. 网络中的4类服务元素:请求、指示、响应、确认。
14.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它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规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和描述。
15. OSI参考模型的服务定义详细的说明了各层多包括的服务,各种服务还定义了层与层之间的接口与各层使用的元素,但不涉及接口的实现方式。
16. OSI参考模型标准中的各种协议精确的定义了应当发送什么样的控制信息以及应用什么样的过程来结实这个控制信息。协议的规程说明具有最严格的约束。
17.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节点之间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18.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固定格式的帧,在数据帧内封装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地址,并且为了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误码,在帧尾部加上校验信息。
19. 网络层(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
20.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的实现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用户远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21. 会话层(session layer)用来实现不同主机上用户的一次会话。或是一个远程登录进另一个分时系统,或在两台主机间传送一个文件。
22.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主要解决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关注的是传送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23.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网络模型的最高层,为用户提供工作环境,直接面向用户。
24.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之间使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unit data,PDU)进行通信。PDU控制的是加入到用户数据中的信息,这些控制信息保存在数据的头和尾的字段中。
25. 网络中数据由上到下进行传输十并加入头和尾控制信息的方法称为数据封装。有下到上则称为解封装。
26. TCP/IP模型各层使用的协议
>应用层:TELNET、FTP、SMTP、WWW
>传输层:TCP、UDP
>互联网:IP
>网络接口层:以太网、FDDI、Frame Relay、PPP
27. TCP/IP的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低层的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低层网络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28. TCP/IP的互联网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处理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
29. TCP/IP的传输层负责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30. TCP/IP的应用层包括所
有的高层协议。
三、 物理层
1. 物理层的首要功能是为数据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其次是传输数据。
2.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如何建立、维护和拆除一条物理链路。
3.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各种传输介质和接口与传输信号相关的一些特性。
4. 信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
5. 数据是用于描述事物某些属性的具体量值。
6. 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7. 频率是指在一固定的时间段内信号幅度变化的次数值。
8. 带宽(bandwidth)本意是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可使用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单位为Hz。
9. 数据传输速率反映设备在某种网络协议标准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能力。
10. 同步通信是指发送方和接收方同时、同步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异步通信是发送方和接收方不要求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11. 在异步通信中。用起、止位来确定每个字符的传送,每个字符前面都有一个起、止为来标志字符的开始,末尾有一个停止位,来标注字符的结束。
12. EIA-232标准提供了一个利用电话网络作为数据媒体,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
13. 传输介质通常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
14. 双绞线的性能指标:衰减、近端串扰、额定传输速率、回波损耗和衰减串扰比等。
15. 光传输系统有三部分组成:光传输介质、光源和检测器。
16. 光纤的主要传播特性为损耗和色散,损耗会影响传输的中继距离,色散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率。
17. 光纤通信的优点是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重量轻、尺寸小、不受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强,原料丰富。
18. 无线介质主要包括无线电、微波、红外线、激光和卫星通信。
19. 微波通信按所提供的传输信道可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类型。
20. 双绞线的连接方式:直通线、交叉线以及全反线。
21. 网卡的工作原理:整理计算机上要发往网络上的数据,并将数据分解为适当大小的数据包之后向网络上发送出去。
22. 中继器用于连接两个网络节点,负责在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23. 在星型结构的网络中,集线器被称为多址访问单元,多址访问单元利用输入端口和环形输出端口在内部就形成了环型拓扑结构。
