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热播,不管是因其偶像的主演,还是因其现实关怀的解读,它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视剧。这部片子的主要矛盾除了靖王与誉王的斗争,便是梅长苏七万赤焰与大梁皇帝的矛盾。如果说前者是传统的善恶斗争,那么,后者便无疑具有“复调”色彩: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和逻辑,而彼此难以说服和通约。
梅长苏的洗冤平反之路,不仅是为七万赤焰冤魂讨还一个公道,这一行为本身也意味着试图突破政治的有限性。政治是属人的政治,因而必然是有限的事务,而梅长苏却试图为“鬼”正名,而“鬼”属于一个无限的空间。政治是现实的实践的技艺,它只关注此际的安危兴亡,以及未来的江山永固。对于政治而言,历史只不过提供了必要的礼法。礼法需要在时间的沉积中膨胀其威权,历史不过是礼法发酵的器皿。对于政治而言,历史并不关注真相,也不需要对历史中的善恶是非负责,历史只需在对事实的笔削中形塑当下的根基。赤焰逆案的定谳,对于大梁王朝而言已是礼法的一部分。而这一定谳持续了十二年。十二年春秋对于局外人足以形成一种铁板钉钉的共识,这一共识一旦崩解,共同体便要面临认同危机。不仅大梁皇帝的威权要受到质疑,某些以翻案为名的政治行动也获得了空间。正是因为现实政治可能被历史反制,所以,政治便需要使用自己的威权对历史进行再阐释。
而梅长苏试图以历史的逻辑对抗政治的逻辑。历史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它内在地包含了善恶是非的价值判断,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既记录了荣耀、崇高和圣洁,也呈现了邪恶、卑污和无耻。历史是意义的生成场域。意义需要在时间性的历史中生成。历史的时间性使得各种事件获得了永恒意义,发生的事情成为了对未来的“一种有意义的准备”(洛维特语)。因此,对历史的书写也就是一场稽古同天的立法行动,“对过去的解释便成为了回溯的预言”(洛维特)。历史承载的善恶是非可以超越现实政治的有限性。历史本身具备超历史的特质,可以为现实政治提供了某种超验性的归导。现实政治只关注此际当下,但梅长苏却试图沟通幽明两界,让地狱的冤魂重新进入人间,试图让有限的政治对无限的历史负责。“事死如事生”不是因为死者能够提供礼法的宗庙,而是因为死者的灵魂足以永垂不朽沾溉万世。对历史负责意味着以历史本身蕴含的价值涵摄现实政治,对抗现实政治的局促和卑污。历史并非超善恶的停尸场,然而吊诡的是,历史本身的善恶却常常需要政治来彰显,有时候甚至需要国家权力来赋予。虽然历史的价值法则与政治的价值法则存在紧张,但前者却需要后者的承认和外化。有限的政治固然需要无限的价值来节制,而无限的价值有时也需要有限的政治来担荷。背负七万赤焰的冤魂,梅长苏需要做的不只是复仇,而是平反。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与其说是要揭示真相,不如说是要追问真相背后的善恶是非,为赤焰冤魂讨回公正的评价,让这些赍志歿地的英魂,重新进入善善恶恶的历史。
当然,梅长苏毕竟不是超越于政治之外的局外人,不是代表超验力量来审判现实的圣灵,梅长苏是渡尽劫波的赤焰军少帅,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骨髓里都渗着毒。”七万冤魂都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同袍战友。所以,梅长苏选择靖王也不仅仅是抽象的道义激励,而是继续林殊自己未竟的事业。梅长苏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担荷人类罪恶的下降,不如说是一次由己及人的自赎。不是历史裹挟个人,而是个人进入历史。“那些阴暗的,沾满血腥的事我来做好了”。因为有了这种曾经沧海的处身性体验,这决定了梅长苏必须亲在地而不是超然地为平反努力。既然复仇既是公共的复仇又是“我”的复仇,那么这个活生生的“我”在面对活生生的世界时便不能回避恶。在现实世界面前,梅长苏行动的逻辑也必须按照现实政治的逻辑。扳倒谢玉、斗败夏江,都是目的正确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进入历史的代价就是与历史相俯仰,与世界相周旋,在开辟历史和世界的无限性时也接受它的有限性。虽然靖王的赤子之心让人眼前一亮,但梅长苏并不比靖王更缺少赤子之心,他只是比靖王多一点历史感和现实感,毕竟自己是地狱爬出的林殊。在这里,无限的历史与有限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然而个体因灵魂的承负而分有了无限。历史要凸显其意义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需要高贵灵魂的实践活动来承担,或是孔子式笔削褒贬的立法行动,或是梅长苏式的担荷罪恶的平反阳谋。历史需要个人的介入而称义。
历史的重量就这样压在这样一个病歪歪的书生身上。无限的历史与有限的政治之间如同一道漩涡,个人要么被裹挟其间为虫为沙,要么紧握住日月旋转,障百川而东之。在最终,梅长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国家服务之中去,也是一种有意味的隐喻。
