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王羲之与王献之]

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二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第七课《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2、理解勤学苦练是成才必经之路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体会勤学苦练之中要经常开展自己的思考,有所领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课题上看,这节课是浙江名人中有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成长故事。但是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和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而且还要体会到勤学苦练,立志成才的道理。并且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和“二王”一样勤学苦练,更要从中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领悟的重要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新课堂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见解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即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所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是:创设情境和恰当的启发学生。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两条线索展开:首先以少年王献之练习书法的故事为切入口,从他刚开始的聪明但疏于练习导致技艺不精到后来勤学苦练有所成就的过程中感受勤学苦练出成绩的道理;第二条线索,从创设王羲之练“之”字入手,探究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不仅要勤,还要有所“领悟”,从而达到此次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和《洛神赋(十三行)》。 师:欣赏完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说说看这两幅作品与我们现代人的书写有哪些不同?

生一:不一样,这两幅作品是用毛笔写的,是古代人写的。

生二:而且他们所用的纸也不一样,好像颜色要比我们的纸黄一些。

生三:我学习书法,这个是书法作品,用的是宣纸。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真不错,这两幅作品是现在这样的书法作品已经很少见了,而这两幅作品又因为是我们浙江历史上两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因此它们更加珍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两位书法家小时候练习书法的故事,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

课件出示《十八缸水的“秘诀”》图片故事。

师:王献之和王羲之一样从小对书法有一种热爱,再王献之小时候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虽然他学得很快,但是开始时他写得并不好,并且有了自满的情绪,没有好好练字。“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他和父亲之间的差距还很远,于是王献之看到王羲之在练毛笔字,就上前问王羲之:“爸爸写字有什么秘诀吗?”他爸爸回答道:“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

师:写字的水里还有秘诀?看来我们要好好找找看,王羲之所说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我们也要把这个秘诀学到手。(学生阅读故事)

生一:十八缸水的秘诀就是王献之的父亲要他把水都写完了,就会把字练好了。 师:对啊,王羲之就是要王献之把水用完,那么王献之在写完这十八缸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生二:王献之体会到只有不断的苦练,勤奋练字才能把字写好的道理。

师:你的回答非常到位,看来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秘诀”究竟是什么,其他同学,你们知道了吗,一起大声说出来。

生(齐):勤学苦练。

课件展示墨池的图片。

师:水池中的水为什么是黑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书本第14页,阅读图中这个故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生:池中的水会变黑是因为王羲之在练完字之后,到池中洗毛笔,日积月累,水被染黑了。

师:同学概括的很好,墨池这里流传着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相传王羲之小时候和王献之不同,是个只会练字的呆瓜。在他很小的时候每天来到一个水池旁边练习书法,当他写完字之后,都要在这个水池中把笔洗干净。久而久之,池中的水被染成了黑色。后人很崇拜他,为了让人们记住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在水池的旁边立了块石碑称之为“墨池”。

师:从墨池的典故我们了解到少年王羲之非常勤劳,但是仅仅是每天练习,就一定能写出这么优美的书法作品吗?

生(齐答):不一定。

师:显然不是的,那么王羲之是通过什么方法才在书法艺术上达到如此之高的造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片子,然后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把王羲之成功的秘诀给找出来。

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王羲之为了写哪个字而勤学苦练?

生齐答:“之”字。

师:对,就是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之”字。王羲之刚开始写的“之”没有生气,按照他师父的说法,这是一个死字,他为了能写出生动的“之”字,他是怎么做的?

生一:为了能写好这个字,王羲之日夜苦练,甚至在走路的时候都在练。

生二:王羲之每天都在练,非常勤劳。甚至把墨汁当成了酱汁,拿馒头去沾着吃,吃得满嘴是墨。

师:同学们看的都很仔细,王羲之勤学苦练是把字练好的重要原因。可是要把“之”字写活了,还在于一个真谛——悟。

师:王羲之最开始写的字很难看,后来他拿着他老师的字不断苦练,进步很大。但是他的师父说他写的字是在模仿别人,是个死字,没有生命力。而王羲之又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难关的呢?

