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韵(散文) 《感恩母亲节》
孙柏昌
听母亲说,小时候,我第一个会说的话是“娘”,第二个便是“山”。
我刚懂事,便跟着母亲攀山了。冬日里,踏着滑溜溜的石板路,去山上砍柴、打草。夏天,转过一个个山坳,去拣雀儿菜、松蘑。秋景天,山里的野果熟了,有山地梨儿、野葡萄、酸枣儿、野瓜篓。甜、酸、苦、辣,山给了我那么多滋味儿。从那儿,我也体味了人生。攀得久了,口便燥渴起来,山涧里,峰峦巅,随处可觅山泉。那山泉清冽、甘甜,清亮亮的,从龟裂的岩缝里挤出来。每每喝起来,心里总免不了颤!那山岩,横裂纵开,历尽沧桑,那么像母亲枯槁、苍老的容颜,宁肯自己干涸了,也要挤出一滴滴洁白的乳汁……
十三岁,我去山外的镇上读中学了。家里的日子很艰难,时常要吃些野菜的。家境不容许我住校,只好走读。冬日很短,天还黑乎乎的,母亲便起来为我热饭,也准备好中午的干粮。记得,母亲从山里挖来的地梨儿。煮熟捣烂,再掺些少许苞谷面儿,蒸成圆窝窝,让我吃、带。她自己是从来不吃的。因为尽吃野菜,脸也浮肿了。我心里当然也很不是滋味儿。有一次,我特意留下两个窝窝,温在锅里。待到晚上回来,那两个窝窝还在。
“娘,您怎么没吃?”
“吃了。”
“娘,您再不吃,我也不吃了。”
“娘在家里,吃什么不行?你是出门上学的。唉——别人的干粮都比你的好吧?”
说着,母亲的眼窝便湿了。
母亲盼着儿子出息、发达。我怎么好辜负她的心愿呢?冬夜,很冷。一盏昏黄的油灯,伴着我,一直到很晚很晚。过了多少个那样的冬夜呀?手,写得久了,也冻麻木了。母亲便把我的手拉到自己的怀里:
“来,娘给你暖暖。”
一盏油灯,两个人用的。母亲总是坐在灯影里,缝衣做活。母亲总是这样,尽管儿子没有新衣,却从来不让有一点脏、烂。一点泥污,她要洗刷干净;一个破洞,也要缝补得严严实实。柴草不多,炕是凉的,母亲总是把炕头让给我。在我温习功课的时候,她便我的被窝儿坐热了。她自己的,还是凉冰冰的。
有一年秋天,我的脚跟底化脓了,只好住在学校里。时间大概有一个多月吧。一天,母亲便顶着蒙蒙细雨看我来了。她是缠过足的。在那崎岖、泥泞的山路上,是怎样跋涉的呢?她,一身泥水,见了我便急急地问:
“你好了?”
“嗯。娘,这样的天,您还来?”
“惦着你呗。”
母亲见我好了,也不久待,雨稍停,她便去了。临去时,还从怀里摸出两个苞米面儿团子,很热,带着母亲的体温。那时,云隙间已透出几缕阳光,黛色的山峦上,架起了一道七彩的虹拱。母亲蹒跚着,消逝在那拱圈里。我久久地凝望着,鼻子也酸楚了。
后来,我终于离山而去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时,正值“十年动乱”。一阵狂热之后,我的心境也变得非常寂寞孤独。这时,就愈发思念故乡的山。思念母亲那充满温情的柔软的怀抱。也想起了漫山遍野的黄花菜,巴尾松下那小伞一样的蘑菇。还有,山脚下那棵大青杨树,在那儿,母亲和我避过雨。我多想再让母亲拎着我的手,去拣一次雀儿菜……梦里,我听到了山的呼唤!
记得的,我是带着一床旧被去北京的。母亲一直把我送出很远很远。临别时,她拉着我的手,眼里盈着泪:“等过两年,娘给你做床新被子。”那神情,很负疚的,倒像是她亏欠了自己的儿子。我也说:“娘,我毕了业,一定给您买架新蚊帐。”我知道,家里的蚊帐糟烂了,有许多孔洞,蚊子总会钻进许多。母亲经常会一夜一夜不睡,给我赶蚊子。
七0年秋,我第一次拿到了工资,也回家了。母亲很苍老了,背也明显地躬了。她一看见我,皱纹便绽开了,死劲地拉着我,从柜子里取出一床崭新的花被,迭得方方正正。告诉我,这是她给我做的,用拣蘑菇的钱。五年了,母亲始终记着自己的诺言。这时候,我才想起来:“母亲,儿子却忘记了给您买一架蚊帐哪!”母亲的心是宽厚的。她一点也不介意儿子的负心。我都二十几的汉子了,母亲还总是把我当成孩子。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去山上挖一些地梨儿,煮给我吃。小时候,我很爱吃,也吃得很多,挺甜的。其实,这时候再吃,那滋味毕竟不像儿时了。不过,我还是欢欢地吃,也让母亲高兴、宽慰。母亲总是陪坐着,仄着脸,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每年都要回一次家,走儿时的山路,爬儿时拣雀儿菜的山坳,还要在山坡上躺一会儿。那烫热的故土呀,多像母亲的胸脯。
我爱山,尤其是故乡的山。尽管她不奇不秀,甚至还有一点儿贫瘠,却像母亲一样,给了我深厚的爱。我真想幻变成一缕轻柔的云彩,永远永远缠绕在故乡的山峦。
有时,我也会想:故乡的孩子呀,你们也会像儿时的我一样吗?第一句喊“娘”,第二句喊“山”……
山韵(散文) 《感恩母亲节》
孙柏昌
听母亲说,小时候,我第一个会说的话是“娘”,第二个便是“山”。
我刚懂事,便跟着母亲攀山了。冬日里,踏着滑溜溜的石板路,去山上砍柴、打草。夏天,转过一个个山坳,去拣雀儿菜、松蘑。秋景天,山里的野果熟了,有山地梨儿、野葡萄、酸枣儿、野瓜篓。甜、酸、苦、辣,山给了我那么多滋味儿。从那儿,我也体味了人生。攀得久了,口便燥渴起来,山涧里,峰峦巅,随处可觅山泉。那山泉清冽、甘甜,清亮亮的,从龟裂的岩缝里挤出来。每每喝起来,心里总免不了颤!那山岩,横裂纵开,历尽沧桑,那么像母亲枯槁、苍老的容颜,宁肯自己干涸了,也要挤出一滴滴洁白的乳汁……
十三岁,我去山外的镇上读中学了。家里的日子很艰难,时常要吃些野菜的。家境不容许我住校,只好走读。冬日很短,天还黑乎乎的,母亲便起来为我热饭,也准备好中午的干粮。记得,母亲从山里挖来的地梨儿。煮熟捣烂,再掺些少许苞谷面儿,蒸成圆窝窝,让我吃、带。她自己是从来不吃的。因为尽吃野菜,脸也浮肿了。我心里当然也很不是滋味儿。有一次,我特意留下两个窝窝,温在锅里。待到晚上回来,那两个窝窝还在。
“娘,您怎么没吃?”