《琅琊榜》的热播,不管是因其偶像的主演,还是因其现实关怀的解读,它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视剧。这部片子的主要矛盾除了靖王与誉王的斗争,便是梅长苏七万赤焰与大梁皇帝的矛盾。如果说前者是传统的善恶斗争,那么,后者便无疑具有“复调”色彩: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和逻辑,而彼此难以说服和通约。
梅长苏的洗冤平反之路,不仅是为七万赤焰冤魂讨还一个公道,这一行为本身也意味着试图突破政治的有限性。政治是属人的政治,因而必然是有限的事务,而梅长苏却试图为“鬼”正名,而“鬼”属于一个无限的空间。政治是现实的实践的技艺,它只关注此际的安危兴亡,以及未来的江山永固。对于政治而言,历史只不过提供了必要的礼法。礼法需要在时间的沉积中膨胀其威权,历史不过是礼法发酵的器皿。对于政治而言,历史并不关注真相,也不需要对历史中的善恶是非负责,历史只需在对事实的笔削中形塑当下的根基。赤焰逆案的定谳,对于大梁王朝而言已是礼法的一部分。而这一定谳持续了十二年。十二年春秋对于局外人足以形成一种铁板钉钉的共识,这一共识一旦崩解,共同体便要面临认同危机。不仅大梁皇帝的威权要受到质疑,某些以翻案为名的政治行动也获得了空间。正是因为现实政治可能被历史反制,所以,政治便需要使用自己的威权对历史进行再阐释。
而梅长苏试图以历史的逻辑对抗政治的逻辑。历史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它内在地包含了善恶是非的价值判断,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既记录了荣耀、崇高和圣洁,也呈现了邪恶、卑污和无耻。历史是意义的生成场域。意义需要在时间性的历史中生成。历史的时间性使得各种事件获得了永恒意义,发生的事情成为了对未来的“一种有意义的准备”(洛维特语)。因此,对历史的书写也就是一场稽古同天的立法行动,“对过去的解释便成为了回溯的预言”(洛维特)。历史承载的善恶是非可以超越现实政治的有限性。历史本身具备超历史的特质,可以为现实政治提供了某种超验性的归导。现实政治只关注此际当下,但梅长苏却试图沟通幽明两界,让地狱的冤魂重新进入人间,试图让有限的政治对无限的历史负责。“事死如事生”不是因为死者能够提供礼法的宗庙,而是因为死者的灵魂足以永垂不朽沾溉万世。对历史负责意味着以历史本身蕴含的价值涵摄现实政治,对抗现实政治的局促和卑污。历史并非超善恶的停尸场,然而吊诡的是,历史本身的善恶却常常需要政治来彰显,有时候甚至需要国家权力来赋予。虽然历史的价值法则与政治的价值法则存在紧张,但前者却需要后者的承认和外化。有限的政治固然需要无限的价值来节制,而无限的价值有时也需要有限的政治来担荷。背负七万赤焰的冤魂,梅长苏需要做的不只是复仇,而是平反。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与其说是要揭示真相,不如说是要追问真相背后的善恶是非,为赤焰冤魂讨回公正的评价,让这些赍志歿地的英魂,重新进入善善恶恶的历史。
当然,梅长苏毕竟不是超越于政治之外的局外人,不是代表超验力量来审判现实的圣灵,梅长苏是渡尽劫波的赤焰军少帅,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骨髓里都渗着毒。”七万冤魂都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同袍战友。所以,梅长苏选择靖王也不仅仅是抽象的道义激励,而是继续林殊自己未竟的事业。梅长苏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担荷人类罪恶的下降,不如说是一次由己及人的自赎。不是历史裹挟个人,而是个人进入历史。“那些阴暗的,沾满血腥的事我来做好了”。因为有了这种曾经沧海的处身性体验,这决定了梅长苏必须亲在地而不是超然地为平反努力。既然复仇既是公共的复仇又是“我”的复仇,那么这个活生生的“我”在面对活生生的世界时便不能回避恶。在现实世界面前,梅长苏行动的逻辑也必须按照现实政治的逻辑。扳倒谢玉、斗败夏江,都是目的正确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进入历史的代价就是与历史相俯仰,与世界相周旋,在开辟历史和世界的无限性时也接受它的有限性。虽然靖王的赤子之心让人眼前一亮,但梅长苏并不比靖王更缺少赤子之心,他只是比靖王多一点历史感和现实感,毕竟自己是地狱爬出的林殊。在这里,无限的历史与有限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然而个体因灵魂的承负而分有了无限。历史要凸显其意义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需要高贵灵魂的实践活动来承担,或是孔子式笔削褒贬的立法行动,或是梅长苏式的担荷罪恶的平反阳谋。历史需要个人的介入而称义。
历史的重量就这样压在这样一个病歪歪的书生身上。无限的历史与有限的政治之间如同一道漩涡,个人要么被裹挟其间为虫为沙,要么紧握住日月旋转,障百川而东之。在最终,梅长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国家服务之中去,也是一种有意味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