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2000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33次来到这里,驻村300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2000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她,1945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邢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1998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劳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1年,期间曾多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导工作。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村庄聘他,他都拒绝了。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以及对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2000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于是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四菜一汤。没想到,她老人却一脸严肃,“我第一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一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吕廷祥考虑到老人日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
一个菜,留到下顿吃。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硬朗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满腔心血倾洒在了东留善固。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搞规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一块儿跑项目„„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打动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一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一片心意。”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一次次拒绝了。“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2000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1995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8点讲到夜里12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8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200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300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2000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33次来到这里,驻村300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2000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她,1945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邢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1998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劳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1年,期间曾多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导工作。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村庄聘他,他都拒绝了。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以及对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2000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于是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四菜一汤。没想到,她老人却一脸严肃,“我第一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一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吕廷祥考虑到老人日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
一个菜,留到下顿吃。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硬朗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满腔心血倾洒在了东留善固。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搞规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一块儿跑项目„„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打动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一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一片心意。”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一次次拒绝了。“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2000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1995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8点讲到夜里12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8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200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300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