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既有小说的虚构,也有随笔的写真。作者分三个部分记录了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失智之后的光景,眼见她从开始失忆但身体硬朗,逐渐变得糊里糊涂、身形瘦小,最后行为表现都像个小孩子。父亲过世之后,作者感觉死亡之海的半边还有母亲帮他遮挡,直到死神临近母亲,他感觉到死亡将以迥异于眼前的面貌,逼近他的眼前。母亲的记忆逐渐丧失,而作者却开始想要拼凑出母亲的完整图像,这样的努力就像投入暗夜的火星,注定被黑暗淹没。
失智让母亲的行为变得不可捉摸,她完全忘记了相守大半生的丈夫,却反反复复提及年幼时依恋的俊马哥哥,被全家人笑话。作者从调笑转为思考,开始意识到这是母亲放下尘世喧嚣,复归于纯简婴儿的开始。“孩子们对于怀胎十月生下自己的母亲初踏入老境时期的种种状况,只能说是无知;即使是亲如子女,也还是不太清楚自己父母的境遇。”
作为儿子、观察者、作家的井上靖,开始试着了解母亲的境遇。他不再简单地把她当成母亲看待,而是拉开距离,将她看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回顾她辛劳的一生。母亲失忆症严重,却还记得早年在雨雪天接父亲、为父亲擦军靴、做便当等事情。作为终生被家务所累的日本妻子,也许这算不上“苦差事”,对当时的母亲来说也没有把它们当成“苦差事”,可是年纪大了回头一看,“有如常年堆积的尘埃一样,那些事也就变成相当的重量积压在母亲的肩上。”“尘劳这种东西,或许只会积压在女性的肩上,那是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无关爱恨,做丈夫的只会留给自己妻子的东西也说不定。一天天,说不上是恨的恨意缓缓积存在妻子肩上。如此一来,丈夫成为加害者,而妻子就变成了受害者。”
这样的剖析给含辛茹苦的母亲讨回了公道,也为所有奉献自己大半生的女人说出了心声。在改编电影《记我的母亲》中,导演曾借孙女琴子之口对身为儿子、父亲的井上靖提出责问:“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儿子?作为作家,你对母亲很好;作为儿子,你却恨母亲。”
这种“恨意”源自井上靖自小被父母放到老家寄养。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工作的原因,没有把他带在身边,以至于他成为一个“与家缘浅”的孩子。本应是至亲的关系,却在心理上打上至疏的烙印,井上靖一生都在努力“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这看似叛逆又残忍的选择恰恰成就了他的客观和冷静,能够跳脱“儿子”的身份,对父亲母亲的关系做出公允的判断。“母亲遗失了所有关于欢乐的记忆。同样的,不愉快的记忆也消失无踪。她失去了父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爱;父亲对她的颐指气使不再,而她对父亲的冷淡也无存。就此而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借贷关系是彻彻底底清理一空了。”
奶奶、母亲、妻子、女儿、幼女,母亲的形象在井上靖的笔下不断年轻化、个体化。他试图将她作为独立的个体重新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作者对母亲的“记录”,不如说是作者对母亲的“还原”。八十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每天做些糊涂事,说些糊涂话,给儿女们平添了很多困扰,侍奉母亲、照顾母亲给大家带来诸多烦恼。但是母亲虽然失智,却完全没有发生大小便失禁这种事,这是好强的本性支撑着她。母亲还会半夜惊醒,在家中四处寻找,起初家人以为她是找孩子,后来觉得她是在找自己的妈妈,就像一个半夜醒来发现孤立无助的小女孩,寻找母亲的保护。这些零散的小事,都被作者细心观察,写进了书中。
私小说的阅读从来都不是酣畅痛快的体验,缓慢的节奏,反复的心思,近乎琐碎的日常,以及人物之间并不积极的互动,这些元素对于匆忙的现代读者来说都会构成“读不下去”的理由。但是私小说的神奇之处在于,在看似过于私人化的叙事当中,读者可以移情至角色当中,和作者一同面对“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并作出调和关系的努力。三岛由纪夫曾批判私小说是一种“想象力匮乏的表现”,但是在这样细腻的描写面前,粗糙的真实完胜虚构的想象,带给读者更大的震撼。(《我的母亲手记》书评/张躲躲)
