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走进小说,感受世情百态,深度思考社会历史现象。
【重点】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1763),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吏,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颙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他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二、了解作品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为乾隆进士高鹗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
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见教材十三页)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臵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阜.盛( ) 敕.造( ) 嬷.嬷( ) 丫鬟.( ) 斟.上( ) 怯.弱( ) 小幺.( ) 癞.头( ) 疯癫.( ) 放诞.( ) 绾.着( ) 杜撰.( ) 璎珞..( ) 盘螭.( ) 绉.裙( ) 裉.袄( ) 嫡.亲( ) 翠幄.( ) 轩.峻( ) 厢庑.( ) 錾.金( ) 黼黻..( ) 美人觚.( ) 孽.根( ) 溺.爱( ) 咳嗽..( ) 盥.手( ) 懵.懂( ) 瞋.视( ) 诽谤..( ) 辜.负( ) 韶.光( ) 纨绔..( ) 罥.烟眉( ) 两靥.( ) 颦.
颦( ) 2、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 ②可怜辜负好韶光( )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 ④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
⑤行为偏僻性乖张( ) ⑥纵然生得好皮囊( ) ⑦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到也便宜( ) ⑧莫效此儿形状( ) ⑨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
- 1 -
⑩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
⑾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 ) 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3、成语释义:
不经之谈: 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 顾盼神飞: 试分析作者描写王熙凤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作者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二)小说从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登场。
(1)王熙凤未登场,却先传来笑声和放诞无礼的寒暄声:
统戏曲表演时,人物先在台后唱上几句再出来亮相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
寻愁觅恨: 甜言蜜语: 4、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 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
开端:黛玉来到荣国府→发展:黛玉见到( )→高潮:黛玉见到( )→结局:安排黛玉住处及丫鬟
探究案
”读罢课文有哪些不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并归纳出来。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作者写这些情况想表明什么?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这些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又看到什么(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哪两类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反映贾府生活有何作用?
(2)这些人都是
(3)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 2、肖像。
小说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是是从两个角度写的,一个是服饰,一个是容貌。
(1)写服饰表现的性格: (2)写容貌表现的性格: 3、言行。
(1)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 (2)
① 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 ② 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
③ 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 ④ 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 ⑤ 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 ⑥ 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 ⑦ 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 ⑧ 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
(3)王熙凤在见黛玉的过程中,神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4)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5)从以上分析,可概括出王熙凤形象:
答:
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
- 2 -
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性格 罥烟眉:性格 含情目:性格 两靥愁、一身病:性格 闲静如姣花照水:性格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性格
3. 语言、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二)人物形象小结:
(三)总结: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哪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心较比干多一窍:性格 病如西子胜三分:性格 (2)众人眼中的黛玉: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3)熙凤眼中的黛玉:
2.黛玉的心理描写(句子): 性格:
3.语言描写(句子): 性格:
4.行动描写(句子): 性格: (二)人物形象小结:
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
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1)王夫人:
(2)黛玉:
二人心中宝玉的性格特点: (3)两首《西江月》暗示的性格: 2.外貌描写:
修辞手法:
性格特点:
训练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桌帏.(wéi ) 敕.(chì)造 人烟阜.(fù )盛 钗.(chāi )钏.(chuàn ) B、盥.(guàn)沐 忖度..(cǔn duó) 敛声屏.(píng)气 丫鬟.( huán) C、厢庑.(wú ) 甬.(yǒng)路 放诞.(dàn) 懵.(méng )懂 D、鬓.(bīn )发 錾.(zàn )银 涎.(xián)皮赖脸 杜撰.
(zhuà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经之谈 凋梁画栋 荒诞不经 纨绔膏粱 B、宸翰之宝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面如傅粉
C、怯弱不胜 珍惜韶光 顾盼神飞 体格风骚
D、谬种流传 以手拭泪 貌合神离 挽着发髻 3、根据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判断人物。
(1)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
(2)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
先闻。( )
(4)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少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林黛玉稍显丰腴,和书中弱不禁风的描写有些差
距,另外,林黛玉的扮演者也缺少一种顾盼神飞....
的灵气。 B、曹雪芹写贾府的众人在贾母面前的敛声屏气....
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 C、胡适特别强调属于神怪不经之谈....
的《西游记》的妙处在于“荒唐而有情思,诙谐而有庄意”。 D、有评论家认为,超人气天王在上海的演唱会引起十室九空....
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炒作的结果,不要过度期待其对地方文艺的积极作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0年7月28日,三峡水库迎来今年第二轮大洪水,入库流量最高时达到5.6万立方米每秒,创下今年迄今第二大入库流量。
- 3 -
B、2010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比赛在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结束,中国选手周洋勇夺金牌,是中国队本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
C、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孙正平即将年满60正式退休,他在体育解说之路上书写了三十载的传奇。
D、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应研究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动向,以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 ,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A、半开的数不清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B、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C、饱涨的花骨朵和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 D、数不清的半开的饱涨的白花和花骨朵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答: (2)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齐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吃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吃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
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该拿我们来醒脾(——开心)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 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 又鼓起兴来。
8.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9.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之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动机各是什么呢?
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10.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意义是什么?
①句:“他”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我”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②句:“你”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11.“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此” 。林黛玉奚落的是: 12.体会本节选部分(后三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叙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 13.在宝玉喝(冷)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性格来?
