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六_悲怆_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2010年9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0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谭永局,印成平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

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同

“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关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悲剧意识;社会环境;主客观: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0)09-0114—03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创作于1893年,是作者一生中最成功的一部杰作,作品首演于同

年的十月二十八日,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不幸身染霍乱,与世长辞。

这部交响曲强烈的“悲怆”情绪构成了本曲的艺术特色。柴可夫斯基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均衡的形式及精巧的管弦乐法等突出特征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作品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和灭亡等,充满了悲观情绪,是沙皇俄国统治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被压抑状况下真实心态的写照。

主体不可避免地朝着绝望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并注定要吞噬苦果,走向痛苦和死亡,它切实地反映着人

类生存境况中的矛盾与冲突。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它不像贝多芬的《命运交

响曲》通过顽强斗争获取了胜利,恰恰相反,它走向

了无底的深渊,走向了毁灭与失败。这部作品是作曲家一生的概括,是他“忧国忧民”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一种绝望。周宪在《美学是什么》里谈到,它“使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它超越

了我们的个体局限,将情绪引向了深刻的人类命运冲突”。它真实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人生美好理想

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种悲剧性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生活历程、爱情婚姻和与梅克夫人的“柏拉图式”长达十四年的交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矛盾在一起交织和碰撞,形成了柴可夫斯基这部作品悲剧性的来源。

(一)悲剧性的客观原因

一、悲剧性产生的原由

在西方美学中,悲剧与崇高、荒诞一起属于

“悲”的美学范畴,它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悲剧描写的是社会对立面之间的剧烈冲突,悲剧人物

经历着苦难、抗争、拼搏和毁灭,多具有肯定价值,体

现了人类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悲剧向人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的深

刻社会意义。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尼采认为:“悲剧艺术就是一种酒

神艺术。在酒神艺术中,一方面是个体的毁灭,而另

任何艺术家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于生活,必然与其民族的气质、文化基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悲剧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影响其悲剧意识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原因

一个方面是人在个体原则的崩溃中回归到原始的本

能之中。”可见,悲剧是主体向客体斗争的失败,是

收稿日期:2010-07-09

作者简介:谭永局(1964一

),男,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114・

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是一个野蛮、愚昧和落后的农奴制封建国家,当西欧乐坛群星闪耀之时,俄国的知识分子们还在农奴制的压迫下呻吟。正如一位

诗人形象地说:“俄国母亲呵,你又丰饶你又饥谨。”

丰盈的是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丰盛的资源,饥谨的是

这个国家的杂乱、无序。这种饥谨让柴可夫斯基无所适从、忧心忡忡,他一方面痛恨统治阶级的昏庸无

为、腐朽没落,痛恨沙皇的高压和血腥统治,另一方面对沉默而麻木的大众又非常失望,这让柴可夫斯基内心十分沮丧。俄国的前途在何方,俄罗斯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和音乐家来说,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让他忧心、失望和苦闷不堪。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知识分子们大都在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希望和出路,贵族出身的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仍未找到俄国的前途,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表达着他的失望与苦闷。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知识分子而言,只有遥遥无期的苦闷与忧愁和绵绵无限的伤感与迷惘。当列夫‘托尔

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时感叹道:“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可见,柴可夫斯基

的音乐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反映,更触及到了俄罗斯民族深处的愁绪与苦痛。

2.民族原因

各民族不同的地缘关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

族意识、民族气质,流淌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深植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灵魂中。考察一个民

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轨迹,对于揭开这个民族的“记忆密码”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东正教的影响十分重要。东正教于公元十世纪左右传人俄罗斯后,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正教比天主教具有更大的忏悔期待,在俄国文学中,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罪责意识”随处可见,无论是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还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无论是屠格涅夫的《罗亭》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都深深地表现着这种“罪责意

识”。我国著名青年作家余华说:“莫扎特是天使,

而柴可夫斯基是下地狱的罪人。他的音乐常常是建立在不协和的基础上。他对人世知道的太多了,所

以他必须下地狱。”这种“罪责意识”的忏悔情感深

植于柴可夫斯基的灵魂深处,并在《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深刻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二)悲剧性的主观原因

