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概述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借款费用资本化.
第一节非流动负债概述
一、非流动负债的性质与种类
(一)性质:期限、利息[短期(分期付),长期(到期付)]
(二)种类: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二、与非流动负债有关的借款费用
(一)非流动负债利息的计算:
1、单利:(1)单利利息=本金×利率×计息期数=p ·i·n
(2)本利和=本金×(1+利率×计息期数)=p (1+n ·i )
2、复利:(1)本利和=本金×(1+利率)n
(2)终值与现值:①终值=现值×(1+i )n 复利终值系数
②现值=终值×(1+i )—n 复利现值系数n 3、年金:(1)年金终值=A·∑(1+i)n-t 年金终值系数
t=1n (2)年金终值=A·∑(1+i)-t 年金现值系数t=1
例1、若现从银行借入10000元,年利率10%,每年计息一次,若按单利计算,则5年的利息是多少?5年后需还本息多少?
5年利息=10000×10%×5=5000(元)
5年后本利和=10000+5000=15000(元)
或=10000×(1+10%×5)=15000(元)
例2、若上例按复利计息,其他条件不变,则5年的利息及5年后的本息为多少?第一年利息=10000×10%=1000(元)
第二年利息=11000×10%=1100(元)
第三年利息=12100×10%=1210(元)
第四年利息=13310×10%=1331(元)
第五年利息=14641×10%=1464.1(元)
(二) 与长期负债有关的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去人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财务费用”。
第二节长期借款
一、长期借款的性质与核算内容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应分期确认长期借款的利息。企业取得的长期借款,通常是到期一次支付利息的,因而应付而未付的借款利息与本金一样,属于长期负债,应贷记“长期借
款”科目。而确认的利息费用,则应根据借款的用途等情况,确定应用化还是资本化,分别借计“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
二、长期借款的账务处理
1、取得借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计息时(复利):借:财务费用
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
3、归还时:借: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尚未计提的最后一期利息)
贷:银行存款
【例】宏达工厂发生的到期偿还本息的借款有:
①2002年12月1日,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6%,期限3年;
②2003年7月1日,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9%,期限2年。
作出各年利息费用及到期偿还的会计分录。(注:按单利计息)
①2002年12月1日取得第一笔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计算第一笔借款02年的利息费用=1000×6%×1/12=5(万元)
借:财务费用50000
贷:长期借款50000
③03年7月1日取得第二笔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00
④03年12月31日计算借款利息=1000×6%+1000×9%×6/12=105(万元)
借:财务费用1050000
贷:长期借款1050000
⑤04年12月31日计算借款利息=1000×6%+1000×9%=150(万元)
借:财务费用1500000
贷:长期借款1500000
⑥05年7月1日偿还第2笔借款的本息时:
05年7月1日其长期借款账面值=10000000+450000+900000=11350000
第二笔借款05年利息=1000×9%×6/12=45(万元)
借:长期借款11350000(本金+03、04年利息)
财务费用450000(05年未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11800000
⑦05年12月1日偿还第一笔借款的本息时:
05年12月1日长期借款账面值=100000000+50000+600000+600000=1125
第一笔借款05年利息=1000×6%×11/12=55(万元)
借:长期借款11250000(本金+02、03、04年利息)
财务费用550000(05年未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11800000
第三节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性质与分类
(一)性质:
债券是举债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按照法定程序报经核准,向社会大众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日期或分期偿还本金,并按期支付利息的一种书面承诺。它是有价证券的一种。
(二)分类:
1. 按偿还本金的方式分类:一次还本债券、分期还本债券
2. 按支付利息的方式分类: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分期付息债券
3. 按可否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分类:可转换债券、不可转换债券
4. 按有无担保分类:抵押债券、信用债券
5. 按是否记名分类:记名债券、不记名债券
(三)债券的发行
1. 债券的发行方式
公司债券可以由发行公司直接发行。但是大多数公司发行债券一般采用间接的方式,主要通过银行、投资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来完成。间接发行方式通常又可分为包销和代销两种。
2. 债券的发行价格1)债券按面值发行
2)债券溢价发行
3)债券折价发行
二、分期付息债券
账户:“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应计利息
(一)分期付息债券的发行:
1、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市场利率、实际利率:
(1)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关系:
债券的现值(发行价格) =面值的现值+各期利息的现值
=到期偿还的面值按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各期票面利息按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
=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例1】A 公司经批准在200×年1月1日发行6年期,票面利率10%,面值为100000元,分期付息(每年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问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11%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11%)-6+100000×10%×期限是6、利率是11%的年金现值系数=100000×0.53464+10000×4.23054=95769.4
折价=100000-95769.4=4230.8
【例2】A 公司经批准在200×年1月1日发行6年期,票面利率10%,面值为100000元,分期付息(每年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问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9%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9%)-6+100000×10%×期限是6、利率是9%的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0.59627+10000×4.48592=104486.2
溢价=104486.2-100000=4486.2
(2)债券的市场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债券的实际利率:是指债券在预期存续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该债券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折现率)。
债券发行时的实际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与债券发行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交易费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即减少债券的入账金额(账面价值)。这样,债券发行时的实际利率不等于(大于)市场利率。
债券入账金额=债券发行价格-交易费=到期偿还面值按实际利率计算的现值+票面利息按实际利率计算的现值
我国先行会计准则对应付债券(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的交易费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
②交易费不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而是一次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的购建成本。这样,债券飞行时的实际利率等于市场利率。
2、应付债券入账金额的确定:
应付债券的初始计量就是确定其入账金额。而入账金额又取决于债券发行时相关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①交易费计入当期损益或购建资产的成本。
优点:这样债券的入账金额中只包括其发行价格,便于分析债券与债券市场的关系,特别是便于同购买方联系起来分析。
缺点:从发行方角度看,因交易费用被排除在外,使债券入账金额反映的融资成本不完整。采用种方法,债券溢价、折价成为其会计处理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债券溢价和折价的摊销问题。需设置“溢价”和“折价”明细科目。
②交易费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