四、 综合布线系统
1. 综合布线系统(PDS)是一个用于传输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的标准结构话化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接。
2. 综合布线的物理结构一般采用
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它的系统结构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建筑物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
3. 综合布线有不同系列和规则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
4.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结构清晰,便于管理维护;
>材料统一先进,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
>灵活性强,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使用非常灵活;
>便于扩充,即节约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5. 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布线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美的标准EIA/TIA-568A,一个是国际标准ISO/IECIS 11801。
6. 综合布线系统是设计要素: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扩展性、经济性。
7. RJ-45的需求量 m=n*4+n*4*15%
信息模块的需求量 m=n+n*3%
每层楼的用线量 C=[0.55*(L+S)+6]*n
8. 布线系统测试内容:工作间到设备间的连通状况;主干线连通情况;跳线测试;数据传输速率、衰减距离、接线图、近端串扰等。
9. 电缆测试包括:电缆验证测试和电缆的认证测试。
10. 综合布线项目验收的内容:环境检查、、器材检查、设备安装检查、线缆的铺设与保护方式检查、线缆终接检查、过程电器测试、各种文档的验收。
11. 施工文档的组成:网络布线逻辑图、网络布线工程图、测试报告、布线标识说明表、配线架端口与信息插座对照表、配线架端口与交换机端口对照表。
五、 数据链路层与交换机
1.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物理线路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差错的线路,本层所关心的问题包括:
>物理地址,网络拓扑;
>组帧:把数据封装在帧中,按顺序传送;
>定界与同步:产生/识别帧边界;
>差错恢复:采用重传的方法;
>流量控制及自适应;
2. CSMA/CD是一种使用争用的方法来决定介质访问权的协议,这种争用协议只适用于逻辑上属于总线拓扑结构的网络。
3. CSMA/CD的工作原理是: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等待一段随机时间以后,再重新尝试。
4. MAC 地址有48位的二进制数组成,分为6段,用16进制表示前24位是生产厂家向IEEE声请的厂商编号,后24位是网络接口卡序列号。MAC地址第8位为0是单播地址,为1是组播地址。
5. 820.3以太网帧格式(DIX):前导码(preamble)、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FCS)。
6. 以太网标准。
? MAC(IEEE 802.3)层的主要功能:
? 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
? 实现和维
护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 比特差错检测
? MAC的寻址
? 数据链路层中与媒体介接入无关的部分都集中在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IEEE 802.2),主要功能有:
● 建立和解放数据链路层的逻辑连接;
● 提供与上层的接口;
● 给帧加上序号;
7. 交换机数据转发工作原理。
8. 交换机按信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可以将传输的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9. 以太网的命名标准:n--信号--物理介质。
10. 广播域指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交换机分割冲突域,并不分割广播域。
11. 交换机内部的三种工作方式:存储转发、快速转发和分段转发。
12. 访问交换机的主要方法有通过console(控制台)端口、TELNET、浏览器和基于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管软件等几种方式。
13. 交换机的配置模式: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接口配置模式、line模式。
六、 虚拟局域网
1. VLAN(虚拟局域网)是对连接到第二层交换机端口的网络用户的逻辑分段,不受网络用户的物理位置限制,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网络分段,一个VLAN可以在一个交换机上实现,也可以跨交换机实现。
2. 广播域是一组能互相发送广播报文的节点,通常通过路由器连接。
3. VLAN的作用:安全性、广播控制、带宽利用、延迟。
4. VLAN的种类:静态(基于端口划分)和动态(基于MAC地址)。
5. Catalyst 2950交换机支持1005个VLAN,VLAN号可以从1~1004,VLAN号1002~1005保留给令牌环网和光纤分布式数字网(FDDI)形式的VLAN。VLAN号1,1002~1005是自动生成的,不能被去掉。
七、 VLAN Trunk
1. 在交换网络中,链路有两种类型:接入链路和中继链路。
2. VLAN的标识即帧标记,给在中继链路上的传输的每个帧分配一个用户唯一定义ID。这个ID的VLAN 的VLAN 号。
3. 在以太网上实现中继,可使用的封装类型:IEEE802.1Q、ISL(internet switch link )。
4. IEEE802.1Q的正式名称的虚拟桥接局域网标准,他支持通过一条中继链路承载一个以上VLAN 数据流的能力。
5. 802.1Q使用了内部标记机制,内部意味着标记是插入到数据帧内,标记机制意味着对数据进行修改。中继设备将插入4字节的标记,并重新计算帧校验序列。
6. IEEE802.1Q标准定义的内容:
/VLAN 的架构;
/VLAN 中所提供的服务;
/提供这些服务所涉及的协议和算法;
7. 802.1Q帧标识4字节标记的内容:
(1)、2字节标记协议标识符(TPID)包含一个0x8100的固定值。
(2)、 2字节标记控制信息(TCI)包含下面的元素:
/3位的用户优先级
/1位的规范格式指示符
/12位的VLAN 标识符(VLAN ID),VLAN
ID K可以唯一地标识4096个VLAN。