生:他有一天在池边看到一群鹅,形状很像“之”字,但是那些鹅每只的动作都不一样,王羲之就是这样想通了,不是每个字都是一样的。

师:对,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和王羲之一样,有所领悟。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字都是不一样的,要在勤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思考,不断的悟,才能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字。

师:都说字如其人,王羲之自从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接下来他写的字可是个个都神采飞扬,富有生命力。

展示兰亭集序中的“之”字,让学生体会每个“之”字都别开生面,无一雷同。 师:看完了王羲之的故事,那同学们知道王羲之成为书法家的原因了吗?说说看,从中你都学到了那些道理。

生: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刻苦练习,坚持不懈的结果。

生:他不但勤劳,而且他边写边想如何把字写好,让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师:没有错,王羲之正是通过不断的练和不断的悟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艺术家。

师:勤学苦练的道理是否只适用于书法家们呢?

生一:不是的,任何人都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生二:不是的,我们平时也要勤劳学习,努力一点,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生三:有很多的科学家们也都是不断的学习才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物品。 „„

结语:勤学苦练的道理显然不仅仅只适用于书法家们,任何一个人,不论他做什么,想要获得成功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见,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能基本理解今天上课的内容了,希望课后同学们也能像今天所学的主人公王羲之和王献之一样,做到勤学苦练,有所领悟。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人、自然、社会》中浙江

名人板块的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时候练习书法的

故事以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在课文的编排上,是先讲王羲之的故

事,再讲王献之的故事,但是我在教材的处理上,考虑到王羲之的故

事除了和王献之一样,讲究一个“勤”字,还要学生领会“悟”,因

此,在教材的顺序上,我特意把王献之的故事提前,让后面王羲之的

故事在“勤”的基础上有所递进,达到“悟”的高度。做到在教材的

处理上遵循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同时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

体资源,使教材变得更丰满,更有立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

思维,不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渗透对学

生情感的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本课以二王习字为线索,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将教学过程推向高潮。在课的导入上,首先出示的两位主人公的书法

代表作,引导学生字体与现代常用字体不同这样的角度入手,知道这

些作品的珍贵之处,再引入课题。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于

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让他们欣赏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一

定的难度,学生对美的欣赏还比较陌生和被动,但是学生却能很容易

辨认古代书法和现代书写字体的不同,并且这些书法作品现在很少

见,从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探索作者故事的悬念,然后水到

渠成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和探究“二王”之所以成为书

法家的原因,然后归纳出勤学苦练,有所领悟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课堂小结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把勤学苦练的道理扩大到书法

家外的其他领域,使课堂的情感目标得到提升,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最后的结束语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对美、对成功

的追求。

(三)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本堂课配以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并配以

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先去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扮演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自主参加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享受愉快的学习时光。

(四)在学生主体参与上:教师通过创设多个教学情境,使学生全程参与到

学习活动过程中,做到学有所得。在教学设计中,开课先让学生欣赏,继而发现古代书法和现代书写的不同,然后从王献之学字的过程中找到写好字的秘诀——勤,在勤的基础上,为了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具体详细地学习了王羲之的故事,通过一段视频作为材料,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纯粹的勤还不够,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深挖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和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五)在教学目标达成上: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达成,更

要注重价值观的统一。本课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更注重的是学生从主人公身上学到的道理并运用于自身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思想情感高度达到统一。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教师创设的情景都全程参与,主动性好,乐于在同学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究,发现真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名人的成才故事,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加强课外学习的兴趣。

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二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第七课《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2、理解勤学苦练是成才必经之路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体会勤学苦练之中要经常开展自己的思考,有所领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课题上看,这节课是浙江名人中有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成长故事。但是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和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而且还要体会到勤学苦练,立志成才的道理。并且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和“二王”一样勤学苦练,更要从中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领悟的重要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新课堂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见解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即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所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是:创设情境和恰当的启发学生。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两条线索展开:首先以少年王献之练习书法的故事为切入口,从他刚开始的聪明但疏于练习导致技艺不精到后来勤学苦练有所成就的过程中感受勤学苦练出成绩的道理;第二条线索,从创设王羲之练“之”字入手,探究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不仅要勤,还要有所“领悟”,从而达到此次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和《洛神赋(十三行)》。 师:欣赏完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说说看这两幅作品与我们现代人的书写有哪些不同?