如果说客观环境是积淀成《第六“悲怆”交响

曲》悲剧性的外在因素,那么,柴可夫斯基忧郁而多

愁善感的性格便成其了悲剧性的内在因素。他的音乐有一种寂寞、孤独和悲伤、痛苦之感,他始终有一颗压抑着的心渴望着吐露心扉,我们可以从他的音乐中窥见其哀愁的性灵和孤独的灵魂,形成这种落寞之感和孤独之心的原因就在于柴可夫斯基忧郁的性格和不幸的婚姻。

1.忧郁的性格

柴可夫斯基1876年12月30日在给梅克夫人

的信中写道:“一个音乐家、一个失望和失败阻塞着他的路途的音乐家。~我必须赶,赶,赶;我害怕我

会连我的音乐一起死去。~‘你记得1866年我的神

经简直不得安静,只因为我的《交响乐》写得不如我所想,即使现在,我还是踱来踱去,咬指甲,抽香烟。

才能够发现我作品的主题。”由此来看,柴可夫斯基

确实是一个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的人,在他写了《第

一交响曲》以后,他立刻就否定了自己的作品,甚至刻薄地说:“我的神经完全乱了,那部交响乐作得不好。”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在柴可夫斯基那里屡见不鲜,这种忧郁和孤独的心灵话语在《我的音乐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2.不幸的婚姻

出于自责和怜悯,在所有亲友意想不到的情况

下,柴可夫斯基于1877年7月18日与他的学生米柳可娃结了婚。婚后,柴可夫斯基就警觉地意识到

了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婚姻,蜜月期尚未结束,他就

“逃跑”了。从此以后,他灵魂的寄托、倾诉都指向了梅克夫人,并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柏

拉图式”的交往,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却始终未曾见

面,他们倾诉着人生与理想的衷肠,交换着对音乐的

看法,他们的思想、情感相互交融着。梅克夫人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而柴可夫斯基的感情生活却是贫瘠的,他承受着长期的情感压抑,为了掩饰自己的同

性恋倾向和草率匆忙的不幸婚姻,他的音乐里多了一份扭曲、压抑和感伤。1890年,长期给他巨大援助的梅克夫人也因破产而与其断交,这使他异常痛

苦和失望。正是这种性格里的多愁善感和爱情婚姻上的不幸使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始终有一种忧郁和

哀愁、悲伤和孤独夹杂其中。著名作家王蒙说:“柴

可夫斯基的作品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感伤,多情,潇洒,无与伦比。”

二、悲剧性特征的表现手法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是“独立成篇的人生总结”。简短的引子缓慢、暗淡,“预示了交响曲悲剧性的结局”。独奏大管艰难地爬行,奏出了叹息的动机,一波三折、步履蹒跚。

・115・

低音提琴用长音在低声部映衬着,犹如在深邃的黑夜中艰难地探索,它挣扎着,显得艰辛、沉重和阴森,音乐低沉、朦胧,似乎提出疑问:希望在哪里,光明在何方?短短五小节预示后的主题,成了贯穿于第一乐章的主要思想动机,进而预示了整个乐曲的悲剧性。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长号旋律和前后的旋

伴随始终,犹如“带着眼泪的微笑”,美得凄迷、无可奈

何。虽然只是对忧愁短暂的淡忘,可忧愁的樊篱怎能随意逃脱?这个乐章的中部,宁静、明朗而优雅的音乐情绪骤然直下,音乐里渗透出浓浓的悲情。

第三乐章里,主人公重拾生活的勇气,要“奋作余勇,最后一搏”。主部主题活跃而诙谐,像是对残酷现实、邪恶势力的蔑视,那活泼的姿态、蜻蜒点水般的轻

盈,那自信的气质、昂扬的斗志无不让人倍受鼓舞和欢欣。特别是副部主题,柴可夫斯基称它是“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表达着胜利者的欢腾,也表达了作曲

