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才与专才

理论探讨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

论通才与专才

,通与专各有高中低层次之分。社会需、多规格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只宜适当增加通识教育的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宜。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并不排斥且涵盖有素质教育。因而在通才与专才的培养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有所侧重,准确把握目标,形成特色。

一、通才与专才的内涵与类型

(一)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谓通才与专才,其涵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中外,从未有过通晓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即使像亚里士多德、伽俐略、达・芬奇、卢梭、爱迪生这些举世公认的巨匠大师级的通才,也只是在某一些学科或学科群中卓有建树,而非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同样,也没有只知某一单科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无所知的专才。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曼克斯・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倍增的当代,通晓一切学科的“通”与除本学科外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专”,便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二)通才与专才各有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通”“专”结构

通才与专才的概念不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而且层次、结构并非单一,是复杂多样的。

1.通才具有高、中、低层次之分。高层次通才——精通多个学科,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有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建树。往往呈现通与专的高度融合,即以众多的“专”共同构成高层次的“通”。中层次通才——通晓两个以上学科或熟知多个学科,尤其是掌握覆盖面较大的基础理论和有较强的基本能力(如创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在不同情况下主动掌握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较大潜力。低层次通才——掌握几个学科或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与常规技能(即应知应会)。

对人才个体而言,通与专的素质成份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且不仅呈“⊥”型结构,还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有精深造诣的“通”;有某一两个方面专精而其他方面较为

(以上均可视为通专融合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较为熟知而并不十分专精的熟悉的“通”“通”;

顾冠华 《江苏高教》副主编、副编审 (南京 210024)42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常规能力,但无一精专的“通”,等等。

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也可视为“通才”。这同样是多层次的:如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博士、双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学士以及学、硕不同学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低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专科毕业生,例如机电一体人才、中英文秘书等。

2.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门家,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中层次专才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工程设计、(如医疗、教育、文艺)的专门性人才,职业岗位的规范、。

3.,,主要是学科群之分。应该说,多数通才往(一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学科)中的通才。当然,也有不少横跨两个以上大科类的通才,例如,精通文学(诗、词、文、赋)和艺术(书、画)的旷世奇才苏东坡,在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文化大师达・芬奇等。

二、通才与专才的社会需求

(一)市场经济需要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社会究竟需要何种类型、何种规格的人才?是需要通才抑或专才?有不少人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需要专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个人很难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更需要通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精专向广博方向发展,要推动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多地需要通才,这是新的经济体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变化。但必须指出,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全方位的,即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1.高层次的领导管理岗位,需要高层次的通才。这些高层次决策管理岗位包括高级行政管理、外向型经济经营管理、高层次教育和文化及科学研究领导管理等岗位。高层次的通才,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双学历、双学位,具有宽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精通和熟悉数个学科领域,具有在决策层面上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高层次的多科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复合——高层次的“通”。同时,还具有“心通”“人通”的特点,即具有宽广通达的胸襟和良好的人际合作协调能力,善于与不同思想观点、不同学术派别、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共同工作。

2.高深学科专业理论、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岗位,需要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专才。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一方面需要较多高层次的通晓多个学科领域的通才,以作为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或科研与科技开发的管理者、组织者;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具体的高级科研和科技开发人才来说,则必须在更专深的领域和更专细的岗位上工作,以攻克更为专深的课题和技术。换言之:一方面,学科的高度综合,需要组织多种学科和多技术门类的高级专才联合攻关,也需要具有通晓多种学科、多技术门类的高级通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另一方面,学科的高度分化,也同样更需要多数具体研究者在某个科研项目中各自向更专深精细的领域开掘,各方所取得的高精尖成果最终被集合成重大的综合性成果。许多论者根据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趋势,指出人才培养

43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应向通才方向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决不能无视科学技术在高度综合化的同时高度分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趋势。任何庞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其总策划和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以及学科带头人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则是更专细领域的研究者。这种高层次专才岗位关涉到国家在世界科技、经济等竞争中的地位;关系到大型企业集团的利益,故其岗位一般比较稳定。

