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技术参评论文-实验教学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以《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活动为例
【摘要】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角度和正确的实验观,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改善自然。但是,科学课中有时候会出现失败的实验,那么我们只要对失败的实验只要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能达到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的效果,甚至是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失败的实验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 案例 探究欲望 成功
小学科学实验课向来深受学生喜爱,不少科学教师的公开课也青睐它,但走进实验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问题:有的教师只一味追求热闹的场面,满足于轰轰烈烈的外表;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出现“浅入深出”或是“浅入浅出”等现象;此外实验中器材有小问题,学生缺少自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败„„那么失败的实验到底有什么作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失败的实验越来越受到教师们自身的认可,因为失败的实验只要教师们加以科学的开发与利用,往往能取得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起到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下面以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实验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对利用失败的实验实现教学的优化的深刻体会。
一、案例背景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在学习这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和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这节课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实验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贯彻的
实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因而,教科书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当然,教科书还是通过贯彻实验器材及用文字作了提示。我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设计教学。
二、思考中实践
(1)导入—激发兴趣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因为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所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于是我趁机就让学生动动脑筋,利用我早已给每个合作组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来证明他们刚才所说的观点。
(2)探究—步步深入
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流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方案如下:取一烧瓶,在烧瓶口套上一个小气球,把它放入热水中加热,观察气球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再将它放到冷水中?猜一猜,气球会怎样变化?
方案确定后,孩子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忙着动手了。探究活动进行地井然有序。几分钟后,我巡视着各合作组的实验情况。随机看了其中一组的探究活动,他们的实验没成功。由于自己年轻气盛,也不管原因所在就批评了这组的孩子。之后,又接着看其他组的探究情况,我惊奇地发现——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全班只有两组学生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成功了!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观察到把套有小气球的烧瓶放入热水中,耷拉的气球慢慢鼓起来,最后会竖起来,而拿出烧瓶将其放入冷水中冷却,气球恢复原貌。可更多的组却是垂头丧气,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效果。我很奇怪,这不正常啊!仔细观察后才知道其中一部分问题出在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上,部分气球有小孔,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效果。
(3)解惑—感受成功
原本在课堂预设中,我是比较理想化的。没有考虑过探究失败的情况。可是在课堂中这样的情况真实地摆在眼前。算了,不管他们了,就按原先的教学设计进入下一环节,要不然原定的教学目标就完不成了。可是就这样让这部分没有获
得成功的学生带着遗憾离开课堂吗?这似乎太对不起他们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流程,请全班学生思考造成失败可能是因为哪些方面的因素。因为我知道,面对一次失败的实验,在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没有总结经验的情况下再次冒然地实验,那是不妥当的。
学生认真思考后,经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由于操作疏忽,小气球和和烧瓶的接口处有缝隙,造成气密性不够,空气易从缝隙中流出。2、热水瓶中的热水温度不够高。3、气球会不会有小孔之类的破损,所以事先最好检查下小气球是不是完好无缺。分析失败的原因后,我又组织没成功的小组再次进行实验探究,他们成功了,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不仅是实验的成功,也是面对挫折的成功!
三、实践中反思
课后我为自己的这一决定而高兴,因为最后孩子们没有带着遗憾离开课堂。我们可以预设课堂,但是课堂是灵动的,课堂的生成是随机的,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可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有些可能出乎意料。对于这些出乎意料的生成,就看教师如何对待,如何引导,让它成为更好的学习资源。小学科学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探究活动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在科学课上热烈地讨论着、深入地探究着,深刻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可能获得成功,也有可能经历失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然生成的挫折感活动,它不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但是抓准了,同样能对学生产生震撼作用,引发对科学探究中成败的思考。所以教师得想办法让失败变得美丽,给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在课堂中面对学生受挫情境,教师可以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并且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
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不妨适当地设计一些使学生有挫折感的活动。在挫折中既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当出现错误和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情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修正错误。在有挫折感的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思维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展开思维,放
松思维、点燃思维。最后弄明白出错的原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历了知识的生成。在这样的挫折感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师生都会从中受益。
当然不管挫折感活动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这都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切切实实地开发、利用它,让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其实让学生在这样的挫折感活动中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分析失败因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失败,在挫折中反思、成长,在挫败中汲取力量,学会正视失败,从而真正理解失败的含义。成功和失败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要拿出直面失败的勇气,为寻求真正的成功而努力,这才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
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写的一样,“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在科学探究中经历的这点挫折又有什么好怕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说,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成功带给学生的是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往往带来更长时间的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更大成功。我认为那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我们的科学探究在经历过失败的磨练后,所体验到的喜悦是最能感动人、最震撼心灵的。
科学探究永远都不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历经失败后体验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相信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7-01.
[2]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1.