“吃了。”
“娘,您再不吃,我也不吃了。”
“娘在家里,吃什么不行?你是出门上学的。唉——别人的干粮都比你的好吧?”
说着,母亲的眼窝便湿了。
母亲盼着儿子出息、发达。我怎么好辜负她的心愿呢?冬夜,很冷。一盏昏黄的油灯,伴着我,一直到很晚很晚。过了多少个那样的冬夜呀?手,写得久了,也冻麻木了。母亲便把我的手拉到自己的怀里:
“来,娘给你暖暖。”
一盏油灯,两个人用的。母亲总是坐在灯影里,缝衣做活。母亲总是这样,尽管儿子没有新衣,却从来不让有一点脏、烂。一点泥污,她要洗刷干净;一个破洞,也要缝补得严严实实。柴草不多,炕是凉的,母亲总是把炕头让给我。在我温习功课的时候,她便我的被窝儿坐热了。她自己的,还是凉冰冰的。
有一年秋天,我的脚跟底化脓了,只好住在学校里。时间大概有一个多月吧。一天,母亲便顶着蒙蒙细雨看我来了。她是缠过足的。在那崎岖、泥泞的山路上,是怎样跋涉的呢?她,一身泥水,见了我便急急地问:
“你好了?”
“嗯。娘,这样的天,您还来?”
“惦着你呗。”
母亲见我好了,也不久待,雨稍停,她便去了。临去时,还从怀里摸出两个苞米面儿团子,很热,带着母亲的体温。那时,云隙间已透出几缕阳光,黛色的山峦上,架起了一道七彩的虹拱。母亲蹒跚着,消逝在那拱圈里。我久久地凝望着,鼻子也酸楚了。
后来,我终于离山而去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时,正值“十年动乱”。一阵狂热之后,我的心境也变得非常寂寞孤独。这时,就愈发思念故乡的山。思念母亲那充满温情的柔软的怀抱。也想起了漫山遍野的黄花菜,巴尾松下那小伞一样的蘑菇。还有,山脚下那棵大青杨树,在那儿,母亲和我避过雨。我多想再让母亲拎着我的手,去拣一次雀儿菜……梦里,我听到了山的呼唤!
记得的,我是带着一床旧被去北京的。母亲一直把我送出很远很远。临别时,她拉着我的手,眼里盈着泪:“等过两年,娘给你做床新被子。”那神情,很负疚的,倒像是她亏欠了自己的儿子。我也说:“娘,我毕了业,一定给您买架新蚊帐。”我知道,家里的蚊帐糟烂了,有许多孔洞,蚊子总会钻进许多。母亲经常会一夜一夜不睡,给我赶蚊子。
七0年秋,我第一次拿到了工资,也回家了。母亲很苍老了,背也明显地躬了。她一看见我,皱纹便绽开了,死劲地拉着我,从柜子里取出一床崭新的花被,迭得方方正正。告诉我,这是她给我做的,用拣蘑菇的钱。五年了,母亲始终记着自己的诺言。这时候,我才想起来:“母亲,儿子却忘记了给您买一架蚊帐哪!”母亲的心是宽厚的。她一点也不介意儿子的负心。我都二十几的汉子了,母亲还总是把我当成孩子。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去山上挖一些地梨儿,煮给我吃。小时候,我很爱吃,也吃得很多,挺甜的。其实,这时候再吃,那滋味毕竟不像儿时了。不过,我还是欢欢地吃,也让母亲高兴、宽慰。母亲总是陪坐着,仄着脸,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每年都要回一次家,走儿时的山路,爬儿时拣雀儿菜的山坳,还要在山坡上躺一会儿。那烫热的故土呀,多像母亲的胸脯。
我爱山,尤其是故乡的山。尽管她不奇不秀,甚至还有一点儿贫瘠,却像母亲一样,给了我深厚的爱。我真想幻变成一缕轻柔的云彩,永远永远缠绕在故乡的山峦。
有时,我也会想:故乡的孩子呀,你们也会像儿时的我一样吗?第一句喊“娘”,第二句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