8. ISL是一种cisco专有协议,是通过在帧外围增加封装而在中继链路上多路复用VLAN 的一种方法,用来互连多个交换机,当数据流在中继链路上的交换机间传输时,维护VLAN 信息。
9. ISL给帧增加了一个26字节的帧头和一个4字节的帧尾,帧尾包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玛(CRC)。在ISO模型的第二层进行帧标识。
10. ISL主要组成:头部,原始以太网帧,尾部的帧校验序列。
11. 中继自动协商的动态中继协议(DTP)管理的。动态中继协议是在cisco catalyst 监控引擎版本4.2版本及以后版本中管理中继协商的协议。动态中继协议同时支持ISL和802.1Q两种中继自动协商。DTP只能用于交换机间的中继链路,不能用于交换机和路由器之间的中继链路。
12. 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中继配置模式:开启(on)、关闭(off)、企望(desirable)、自动(auto)。
八、 计算机网络于协议
1. 网络通信中,网络层提供的两个最重要的作用是:路由和选址。
2. 网络层负责定义数据通过网络流动所经过的路径,只要功能有:
(1)、定义了基于IP协议的逻辑地址;
(2)、选择数据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
(3)、连接不同的媒介类型;
3. IP数据包格式:版本(version)——4,长度(headr length)——4;优先级与服务类型(priority & ype)——8;总长度(total length)——16;标识符(fidentification)——16;标志(flags)——3;段偏移量(fragment offset)——13;TTL(time to live)——8;协议号(protocol)——8;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16;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32;目标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 )——32;可选项(option)。
4. 在网络层使用一种具有层次结构的逻辑地址来标识一个主机,这个地址被称作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网络编码,确定的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P地址有32位(32bit),有8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之间用圆点隔开。
5. 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IP地址的网络部分有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nternet地址分配机构)统一分配,以保证IP地址的唯一性。IANA地址分为A、B、C、D、E共5类,,每个类别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都有相应的规则。
6. 与IP地址一样,子网掩码的也是由32隔二进制组成,对应IP地址的网络部分用1表示,对应IP地址的主机部分用0表示,通常也是用4个点来分开的十进制表示。子网掩码的作用是获取IP地址的网络部分地址信息,用于区分主机的不同使用情况,由此选择不同的路径。
7. 子网划分的公式:
/划分子网的个数:2的N次,N 是网络位向主机位所借的位数。
/每个子
网的主机数:2的M次减二,M 是借位后所剩的主机位树。
/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在原有的子网掩码的基础上借了几个位,就添加几个1。
8. ARP用来把一个已知IP地址解析MAC地址,以便可以在MAC层进行通信。ARP缓存表是主机存储在内存中的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的一一对应的表。
9. 代理ARP(proxy ARP)一种IP网络地址复用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即使对于不在本子网的主机也发送ARP请求,ARP代理服务器(通常是网关),以网关的硬件地址回应。
10.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主要是用于在IP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提供可能发生通信环境中各种问题的反馈,通过这些信息管理员就可以做出判断,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11. ICMP是一个“错误侦测与回馈机制”,的通过IP数据包封装的,用来发送错误和控制消息。其目的是让管理员能够检测网络的连通状况。
九、 静态路由与配置
1. 路由器是能够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并在转发过程中为数据选择最佳路径的设备。
2.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就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判断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所经过的最佳路径,从而进行数据转发,这就是路由技术。
3. 路由表是在路由器中维护的路由条目的集合,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路径选择。
4. 静态路由必须要指明的内容:
/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地址;
/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或者本地接口;
5. 静态路由的特点:
/允许对路由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控制;
/静态路由不占用网络的量;
/静态路由是单向的;
/静态路由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灵活性;
6. 默认路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指的是路由表中包的目的地址之间没有匹配的表项时路由器能够做出的选择。
7. 路由器的处理器负责执行处理包所需的工作,比如:路由发现、路由转发以及做出路由决定等。
8. 在路由器中主要有4中类型的存储器:
/RAM 随机访问存储器,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RAM中运行的主要软件是IOS映像和配置文件(running config),还包含路由表和数据缓冲区。
/ROM 只读内存。在ROM中驻留了用于启动和维护路由器基本功能的一些微代码,如Bootstrap 和POST代码。
/FLASH 内存,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主要用于存储IOS软件映像,维持路由器的正常工作。
