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惠(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于加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指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鉴于思想品德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想品德教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笔者认为,在品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丰富内涵,并引导其正确践行。 1.明国之大德,立报国之志。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明确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把握时代进步的晴雨表,激发其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为了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将中国传统价值观“求大同”、“尚和合”的理念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经典句子,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是古人最高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说是古人的“中国梦”。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古人“天下大同”的追求可谓异曲同工,是中华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进而强调说明,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面,对其他两个层面具有统领作用。之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及其内在关系,让学生明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四者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撑的,这些目标与我国古代“尚和合”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实践证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高大上”一下子实现了“接地气”。 其次,通过多媒体直观再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争史,引导学生明大德、立大志、成大业。这一环节笔者精心选取了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材料,以及一系列救亡图存代表人物的图片。100多年前黑暗中国瓜剖豆析的惨痛现实深深刺痛了学生,亿万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巨大牺牲深深震撼了学生。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负重前行的黑暗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明大德”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他们的无畏与担当,永恒地定格在这些时代接班人的脑海。此刻,立志报国不再需要高昂的口号,而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 2.守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规范,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将这一宏大的社会规范落实、落细、落小,并最终成为每个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指南呢?关于这一点,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成长需要分别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引领。现以“自由”为例说明之。 关于自由的重要性,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追求自由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足见自由之弥足珍贵。教学中,笔者将近年来国人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探寻原因。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沸腾起来,他们见仁见智,各种观点异彩纷呈。这一番激烈的讨论让许多学生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他们一致认为:学习中一味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敢于质疑,无创新思维,而仅仅充当写作业的机器,这样的群体中是长不出“爱因斯坦”的!有了这样的认知,笔者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一个有创造性的青少年应该拥有一颗崇尚自由的心,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明白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要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法律、道德、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果你打破这些约束,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如果你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那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你在公共场合恣意妄为,那就会受到舆论谴责;如果你在学校生活中自由散漫,那
就会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处罚。总之,我们在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规矩、行为守规矩。一句话,做一个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3.严个人私德,铸高尚人格。“修齐治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理想追求上的至高境界。儒家认为,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修身都是人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可谓是每个中国人的“修身”指南。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习得都必然要浸染社会的色彩,会吸纳时代的气息。他们唯亲历才能感知。为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德育通病,笔者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探索。现以“爱国”为例说明之。 作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精神产物,爱国与否一直是中国社会见证个人品格高下的关键凭证。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古至今,爱国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开疆拓土、维护团结、守望家园、传承文化,无不生动诠释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分享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依赖的“三道万里长城”,分别是:青砖筑成的万里长城,血肉之躯铸就的万里长城,方块字累积起来的文化长城。青砖筑成的万里长城,默默守护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血肉之躯铸就的万里长城,危难时刻力挽狂澜,拯救万民;方块字累积起来的万里长城,深切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了这样一番生动直观的对比,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五千年的骄傲,更多的是来自五千年厚重历史的重托。 有了深切的感知,学生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被真实地唤醒。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投放垃圾,爱护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越来越多的学生认真诵读经典,刻苦练习书法,不再哈日哈韩„„细微变化,见证着他们思想的转折,点滴小事,镌刻着他们爱国的无声誓言! 笔者认为,青年人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意愿,践行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不但折射出社会风貌,而且承载着民族未来和历史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势必不能空洞地说教。作为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者。此乃民族幸事、社稷之福。 (责任编辑:刘丹)
王嘉惠(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于加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指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鉴于思想品德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想品德教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笔者认为,在品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丰富内涵,并引导其正确践行。 1.明国之大德,立报国之志。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明确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把握时代进步的晴雨表,激发其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为了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将中国传统价值观“求大同”、“尚和合”的理念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经典句子,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是古人最高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说是古人的“中国梦”。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古人“天下大同”的追求可谓异曲同工,是中华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进而强调说明,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面,对其他两个层面具有统领作用。之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及其内在关系,让学生明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四者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撑的,这些目标与我国古代“尚和合”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实践证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高大上”一下子实现了“接地气”。 其次,通过多媒体直观再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争史,引导学生明大德、立大志、成大业。这一环节笔者精心选取了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材料,以及一系列救亡图存代表人物的图片。100多年前黑暗中国瓜剖豆析的惨痛现实深深刺痛了学生,亿万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巨大牺牲深深震撼了学生。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负重前行的黑暗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明大德”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他们的无畏与担当,永恒地定格在这些时代接班人的脑海。此刻,立志报国不再需要高昂的口号,而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 2.守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规范,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将这一宏大的社会规范落实、落细、落小,并最终成为每个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指南呢?关于这一点,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成长需要分别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引领。现以“自由”为例说明之。 关于自由的重要性,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追求自由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足见自由之弥足珍贵。教学中,笔者将近年来国人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探寻原因。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沸腾起来,他们见仁见智,各种观点异彩纷呈。这一番激烈的讨论让许多学生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他们一致认为:学习中一味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敢于质疑,无创新思维,而仅仅充当写作业的机器,这样的群体中是长不出“爱因斯坦”的!有了这样的认知,笔者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一个有创造性的青少年应该拥有一颗崇尚自由的心,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明白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要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法律、道德、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果你打破这些约束,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如果你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那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你在公共场合恣意妄为,那就会受到舆论谴责;如果你在学校生活中自由散漫,那
就会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处罚。总之,我们在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规矩、行为守规矩。一句话,做一个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3.严个人私德,铸高尚人格。“修齐治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理想追求上的至高境界。儒家认为,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修身都是人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可谓是每个中国人的“修身”指南。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习得都必然要浸染社会的色彩,会吸纳时代的气息。他们唯亲历才能感知。为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德育通病,笔者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探索。现以“爱国”为例说明之。 作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精神产物,爱国与否一直是中国社会见证个人品格高下的关键凭证。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古至今,爱国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开疆拓土、维护团结、守望家园、传承文化,无不生动诠释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分享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依赖的“三道万里长城”,分别是:青砖筑成的万里长城,血肉之躯铸就的万里长城,方块字累积起来的文化长城。青砖筑成的万里长城,默默守护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血肉之躯铸就的万里长城,危难时刻力挽狂澜,拯救万民;方块字累积起来的万里长城,深切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了这样一番生动直观的对比,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五千年的骄傲,更多的是来自五千年厚重历史的重托。 有了深切的感知,学生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被真实地唤醒。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投放垃圾,爱护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越来越多的学生认真诵读经典,刻苦练习书法,不再哈日哈韩„„细微变化,见证着他们思想的转折,点滴小事,镌刻着他们爱国的无声誓言! 笔者认为,青年人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意愿,践行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不但折射出社会风貌,而且承载着民族未来和历史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势必不能空洞地说教。作为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者。此乃民族幸事、社稷之福。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