3.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量的基层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对于低层次通才具有较大需求。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技术岗位较少,,但要求具有较宽的技术面,即一技多能、多技多能(,适应需求。同时,,但并非很专精。当然,随着我国,全社会各领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和,高移是整体性的,故而整个通才的各个层次将继续存在。

古今中外,人们对低层次通才多有非议。在论及人才的专与博时有两大观点:一是强调既博又专,由博返约;一是只强调专精,不以博为贵。而无论持何种观点者都一致反对泛泛的“博”,认为这最终将导致一事无成。对于培养精英之才、栋梁之才,这些观点无疑是真知灼见。然而,多元结构的社会需要多类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平凡的社会应用性岗位,上岗者只要具有较高的相适应的劳动素质。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别及城乡发展差别都很大的12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各种类型与层次的人才。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功能、特长。今天假如我们都是最顶尖的人,那么低层次的工作由谁做呢?社会人才整体结构也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都是按“最顶尖”的规模培养人才,那么,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的大量的低层次通才岗位的工作由谁去做呢?

4.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第三级职业岗位需要大量具有岗位对应性的低层次专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第三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在高移,原来仅需中等专业技术的职业岗位也高移到大专层次上来,而其技术面却仍相当专窄,学与用的对应性很强。例如服装设计、装潢、美容、园艺、旅游、烹调、宾馆管理、物业管理,等等。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和立杆见影的心理。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同岗位要求具有直接针对性,以便上岗后马上履行岗位规范要求,迅速产生效益。这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同岗位要求基本一致,其技术面颇为专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

人才市场对这种“短、平、快”式的专窄人才有着大量需求。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在本科教育中以实施通才教育著称的国家,也同样存在为适应社区需求而在社区学院进行职业岗位教育,州立大学开设2年制的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同样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日本,短期大学、高专、专科学校也实施与社会职业岗位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1993年这三类学校的在校生为125万,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 3强。

在专才层次结构中,这类专门人才属低层次。针对市场经济中职业多变的特点和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的趋势,有其适应的途径,是不断接受回归教育、岗位培训,依靠终身教育。在未来的21世纪,完全指望通过大学几年的一次性教育就可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明智的。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供需求高的职业教育,帮助中年人转换职业”。

(二)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全面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人才虽然有“通”有“专”,但并不以“通”“专”区分优劣。因为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44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应该说,通才与专才各有其优劣:如果适销对路,在岗位规范要求相对应的岗位上就可充分发挥优势;反之,则难以发挥作用而显出劣势。

一般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人才结构除了应有不同层次外,还应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即实行通才与专才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的配比,应根据单位、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确定。尽管现代社会对通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社会职业分工却在不断趋于细化;从世界范围看,社会职业对专才的需求仍然大于对通才的需求,只不过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要的及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专才的层次并不一致罢了。

(三)我国本科高等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为扎实的专才为主

,,专业划分过于专细,是一种极端性专才教育,。故应淡化专业界限,,增强人才对未来转业转岗的自我调适、自我应变能力。为此,国家教委曾于1987年和1993年两次调整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专业从1000多个压缩到504个。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中国国情恰当地把握好“度”,不能矫枉过正。而目前有不少人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实行通才教育或主要培养通才;一些人强调本科实施通才教育,应以美国的本科教育为蓝本。其实,中美两国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以及层次结构比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正像不能照搬苏联的极端性专才教育模式一样,中国同样不能照搬美国的通才教育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越过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于70年代即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0%以上,1990年则达到7211%),高等教育的重心及真正的专业教育已经上移到研究生教育层次,本科教育虽系专业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说,该层次教育实际已主要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故而自然强调通识教育,而不必过早专业化。而中国高等教育则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入学率仅为3%,与本世纪初的美国差不多;高等教育仍为昂贵的稀缺性资源。如果不将之作为专业教育而仅仅作为通识教育是很可惜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国还远未达到美国那样高的消费水平。