/NVRAM 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启动配置文件(startup-config)。NVRAM中还有configuration register (配置寄存器),用来控制路由器如何启动。
9. IOS(internet operating system,互联网操作系统)是有cisco公司开发的用于管理cisco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访问IOS软件的方法是
通过IOS 的命令行接口CLI、console口、AUX(Modem连接)或者TELNET。对CLI的访问也称为EXEC会话。
10. Cisco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加电自检(POST);
/装载运行自主引导(bootstarp)代码;
/查找IOS软件;
/装载IOS软件;
/寻找配置;
11. 路由器的密码恢复
(1)重新启动路由器,在启动60s内按下CTRL+Break键,使路由器进入ROM Moniter模式。
(2)在提示符下输入命令修改配置寄存器的值,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
Rommon1 > confreg 0x2142
Rommon2 > reboot
(3) 进入路由器重新配置密码,并将配置寄存器值修改为0x2102
Router # copy startup-config running-config
Router #config terminal
Router (config)#enable password cisco
Router (config)#config-register 0x2102
(4) 保存当前配置到startup-config,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
Router # write
Router # reload
十一、RIP路由协议
1.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互相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的过程,它能定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
2.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动态路由的特点有:减少了管理任务、占用了网络的带宽。
3.动态路由器是基于某种路由协议来实现的。路由协议定义了路由器在与其它路由器通信时的一些规则。动态路由协议不局限于选择和路由表更新。
4.一个路由算法至少具备几个必要的步骤:
/向其它路由器传递路由信息;
/接受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
/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出到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并由此生成路由表;
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即使作出反应,调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表,同时把拓扑变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5.动态路由协议的度量值:跳数(hopcount)、带宽(bandwidth)、负载(load)、时延(delay)、可靠性(reliability)、成本(cost)。
6.使所有路由表都达到一致状态的过程叫做收敛(convergence)。全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所有路由器计算最优路径所花时间的总和就是收敛时间。
7.常见的路由协议类型有: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其中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依据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来选择路由;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会综合考虑从源网络到目的网络的各条路径来选择路由。
8.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更新方式:
/定时更新(periodic updates);
/邻居(neighbors);
/广播更新(broadcast update);
/全路由表更新(full routing table update);
9.RIP协议的计时器:
/更新计时器(update timer)——180s;
/无效计时器(invalidation)——180s;
/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240s;
/抑制计时器(hol
ddown timer)——180s;
10.执行水平分割可以阻止路由环路的发生,水平分割的规则是:从一个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
11.RIPv1和RIPv2的区别:
/RIPv1发送路由更新,不携带子网掩码;而RIPv2携带每个路由条目的子网掩码;
/RIPv1广播发送路由更新,地址为255.255.255.255;RIPv2组播发送路由信息,地址是224.0.0.9;
/RIPv2路由器选择更新具有认证功能;
/RIPv2每个路由更新条目都携带下一跳的地址;
/RIPv2的更新包中包含外部路由标记;
12.管理距离是一种优先级度量,当两种路由方式到达目的网络时,路由器会选择管理距离较小的路由来到达目标网络。
十二、传输协议与应用
1.传输层的功能:
/传输层协议提供一种端到端的服务,即在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实现可靠性的保障;
2.传输层的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它允许网络间两台主机之间无差错的信息传输。TCP协议还进行流量控制,以避免发送过快而发生拥塞。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用户数据报协议,它采用无连接的方式传送数据,可靠性由上层协议保障。
3.TCP协议实现可靠数据传输而使用的方法:
首先,TCP协议数据段采取编号的方式保证数据的正确顺序。
其次,由于到达的IP数据包可能发生重复,所以TCP的接收端必须由丢弃重复数据的功能。
再次,TCP提供流量控制。
4.TCP被认为是一种流式传输层服务,它表示TCP协议发送端从应用程序接收到字符流,并在这个流中提取适当的长度创建数据段。
5.为了进行流式交付,发送TCP和接收TCP都要利用缓冲。发送TCP使用发送缓冲来存储发送发送程序截取的数据。发送应用程序交付数据的速率是它产生数据的速率。
6.TCP在建立连接的时候使用端口号老完成与应用程序的对应。
7.TCP建立连接过程称为三次握手,4次断开是由TCP的半关闭(half-close)造成的。
8.TCP使用流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计时器等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9.
