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秸秆造门 点评专家:曹双边(河北省保定市新新技术研究所所长) 项目素描 从2006年年中开始,打开电视机,或随手翻开一份报刊,连线网络,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或广告宣传:“新农村建设,清大高创变秸秆为木门”,“纳米时代,科技创新入市场,清大纳美占先机”,“清大纳美仿木门成就敛财良机,引导农民科技致富”,“北京清大海归豪华人造木门市场前景广阔”…… 类似的宣传报道,甚至上了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 无论是清大高创的秸秆门,还是清大纳美采用所谓“纳米技术”的仿木门,清大海归的豪华人造木门,以及其他的诸如中科巨人秸秆木门等等,在宣传报道中,都强调自己拥有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最权威的专家,而且,产品特色及投资分析也如出一辙: 在产品方面,都声称自己的门以秸秆及化工原料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成本低廉、品质高档豪华、表面处理简单、强度高、使用性能优异、绿色环保、质地轻盈…… 在投资与收益方面,都将其定位为小本投资项目,总投入仅需3万元左右,都表示每扇门原料费仅为20多元,加上人工等费用总成本仅35元左右,而市场普通木门档次最低的成本也要100多元。有公司甚至承诺:“如成本超过40元/张,赔偿10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被以上公司争相热炒,被众多媒体广为宣传的项目,到了投资者口中,却另有一番景象。 投资者说 “骗子!绝对是骗子!” 电话中,21岁的冯小飞非常激动。老家在河北保定的冯小飞现居住在北京,由于家里多年经营建材生意,对这一领域的新资讯非常敏感。当他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秸秆造木门”这一项目时,说不出有多兴奋。接下来,查资料、看报道、电话询问、实地考察……甚至迫不及待地从北京赶回老家保定,租了块地皮,用于建厂房。 然而,考察结果让他气愤不已。 1.秸秆门并非秸秆造。秸秆在所有用料中的比例,不到10%,90%以上的成分均为化工原料,这与宣传报道中所说的“以秸秆为主料”不相符。 2.40元根本无法造门。据冯小飞讲,若生产一张白茬门,成本的确只需35~40元,因为生产中所用的化工原料成本非常低,实际上就是用于生产石棉瓦的材料。然而白茬门是无法直接上市的,它必须经过打光、刷漆等工艺,才能作为成品门,在检验合格之后上市销售。然而,这从白茬门到成品门,费用不低。 冯小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上生产模具,刷上好的油漆(想把这样的门油漆好,需要一组不下300元的油漆,一组油漆可刷4个门),加上配套的门框……算出来的结果让记者吓了一跳。如果加上表层处理技术费和人工费,加上表面漆的成本以及厂房等投入,秸秆门的加工成本在180元左右。再谈成本投入问题,厂家宣称3万元左右即可,而实际上要解决工艺上的问题,必须要改进配方或购进设备,这笔账不可小看。冯小飞认为,简单地将白茬门的生产成本与成品门的造价等同,实际上是瞒天过海。 3.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产品易出质量缺陷。若仅仅生产白茬门,3个工人配合,每天可生产20扇左右,但要生产成品门,就异常费事。一扇门仅从上漆到烘干就要6~12个小时,自然晾干起码得8个小时。3个人,一天能出5扇门已经算高效率了。而且在整个试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譬如返卤、翘裂变形、上漆难、贴膜不牢固、养护期后硬度大、难刨、不好安装等。此外,还有比重控制,门的牢固度和重量之间存在矛盾,重了牢固没问题,可太重了成本就高,对门框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生产和修改难度大,工艺复杂;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能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门的质量很难过关。冯小飞认为,这样的门,根本卖不出去。 按照冯小飞的提示,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网友反映产品缺陷及造价过高的留言。不少人对“秸秆门”的市场前景表示担忧,尽管“秸秆门”宣称完全环保,如果消费者了解到生产过程使用了化学产品,对其环保性难免会持怀疑态度。即使能证实其环保性,消费者也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专家点评 对于“秸秆造门”这一项目,河北省保定市新新技术研究所所长曹双边表示,这纯属“炒作”。不管所谓的“纳米技术”也好,还是“豪华木门”也罢,通通不可信。 曹所长说,其实那不到10%的秸秆,根本就可加可不加。秸秆在整个工艺中,无关紧要,所谓能降低成本、优化质量、变废为宝的说法站不住脚。“如果这也叫秸秆门,那么,我们可以把所有加了调味品的菜肴通通称作‘调味品’”。而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化工原料,其实就是被广泛运用于建材领域的菱镁材料。由于该材料在应用中所涉及的核心技术,都受到技术持有人的严格控制,上述公司在将菱镁材料应用于造门及其他领域时,无法掌握其必须涉及的关键技术,所以,在生产门的过程中,会出现投资者反映的诸多问题。 最后,曹所长警告广大投资者,目前,国内有不少打着“高新技术”幌子的骗子公司,这些公司的惯用伎俩就是:捏造或者借用一项新的、但自己并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制造一个能吸引普通的小本投资者注意的,迎合当前舆论导向或政策方向的由头(如变废为宝、节能、环保等);描绘一个看似很容易触摸到的美好未来,小本投资,低风险,高额的利润回报等;打着一个响亮的名号(看看这些公司名称吧);拉一两个所谓的“专家”、“教授”来以示权威;并在各类媒体上大肆做广告宣传或新闻报道,尤其热衷于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全国性的权威媒体上露脸,以便让投资者放心。 投资者稍有不慎,稍稍对所谓的新技术、新趋势、高回报、权威人士和权威媒体中的某一方面有所盲信,就会踏入其精心布下的陷阱。