正像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职业岗位对上岗者的素质要求在高移一样,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的层次也在高移。教育规模和整体水平较低时,中等教育阶段就已有不少学生开始接受专业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则成为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教育。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重心的上移,基础性教育阶段也将上移,中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将弱化乃至消失,而完全成为基础通识性教育。美国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重心不断上移,本科教育已成为既具有专业性质又具有基础通识性质的教育。因此,中美教育比较中直接对照其相应的教育层次是欠妥的,而科学的做法是准确把握双方整体规模和结构重心后再予比较。・・・・・・・・・・・・・・・应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社会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都将高于对通才的需求,只不过双方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要的及其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专才的层次并不一致。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尚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专业教育,何况高等本科教育呢?从高等教育本身看,它是建立在中等基础教育之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具备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素养,而必须掌握高级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是本科教育,而研究生教育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本科教育还不能过早过多地强调通识教育,而必须以专为主。当然,这种专并非计划经济时期极端性的狭窄单一的专,而是建立在具有宽厚基础之上的专。

45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

(四)专业教育本身不仅不排斥而且也涵盖着素质教育

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本身不仅不排斥素质教育而且也包含着素质教育,因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本身就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况我们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历来都是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正确贯彻・・・・执行好教育方针的专业教育就是优化的素质教育。至于现今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本文・・・・・・・・・・・・・・・・・・・・・明道德比较差或者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结构有所欠缺,而需要在大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恐怕并不能成为高等教育要另外专门强调,“补课”意义上的教育—。

三、(一),因此,培养途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谈到通才与专才的培养,要认真研究不同层次的通才和专才的知识及能力构成的特点。这其实也是在研究不同的社会需求及其发展变化,为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二)各层次高等学校在培养不同的通才与专才方面应有所侧重,准确把握自己的目标,形成自身特色

对于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各级各类高校要客观、辩证、冷静地进行分析判断,准确把握与本校层次、特点相应的需求变化,认真分析异同,切忌头脑发热,片面盲目地照搬。一流重点高校(或“211工程”之列的高校)多数是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高校(基本类似国外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教育是这类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本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教育,较多地引进通才教育成份,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以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的中层次通才为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一般本科院校,其本科教育应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专业设置的极端性,适量增加通才教育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宽厚的专业性人才为主。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部分本科高校以培养中低层次通才(主要是中低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基层单位和乡镇企业输送人才。同时,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积极培养与专门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应的低层次专才,以满足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众多第三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充・《论衡・超奇篇》

〔2〕曹丕・《典论・论文》・“文各有体,鲜能备善”・“唯通才能备其体”

〔3〕21世纪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江苏高教》・1996年第5期

(美)菲利普・〔4〕〔5〕〔6〕〔10〕阿伦・W・奥斯塔・《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概述——供中国高等教育行政领导参W・肯德尔、

阅》・葛宁勤等主编・《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7〕张勤・《为地方服务——美国州立大学》・同上书

〔8〕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局・《现在大学开始改变》・1993年12月

(南)纳伊曼・对高等教育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9〕《外国教育》・1981年第1期

〔12〕转引自邬大光、施晓光・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 朱 云)

46

理论探讨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

论通才与专才

,通与专各有高中低层次之分。社会需、多规格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只宜适当增加通识教育的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宜。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并不排斥且涵盖有素质教育。因而在通才与专才的培养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有所侧重,准确把握目标,形成特色。

一、通才与专才的内涵与类型

(一)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谓通才与专才,其涵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中外,从未有过通晓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即使像亚里士多德、伽俐略、达・芬奇、卢梭、爱迪生这些举世公认的巨匠大师级的通才,也只是在某一些学科或学科群中卓有建树,而非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同样,也没有只知某一单科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无所知的专才。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曼克斯・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倍增的当代,通晓一切学科的“通”与除本学科外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专”,便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二)通才与专才各有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通”“专”结构

通才与专才的概念不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而且层次、结构并非单一,是复杂多样的。

