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计划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2009年3月2日
课程改革计划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以基础教育和课改工作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以优化的实验工作管理、科学的评价与监控为保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细致、扎实的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工作重点:
一、强化常规管理
1、开展学习活动
把不断学习课改理论作为课改实验的必修课题,加强对学科标准的内化,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师坚持做到“五多”,即:多学习,多思考,多探讨,多研究,多实践,成为“学习型教师”。
2、探索备课方法
⑴ 备课标、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学科、年级段、单元教材特点,了解编者意图,深入理解课文、例题、课后习题的安排目的、要求,多角度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广泛搜集资料,重视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开发、重组。
⑵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措施,因材施教。
⑶ 备师生的双边活动。重点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活动重点是层次的安排和问题的设计,选择鲜活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式,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
3、开展教研活动
⑴ 强化教研组职能,加强组内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一化”、“四统一”。“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发言人;“一化”即:教研活动经常化;“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上交各项材料,统一完成学校计划中的各项教学任务,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⑵ 以问题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以教学的“空白点,薄弱点,重难点”为教研的突破口,主体参与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加强交流,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
二、开展教学研究
1、开展课题研究
本着研究的态度,以科研的精神来对待课改,做到“人
人参与研究,人人有所感悟”。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教材观。钻研业务拓展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试验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教科研工作力度,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课表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支撑试验工作健康发展。
2、促进教师发展
⑴ 发挥教研组的辐射作用,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做到全体教师抓过关,青年教师上水平,骨干教师出特色。
⑵ 发挥骨干教师的先导作用。组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做教材分析,交流典型课例和课改体会,探索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带领全体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课堂教序模式,同时采取拜师结队、互帮互学等形式鞭策青年教师不断上进、骨干教师再上台阶。
3、加强小组的合作研究。使学生在互动状态下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三、强化质量监督
1、加强日常监督。严格遵守教学常规要求,做到教学
“六认真”,即: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认真组织单元考核、认真学习信息化技术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认真地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练习和帮教。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2、实现单元过关。开展月月都是“教学质量月”活动,向日常教学要质量。认真及时地做好单元、期中、期末检测与分析,重视学困生的辅导。
3、重视习惯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听、细思考、多动脑的听讲习惯、回答问题习惯、预习复习习惯、自学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审题坚持习惯、认真书写习惯、及时改错习惯等。
4、重视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校教师在上级领导下,坚持“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搞好课改。
2009年3月2日
课程改革计划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2009年3月2日
课程改革计划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以基础教育和课改工作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以优化的实验工作管理、科学的评价与监控为保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细致、扎实的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工作重点:
一、强化常规管理
1、开展学习活动
把不断学习课改理论作为课改实验的必修课题,加强对学科标准的内化,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师坚持做到“五多”,即:多学习,多思考,多探讨,多研究,多实践,成为“学习型教师”。
2、探索备课方法
⑴ 备课标、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学科、年级段、单元教材特点,了解编者意图,深入理解课文、例题、课后习题的安排目的、要求,多角度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广泛搜集资料,重视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开发、重组。
⑵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措施,因材施教。
⑶ 备师生的双边活动。重点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活动重点是层次的安排和问题的设计,选择鲜活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式,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
3、开展教研活动
⑴ 强化教研组职能,加强组内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一化”、“四统一”。“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发言人;“一化”即:教研活动经常化;“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上交各项材料,统一完成学校计划中的各项教学任务,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⑵ 以问题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以教学的“空白点,薄弱点,重难点”为教研的突破口,主体参与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加强交流,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
二、开展教学研究
1、开展课题研究
本着研究的态度,以科研的精神来对待课改,做到“人
人参与研究,人人有所感悟”。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教材观。钻研业务拓展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试验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教科研工作力度,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课表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支撑试验工作健康发展。
2、促进教师发展
⑴ 发挥教研组的辐射作用,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做到全体教师抓过关,青年教师上水平,骨干教师出特色。
⑵ 发挥骨干教师的先导作用。组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做教材分析,交流典型课例和课改体会,探索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带领全体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课堂教序模式,同时采取拜师结队、互帮互学等形式鞭策青年教师不断上进、骨干教师再上台阶。
3、加强小组的合作研究。使学生在互动状态下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三、强化质量监督
1、加强日常监督。严格遵守教学常规要求,做到教学
“六认真”,即: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认真组织单元考核、认真学习信息化技术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认真地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练习和帮教。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2、实现单元过关。开展月月都是“教学质量月”活动,向日常教学要质量。认真及时地做好单元、期中、期末检测与分析,重视学困生的辅导。
3、重视习惯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听、细思考、多动脑的听讲习惯、回答问题习惯、预习复习习惯、自学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审题坚持习惯、认真书写习惯、及时改错习惯等。
4、重视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校教师在上级领导下,坚持“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搞好课改。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