一、 计算机组装
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主板、cpu、内存、声卡、显卡、网卡、光驱、硬盘、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
2. cpu的参数:主频、缓存、双核心处理器。
3. 内存的类型:sdram、ddr和ddr п。
4. 硬盘的参数:容量、缓存、接口。
5. 常见的硬盘接口:stat接口、ide接口和scsi接口。
6. 光驱传输速率取决于光驱的倍速,一倍速等于150kBbps。
7. 显卡的参数:显存容量、显存频率、显存芯片、核心频率、显存位宽、芯片位宽、总线接口。
8. 主板结构是指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9. 常见的主板类型:ATX、Micro-ATX、BTX。
10. 主板的芯片:北桥芯片、南桥芯片。
11. 主板的插槽:cpu插槽、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硬盘插槽。
12. CRT阴极射线管的五部分:电子枪、偏转线圈、荫罩、荧光粉层及玻璃外壳。
13. 组装过程:电源、主板、cpu与散热器、光驱硬盘、连接数据线与电源线、内存条、其他外设。
二、 OSI 参考模型
1. 在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中,人们利用同通信线路、集中器、多频复用器以及公用电话网等设备,将一台计算机与多台拥护终端相连接,用户通过终端命令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从而将单一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各种资源分散到每个用户手中。
2. 在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中,分组交换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都处在网络的边缘,主机和终端组成了用户资源子网。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以OSI为参考模型。
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既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限制和通信科学技术的支撑,又受到网络应用需求的推动,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依赖性、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研究内容,它必须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和调度网络资源,提供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网络服务和拓展新的网络应用。
5.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6. 分层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
7. 在计算机中用于规定信息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就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ounication protcol)。
8. 分层设计方法,就是按照信息流动过程将网络结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借接口进行信息传递。
9. 同一计算机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interface)。
10.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服务就是网络中各层向相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是相邻两层之间的界面。
11. 网络中下层向上层提供的两大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12. 计算机网络中,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实现。
13. 网络中的4类服务元素:请求、指示、响应、确认。
14.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它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规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和描述。
15. OSI参考模型的服务定义详细的说明了各层多包括的服务,各种服务还定义了层与层之间的接口与各层使用的元素,但不涉及接口的实现方式。
16. OSI参考模型标准中的各种协议精确的定义了应当发送什么样的控制信息以及应用什么样的过程来结实这个控制信息。协议的规程说明具有最严格的约束。
17.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节点之间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18.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固定格式的帧,在数据帧内封装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地址,并且为了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误码,在帧尾部加上校验信息。
19. 网络层(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
20.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的实现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用户远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21. 会话层(session layer)用来实现不同主机上用户的一次会话。或是一个远程登录进另一个分时系统,或在两台主机间传送一个文件。
22.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主要解决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关注的是传送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23.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网络模型的最高层,为用户提供工作环境,直接面向用户。
24.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之间使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unit data,PDU)进行通信。PDU控制的是加入到用户数据中的信息,这些控制信息保存在数据的头和尾的字段中。
25. 网络中数据由上到下进行传输十并加入头和尾控制信息的方法称为数据封装。有下到上则称为解封装。
26. TCP/IP模型各层使用的协议
>应用层:TELNET、FTP、SMTP、WWW
>传输层:TCP、UDP
>互联网:IP
>网络接口层:以太网、FDDI、Frame Relay、PPP
27. TCP/IP的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低层的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低层网络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28. TCP/IP的互联网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处理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