律都没有关联,这种突兀插入的乐段,一般认为是俄

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的曲式,可以看作这是柴可

夫斯基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动荡的主部主题具有情感的冲动和焦躁不安,

家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可事实证明,斗争归于失

败,一首挽歌响起。

从“欲说还休”转向了下行的旋律,表达了从“欲言又止”转向了“无奈的叹息”的情感转变。其中含有

大量的下行二度,明显是开始音调的变体,但在跳音演奏效果的作用下,使人感到神经质般的痉挛或心灵痛苦的颤抖。当这个主部主题采取模进的手法达

终乐章中,作曲家大胆地突破了传统交响曲通常为快板或急板的“潜规则”,在这里出现一个近似于“安魂曲”的乐章,此时的主人公已丧失了奋起的

力量,已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希望完全破灭,悲剧性的结局不可避免,死亡的丧钟已经敲响。这部交响曲首演的几天后,柴可夫斯基便黯然辞世,这就是结

到一个高点时,圆号声部奏出了柴可夫斯基特有的惯用的“命运动机”,森严而阴冷。这个“命运动机”

让人感到惊慌、惶恐和不安、焦虑,随后经过变化而派生出来的旋律给人以“一线光明”之感。

接下来的副部主题转向了对美好过去的回忆,真挚亲切、温暖迷人,充满着幸福感,但难掩恋恋不舍的

局,这就是命运。

其实,这部交响曲是作曲家对自己人生悲剧的

大总结。孔繁洲先生在谈到这部交响曲时说:“作

曲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青春的梦,转瞬即逝的爱和友谊,事业上的奋斗与成功……然后,他为自己唱起了辞世的悲歌”。著名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指出:“没

惆怅内心。这个温婉的副部主题虽然美丽迷人、质朴

温柔,但道出了不可能实现的缥缈和虚幻,这种温情绵绵的梦幻已经远去,无可挽回,这种对甜蜜的追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只是片刻的梦。正当这梦最迷人、最值得珍惜时,柴可夫斯基使用了“晴天霹雳”般的闯人手法打破了美梦,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所有的潜在因素都变成了公开矛盾。展开部里,冲突、斗争、呼号、抗议和哀痛交织在一起,慢慢地积蓄着达到—个高点的时候,铜管乐吹出了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的曲调,象征了不可避免的死亡。在挽歌中有失声的痛哭,它震撼人心,显得极其悲痛,

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贵的艺术作品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正是具有“崇高的品质”,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第六“悲怆”交响曲》悲剧性的精神和意识,来

自于柴可夫斯基生长的十九世纪俄国的整个社会环

境的影响和他“忧国忧民”的意识,来自于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文化传统

及俄国知识分子中特有的罪责意识。这种悲剧精神还受到了柴可夫斯基无法摆脱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的影响和不幸婚姻的折磨及与梅克夫人“柏拉图式”的交往的影响。在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展开,最后希望尽失,理想破灭,死亡不可抗拒,跌向无边的深渊,表达了灾难和痛苦的结局,向人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的深刻社会意义。

如在绝望的深渊里呼喊。待到副部主题重现时,主人

公才从悲伤中稍稍恢复过来,音响越来越轻,逐渐消失在无边的天际。

第二乐章中极其优雅、精致的圆舞曲成了柴可夫

斯基人生中最后的舞蹈,这支圆舞曲听起来是那么的优美、典雅和潇洒,然而淡淡的忧伤和落寞之感仍然参考文献:

[1]张法,王晓旭.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周宪著.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响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5]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6]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116・

(下转第121页)

舞台光色不仅完成了该舞的气氛和意境的创造,同时不也唤起观赏者们对于我国唐代或我国悠久而古老的文化的敬仰和感叹吗?这与舞蹈的灯光把自己

体现象;用黄色和紫色的低角反差而又朦胧的光,唤起了观赏者们对中华民族古老、磨难以及不屈不挠

的意志的联想。这里把紫色光立意为“魂”也是十分贴切的。

灯光的立意要靠我们对作品主题思想和风格的理解和掌握,而概括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了,可是形象思维能力的获得又要靠我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认识和知识面的修养。

的立意于重“彩”上是十分准确的。这个舞蹈离开舞台,在体育馆演出时就没有在舞台上那样使人振奋,原因就是它在体育馆中失去了它在舞台上舞台

灯光所给它创造的那种气氛和意境。舞蹈《黄河

魂>,舞台布景是一丝一挂都没有,把这个极抽象概括的用现代舞手法表现的舞蹈完全交给了舞台灯光

去处理。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灯光在天幕上用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性,艺术家只有认识了它的特性,并有效地掌握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才能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强烈。

特技灯光现出“一条”高度概括的黄河,用以形成立

参考文献:

[1]李肖昌.摄影用光[M].重庆: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2]赵大鸣.舞蹈艺术论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教材,1990.