1.通才具有高、中、低层次之分。高层次通才——精通多个学科,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有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建树。往往呈现通与专的高度融合,即以众多的“专”共同构成高层次的“通”。中层次通才——通晓两个以上学科或熟知多个学科,尤其是掌握覆盖面较大的基础理论和有较强的基本能力(如创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在不同情况下主动掌握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较大潜力。低层次通才——掌握几个学科或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与常规技能(即应知应会)。

对人才个体而言,通与专的素质成份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且不仅呈“⊥”型结构,还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有精深造诣的“通”;有某一两个方面专精而其他方面较为

(以上均可视为通专融合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较为熟知而并不十分专精的熟悉的“通”“通”;

顾冠华 《江苏高教》副主编、副编审 (南京 210024)42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常规能力,但无一精专的“通”,等等。

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也可视为“通才”。这同样是多层次的:如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博士、双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学士以及学、硕不同学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低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专科毕业生,例如机电一体人才、中英文秘书等。

2.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门家,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中层次专才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工程设计、(如医疗、教育、文艺)的专门性人才,职业岗位的规范、。

3.,,主要是学科群之分。应该说,多数通才往(一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学科)中的通才。当然,也有不少横跨两个以上大科类的通才,例如,精通文学(诗、词、文、赋)和艺术(书、画)的旷世奇才苏东坡,在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文化大师达・芬奇等。

二、通才与专才的社会需求

(一)市场经济需要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社会究竟需要何种类型、何种规格的人才?是需要通才抑或专才?有不少人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需要专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个人很难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更需要通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精专向广博方向发展,要推动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多地需要通才,这是新的经济体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变化。但必须指出,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全方位的,即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1.高层次的领导管理岗位,需要高层次的通才。这些高层次决策管理岗位包括高级行政管理、外向型经济经营管理、高层次教育和文化及科学研究领导管理等岗位。高层次的通才,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双学历、双学位,具有宽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精通和熟悉数个学科领域,具有在决策层面上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高层次的多科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复合——高层次的“通”。同时,还具有“心通”“人通”的特点,即具有宽广通达的胸襟和良好的人际合作协调能力,善于与不同思想观点、不同学术派别、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共同工作。

2.高深学科专业理论、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岗位,需要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专才。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一方面需要较多高层次的通晓多个学科领域的通才,以作为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或科研与科技开发的管理者、组织者;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具体的高级科研和科技开发人才来说,则必须在更专深的领域和更专细的岗位上工作,以攻克更为专深的课题和技术。换言之:一方面,学科的高度综合,需要组织多种学科和多技术门类的高级专才联合攻关,也需要具有通晓多种学科、多技术门类的高级通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另一方面,学科的高度分化,也同样更需要多数具体研究者在某个科研项目中各自向更专深精细的领域开掘,各方所取得的高精尖成果最终被集合成重大的综合性成果。许多论者根据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趋势,指出人才培养

43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应向通才方向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决不能无视科学技术在高度综合化的同时高度分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趋势。任何庞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其总策划和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以及学科带头人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则是更专细领域的研究者。这种高层次专才岗位关涉到国家在世界科技、经济等竞争中的地位;关系到大型企业集团的利益,故其岗位一般比较稳定。

3.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量的基层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对于低层次通才具有较大需求。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技术岗位较少,,但要求具有较宽的技术面,即一技多能、多技多能(,适应需求。同时,,但并非很专精。当然,随着我国,全社会各领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和,高移是整体性的,故而整个通才的各个层次将继续存在。

古今中外,人们对低层次通才多有非议。在论及人才的专与博时有两大观点:一是强调既博又专,由博返约;一是只强调专精,不以博为贵。而无论持何种观点者都一致反对泛泛的“博”,认为这最终将导致一事无成。对于培养精英之才、栋梁之才,这些观点无疑是真知灼见。然而,多元结构的社会需要多类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平凡的社会应用性岗位,上岗者只要具有较高的相适应的劳动素质。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别及城乡发展差别都很大的12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各种类型与层次的人才。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功能、特长。今天假如我们都是最顶尖的人,那么低层次的工作由谁做呢?社会人才整体结构也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都是按“最顶尖”的规模培养人才,那么,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的大量的低层次通才岗位的工作由谁去做呢?