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既有小说的虚构,也有随笔的写真。作者分三个部分记录了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失智之后的光景,眼见她从开始失忆但身体硬朗,逐渐变得糊里糊涂、身形瘦小,最后行为表现都像个小孩子。父亲过世之后,作者感觉死亡之海的半边还有母亲帮他遮挡,直到死神临近母亲,他感觉到死亡将以迥异于眼前的面貌,逼近他的眼前。母亲的记忆逐渐丧失,而作者却开始想要拼凑出母亲的完整图像,这样的努力就像投入暗夜的火星,注定被黑暗淹没。
失智让母亲的行为变得不可捉摸,她完全忘记了相守大半生的丈夫,却反反复复提及年幼时依恋的俊马哥哥,被全家人笑话。作者从调笑转为思考,开始意识到这是母亲放下尘世喧嚣,复归于纯简婴儿的开始。“孩子们对于怀胎十月生下自己的母亲初踏入老境时期的种种状况,只能说是无知;即使是亲如子女,也还是不太清楚自己父母的境遇。”
作为儿子、观察者、作家的井上靖,开始试着了解母亲的境遇。他不再简单地把她当成母亲看待,而是拉开距离,将她看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回顾她辛劳的一生。母亲失忆症严重,却还记得早年在雨雪天接父亲、为父亲擦军靴、做便当等事情。作为终生被家务所累的日本妻子,也许这算不上“苦差事”,对当时的母亲来说也没有把它们当成“苦差事”,可是年纪大了回头一看,“有如常年堆积的尘埃一样,那些事也就变成相当的重量积压在母亲的肩上。”“尘劳这种东西,或许只会积压在女性的肩上,那是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无关爱恨,做丈夫的只会留给自己妻子的东西也说不定。一天天,说不上是恨的恨意缓缓积存在妻子肩上。如此一来,丈夫成为加害者,而妻子就变成了受害者。”
这样的剖析给含辛茹苦的母亲讨回了公道,也为所有奉献自己大半生的女人说出了心声。在改编电影《记我的母亲》中,导演曾借孙女琴子之口对身为儿子、父亲的井上靖提出责问:“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儿子?作为作家,你对母亲很好;作为儿子,你却恨母亲。”
这种“恨意”源自井上靖自小被父母放到老家寄养。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工作的原因,没有把他带在身边,以至于他成为一个“与家缘浅”的孩子。本应是至亲的关系,却在心理上打上至疏的烙印,井上靖一生都在努力“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这看似叛逆又残忍的选择恰恰成就了他的客观和冷静,能够跳脱“儿子”的身份,对父亲母亲的关系做出公允的判断。“母亲遗失了所有关于欢乐的记忆。同样的,不愉快的记忆也消失无踪。她失去了父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爱;父亲对她的颐指气使不再,而她对父亲的冷淡也无存。就此而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借贷关系是彻彻底底清理一空了。”
奶奶、母亲、妻子、女儿、幼女,母亲的形象在井上靖的笔下不断年轻化、个体化。他试图将她作为独立的个体重新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作者对母亲的“记录”,不如说是作者对母亲的“还原”。八十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每天做些糊涂事,说些糊涂话,给儿女们平添了很多困扰,侍奉母亲、照顾母亲给大家带来诸多烦恼。但是母亲虽然失智,却完全没有发生大小便失禁这种事,这是好强的本性支撑着她。母亲还会半夜惊醒,在家中四处寻找,起初家人以为她是找孩子,后来觉得她是在找自己的妈妈,就像一个半夜醒来发现孤立无助的小女孩,寻找母亲的保护。这些零散的小事,都被作者细心观察,写进了书中。
私小说的阅读从来都不是酣畅痛快的体验,缓慢的节奏,反复的心思,近乎琐碎的日常,以及人物之间并不积极的互动,这些元素对于匆忙的现代读者来说都会构成“读不下去”的理由。但是私小说的神奇之处在于,在看似过于私人化的叙事当中,读者可以移情至角色当中,和作者一同面对“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并作出调和关系的努力。三岛由纪夫曾批判私小说是一种“想象力匮乏的表现”,但是在这样细腻的描写面前,粗糙的真实完胜虚构的想象,带给读者更大的震撼。(《我的母亲手记》书评/张躲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