生一:不一样,这两幅作品是用毛笔写的,是古代人写的。

生二:而且他们所用的纸也不一样,好像颜色要比我们的纸黄一些。

生三:我学习书法,这个是书法作品,用的是宣纸。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真不错,这两幅作品是现在这样的书法作品已经很少见了,而这两幅作品又因为是我们浙江历史上两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因此它们更加珍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两位书法家小时候练习书法的故事,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

课件出示《十八缸水的“秘诀”》图片故事。

师:王献之和王羲之一样从小对书法有一种热爱,再王献之小时候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虽然他学得很快,但是开始时他写得并不好,并且有了自满的情绪,没有好好练字。“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他和父亲之间的差距还很远,于是王献之看到王羲之在练毛笔字,就上前问王羲之:“爸爸写字有什么秘诀吗?”他爸爸回答道:“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

师:写字的水里还有秘诀?看来我们要好好找找看,王羲之所说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我们也要把这个秘诀学到手。(学生阅读故事)

生一:十八缸水的秘诀就是王献之的父亲要他把水都写完了,就会把字练好了。 师:对啊,王羲之就是要王献之把水用完,那么王献之在写完这十八缸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生二:王献之体会到只有不断的苦练,勤奋练字才能把字写好的道理。

师:你的回答非常到位,看来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秘诀”究竟是什么,其他同学,你们知道了吗,一起大声说出来。

生(齐):勤学苦练。

课件展示墨池的图片。

师:水池中的水为什么是黑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书本第14页,阅读图中这个故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生:池中的水会变黑是因为王羲之在练完字之后,到池中洗毛笔,日积月累,水被染黑了。

师:同学概括的很好,墨池这里流传着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相传王羲之小时候和王献之不同,是个只会练字的呆瓜。在他很小的时候每天来到一个水池旁边练习书法,当他写完字之后,都要在这个水池中把笔洗干净。久而久之,池中的水被染成了黑色。后人很崇拜他,为了让人们记住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在水池的旁边立了块石碑称之为“墨池”。

师:从墨池的典故我们了解到少年王羲之非常勤劳,但是仅仅是每天练习,就一定能写出这么优美的书法作品吗?

生(齐答):不一定。

师:显然不是的,那么王羲之是通过什么方法才在书法艺术上达到如此之高的造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片子,然后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把王羲之成功的秘诀给找出来。

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王羲之为了写哪个字而勤学苦练?

生齐答:“之”字。

师:对,就是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之”字。王羲之刚开始写的“之”没有生气,按照他师父的说法,这是一个死字,他为了能写出生动的“之”字,他是怎么做的?

生一:为了能写好这个字,王羲之日夜苦练,甚至在走路的时候都在练。

生二:王羲之每天都在练,非常勤劳。甚至把墨汁当成了酱汁,拿馒头去沾着吃,吃得满嘴是墨。

师:同学们看的都很仔细,王羲之勤学苦练是把字练好的重要原因。可是要把“之”字写活了,还在于一个真谛——悟。

师:王羲之最开始写的字很难看,后来他拿着他老师的字不断苦练,进步很大。但是他的师父说他写的字是在模仿别人,是个死字,没有生命力。而王羲之又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难关的呢?

生:他有一天在池边看到一群鹅,形状很像“之”字,但是那些鹅每只的动作都不一样,王羲之就是这样想通了,不是每个字都是一样的。

师:对,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和王羲之一样,有所领悟。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写出来的字都是不一样的,要在勤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思考,不断的悟,才能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字。

师:都说字如其人,王羲之自从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接下来他写的字可是个个都神采飞扬,富有生命力。

展示兰亭集序中的“之”字,让学生体会每个“之”字都别开生面,无一雷同。 师:看完了王羲之的故事,那同学们知道王羲之成为书法家的原因了吗?说说看,从中你都学到了那些道理。

生: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刻苦练习,坚持不懈的结果。

生:他不但勤劳,而且他边写边想如何把字写好,让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师:没有错,王羲之正是通过不断的练和不断的悟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艺术家。

师:勤学苦练的道理是否只适用于书法家们呢?

