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4.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5.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虚词归纳

(一)之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

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

(三)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七、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从而师之。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耻学于师。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不拘于时。

八、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文素材积累运用之一:善假于物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 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借”的遐想

关于借,人们联想到许多。

古人善“借”:醉仙李白借酒浇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隐士陶渊明借景抒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圣杜甫借物言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周公瑾赤壁大捷火烧曹军七十万,“借”的是东风之便;明成祖登上皇位,“借”的是“遗昭之乱”。借物借景借时机,借人借事借自然,枚不胜举。

借并非占有,“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是自己的东西,才会更珍惜能使用的时间,更有危机感,所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毕竟是别人的东西,有“借”必有“还”,还了之后,是依然一无所有,还是充分吸取其中营养呢?

首先,要认识到“借”不是“讨”,不是无可奈何的失败,“借”是暂时的困顿,是灵通的应急之举,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英雄尚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落泊时刻。“借”能使黯淡的天空重视光芒,“借”能使你东山再起甚至更上一层楼;“借”使你不可能变可能,使可能变现实;而不“借”使可能变不可能,不可能变为毫无希望。大丈夫能屈能伸,该出手时就出手,“借”并不可耻。

再者,“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违背民心,失心民者先天下。不要让“借”成为习惯,当你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借”他人之力时,就已然陷入了依赖的泥淖。这会让你懒惰,堕落直到无可挽回。张作霖、吴佩孚等大军阀之所以能割据一方,正是借着日美德等帝国主义的支持。然而他们习惯于“借”力而偏安一隅时,自身的命脉已完全被帝国主义掌控,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当张作霖稍有不从时,立刻被轰得尸骨无存。习惯于“借”会丧失自我,沦落为他人的依附。因此在“借”的同时要注意

保持自身的完整。

最重要的是,不应只停留在“借”上,兼并包容,兼收并蓄,让“借”来的东西在归还之前成为自身的东西,像拷贝一样。不过可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法律使中国走上法治国家,借改革使中国走上富国之路,借申办奥运会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华风彩。这样的话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

放手“借”吧!

课文素材积累二——劝学名言: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翻译: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课文延伸积累:

程门立雪: 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边站立等待。程颐醒来时,门前积雪已经一尺多了。后用此成语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经师人师: 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

门墙桃李: 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解释: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

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忝:自己和别人站在一起使别人蒙羞。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师说》参考答案

一.1受:同“授”,教授。2.不:同“否”。

二.1.名词作动词,低于2.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3.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形容词意动,以„„为耻。5.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 1.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之)1.代靛青。2.代“冰”。 3.指代知识、道理等。4.指代童子。5.代词,这。6.代词,这。7.代词,他,指代李蟠。8..的。9.的。10.的。11.定语后置的标志。12.宾语前置的标志。1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音节助词。

(二)1.从,比。2.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比。4.向。5.对于。6.从。7.被,向。

(三)1.对。 2.在,比。3.表反问,译为“吗”、“呢”。 4表揣测,译为“吧”、“呢”。 5.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四)1.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代词,他的。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五.(一)1.老师。2.从师求学。3.以„„为师。4.学习。5.军队。6. 以„„为师。7.掌握专门知识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8.榜样。(二)1.传授 2.流传 3.解释经文的著作 4.驿站,驿舍

(三)1.用来„„的 2.„„的原因

六、1.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名词作动词,低于 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1.判断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状语后置句

8.定语后置句 9.宾语前置句 10.被动句

八、1.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

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4.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5.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虚词归纳

(一)之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

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

(三)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七、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从而师之。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耻学于师。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不拘于时。

八、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文素材积累运用之一:善假于物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 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借”的遐想

关于借,人们联想到许多。

古人善“借”:醉仙李白借酒浇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隐士陶渊明借景抒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圣杜甫借物言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周公瑾赤壁大捷火烧曹军七十万,“借”的是东风之便;明成祖登上皇位,“借”的是“遗昭之乱”。借物借景借时机,借人借事借自然,枚不胜举。

借并非占有,“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是自己的东西,才会更珍惜能使用的时间,更有危机感,所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毕竟是别人的东西,有“借”必有“还”,还了之后,是依然一无所有,还是充分吸取其中营养呢?