[3]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ArtisticAppealoftheDanceLight

WANGXiao—ping

(EducationalDepartment,ZhenjiangCollege,Danyang,Jiangsu,China

Abstract:Thedancelightis

tantstatus

one

212300)

ofthecomponentsindancecreationanddesign;ithastheextremelyimpor-

scientificallyandrationally

Call

inthedanceart.Usethe

contrast,promotetheappealof

dancelight

thedanceworks.

set

offthedanceatmosphereby

Keywords:dancelight;danceart;artisticconception;thinkinginimage

(上接第116页)

OntheTragicQualityofSymphoilyNo.6(Path6tique)

ComposedbyTchaikovsky

TAN

Yong-ju,YINCheng—ping

621000)

(School

ofMusic

and

PerformanceArt,MianyangNormalUniversity,Mianyang,Siehuan,China

Tchaikovsky(1840—1893)iSoneoftheinfluentialRussianromanticcomposersand

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heRussianmusic.Hehasledlife,fullofsadness,lonelinessandson'ow¥,whichhaveallbeenvividlyrevealedinhissymphonyNo.6(Path6tique).’rhispaperhasdiscussedTchaikovsky§lifebackgrounds。Russianculture,environmentofhumanitiesandhispersonality,disastrousmarriage,andassoci-

Abstract:Peterllyieh

a嘶c

ationwithNadezhda

von

Meek.andanalyzed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orsandtlleexpressionskillsthathave

broughtthetrsgicqualityretoldinhissymphonyicsandnationalaestheticpsychology.

Keywords:tragicawareness;social

No.6(Path6tique)with

multipleperspectivesinmusic,aesthet-

environment;subjectiveandobjective

factors;expressionskills

・121・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谭永局, 印成平, TAN Yong-ju, YIN Cheng-ping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0,29(9)

参考文献(6条)

1.张法;王晓旭 美学原理 20052.周宪 美学是什么 20023.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 20014.彭志敏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20005.孔繁洲 音乐素质教育手册 20006.钱仁康 音乐欣赏讲话(下) 198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力 载不动许多愁——关于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怆"之源[期刊论文]-大舞台2010(12)2. 赵海冰 绝响——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的音乐学分析[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1)3. 宋玉琳.SONG Yu-lin 欢乐的颂歌与悲怆的哀鸣--"贝九"与"柴六"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

4. 马芳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1)

5. 李建军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期刊论文]-教育科研论坛2007(8)

6. 周密 悲怆与激情——"俄罗斯音乐巨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1(1)7. 徐爱霞.王惠忠 浅析交响曲"悲怆"的艺术风格特点[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8)

8. 冯芸 告别音乐与人生--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结构与内容分析[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25(5)

9. 朱康香 生命的交响——从三部交响曲解读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学位论文]200810. 韩丽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创作鉴赏[期刊论文]-学周刊C版2011(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ysfxyxb201009028.aspx

2010年9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0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谭永局,印成平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

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同

“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关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悲剧意识;社会环境;主客观: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0)09-0114—03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创作于1893年,是作者一生中最成功的一部杰作,作品首演于同

年的十月二十八日,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不幸身染霍乱,与世长辞。

这部交响曲强烈的“悲怆”情绪构成了本曲的艺术特色。柴可夫斯基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均衡的形式及精巧的管弦乐法等突出特征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作品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和灭亡等,充满了悲观情绪,是沙皇俄国统治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被压抑状况下真实心态的写照。

主体不可避免地朝着绝望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并注定要吞噬苦果,走向痛苦和死亡,它切实地反映着人

类生存境况中的矛盾与冲突。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它不像贝多芬的《命运交

响曲》通过顽强斗争获取了胜利,恰恰相反,它走向

了无底的深渊,走向了毁灭与失败。这部作品是作曲家一生的概括,是他“忧国忧民”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一种绝望。周宪在《美学是什么》里谈到,它“使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它超越