生一:不是的,任何人都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生二:不是的,我们平时也要勤劳学习,努力一点,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生三:有很多的科学家们也都是不断的学习才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物品。 „„

结语:勤学苦练的道理显然不仅仅只适用于书法家们,任何一个人,不论他做什么,想要获得成功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见,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能基本理解今天上课的内容了,希望课后同学们也能像今天所学的主人公王羲之和王献之一样,做到勤学苦练,有所领悟。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人、自然、社会》中浙江

名人板块的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时候练习书法的

故事以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在课文的编排上,是先讲王羲之的故

事,再讲王献之的故事,但是我在教材的处理上,考虑到王羲之的故

事除了和王献之一样,讲究一个“勤”字,还要学生领会“悟”,因

此,在教材的顺序上,我特意把王献之的故事提前,让后面王羲之的

故事在“勤”的基础上有所递进,达到“悟”的高度。做到在教材的

处理上遵循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同时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

体资源,使教材变得更丰满,更有立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

思维,不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渗透对学

生情感的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本课以二王习字为线索,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将教学过程推向高潮。在课的导入上,首先出示的两位主人公的书法

代表作,引导学生字体与现代常用字体不同这样的角度入手,知道这

些作品的珍贵之处,再引入课题。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于

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让他们欣赏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一

定的难度,学生对美的欣赏还比较陌生和被动,但是学生却能很容易

辨认古代书法和现代书写字体的不同,并且这些书法作品现在很少

见,从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探索作者故事的悬念,然后水到

渠成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和探究“二王”之所以成为书

法家的原因,然后归纳出勤学苦练,有所领悟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课堂小结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把勤学苦练的道理扩大到书法

家外的其他领域,使课堂的情感目标得到提升,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最后的结束语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对美、对成功

的追求。

(三)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本堂课配以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并配以

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先去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扮演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自主参加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享受愉快的学习时光。

(四)在学生主体参与上:教师通过创设多个教学情境,使学生全程参与到

学习活动过程中,做到学有所得。在教学设计中,开课先让学生欣赏,继而发现古代书法和现代书写的不同,然后从王献之学字的过程中找到写好字的秘诀——勤,在勤的基础上,为了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具体详细地学习了王羲之的故事,通过一段视频作为材料,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纯粹的勤还不够,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深挖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和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五)在教学目标达成上: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达成,更

要注重价值观的统一。本课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更注重的是学生从主人公身上学到的道理并运用于自身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思想情感高度达到统一。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教师创设的情景都全程参与,主动性好,乐于在同学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究,发现真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名人的成才故事,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加强课外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章

  • 差异教育案例
  • 差异教学案例分析 后进生转化的案例分析 (一)何为后进生 后进生又名差生,即学习差.思想差.表现差的学生."差"这个词的出现,是由于评价体制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决定的,其实单单从学习.课堂表现等方面来给一个学生下定论是不合理 ...查看


  •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万玮校长开学发言稿
  • 全球化使得中国迅速融入世界,学生海外求学有了更多途径:中产化使得更多的家庭有经济基础为孩子在全球范围选择更好的教育:信息化则使得家长的择校更加理性,这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化学反应,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巨大挑战.未来的学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查看


  • 启蒙家长,重在教育理念
  • 作者:邓跃茂 人民教育 2016年02期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点 墨子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家庭是人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则是每个人的启蒙之师,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人 ...查看


  • 解深重悲哀为哪般_王羲之_兰亭集序_中的感叹探
  • $海浪 多元解读 深重悲哀为哪般1 000王羲之 !冯厚生 在 大矣()岂不痛哉*+读来令人感怀不已(此句作为文章的关键句$对它的解读事关对整篇文章内蕴及理脉的感知与把握$甚为重要( 士族后裔与济世志向王羲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西 ...查看


  • 生命的诗性境界
  • 摘 要:海南经济特区海口市第二中学范平丽老师在执教<兰亭集序>时,成功地利用文本进行了生命审美教育渗透,别开生面.其教学新颖的思维出发点以及比较阅读的精心安排,对学生生命审美教育极其到位.本文意在评析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成功,并虚心 ...查看


  • 墨池记教案
  • <墨池记>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主备人:张丽娜 二次备课人:________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章主旨. 3.学习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从&qu ...查看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扫描版)新人教版 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上期期末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诗外旨趣,只是"有时",也即偶然得到,不是常态) 2.C(古典诗歌 ...查看


  •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字数:3322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9 年 3 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 已熟读课文. ...查看


  •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