29. TCP/IP的传输层负责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30. TCP/IP的应用层包括所
有的高层协议。
三、 物理层
1. 物理层的首要功能是为数据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其次是传输数据。
2.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如何建立、维护和拆除一条物理链路。
3.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各种传输介质和接口与传输信号相关的一些特性。
4. 信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
5. 数据是用于描述事物某些属性的具体量值。
6. 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7. 频率是指在一固定的时间段内信号幅度变化的次数值。
8. 带宽(bandwidth)本意是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可使用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单位为Hz。
9. 数据传输速率反映设备在某种网络协议标准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能力。
10. 同步通信是指发送方和接收方同时、同步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异步通信是发送方和接收方不要求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11. 在异步通信中。用起、止位来确定每个字符的传送,每个字符前面都有一个起、止为来标志字符的开始,末尾有一个停止位,来标注字符的结束。
12. EIA-232标准提供了一个利用电话网络作为数据媒体,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
13. 传输介质通常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
14. 双绞线的性能指标:衰减、近端串扰、额定传输速率、回波损耗和衰减串扰比等。
15. 光传输系统有三部分组成:光传输介质、光源和检测器。
16. 光纤的主要传播特性为损耗和色散,损耗会影响传输的中继距离,色散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率。
17. 光纤通信的优点是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重量轻、尺寸小、不受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强,原料丰富。
18. 无线介质主要包括无线电、微波、红外线、激光和卫星通信。
19. 微波通信按所提供的传输信道可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类型。
20. 双绞线的连接方式:直通线、交叉线以及全反线。
21. 网卡的工作原理:整理计算机上要发往网络上的数据,并将数据分解为适当大小的数据包之后向网络上发送出去。
22. 中继器用于连接两个网络节点,负责在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23. 在星型结构的网络中,集线器被称为多址访问单元,多址访问单元利用输入端口和环形输出端口在内部就形成了环型拓扑结构。
四、 综合布线系统
1. 综合布线系统(PDS)是一个用于传输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的标准结构话化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接。
2. 综合布线的物理结构一般采用
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它的系统结构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建筑物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
3. 综合布线有不同系列和规则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
4.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结构清晰,便于管理维护;
>材料统一先进,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
>灵活性强,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使用非常灵活;
>便于扩充,即节约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5. 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布线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美的标准EIA/TIA-568A,一个是国际标准ISO/IECIS 11801。
6. 综合布线系统是设计要素: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扩展性、经济性。
7. RJ-45的需求量 m=n*4+n*4*15%
信息模块的需求量 m=n+n*3%
每层楼的用线量 C=[0.55*(L+S)+6]*n
8. 布线系统测试内容:工作间到设备间的连通状况;主干线连通情况;跳线测试;数据传输速率、衰减距离、接线图、近端串扰等。
9. 电缆测试包括:电缆验证测试和电缆的认证测试。
10. 综合布线项目验收的内容:环境检查、、器材检查、设备安装检查、线缆的铺设与保护方式检查、线缆终接检查、过程电器测试、各种文档的验收。
11. 施工文档的组成:网络布线逻辑图、网络布线工程图、测试报告、布线标识说明表、配线架端口与信息插座对照表、配线架端口与交换机端口对照表。
五、 数据链路层与交换机
1.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物理线路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差错的线路,本层所关心的问题包括:
>物理地址,网络拓扑;
>组帧:把数据封装在帧中,按顺序传送;
>定界与同步:产生/识别帧边界;
>差错恢复:采用重传的方法;
>流量控制及自适应;
2. CSMA/CD是一种使用争用的方法来决定介质访问权的协议,这种争用协议只适用于逻辑上属于总线拓扑结构的网络。
3. CSMA/CD的工作原理是: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等待一段随机时间以后,再重新尝试。
4. MAC 地址有48位的二进制数组成,分为6段,用16进制表示前24位是生产厂家向IEEE声请的厂商编号,后24位是网络接口卡序列号。MAC地址第8位为0是单播地址,为1是组播地址。
5. 820.3以太网帧格式(DIX):前导码(preamble)、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FCS)。
6. 以太网标准。
? MAC(IEEE 802.3)层的主要功能:
? 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
? 实现和维
护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 比特差错检测
? MAC的寻址
? 数据链路层中与媒体介接入无关的部分都集中在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IEEE 802.2),主要功能有:
● 建立和解放数据链路层的逻辑连接;
● 提供与上层的接口;
● 给帧加上序号;
7. 交换机数据转发工作原理。
8. 交换机按信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可以将传输的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9. 以太网的命名标准:n--信号--物理介质。
10. 广播域指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交换机分割冲突域,并不分割广播域。
11. 交换机内部的三种工作方式:存储转发、快速转发和分段转发。