了我们的个体局限,将情绪引向了深刻的人类命运冲突”。它真实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人生美好理想

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种悲剧性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生活历程、爱情婚姻和与梅克夫人的“柏拉图式”长达十四年的交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矛盾在一起交织和碰撞,形成了柴可夫斯基这部作品悲剧性的来源。

(一)悲剧性的客观原因

一、悲剧性产生的原由

在西方美学中,悲剧与崇高、荒诞一起属于

“悲”的美学范畴,它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悲剧描写的是社会对立面之间的剧烈冲突,悲剧人物

经历着苦难、抗争、拼搏和毁灭,多具有肯定价值,体

现了人类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悲剧向人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的深

刻社会意义。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尼采认为:“悲剧艺术就是一种酒

神艺术。在酒神艺术中,一方面是个体的毁灭,而另

任何艺术家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于生活,必然与其民族的气质、文化基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悲剧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影响其悲剧意识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原因

一个方面是人在个体原则的崩溃中回归到原始的本

能之中。”可见,悲剧是主体向客体斗争的失败,是

收稿日期:2010-07-09

作者简介:谭永局(1964一

),男,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114・

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是一个野蛮、愚昧和落后的农奴制封建国家,当西欧乐坛群星闪耀之时,俄国的知识分子们还在农奴制的压迫下呻吟。正如一位

诗人形象地说:“俄国母亲呵,你又丰饶你又饥谨。”

丰盈的是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丰盛的资源,饥谨的是

这个国家的杂乱、无序。这种饥谨让柴可夫斯基无所适从、忧心忡忡,他一方面痛恨统治阶级的昏庸无

为、腐朽没落,痛恨沙皇的高压和血腥统治,另一方面对沉默而麻木的大众又非常失望,这让柴可夫斯基内心十分沮丧。俄国的前途在何方,俄罗斯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和音乐家来说,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让他忧心、失望和苦闷不堪。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知识分子们大都在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希望和出路,贵族出身的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仍未找到俄国的前途,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表达着他的失望与苦闷。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知识分子而言,只有遥遥无期的苦闷与忧愁和绵绵无限的伤感与迷惘。当列夫‘托尔

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时感叹道:“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可见,柴可夫斯基

的音乐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反映,更触及到了俄罗斯民族深处的愁绪与苦痛。

2.民族原因

各民族不同的地缘关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

族意识、民族气质,流淌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深植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灵魂中。考察一个民

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轨迹,对于揭开这个民族的“记忆密码”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东正教的影响十分重要。东正教于公元十世纪左右传人俄罗斯后,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正教比天主教具有更大的忏悔期待,在俄国文学中,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罪责意识”随处可见,无论是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还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无论是屠格涅夫的《罗亭》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都深深地表现着这种“罪责意

识”。我国著名青年作家余华说:“莫扎特是天使,

而柴可夫斯基是下地狱的罪人。他的音乐常常是建立在不协和的基础上。他对人世知道的太多了,所

以他必须下地狱。”这种“罪责意识”的忏悔情感深

植于柴可夫斯基的灵魂深处,并在《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深刻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二)悲剧性的主观原因

如果说客观环境是积淀成《第六“悲怆”交响

曲》悲剧性的外在因素,那么,柴可夫斯基忧郁而多

愁善感的性格便成其了悲剧性的内在因素。他的音乐有一种寂寞、孤独和悲伤、痛苦之感,他始终有一颗压抑着的心渴望着吐露心扉,我们可以从他的音乐中窥见其哀愁的性灵和孤独的灵魂,形成这种落寞之感和孤独之心的原因就在于柴可夫斯基忧郁的性格和不幸的婚姻。