即应付债券按发行时实际收到的价款扣除相关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后的金额入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采用这种方法。
优点:从本质看,交易费用是融资成本的一部分,使债券入账金额可以完整反映其融资成本,有利于分析和评价融资效果。
缺点:模糊、淡化了债券融资与债券市场之间的关联,不便于从债券溢价和折价角度分析。采用这种方法,会计处理重点发生转移,仅仅关注债券溢价和折价已经不够,需要将债券溢价、折价和交易费用合在一起考虑。因此其会计处理中引入利息调整概念,需设置“利息调整”明细科目。
利息调整=面值–(发行价格–交易费用)
利息调整=面值–入账价值
这样会计处理重点就转向“利息调整借差”(计算为正数时)、“利息调整贷差”(计算为负数时)。
3、应付债券账务处理设计:P206
(1)应付债券账务处理设计:
利息调整=面值–入账价值
入账值<面值,则利息调整为正数,称为“利息调整借差”
入账值>面值,则利息调整为负数,称为“利息调整贷差”
设置明细科目时,可以设置“利息调整”,也可以细设为“利息调整借差”和“利息调
整贷差”。
企业在付息日发行债券时:收到的价款中不含利息,按实收款借记“银行存款”,
按面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按实收款与面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企业在两个付息日之间发行债券时:收到的价款中含有利息,按实收款借记“银行存款”,按面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按已经含有的利息,对于到期一次付息债券,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对于分期付息债券,贷记“应付利息”,按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分期付息债券发行的账务处理:
①低于面值(折价) 发行:
借:银行存款(实收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利息(发行时已含利息)
②高于面值(溢价) 发行:
借:银行存款(实收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应付利息(发行时已含利息)
(二) 分期付息债券的摊余成本及利息费用的确定
应付债券通常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摊余成本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也就是利息调整的摊销方法:直线法、实际利率法。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
用实际利率法,期末应付债券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折现率是债券发行时
的实际利率,它是一个在债券存续期内保持不变的折现率。从这个意义看,应付债券是基于历史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
确定摊余成本的过程,也是确认利息费用的过程。
1、按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
即将债券初始利息调整总额
在债券存续期内平均分摊。
①摊销利息调整借差(主要是折价)
借:财务费用(券面利息+均摊额)——→(实际利息)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票面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②摊销利息调整贷差(主要是溢价) :
借:财务费用(券面利息—均摊额)——→(实际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票面利息)
注意:直线法各期票面利息相同,实际利息也相同。
2、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P209
①摊销利息调整借差(主要是折价)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实际利息—券面利息)
②摊销利息调整贷差(主要是溢价) :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券面利息—实际利息)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
注意:实际利率法,各期票面利息相同,但因各期应付债券账面价值会随利息调整的摊销而变化,则据其计算的各期实际利息也会变化。
直线法:
先计算:票面利息和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再计算:实际利息
①某期票面利息=期初票面值(余额)×票面利率
②某期应摊利息调整额=利息调整借或贷差总额/期数
③某期实际利息=①-②(利息调整贷差摊销额)
或=①+②(利息调整借差摊销额)
实际利率法:
先计算:票面利息和实际利息
再计算: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①某期票面利息=期初票面值(余额)×票面利率
②某期实际利息=该债券期初账面值×实际利率
③某期应摊利息调整贷差数额=①-②
某期应摊利息调整借差数额=②-①
(三)分期付息债券的偿还
到期时,因为利息调整的借差或贷差已经分摊完,所以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就只剩下了面值(本金),即到期要偿还债券本金。
到期偿还债券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
贷:银行存款
发行方和购买方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发行方购买方
应付债券(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银行存款(卖出收款)———银行存款(买入付款)
银行存款(支付利息)———银行存款(收到利息)
应付利息(未付利息)———应收利息(未收利息)
【例】东方公司经批准在19×0年1月1日发行5年期,票面利率8%,面值100000元,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5%、8%、9%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做下面两种情况下东方公司发行债券、各期付息、债券到期归还的有关会计处理:
(1)发行时市场利率为5%,支付发行费用4564元, 实际利率为6%
(2)发行时市场利率为9%,支付发行费用3692元,实际利率为10%
5%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5%)-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5%的年金现值系数
=78353+8000×4.32948=112989
8%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8%)-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8%的年金现值系数
=68058+8000×3.99271=100000
9%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9%)-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9%的年金现值系数
=64993+8000×3.88965=96110
分录(直线法):
1、发行时:
①以112989元高于面值发行:(市场利率5%,发行费4564)
借:银行存款108425(112989-4564)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425
②以96110元低于面值发行:(市场利率9%,发行费3692)
借:银行存款92418(96110-369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582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按直线法计算支付各期利息
①摊销利息调整贷差:(市场利率5%,实际利率6%)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额=8425÷5=1685
借:财务费用631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85
贷:银行存款8000
②摊销利息调整借差:(市场利率9%,实际利率10%)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额=7582÷5=1516.4
借:财务费用9516.4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16.4
3、到期偿还: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分录(实际利率法):
1.以112989元发行:(市率5%,实率6%,发行费4564)
①发行时:(分录同前)
借:银行存款108425(112989-4564)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425
②第1年末付息时:第1年实际利息=108425×6%=6505. 5
借:财务费用6505. 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494. 5(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③第2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108425-1494. 5) ×6%=106930. 5×6%=6415. 83
借:财务费用6415. 8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84. 1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④第3年末付息时:第3年实际利息=105346. 33×6%=6320. 78
借:财务费用6320. 7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79. 22(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⑤第4年末付息时:第4年实际利息=103667.11×6%=6220. 03
借:财务费用6220. 0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779. 9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⑥第5年末付息时:第5年实际利息=101887.14×6%=6113. 23