12. 访问交换机的主要方法有通过console(控制台)端口、TELNET、浏览器和基于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管软件等几种方式。
13. 交换机的配置模式: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接口配置模式、line模式。
六、 虚拟局域网
1. VLAN(虚拟局域网)是对连接到第二层交换机端口的网络用户的逻辑分段,不受网络用户的物理位置限制,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网络分段,一个VLAN可以在一个交换机上实现,也可以跨交换机实现。
2. 广播域是一组能互相发送广播报文的节点,通常通过路由器连接。
3. VLAN的作用:安全性、广播控制、带宽利用、延迟。
4. VLAN的种类:静态(基于端口划分)和动态(基于MAC地址)。
5. Catalyst 2950交换机支持1005个VLAN,VLAN号可以从1~1004,VLAN号1002~1005保留给令牌环网和光纤分布式数字网(FDDI)形式的VLAN。VLAN号1,1002~1005是自动生成的,不能被去掉。
七、 VLAN Trunk
1. 在交换网络中,链路有两种类型:接入链路和中继链路。
2. VLAN的标识即帧标记,给在中继链路上的传输的每个帧分配一个用户唯一定义ID。这个ID的VLAN 的VLAN 号。
3. 在以太网上实现中继,可使用的封装类型:IEEE802.1Q、ISL(internet switch link )。
4. IEEE802.1Q的正式名称的虚拟桥接局域网标准,他支持通过一条中继链路承载一个以上VLAN 数据流的能力。
5. 802.1Q使用了内部标记机制,内部意味着标记是插入到数据帧内,标记机制意味着对数据进行修改。中继设备将插入4字节的标记,并重新计算帧校验序列。
6. IEEE802.1Q标准定义的内容:
/VLAN 的架构;
/VLAN 中所提供的服务;
/提供这些服务所涉及的协议和算法;
7. 802.1Q帧标识4字节标记的内容:
(1)、2字节标记协议标识符(TPID)包含一个0x8100的固定值。
(2)、 2字节标记控制信息(TCI)包含下面的元素:
/3位的用户优先级
/1位的规范格式指示符
/12位的VLAN 标识符(VLAN ID),VLAN
ID K可以唯一地标识4096个VLAN。
8. ISL是一种cisco专有协议,是通过在帧外围增加封装而在中继链路上多路复用VLAN 的一种方法,用来互连多个交换机,当数据流在中继链路上的交换机间传输时,维护VLAN 信息。
9. ISL给帧增加了一个26字节的帧头和一个4字节的帧尾,帧尾包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玛(CRC)。在ISO模型的第二层进行帧标识。
10. ISL主要组成:头部,原始以太网帧,尾部的帧校验序列。
11. 中继自动协商的动态中继协议(DTP)管理的。动态中继协议是在cisco catalyst 监控引擎版本4.2版本及以后版本中管理中继协商的协议。动态中继协议同时支持ISL和802.1Q两种中继自动协商。DTP只能用于交换机间的中继链路,不能用于交换机和路由器之间的中继链路。
12. 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中继配置模式:开启(on)、关闭(off)、企望(desirable)、自动(auto)。
八、 计算机网络于协议
1. 网络通信中,网络层提供的两个最重要的作用是:路由和选址。
2. 网络层负责定义数据通过网络流动所经过的路径,只要功能有:
(1)、定义了基于IP协议的逻辑地址;
(2)、选择数据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
(3)、连接不同的媒介类型;
3. IP数据包格式:版本(version)——4,长度(headr length)——4;优先级与服务类型(priority & ype)——8;总长度(total length)——16;标识符(fidentification)——16;标志(flags)——3;段偏移量(fragment offset)——13;TTL(time to live)——8;协议号(protocol)——8;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16;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32;目标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 )——32;可选项(option)。
4. 在网络层使用一种具有层次结构的逻辑地址来标识一个主机,这个地址被称作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网络编码,确定的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P地址有32位(32bit),有8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之间用圆点隔开。
5. 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IP地址的网络部分有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nternet地址分配机构)统一分配,以保证IP地址的唯一性。IANA地址分为A、B、C、D、E共5类,,每个类别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都有相应的规则。
6. 与IP地址一样,子网掩码的也是由32隔二进制组成,对应IP地址的网络部分用1表示,对应IP地址的主机部分用0表示,通常也是用4个点来分开的十进制表示。子网掩码的作用是获取IP地址的网络部分地址信息,用于区分主机的不同使用情况,由此选择不同的路径。
7. 子网划分的公式:
/划分子网的个数:2的N次,N 是网络位向主机位所借的位数。
/每个子
网的主机数:2的M次减二,M 是借位后所剩的主机位树。
/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在原有的子网掩码的基础上借了几个位,就添加几个1。
8. ARP用来把一个已知IP地址解析MAC地址,以便可以在MAC层进行通信。ARP缓存表是主机存储在内存中的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的一一对应的表。
9. 代理ARP(proxy ARP)一种IP网络地址复用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即使对于不在本子网的主机也发送ARP请求,ARP代理服务器(通常是网关),以网关的硬件地址回应。
10.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主要是用于在IP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提供可能发生通信环境中各种问题的反馈,通过这些信息管理员就可以做出判断,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11. ICMP是一个“错误侦测与回馈机制”,的通过IP数据包封装的,用来发送错误和控制消息。其目的是让管理员能够检测网络的连通状况。
九、 静态路由与配置
1. 路由器是能够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并在转发过程中为数据选择最佳路径的设备。
2.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就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判断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所经过的最佳路径,从而进行数据转发,这就是路由技术。
3. 路由表是在路由器中维护的路由条目的集合,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路径选择。
4. 静态路由必须要指明的内容:
/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地址;
/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或者本地接口;
5. 静态路由的特点:
/允许对路由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控制;
/静态路由不占用网络的量;
/静态路由是单向的;
