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它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或隐喻意味。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瑕、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
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
其他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思想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人、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朝之志等关系,更重要的是记住表达思想感情的术语: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悲愤)、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趣、黑暗官场之苦闷(愤懑)、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恨(苦闷)、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
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
4.行文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开笔入题、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修辞的作用:比喻: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融情于景,引发读者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表达一种含蓄、委婉的情感。
互文: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夸张: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更突出,更鲜明表达事物作用,作者依靠想象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去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借代: 使语言简练、含蓄。
设问: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反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用典: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
四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步骤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
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 ,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 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语言自然清新、雅致,淡雅、不落俗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平淡质朴,勾勒、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简洁明快、简洁凝炼、简练生动;委婉含蓄、华美绚丽,词藻华丽、浓墨重彩、描写详尽、平谨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淋漓尽致、清静幽深、淡远闲静;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形神兼备具有音乐美、修辞美、富有哲理等。如豪放旷达 雄壮悲慨 委婉清丽 激情昂扬 清新飘逸、淡雅高远 沉郁顿挫 雄魂豪放 悲壮苍凉 雄健高扬 雄伟奇特,慷慨悲壮、清新自然、、沉郁顿挫、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
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评价意境的术语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
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评价主旨的术语有:深化主题、深化意境、耐人寻味、言尽而旨远、含意蕴藉、言简意丰、意境幽美、意味深远。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它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或隐喻意味。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瑕、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
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
其他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思想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人、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朝之志等关系,更重要的是记住表达思想感情的术语: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悲愤)、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趣、黑暗官场之苦闷(愤懑)、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恨(苦闷)、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
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
4.行文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开笔入题、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修辞的作用:比喻: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融情于景,引发读者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表达一种含蓄、委婉的情感。
互文: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夸张: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更突出,更鲜明表达事物作用,作者依靠想象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去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借代: 使语言简练、含蓄。
设问: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反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用典: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
四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步骤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
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 ,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 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语言自然清新、雅致,淡雅、不落俗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平淡质朴,勾勒、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简洁明快、简洁凝炼、简练生动;委婉含蓄、华美绚丽,词藻华丽、浓墨重彩、描写详尽、平谨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淋漓尽致、清静幽深、淡远闲静;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形神兼备具有音乐美、修辞美、富有哲理等。如豪放旷达 雄壮悲慨 委婉清丽 激情昂扬 清新飘逸、淡雅高远 沉郁顿挫 雄魂豪放 悲壮苍凉 雄健高扬 雄伟奇特,慷慨悲壮、清新自然、、沉郁顿挫、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
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评价意境的术语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
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评价主旨的术语有:深化主题、深化意境、耐人寻味、言尽而旨远、含意蕴藉、言简意丰、意境幽美、意味深远。
此题型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