首先,要认识到“借”不是“讨”,不是无可奈何的失败,“借”是暂时的困顿,是灵通的应急之举,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英雄尚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落泊时刻。“借”能使黯淡的天空重视光芒,“借”能使你东山再起甚至更上一层楼;“借”使你不可能变可能,使可能变现实;而不“借”使可能变不可能,不可能变为毫无希望。大丈夫能屈能伸,该出手时就出手,“借”并不可耻。

再者,“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违背民心,失心民者先天下。不要让“借”成为习惯,当你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借”他人之力时,就已然陷入了依赖的泥淖。这会让你懒惰,堕落直到无可挽回。张作霖、吴佩孚等大军阀之所以能割据一方,正是借着日美德等帝国主义的支持。然而他们习惯于“借”力而偏安一隅时,自身的命脉已完全被帝国主义掌控,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当张作霖稍有不从时,立刻被轰得尸骨无存。习惯于“借”会丧失自我,沦落为他人的依附。因此在“借”的同时要注意

保持自身的完整。

最重要的是,不应只停留在“借”上,兼并包容,兼收并蓄,让“借”来的东西在归还之前成为自身的东西,像拷贝一样。不过可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法律使中国走上法治国家,借改革使中国走上富国之路,借申办奥运会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华风彩。这样的话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

放手“借”吧!

课文素材积累二——劝学名言: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翻译: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课文延伸积累:

程门立雪: 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边站立等待。程颐醒来时,门前积雪已经一尺多了。后用此成语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经师人师: 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

门墙桃李: 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解释: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

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忝:自己和别人站在一起使别人蒙羞。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师说》参考答案

一.1受:同“授”,教授。2.不:同“否”。

二.1.名词作动词,低于2.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3.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形容词意动,以„„为耻。5.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 1.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之)1.代靛青。2.代“冰”。 3.指代知识、道理等。4.指代童子。5.代词,这。6.代词,这。7.代词,他,指代李蟠。8..的。9.的。10.的。11.定语后置的标志。12.宾语前置的标志。1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音节助词。

(二)1.从,比。2.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比。4.向。5.对于。6.从。7.被,向。

(三)1.对。 2.在,比。3.表反问,译为“吗”、“呢”。 4表揣测,译为“吧”、“呢”。 5.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四)1.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代词,他的。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五.(一)1.老师。2.从师求学。3.以„„为师。4.学习。5.军队。6. 以„„为师。7.掌握专门知识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8.榜样。(二)1.传授 2.流传 3.解释经文的著作 4.驿站,驿舍

(三)1.用来„„的 2.„„的原因

六、1.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名词作动词,低于 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1.判断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状语后置句

8.定语后置句 9.宾语前置句 10.被动句

八、1.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

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

  •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
  • 主持人:大家好!老师们,今天我们初中语文古诗文研修专题组请来了四位语文教学专家,他们将就上单元的课例为我们进行现场的分析并对我们初中古诗文教学作具体指导.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老师们争论的话题,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矛盾.那 ...查看


  •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振华中学语文组 高新区文教局组织的这次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了各校教研组的教研成果.从这三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梳理(样卷)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梳理(样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梳理(样卷)太子头上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梳理(样卷) 必修1 一.<沁园春·长沙> (一)多义词 C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多) L2. 携来百侣曾游 ...查看


  • 文言文教学总结
  • 文言文教学 ?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 ???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 ...查看


  • 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 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梳理 <五人墓碑记> [一词多义] 盛: 呜呼,亦盛也哉!(盛大)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请其矢,盛之锦囊(装chng) 发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梳理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梳理 词性 朝 私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修 方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 ...查看


  •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查看


  •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
  •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或棹孤舟(划)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2.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