答: - 4 -
- 5 -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走进小说,感受世情百态,深度思考社会历史现象。
【重点】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1763),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吏,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颙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他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二、了解作品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为乾隆进士高鹗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
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见教材十三页)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臵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阜.盛( ) 敕.造( ) 嬷.嬷( ) 丫鬟.( ) 斟.上( ) 怯.弱( ) 小幺.( ) 癞.头( ) 疯癫.( ) 放诞.( ) 绾.着( ) 杜撰.( ) 璎珞..( ) 盘螭.( ) 绉.裙( ) 裉.袄( ) 嫡.亲( ) 翠幄.( ) 轩.峻( ) 厢庑.( ) 錾.金( ) 黼黻..( ) 美人觚.( ) 孽.根( ) 溺.爱( ) 咳嗽..( ) 盥.手( ) 懵.懂( ) 瞋.视( ) 诽谤..( ) 辜.负( ) 韶.光( ) 纨绔..( ) 罥.烟眉( ) 两靥.( ) 颦.
颦( ) 2、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 ②可怜辜负好韶光( )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 ④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
⑤行为偏僻性乖张( ) ⑥纵然生得好皮囊( ) ⑦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到也便宜( ) ⑧莫效此儿形状( ) ⑨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
- 1 -
⑩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
⑾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 ) 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3、成语释义:
不经之谈: 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 顾盼神飞: 试分析作者描写王熙凤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作者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二)小说从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登场。
(1)王熙凤未登场,却先传来笑声和放诞无礼的寒暄声:
统戏曲表演时,人物先在台后唱上几句再出来亮相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
寻愁觅恨: 甜言蜜语: 4、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 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
开端:黛玉来到荣国府→发展:黛玉见到( )→高潮:黛玉见到( )→结局:安排黛玉住处及丫鬟
探究案
”读罢课文有哪些不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并归纳出来。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作者写这些情况想表明什么?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这些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又看到什么(将相关内容在书上注明符号)?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哪两类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反映贾府生活有何作用?
(2)这些人都是
(3)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 2、肖像。
小说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是是从两个角度写的,一个是服饰,一个是容貌。
(1)写服饰表现的性格: (2)写容貌表现的性格: 3、言行。
(1)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 (2)
① 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 ② 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
③ 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 ④ 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 ⑤ 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 ⑥ 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 ⑦ 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 ⑧ 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
(3)王熙凤在见黛玉的过程中,神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4)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5)从以上分析,可概括出王熙凤形象:
答:
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
- 2 -
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性格 罥烟眉:性格 含情目:性格 两靥愁、一身病:性格 闲静如姣花照水:性格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性格
3. 语言、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二)人物形象小结:
(三)总结: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哪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心较比干多一窍:性格 病如西子胜三分:性格 (2)众人眼中的黛玉: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3)熙凤眼中的黛玉:
2.黛玉的心理描写(句子): 性格:
3.语言描写(句子): 性格:
4.行动描写(句子): 性格: (二)人物形象小结:
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表现了人物什
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1)王夫人:
(2)黛玉:
二人心中宝玉的性格特点: (3)两首《西江月》暗示的性格: 2.外貌描写:
修辞手法:
性格特点:
训练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桌帏.(wéi ) 敕.(chì)造 人烟阜.(fù )盛 钗.(chāi )钏.(chuàn ) B、盥.(guàn)沐 忖度..(cǔn duó) 敛声屏.(píng)气 丫鬟.( huán) C、厢庑.(wú ) 甬.(yǒng)路 放诞.(dàn) 懵.(méng )懂 D、鬓.(bīn )发 錾.(zàn )银 涎.(xián)皮赖脸 杜撰.
(zhuà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经之谈 凋梁画栋 荒诞不经 纨绔膏粱 B、宸翰之宝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面如傅粉
C、怯弱不胜 珍惜韶光 顾盼神飞 体格风骚
D、谬种流传 以手拭泪 貌合神离 挽着发髻 3、根据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判断人物。
(1)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
(2)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
先闻。( )
(4)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少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林黛玉稍显丰腴,和书中弱不禁风的描写有些差
距,另外,林黛玉的扮演者也缺少一种顾盼神飞....
的灵气。 B、曹雪芹写贾府的众人在贾母面前的敛声屏气....
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 C、胡适特别强调属于神怪不经之谈....
的《西游记》的妙处在于“荒唐而有情思,诙谐而有庄意”。 D、有评论家认为,超人气天王在上海的演唱会引起十室九空....
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炒作的结果,不要过度期待其对地方文艺的积极作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0年7月28日,三峡水库迎来今年第二轮大洪水,入库流量最高时达到5.6万立方米每秒,创下今年迄今第二大入库流量。
- 3 -
B、2010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比赛在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结束,中国选手周洋勇夺金牌,是中国队本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
C、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孙正平即将年满60正式退休,他在体育解说之路上书写了三十载的传奇。
D、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应研究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动向,以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 ,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A、半开的数不清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B、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C、饱涨的花骨朵和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 D、数不清的半开的饱涨的白花和花骨朵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答: (2)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齐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吃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吃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
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该拿我们来醒脾(——开心)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 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 又鼓起兴来。
8.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9.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之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动机各是什么呢?
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10.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意义是什么?
①句:“他”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我”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②句:“你”表面是指 ,实际是指
11.“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此” 。林黛玉奚落的是: 12.体会本节选部分(后三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叙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 13.在宝玉喝(冷)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性格来?
答: - 4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