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规划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任务。所以,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人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点。

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要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懂得地理所具有的特征。教材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述都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认识普遍规律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我国及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

本章内容的教学还要突出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教学农业地域类型时,应强调该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的办法。

地域性素质教育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贯彻的原则,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型活动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

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的水稻田澳大利亚牧场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少牧场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

(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说得很好!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生3: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很好!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规划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建设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任务。所以,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人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点。

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要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懂得地理所具有的特征。教材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述都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认识普遍规律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我国及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

本章内容的教学还要突出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教学农业地域类型时,应强调该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的办法。

地域性素质教育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贯彻的原则,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型活动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发展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

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的水稻田澳大利亚牧场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少牧场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

(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生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生2:泰和县的千烟洲属于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大,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如果在丘陵山区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这里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以及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耕作业。而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发展鱼塘养鱼业是因地制宜的做法。

师:说得很好!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生3:发生这种农业景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作物,农民收益是逐渐增加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花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师:很好!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既有产品种植的自身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价格、农产品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状况等。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生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人教版必修2)


相关文章

  •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 高三复习课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 廖小桃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农业生产活动对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验卷 精品
  • 必修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验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 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 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基础知识
  •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 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3 二战后,人口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 ...查看


  • 高中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 人文地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查看


  •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 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 ...查看


  • 大牧场放牧业
  •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课标分析] 一.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分析大牧场 ...查看


  • 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 "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泰安长城中学 颜斌 "农业地域类型"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从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