借:财务费用6113. 2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886. 7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第5年末偿还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以96110元发行:(市率9%,实率10%,发行费3692)
①发行时:(分录同前)
借:银行存款92418(96110-369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582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②第1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2418×10%=9241. 8
借:财务费用9241. 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241. 8(差额)
③第2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2418+1241. 8) ×10%=93659. 8×10%=9365. 98
借:财务费用9365. 9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365. 98(差额)
④第3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5025.78×10%=9502. 58
借:财务费用9502. 5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02. 58(差额)
⑤第4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6528. 36×10%=9652. 84
借:财务费用9652. 84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52. 84(差额)
⑥第5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8181. 2×10%=借:财务费用9818. 8(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第5年末偿还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三、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一)各期利息的确定:
1. 票面利息按复利计算:
某期利息=期初未还本息数×票面利率
2. 票面利息按单利计算:
某期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二)账户设置:
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应计利息
(三)账务处理:
1. 高于面值发行债券
A.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B. 计算利息时:
①直线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差额)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均摊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②实际利率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实际利息=期初账面摊余价值×实际利率
2. 低于面值发行债券:
A.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债券—面值
B. 计算利息时:
①直线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合计)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利息调整(均摊额)
②实际利率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利息调整(差额)
实际利息=期初账面摊余价值×实际利率
第四节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项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主要包括采用
补偿贸易方式下的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
本节只重点介绍“应付融资租赁款”。
为了核算各种长期应付款,企业可以设置“长期应付款”科目,并按长期应付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一、应付融资租赁款概述
(一)概念
应付融资租赁款:是指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形成的长期负债。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间没有所有权,但由于其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转移,企业具有实质的控制权,因而视同自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在租赁期内,企业一般分期等额支付租金,全部租金一般应能补偿出租方垫付的资本并使其获得相应的报酬。
(二)入账价值
1、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租赁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现值选低者入账(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款现值孰低) ,按最低付款确认长期应付款,两者的差额为“未确认融资费用”。P216
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长期应付款,并将两者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2、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并且所订立的购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则购买价格也应包括在内。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如果能够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应采用出租人的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但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从理论上讲,应付融资租赁款作为非流动负债,应按现值入账。在实务中,按照我国现行准则的规定,所设置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实质上是“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的备抵科目。因此,从整体上讲,负债的入账价值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一致的。
二、应付融资租赁款会计处理
1、租赁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每期支付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同时:分摊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其分摊方法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每期应分摊数额=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实际利率(如合同利率)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若租期满,租赁资产留归承租方: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例:2002年12月1日甲公司向乙租赁公司融资租入一条不需要安装的A 产品生产线;租赁开始日为2003年1月1日;租赁期为36个月,即3年;甲公司自2003年1月1日起每半年于月末支付租金300000元;A 产品生产线在2003年1月1日的账面价值为1400000元;租赁合同规定半年利率为7%;A 产品生产线的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估计期满时无残值;租赁期结束时,甲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生产线的选择权,购买价为200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为:300000×6+200=1800200(元)
利率为7%,期限为6期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767,复利现值系数为0.666(查
年金现值表或复利现值表:n=6,i=7%)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
300000×4.767+200×0.666=1430233.20(元)
因账面值1400000<1430233.20则选1400000为入账价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为:1800200–1400000=400200(元)
承租人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⑴2003年1月1日租入A 产品生产线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4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2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1800200
⑵2003年6月30日支付第一期融资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00000
贷:银行存款
⑶2003年12月31日支付第二期融资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0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