/静态路由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灵活性;
6. 默认路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指的是路由表中包的目的地址之间没有匹配的表项时路由器能够做出的选择。
7. 路由器的处理器负责执行处理包所需的工作,比如:路由发现、路由转发以及做出路由决定等。
8. 在路由器中主要有4中类型的存储器:
/RAM 随机访问存储器,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RAM中运行的主要软件是IOS映像和配置文件(running config),还包含路由表和数据缓冲区。
/ROM 只读内存。在ROM中驻留了用于启动和维护路由器基本功能的一些微代码,如Bootstrap 和POST代码。
/FLASH 内存,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主要用于存储IOS软件映像,维持路由器的正常工作。
/NVRAM 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启动配置文件(startup-config)。NVRAM中还有configuration register (配置寄存器),用来控制路由器如何启动。
9. IOS(internet operating system,互联网操作系统)是有cisco公司开发的用于管理cisco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访问IOS软件的方法是
通过IOS 的命令行接口CLI、console口、AUX(Modem连接)或者TELNET。对CLI的访问也称为EXEC会话。
10. Cisco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加电自检(POST);
/装载运行自主引导(bootstarp)代码;
/查找IOS软件;
/装载IOS软件;
/寻找配置;
11. 路由器的密码恢复
(1)重新启动路由器,在启动60s内按下CTRL+Break键,使路由器进入ROM Moniter模式。
(2)在提示符下输入命令修改配置寄存器的值,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
Rommon1 > confreg 0x2142
Rommon2 > reboot
(3) 进入路由器重新配置密码,并将配置寄存器值修改为0x2102
Router # copy startup-config running-config
Router #config terminal
Router (config)#enable password cisco
Router (config)#config-register 0x2102
(4) 保存当前配置到startup-config,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
Router # write
Router # reload
十一、RIP路由协议
1.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互相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的过程,它能定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
2.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动态路由的特点有:减少了管理任务、占用了网络的带宽。
3.动态路由器是基于某种路由协议来实现的。路由协议定义了路由器在与其它路由器通信时的一些规则。动态路由协议不局限于选择和路由表更新。
4.一个路由算法至少具备几个必要的步骤:
/向其它路由器传递路由信息;
/接受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
/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出到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并由此生成路由表;
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即使作出反应,调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表,同时把拓扑变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5.动态路由协议的度量值:跳数(hopcount)、带宽(bandwidth)、负载(load)、时延(delay)、可靠性(reliability)、成本(cost)。
6.使所有路由表都达到一致状态的过程叫做收敛(convergence)。全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所有路由器计算最优路径所花时间的总和就是收敛时间。
7.常见的路由协议类型有: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其中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依据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来选择路由;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会综合考虑从源网络到目的网络的各条路径来选择路由。
8.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更新方式:
/定时更新(periodic updates);
/邻居(neighbors);
/广播更新(broadcast update);
/全路由表更新(full routing table update);
9.RIP协议的计时器:
/更新计时器(update timer)——180s;
/无效计时器(invalidation)——180s;
/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240s;
/抑制计时器(hol
ddown timer)——180s;
10.执行水平分割可以阻止路由环路的发生,水平分割的规则是:从一个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
11.RIPv1和RIPv2的区别:
/RIPv1发送路由更新,不携带子网掩码;而RIPv2携带每个路由条目的子网掩码;
/RIPv1广播发送路由更新,地址为255.255.255.255;RIPv2组播发送路由信息,地址是224.0.0.9;
/RIPv2路由器选择更新具有认证功能;
/RIPv2每个路由更新条目都携带下一跳的地址;
/RIPv2的更新包中包含外部路由标记;
12.管理距离是一种优先级度量,当两种路由方式到达目的网络时,路由器会选择管理距离较小的路由来到达目标网络。
十二、传输协议与应用
1.传输层的功能:
/传输层协议提供一种端到端的服务,即在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实现可靠性的保障;
2.传输层的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它允许网络间两台主机之间无差错的信息传输。TCP协议还进行流量控制,以避免发送过快而发生拥塞。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用户数据报协议,它采用无连接的方式传送数据,可靠性由上层协议保障。
3.TCP协议实现可靠数据传输而使用的方法:
首先,TCP协议数据段采取编号的方式保证数据的正确顺序。
其次,由于到达的IP数据包可能发生重复,所以TCP的接收端必须由丢弃重复数据的功能。
再次,TCP提供流量控制。
4.TCP被认为是一种流式传输层服务,它表示TCP协议发送端从应用程序接收到字符流,并在这个流中提取适当的长度创建数据段。
5.为了进行流式交付,发送TCP和接收TCP都要利用缓冲。发送TCP使用发送缓冲来存储发送发送程序截取的数据。发送应用程序交付数据的速率是它产生数据的速率。
6.TCP在建立连接的时候使用端口号老完成与应用程序的对应。
7.TCP建立连接过程称为三次握手,4次断开是由TCP的半关闭(half-close)造成的。
8.TCP使用流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计时器等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