项目名称:秸秆造门 点评专家:曹双边(河北省保定市新新技术研究所所长) 项目素描 从2006年年中开始,打开电视机,或随手翻开一份报刊,连线网络,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或广告宣传:“新农村建设,清大高创变秸秆为木门”,“纳米时代,科技创新入市场,清大纳美占先机”,“清大纳美仿木门成就敛财良机,引导农民科技致富”,“北京清大海归豪华人造木门市场前景广阔”…… 类似的宣传报道,甚至上了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 无论是清大高创的秸秆门,还是清大纳美采用所谓“纳米技术”的仿木门,清大海归的豪华人造木门,以及其他的诸如中科巨人秸秆木门等等,在宣传报道中,都强调自己拥有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最权威的专家,而且,产品特色及投资分析也如出一辙: 在产品方面,都声称自己的门以秸秆及化工原料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成本低廉、品质高档豪华、表面处理简单、强度高、使用性能优异、绿色环保、质地轻盈…… 在投资与收益方面,都将其定位为小本投资项目,总投入仅需3万元左右,都表示每扇门原料费仅为20多元,加上人工等费用总成本仅35元左右,而市场普通木门档次最低的成本也要100多元。有公司甚至承诺:“如成本超过40元/张,赔偿10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被以上公司争相热炒,被众多媒体广为宣传的项目,到了投资者口中,却另有一番景象。 投资者说 “骗子!绝对是骗子!” 电话中,21岁的冯小飞非常激动。老家在河北保定的冯小飞现居住在北京,由于家里多年经营建材生意,对这一领域的新资讯非常敏感。当他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秸秆造木门”这一项目时,说不出有多兴奋。接下来,查资料、看报道、电话询问、实地考察……甚至迫不及待地从北京赶回老家保定,租了块地皮,用于建厂房。 然而,考察结果让他气愤不已。 1.秸秆门并非秸秆造。秸秆在所有用料中的比例,不到10%,90%以上的成分均为化工原料,这与宣传报道中所说的“以秸秆为主料”不相符。 2.40元根本无法造门。据冯小飞讲,若生产一张白茬门,成本的确只需35~40元,因为生产中所用的化工原料成本非常低,实际上就是用于生产石棉瓦的材料。然而白茬门是无法直接上市的,它必须经过打光、刷漆等工艺,才能作为成品门,在检验合格之后上市销售。然而,这从白茬门到成品门,费用不低。 冯小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上生产模具,刷上好的油漆(想把这样的门油漆好,需要一组不下300元的油漆,一组油漆可刷4个门),加上配套的门框……算出来的结果让记者吓了一跳。如果加上表层处理技术费和人工费,加上表面漆的成本以及厂房等投入,秸秆门的加工成本在180元左右。再谈成本投入问题,厂家宣称3万元左右即可,而实际上要解决工艺上的问题,必须要改进配方或购进设备,这笔账不可小看。冯小飞认为,简单地将白茬门的生产成本与成品门的造价等同,实际上是瞒天过海。 3.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产品易出质量缺陷。若仅仅生产白茬门,3个工人配合,每天可生产20扇左右,但要生产成品门,就异常费事。一扇门仅从上漆到烘干就要6~12个小时,自然晾干起码得8个小时。3个人,一天能出5扇门已经算高效率了。而且在整个试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譬如返卤、翘裂变形、上漆难、贴膜不牢固、养护期后硬度大、难刨、不好安装等。此外,还有比重控制,门的牢固度和重量之间存在矛盾,重了牢固没问题,可太重了成本就高,对门框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生产和修改难度大,工艺复杂;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能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门的质量很难过关。冯小飞认为,这样的门,根本卖不出去。 按照冯小飞的提示,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网友反映产品缺陷及造价过高的留言。不少人对“秸秆门”的市场前景表示担忧,尽管“秸秆门”宣称完全环保,如果消费者了解到生产过程使用了化学产品,对其环保性难免会持怀疑态度。即使能证实其环保性,消费者也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专家点评 对于“秸秆造门”这一项目,河北省保定市新新技术研究所所长曹双边表示,这纯属“炒作”。不管所谓的“纳米技术”也好,还是“豪华木门”也罢,通通不可信。 曹所长说,其实那不到10%的秸秆,根本就可加可不加。秸秆在整个工艺中,无关紧要,所谓能降低成本、优化质量、变废为宝的说法站不住脚。“如果这也叫秸秆门,那么,我们可以把所有加了调味品的菜肴通通称作‘调味品’”。而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化工原料,其实就是被广泛运用于建材领域的菱镁材料。由于该材料在应用中所涉及的核心技术,都受到技术持有人的严格控制,上述公司在将菱镁材料应用于造门及其他领域时,无法掌握其必须涉及的关键技术,所以,在生产门的过程中,会出现投资者反映的诸多问题。 最后,曹所长警告广大投资者,目前,国内有不少打着“高新技术”幌子的骗子公司,这些公司的惯用伎俩就是:捏造或者借用一项新的、但自己并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制造一个能吸引普通的小本投资者注意的,迎合当前舆论导向或政策方向的由头(如变废为宝、节能、环保等);描绘一个看似很容易触摸到的美好未来,小本投资,低风险,高额的利润回报等;打着一个响亮的名号(看看这些公司名称吧);拉一两个所谓的“专家”、“教授”来以示权威;并在各类媒体上大肆做广告宣传或新闻报道,尤其热衷于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全国性的权威媒体上露脸,以便让投资者放心。 投资者稍有不慎,稍稍对所谓的新技术、新趋势、高回报、权威人士和权威媒体中的某一方面有所盲信,就会踏入其精心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