1.忧郁的性格

柴可夫斯基1876年12月30日在给梅克夫人

的信中写道:“一个音乐家、一个失望和失败阻塞着他的路途的音乐家。~我必须赶,赶,赶;我害怕我

会连我的音乐一起死去。~‘你记得1866年我的神

经简直不得安静,只因为我的《交响乐》写得不如我所想,即使现在,我还是踱来踱去,咬指甲,抽香烟。

才能够发现我作品的主题。”由此来看,柴可夫斯基

确实是一个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的人,在他写了《第

一交响曲》以后,他立刻就否定了自己的作品,甚至刻薄地说:“我的神经完全乱了,那部交响乐作得不好。”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在柴可夫斯基那里屡见不鲜,这种忧郁和孤独的心灵话语在《我的音乐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2.不幸的婚姻

出于自责和怜悯,在所有亲友意想不到的情况

下,柴可夫斯基于1877年7月18日与他的学生米柳可娃结了婚。婚后,柴可夫斯基就警觉地意识到

了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婚姻,蜜月期尚未结束,他就

“逃跑”了。从此以后,他灵魂的寄托、倾诉都指向了梅克夫人,并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柏

拉图式”的交往,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却始终未曾见

面,他们倾诉着人生与理想的衷肠,交换着对音乐的

看法,他们的思想、情感相互交融着。梅克夫人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而柴可夫斯基的感情生活却是贫瘠的,他承受着长期的情感压抑,为了掩饰自己的同

性恋倾向和草率匆忙的不幸婚姻,他的音乐里多了一份扭曲、压抑和感伤。1890年,长期给他巨大援助的梅克夫人也因破产而与其断交,这使他异常痛

苦和失望。正是这种性格里的多愁善感和爱情婚姻上的不幸使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始终有一种忧郁和

哀愁、悲伤和孤独夹杂其中。著名作家王蒙说:“柴

可夫斯基的作品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感伤,多情,潇洒,无与伦比。”

二、悲剧性特征的表现手法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是“独立成篇的人生总结”。简短的引子缓慢、暗淡,“预示了交响曲悲剧性的结局”。独奏大管艰难地爬行,奏出了叹息的动机,一波三折、步履蹒跚。

・115・

低音提琴用长音在低声部映衬着,犹如在深邃的黑夜中艰难地探索,它挣扎着,显得艰辛、沉重和阴森,音乐低沉、朦胧,似乎提出疑问:希望在哪里,光明在何方?短短五小节预示后的主题,成了贯穿于第一乐章的主要思想动机,进而预示了整个乐曲的悲剧性。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长号旋律和前后的旋

伴随始终,犹如“带着眼泪的微笑”,美得凄迷、无可奈

何。虽然只是对忧愁短暂的淡忘,可忧愁的樊篱怎能随意逃脱?这个乐章的中部,宁静、明朗而优雅的音乐情绪骤然直下,音乐里渗透出浓浓的悲情。

第三乐章里,主人公重拾生活的勇气,要“奋作余勇,最后一搏”。主部主题活跃而诙谐,像是对残酷现实、邪恶势力的蔑视,那活泼的姿态、蜻蜒点水般的轻

盈,那自信的气质、昂扬的斗志无不让人倍受鼓舞和欢欣。特别是副部主题,柴可夫斯基称它是“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表达着胜利者的欢腾,也表达了作曲

律都没有关联,这种突兀插入的乐段,一般认为是俄

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的曲式,可以看作这是柴可

夫斯基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动荡的主部主题具有情感的冲动和焦躁不安,

家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可事实证明,斗争归于失

败,一首挽歌响起。

从“欲说还休”转向了下行的旋律,表达了从“欲言又止”转向了“无奈的叹息”的情感转变。其中含有

大量的下行二度,明显是开始音调的变体,但在跳音演奏效果的作用下,使人感到神经质般的痉挛或心灵痛苦的颤抖。当这个主部主题采取模进的手法达

终乐章中,作曲家大胆地突破了传统交响曲通常为快板或急板的“潜规则”,在这里出现一个近似于“安魂曲”的乐章,此时的主人公已丧失了奋起的

力量,已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希望完全破灭,悲剧性的结局不可避免,死亡的丧钟已经敲响。这部交响曲首演的几天后,柴可夫斯基便黯然辞世,这就是结

到一个高点时,圆号声部奏出了柴可夫斯基特有的惯用的“命运动机”,森严而阴冷。这个“命运动机”