4.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第三级职业岗位需要大量具有岗位对应性的低层次专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第三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在高移,原来仅需中等专业技术的职业岗位也高移到大专层次上来,而其技术面却仍相当专窄,学与用的对应性很强。例如服装设计、装潢、美容、园艺、旅游、烹调、宾馆管理、物业管理,等等。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和立杆见影的心理。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同岗位要求具有直接针对性,以便上岗后马上履行岗位规范要求,迅速产生效益。这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同岗位要求基本一致,其技术面颇为专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

人才市场对这种“短、平、快”式的专窄人才有着大量需求。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在本科教育中以实施通才教育著称的国家,也同样存在为适应社区需求而在社区学院进行职业岗位教育,州立大学开设2年制的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同样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日本,短期大学、高专、专科学校也实施与社会职业岗位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1993年这三类学校的在校生为125万,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 3强。

在专才层次结构中,这类专门人才属低层次。针对市场经济中职业多变的特点和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的趋势,有其适应的途径,是不断接受回归教育、岗位培训,依靠终身教育。在未来的21世纪,完全指望通过大学几年的一次性教育就可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明智的。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供需求高的职业教育,帮助中年人转换职业”。

(二)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全面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人才虽然有“通”有“专”,但并不以“通”“专”区分优劣。因为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44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应该说,通才与专才各有其优劣:如果适销对路,在岗位规范要求相对应的岗位上就可充分发挥优势;反之,则难以发挥作用而显出劣势。

一般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人才结构除了应有不同层次外,还应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即实行通才与专才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的配比,应根据单位、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确定。尽管现代社会对通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社会职业分工却在不断趋于细化;从世界范围看,社会职业对专才的需求仍然大于对通才的需求,只不过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要的及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专才的层次并不一致罢了。

(三)我国本科高等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为扎实的专才为主

,,专业划分过于专细,是一种极端性专才教育,。故应淡化专业界限,,增强人才对未来转业转岗的自我调适、自我应变能力。为此,国家教委曾于1987年和1993年两次调整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专业从1000多个压缩到504个。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中国国情恰当地把握好“度”,不能矫枉过正。而目前有不少人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实行通才教育或主要培养通才;一些人强调本科实施通才教育,应以美国的本科教育为蓝本。其实,中美两国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以及层次结构比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正像不能照搬苏联的极端性专才教育模式一样,中国同样不能照搬美国的通才教育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越过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于70年代即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0%以上,1990年则达到7211%),高等教育的重心及真正的专业教育已经上移到研究生教育层次,本科教育虽系专业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说,该层次教育实际已主要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故而自然强调通识教育,而不必过早专业化。而中国高等教育则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入学率仅为3%,与本世纪初的美国差不多;高等教育仍为昂贵的稀缺性资源。如果不将之作为专业教育而仅仅作为通识教育是很可惜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国还远未达到美国那样高的消费水平。

正像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职业岗位对上岗者的素质要求在高移一样,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的层次也在高移。教育规模和整体水平较低时,中等教育阶段就已有不少学生开始接受专业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则成为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教育。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重心的上移,基础性教育阶段也将上移,中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将弱化乃至消失,而完全成为基础通识性教育。美国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重心不断上移,本科教育已成为既具有专业性质又具有基础通识性质的教育。因此,中美教育比较中直接对照其相应的教育层次是欠妥的,而科学的做法是准确把握双方整体规模和结构重心后再予比较。・・・・・・・・・・・・・・・应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社会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都将高于对通才的需求,只不过双方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要的及其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专才的层次并不一致。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尚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专业教育,何况高等本科教育呢?从高等教育本身看,它是建立在中等基础教育之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具备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素养,而必须掌握高级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体是本科教育,而研究生教育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本科教育还不能过早过多地强调通识教育,而必须以专为主。当然,这种专并非计划经济时期极端性的狭窄单一的专,而是建立在具有宽厚基础之上的专。

