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过《肖申克的救赎》的现代恐怖悬疑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在去年决定将他的最新一部作品放到亚马逊新推出的Kindle 2里,以电子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并且――不发行传统纸本! Kindle在2007年11月刚推出时,前景曾一片迷茫。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这个新型电子阅读器身上,可谓押了一个大赌注。 跟此前的松下和索尼一样,亚马逊这一产品使用的,也是一种名为E-ink(电子墨水)的黑白显示屏。在一个彩屏横行无忌的时代,亚马逊要走回去做黑白屏,这听着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纽约时报》当时访谈了一些“熟悉 Kindle 的人士”,其中几位表示用它来上网是个“不良的体验”,另外有人则表示 Kindle选用独家的格式是个错误决定。 所有这些,没有击垮贝佐斯的信心。整个项目从酝酿到实施,据说一共花了三年时间。 让kindle不存在 贝佐斯从一开始就努力不把Kindle看作一款数码产品。“那是一本真正的书,赋予使用者最真实的阅读质感,让人们忘记自己盯着的只是一块6英寸屏幕。” 他解释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让Kindle越快“消失”越好。换句话说,要尽力简化功能,让用户在使用时忘记Kindle的存在,而专注于所阅读的内容。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Kindle看上去更像一本纸质的书。 贝佐斯从苹果公司挖来设计师,成立Lab126设计公司,“模仿”实体书。例如:怎样的屏幕大小,要配上什么样的字体与间隔,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甚至,细到连边框要空多少距离,都花时间研究。” 然后,贝佐斯将无线传输技术整合进来,让读者花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能用9.99美元的统一价格,从网上直接下载书。 据说,连贝佐斯也摸不准消费者是否喜欢Kindle,因此前期只生产了少量放在亚马逊上卖,想不到被抢购一空,消费者只能提前下单,客观上形成了“饥渴”的营销态势。 2009年2月,亚马逊推出更完美的Kindle2后,销量增长更迅猛。Kindle“正在成为图书世界的iPod”,其销售额在2010年可能达到10亿美元。 出版业的拯救者? Kindle第一版上市时,美国《新闻周刊》刊发报道《阅读的未来》,将贝佐斯手捧Kindle的形象作为封面发表。而贝佐斯在接受采访时头一句就打算给未来的阅读下定义:“这是一本书,Kindle的目标是要达到电子阅读跟纸质图书一样的视觉境界。” 相比起索尼和松下等老牌厂商,亚马逊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强大的内容服务――Kindle是全球首款支持无线下载图书的电子书阅读器。 国内豆瓣Kindle小组用户发表了他们的切身体会:“相比硬件配置,我们认为Kindle的网络服务功能更加吸引人。” 在美国,一本普通的书籍要卖20美元至30美元,在亚马逊上则便宜一些,但也要卖到15美元至20美元。消费者通过Kindle,只需要9.9美元就可以下载一本书,远比购买传统书籍便宜。在美国,图书版权保护得比较好,消费者很难在互联网上下载到免费的没有版权问题的书。 专业网络杂志《Fast Company》已经预言:“出版业会消失不见⋯⋯就像寒武纪的三叶虫。”传统出版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亚马逊成立不过十余年时间,但已被看成暮气沉沉的出版业的拯救者。 成为下一个上网本? Kindle带动了整个市场,成了亚马逊绝对的明星。美国网络杂志Slate主编雅各布・威斯伯格(Jacob Weisberg)3月22日撰文高度评价Kindle,称其将改变这个世界。如今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的文字里,贝佐斯竟已和在15世纪把活铅字印刷术带入欧洲而闻名的古腾堡相提并论。这跟Kindle在2007年年底刚推出来时遭遇的一片质疑之声,形成鲜明对比。 亚马逊的对手也意识到了这种压力。终于,连一度认为“人们已不再阅读”的乔布斯也按捺不住,祭出了撒手锏――功能更为强大的平板电脑iPad,食言而肥地挺进这一市场。iPad具备电子书功能,很可能对Kindle带来冲击。 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2009年美国电子书阅读器销售量为300万,而2010年的销售量将会飙升至1000万。从2年多前亚马逊推出Kindle,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厂商卷入其中,电子书市场将会在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2010年或许将被冠以“电子书元年”,记入历史。 ★ (综合美国《新闻周刊》、台湾地区《商业周刊》等媒体报道)