让人感到惊慌、惶恐和不安、焦虑,随后经过变化而派生出来的旋律给人以“一线光明”之感。

接下来的副部主题转向了对美好过去的回忆,真挚亲切、温暖迷人,充满着幸福感,但难掩恋恋不舍的

局,这就是命运。

其实,这部交响曲是作曲家对自己人生悲剧的

大总结。孔繁洲先生在谈到这部交响曲时说:“作

曲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青春的梦,转瞬即逝的爱和友谊,事业上的奋斗与成功……然后,他为自己唱起了辞世的悲歌”。著名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指出:“没

惆怅内心。这个温婉的副部主题虽然美丽迷人、质朴

温柔,但道出了不可能实现的缥缈和虚幻,这种温情绵绵的梦幻已经远去,无可挽回,这种对甜蜜的追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只是片刻的梦。正当这梦最迷人、最值得珍惜时,柴可夫斯基使用了“晴天霹雳”般的闯人手法打破了美梦,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所有的潜在因素都变成了公开矛盾。展开部里,冲突、斗争、呼号、抗议和哀痛交织在一起,慢慢地积蓄着达到—个高点的时候,铜管乐吹出了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的曲调,象征了不可避免的死亡。在挽歌中有失声的痛哭,它震撼人心,显得极其悲痛,

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贵的艺术作品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正是具有“崇高的品质”,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第六“悲怆”交响曲》悲剧性的精神和意识,来

自于柴可夫斯基生长的十九世纪俄国的整个社会环

境的影响和他“忧国忧民”的意识,来自于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文化传统

及俄国知识分子中特有的罪责意识。这种悲剧精神还受到了柴可夫斯基无法摆脱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的影响和不幸婚姻的折磨及与梅克夫人“柏拉图式”的交往的影响。在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展开,最后希望尽失,理想破灭,死亡不可抗拒,跌向无边的深渊,表达了灾难和痛苦的结局,向人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的深刻社会意义。

如在绝望的深渊里呼喊。待到副部主题重现时,主人

公才从悲伤中稍稍恢复过来,音响越来越轻,逐渐消失在无边的天际。

第二乐章中极其优雅、精致的圆舞曲成了柴可夫

斯基人生中最后的舞蹈,这支圆舞曲听起来是那么的优美、典雅和潇洒,然而淡淡的忧伤和落寞之感仍然参考文献:

[1]张法,王晓旭.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周宪著.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响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5]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6]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116・

(下转第121页)

舞台光色不仅完成了该舞的气氛和意境的创造,同时不也唤起观赏者们对于我国唐代或我国悠久而古老的文化的敬仰和感叹吗?这与舞蹈的灯光把自己

体现象;用黄色和紫色的低角反差而又朦胧的光,唤起了观赏者们对中华民族古老、磨难以及不屈不挠

的意志的联想。这里把紫色光立意为“魂”也是十分贴切的。

灯光的立意要靠我们对作品主题思想和风格的理解和掌握,而概括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了,可是形象思维能力的获得又要靠我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认识和知识面的修养。

的立意于重“彩”上是十分准确的。这个舞蹈离开舞台,在体育馆演出时就没有在舞台上那样使人振奋,原因就是它在体育馆中失去了它在舞台上舞台

灯光所给它创造的那种气氛和意境。舞蹈《黄河

魂>,舞台布景是一丝一挂都没有,把这个极抽象概括的用现代舞手法表现的舞蹈完全交给了舞台灯光

去处理。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灯光在天幕上用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性,艺术家只有认识了它的特性,并有效地掌握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才能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强烈。

特技灯光现出“一条”高度概括的黄河,用以形成立

参考文献:

[1]李肖昌.摄影用光[M].重庆: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2]赵大鸣.舞蹈艺术论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教材,1990.