45

论通才与专才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

(四)专业教育本身不仅不排斥而且也涵盖着素质教育

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本身不仅不排斥素质教育而且也包含着素质教育,因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本身就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况我们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历来都是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正确贯彻・・・・执行好教育方针的专业教育就是优化的素质教育。至于现今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本文・・・・・・・・・・・・・・・・・・・・・明道德比较差或者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结构有所欠缺,而需要在大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恐怕并不能成为高等教育要另外专门强调,“补课”意义上的教育—。

三、(一),因此,培养途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谈到通才与专才的培养,要认真研究不同层次的通才和专才的知识及能力构成的特点。这其实也是在研究不同的社会需求及其发展变化,为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二)各层次高等学校在培养不同的通才与专才方面应有所侧重,准确把握自己的目标,形成自身特色

对于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各级各类高校要客观、辩证、冷静地进行分析判断,准确把握与本校层次、特点相应的需求变化,认真分析异同,切忌头脑发热,片面盲目地照搬。一流重点高校(或“211工程”之列的高校)多数是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高校(基本类似国外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教育是这类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本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教育,较多地引进通才教育成份,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以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的中层次通才为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一般本科院校,其本科教育应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专业设置的极端性,适量增加通才教育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宽厚的专业性人才为主。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部分本科高校以培养中低层次通才(主要是中低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基层单位和乡镇企业输送人才。同时,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积极培养与专门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应的低层次专才,以满足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众多第三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充・《论衡・超奇篇》

〔2〕曹丕・《典论・论文》・“文各有体,鲜能备善”・“唯通才能备其体”

〔3〕21世纪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江苏高教》・1996年第5期

(美)菲利普・〔4〕〔5〕〔6〕〔10〕阿伦・W・奥斯塔・《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概述——供中国高等教育行政领导参W・肯德尔、

阅》・葛宁勤等主编・《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7〕张勤・《为地方服务——美国州立大学》・同上书

〔8〕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局・《现在大学开始改变》・1993年12月

(南)纳伊曼・对高等教育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9〕《外国教育》・1981年第1期

〔12〕转引自邬大光、施晓光・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 朱 云)

46


相关文章

  • 通才和专才的辩论
  • 通才与专才的原辩辞 正方一辨: 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题目. 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 ...查看


  •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学生姓名:余瑞芬 学 号:[1**********]3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 教师姓名:肖玉梅 分 数: 二〇 ...查看


  • 主题 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
  • 感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 在正式立论之前,我需要指出对方辩友刚才所犯的几个错误.首先是观念的混淆,有些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这是基础能力.不是做好了这些就叫做通才,专才与通才都应当有这样的技能.而后(„„) 针对这一问 ...查看


  • 专才与通才辩论稿
  • ∙精学还是博学和通才(全才) 还是专才这个辩题基本上是一个概念, 所以你可以将下面的辩词作为参考. 不仅有你方的观点和内容, 连反方的东西都有, 这样对你来说可以事先知道对方的攻辩点了... 哈哈...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4 ...查看


  • 专才 通才辩论稿
  • 专才 通才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专才比通才更重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而专才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 ...查看


  • 专才与通才谁更吃得开 通才总结陈词
  • 诚然,通才与专才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今天的辩题是两者谁更能吃得开,所谓吃得开我方认为是谁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谁更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我方一直强调与专才相比,通才所掌握的知识更多,知识结构更完整,能力更全面.通才具有的知识综合化.技能多 ...查看


  • 辩论资料专才与全才
  • 一.社会.科学发展到现在学科划分已经越来越细,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全才的 二.专才才能更好的精通,才能更有可能有更多的成绩 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的不同,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合理的 四.专才不 ...查看


  • 专才有利于社会发展
  • 专才有利于社会发展 詹志坤(整理) 专才: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 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有较高造诣的,有成就的人才. 理由: 1. 没有人在各方面 都做的很好. 2. 现在教育也在说明这一点, ...查看


  •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四辩
  •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四辩结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辩论进行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对现代社会到底是更需要专才还是通才已经有了新的看法.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 第一,您对专才的理解太过片面.我方前面已经说过专才是建立在广阔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