曾写过《肖申克的救赎》的现代恐怖悬疑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在去年决定将他的最新一部作品放到亚马逊新推出的Kindle 2里,以电子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并且――不发行传统纸本! Kindle在2007年11月刚推出时,前景曾一片迷茫。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这个新型电子阅读器身上,可谓押了一个大赌注。 跟此前的松下和索尼一样,亚马逊这一产品使用的,也是一种名为E-ink(电子墨水)的黑白显示屏。在一个彩屏横行无忌的时代,亚马逊要走回去做黑白屏,这听着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纽约时报》当时访谈了一些“熟悉 Kindle 的人士”,其中几位表示用它来上网是个“不良的体验”,另外有人则表示 Kindle选用独家的格式是个错误决定。 所有这些,没有击垮贝佐斯的信心。整个项目从酝酿到实施,据说一共花了三年时间。 让kindle不存在 贝佐斯从一开始就努力不把Kindle看作一款数码产品。“那是一本真正的书,赋予使用者最真实的阅读质感,让人们忘记自己盯着的只是一块6英寸屏幕。” 他解释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让Kindle越快“消失”越好。换句话说,要尽力简化功能,让用户在使用时忘记Kindle的存在,而专注于所阅读的内容。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Kindle看上去更像一本纸质的书。 贝佐斯从苹果公司挖来设计师,成立Lab126设计公司,“模仿”实体书。例如:怎样的屏幕大小,要配上什么样的字体与间隔,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甚至,细到连边框要空多少距离,都花时间研究。” 然后,贝佐斯将无线传输技术整合进来,让读者花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能用9.99美元的统一价格,从网上直接下载书。 据说,连贝佐斯也摸不准消费者是否喜欢Kindle,因此前期只生产了少量放在亚马逊上卖,想不到被抢购一空,消费者只能提前下单,客观上形成了“饥渴”的营销态势。 2009年2月,亚马逊推出更完美的Kindle2后,销量增长更迅猛。Kindle“正在成为图书世界的iPod”,其销售额在2010年可能达到10亿美元。 出版业的拯救者? Kindle第一版上市时,美国《新闻周刊》刊发报道《阅读的未来》,将贝佐斯手捧Kindle的形象作为封面发表。而贝佐斯在接受采访时头一句就打算给未来的阅读下定义:“这是一本书,Kindle的目标是要达到电子阅读跟纸质图书一样的视觉境界。” 相比起索尼和松下等老牌厂商,亚马逊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强大的内容服务――Kindle是全球首款支持无线下载图书的电子书阅读器。 国内豆瓣Kindle小组用户发表了他们的切身体会:“相比硬件配置,我们认为Kindle的网络服务功能更加吸引人。” 在美国,一本普通的书籍要卖20美元至30美元,在亚马逊上则便宜一些,但也要卖到15美元至20美元。消费者通过Kindle,只需要9.9美元就可以下载一本书,远比购买传统书籍便宜。在美国,图书版权保护得比较好,消费者很难在互联网上下载到免费的没有版权问题的书。 专业网络杂志《Fast Company》已经预言:“出版业会消失不见⋯⋯就像寒武纪的三叶虫。”传统出版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亚马逊成立不过十余年时间,但已被看成暮气沉沉的出版业的拯救者。 成为下一个上网本? Kindle带动了整个市场,成了亚马逊绝对的明星。美国网络杂志Slate主编雅各布・威斯伯格(Jacob Weisberg)3月22日撰文高度评价Kindle,称其将改变这个世界。如今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的文字里,贝佐斯竟已和在15世纪把活铅字印刷术带入欧洲而闻名的古腾堡相提并论。这跟Kindle在2007年年底刚推出来时遭遇的一片质疑之声,形成鲜明对比。 亚马逊的对手也意识到了这种压力。终于,连一度认为“人们已不再阅读”的乔布斯也按捺不住,祭出了撒手锏――功能更为强大的平板电脑iPad,食言而肥地挺进这一市场。iPad具备电子书功能,很可能对Kindle带来冲击。 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2009年美国电子书阅读器销售量为300万,而2010年的销售量将会飙升至1000万。从2年多前亚马逊推出Kindle,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厂商卷入其中,电子书市场将会在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2010年或许将被冠以“电子书元年”,记入历史。 ★ (综合美国《新闻周刊》、台湾地区《商业周刊》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