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
20、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20、先总后分
2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2、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忘情山水、淡泊名利)
1. 下面的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 简单赏析以下句子的写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1分)。
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2课
中 心: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写出了五柳先生的生活,安贫乐道。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在当时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23课
《马说》
三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愚妄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坚持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上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的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待的?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4课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余立侍左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qi án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 ìn )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囊萤映雪)。(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 好学" 的两个成语:①_____②____ ⒓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4、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⒕(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5、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⒖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13.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4、第一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14. (1)得书难:(2)拜师难
21课
20、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20、先总后分
2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2、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忘情山水、淡泊名利)
1. 下面的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 简单赏析以下句子的写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1分)。
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2课
中 心: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写出了五柳先生的生活,安贫乐道。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在当时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23课
《马说》
三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愚妄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坚持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上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的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待的?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4课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余立侍左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qi án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 ìn )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囊萤映雪)。(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 好学" 的两个成语:①_____②____ ⒓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4、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⒕(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5、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⒖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13.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4、第一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14. (1)得书难:(2)拜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