[3]张红霞.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标题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作者姓名 徐 琴
单位全称 江山市坛石小学 详细通讯地址
邮编 324121
电话 [1**********] 江山市坛石小学
2013年教育技术参评论文-实验教学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以《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活动为例
【摘要】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角度和正确的实验观,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改善自然。但是,科学课中有时候会出现失败的实验,那么我们只要对失败的实验只要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能达到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的效果,甚至是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失败的实验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 案例 探究欲望 成功
小学科学实验课向来深受学生喜爱,不少科学教师的公开课也青睐它,但走进实验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问题:有的教师只一味追求热闹的场面,满足于轰轰烈烈的外表;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出现“浅入深出”或是“浅入浅出”等现象;此外实验中器材有小问题,学生缺少自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败„„那么失败的实验到底有什么作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失败的实验越来越受到教师们自身的认可,因为失败的实验只要教师们加以科学的开发与利用,往往能取得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起到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下面以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实验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对利用失败的实验实现教学的优化的深刻体会。
一、案例背景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在学习这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和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这节课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实验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贯彻的
实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因而,教科书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当然,教科书还是通过贯彻实验器材及用文字作了提示。我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设计教学。
二、思考中实践
(1)导入—激发兴趣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因为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所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于是我趁机就让学生动动脑筋,利用我早已给每个合作组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来证明他们刚才所说的观点。
(2)探究—步步深入
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流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方案如下:取一烧瓶,在烧瓶口套上一个小气球,把它放入热水中加热,观察气球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再将它放到冷水中?猜一猜,气球会怎样变化?
方案确定后,孩子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忙着动手了。探究活动进行地井然有序。几分钟后,我巡视着各合作组的实验情况。随机看了其中一组的探究活动,他们的实验没成功。由于自己年轻气盛,也不管原因所在就批评了这组的孩子。之后,又接着看其他组的探究情况,我惊奇地发现——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全班只有两组学生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成功了!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观察到把套有小气球的烧瓶放入热水中,耷拉的气球慢慢鼓起来,最后会竖起来,而拿出烧瓶将其放入冷水中冷却,气球恢复原貌。可更多的组却是垂头丧气,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效果。我很奇怪,这不正常啊!仔细观察后才知道其中一部分问题出在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上,部分气球有小孔,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效果。
(3)解惑—感受成功
原本在课堂预设中,我是比较理想化的。没有考虑过探究失败的情况。可是在课堂中这样的情况真实地摆在眼前。算了,不管他们了,就按原先的教学设计进入下一环节,要不然原定的教学目标就完不成了。可是就这样让这部分没有获
得成功的学生带着遗憾离开课堂吗?这似乎太对不起他们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流程,请全班学生思考造成失败可能是因为哪些方面的因素。因为我知道,面对一次失败的实验,在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没有总结经验的情况下再次冒然地实验,那是不妥当的。
学生认真思考后,经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由于操作疏忽,小气球和和烧瓶的接口处有缝隙,造成气密性不够,空气易从缝隙中流出。2、热水瓶中的热水温度不够高。3、气球会不会有小孔之类的破损,所以事先最好检查下小气球是不是完好无缺。分析失败的原因后,我又组织没成功的小组再次进行实验探究,他们成功了,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不仅是实验的成功,也是面对挫折的成功!
三、实践中反思
课后我为自己的这一决定而高兴,因为最后孩子们没有带着遗憾离开课堂。我们可以预设课堂,但是课堂是灵动的,课堂的生成是随机的,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可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有些可能出乎意料。对于这些出乎意料的生成,就看教师如何对待,如何引导,让它成为更好的学习资源。小学科学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探究活动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在科学课上热烈地讨论着、深入地探究着,深刻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可能获得成功,也有可能经历失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然生成的挫折感活动,它不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但是抓准了,同样能对学生产生震撼作用,引发对科学探究中成败的思考。所以教师得想办法让失败变得美丽,给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在课堂中面对学生受挫情境,教师可以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并且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
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不妨适当地设计一些使学生有挫折感的活动。在挫折中既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当出现错误和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情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修正错误。在有挫折感的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思维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展开思维,放
松思维、点燃思维。最后弄明白出错的原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历了知识的生成。在这样的挫折感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师生都会从中受益。
当然不管挫折感活动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这都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切切实实地开发、利用它,让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其实让学生在这样的挫折感活动中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分析失败因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失败,在挫折中反思、成长,在挫败中汲取力量,学会正视失败,从而真正理解失败的含义。成功和失败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要拿出直面失败的勇气,为寻求真正的成功而努力,这才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
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写的一样,“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在科学探究中经历的这点挫折又有什么好怕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说,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成功带给学生的是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往往带来更长时间的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更大成功。我认为那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我们的科学探究在经历过失败的磨练后,所体验到的喜悦是最能感动人、最震撼心灵的。
科学探究永远都不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历经失败后体验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相信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7-01.
[2]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1.
[3]张红霞.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标题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作者姓名 徐 琴
单位全称 江山市坛石小学 详细通讯地址
邮编 324121
电话 [1**********] 江山市坛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