[3]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ArtisticAppealoftheDanceLight

WANGXiao—ping

(EducationalDepartment,ZhenjiangCollege,Danyang,Jiangsu,China

Abstract:Thedancelightis

tantstatus

one

212300)

ofthecomponentsindancecreationanddesign;ithastheextremelyimpor-

scientificallyandrationally

Call

inthedanceart.Usethe

contrast,promotetheappealof

dancelight

thedanceworks.

set

offthedanceatmosphereby

Keywords:dancelight;danceart;artisticconception;thinkinginimage

(上接第116页)

OntheTragicQualityofSymphoilyNo.6(Path6tique)

ComposedbyTchaikovsky

TAN

Yong-ju,YINCheng—ping

621000)

(School

ofMusic

and

PerformanceArt,MianyangNormalUniversity,Mianyang,Siehuan,China

Tchaikovsky(1840—1893)iSoneoftheinfluentialRussianromanticcomposersand

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heRussianmusic.Hehasledlife,fullofsadness,lonelinessandson'ow¥,whichhaveallbeenvividlyrevealedinhissymphonyNo.6(Path6tique).’rhispaperhasdiscussedTchaikovsky§lifebackgrounds。Russianculture,environmentofhumanitiesandhispersonality,disastrousmarriage,andassoci-

Abstract:Peterllyieh

a嘶c

ationwithNadezhda

von

Meek.andanalyzed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orsandtlleexpressionskillsthathave

broughtthetrsgicqualityretoldinhissymphonyicsandnationalaestheticpsychology.

Keywords:tragicawareness;social

No.6(Path6tique)with

multipleperspectivesinmusic,aesthet-

environment;subjectiveandobjective

factors;expressionskills

・121・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谭永局, 印成平, TAN Yong-ju, YIN Cheng-ping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0,29(9)

参考文献(6条)

1.张法;王晓旭 美学原理 20052.周宪 美学是什么 20023.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 20014.彭志敏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20005.孔繁洲 音乐素质教育手册 20006.钱仁康 音乐欣赏讲话(下) 198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力 载不动许多愁——关于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怆"之源[期刊论文]-大舞台2010(12)2. 赵海冰 绝响——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的音乐学分析[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1)3. 宋玉琳.SONG Yu-lin 欢乐的颂歌与悲怆的哀鸣--"贝九"与"柴六"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

4. 马芳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1)

5. 李建军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期刊论文]-教育科研论坛2007(8)

6. 周密 悲怆与激情——"俄罗斯音乐巨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1(1)7. 徐爱霞.王惠忠 浅析交响曲"悲怆"的艺术风格特点[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8)

8. 冯芸 告别音乐与人生--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结构与内容分析[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25(5)

9. 朱康香 生命的交响——从三部交响曲解读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学位论文]200810. 韩丽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创作鉴赏[期刊论文]-学周刊C版2011(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ysfxyxb201009028.aspx


相关文章

  •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 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 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 ...查看


  •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 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 一.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 依里奇.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 ...查看


  • 西方音乐史
  • 贝多芬 1. 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三交响曲>也叫<英雄>,标志着贝 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第一章 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 韦伯--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第一人".代表作品<魔 ...查看


  • 音乐职称考试试题
  • 音乐职称考试试题 一.公共部分 30分 判断.单选.多选 二.教材教法.新课标 1. 填空 此次涉及<新课程标准>中'评价内容'的填空题就有18分[第26页],还有第2页和第25-26页的.还有几个实在找不到出处的填空题. 2. ...查看


  • 柴可夫斯基简介
  • 名人姓名:柴可夫斯基 出生年代:1840-1893 名人职称:俄国著名的作曲家 名人国家:俄国 相关介绍: 提到俄国作曲家,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应该就是柴科夫斯基.事实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在俄国有所谓「五人 ...查看


  • 浅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场景音乐
  • 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 期末论文 学 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一班 年 级 2014级 姓 名 白 淼 学 号 3014204001 2015年 12月 29日 浅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场景音乐 柴 ...查看


  • 西方音乐史试卷A及答案
  • 西方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希腊古典时期伟大的三位悲剧诗人是_ __ ________ . _____ ______ 和 ____ _______. 2.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____ ___世纪 ...查看


  •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世界著名音乐家
  • 世界著名音乐家 音乐之父-- 巴赫 ( 德 国 )〈巴洛克〉 音乐神童-- 莫扎特 ( 德 国 )〈古典〉 古今乐圣--贝多芬 ( 德 国 )〈古典〉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国 )〈古典-浪漫〉 交响曲之王--海顿 ( 奥地利 )〈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