⑷2003年年末,按直线法分摊三分之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1334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33400(400200÷3)
(2004年和2005年同期作与2、3、4相同的会计分录)
⑸从2003年起,按估计的尚可使用年限10年平均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140000
贷:累计折旧140000(1400000÷10)
⑹租赁期满,2006年1月1日支付租赁结束时的购买价200元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200
贷:银行存款200
⑺该生产线所有权转归本公司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14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400000
第五节借款费用资本化
一、借款费用的内容P226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借款费用本质上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主要内容包括:利息和利息调整借差、贷差的摊销额,还包括为安排借款所发生的辅助费用和外币借款汇兑差额等。
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费用化、资本化。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P226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
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财务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指为资产的购建或生产所必
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如船舶、大型成套设备。
借款费用的费用化,是将借款费用作为流量处理,于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计
入当期损益,纳入当年的利润表。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将借款费用作为存量处理,将其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纳入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并随该资产价值的流转而流转。
三、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可予资本化的借款,是指能够将其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及其他相关成本纳入某项资
产成本的借款。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
四、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时间
一般借款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财务费用”。为购建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利
息,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计使用状态前的利息资本化,计入成本,之后的确认为当期“财务费用”。
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P226
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应
当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此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此三个条件若不能同时满足,就不能开始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P227
1、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
每一会计期间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利息额
—尚未动用借款额的利息—尚未动用借款额的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会计准则规定将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净利息费用全部进行资本化处理,在资本化期间内,全部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不计算借款资本化率。
2、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
每一会计期间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累计支出—专门借款累计金额)×一般借款资本化率×资产累计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部分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资本化率的确定:若只借一笔专门款, 则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利率; 若借一笔以上款, 则资本化率为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所占用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六、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摊销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借款存在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应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
会计期间应摊销的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金额,调整每期利息。
七、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
借款辅助费用:是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佣金、印刷费、承诺费
等费用。
1、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前发生的,应予以资本化;在此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
2、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八、暂停资本化P228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
超过3个月的,应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断期间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该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重新开始。
若中断是该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则借款费用资本化应继续进行。
非正常中断,包括由于劳动纠纷、发生安全事故、改变设计图纸、资金周转困
难等原因而导致的工程中断,不包括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所必要的程序而发生的中断,或由于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中断。如正常雨季使建筑施工中断。
九、停止资本化的一般情况:
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应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标准:
①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 工作已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全部完成.
②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生产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 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③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 ④已经过试生产或试运行, 并且其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能够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时, 或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
十、资产分别购建或生产、分别完工情况下的停止资本化问题
1、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或可对外销售,且为使该部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生产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的,应停止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2、购建或生产的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以使用或可对外销售的,应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概述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借款费用资本化.
第一节非流动负债概述
一、非流动负债的性质与种类
(一)性质:期限、利息[短期(分期付),长期(到期付)]
(二)种类: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二、与非流动负债有关的借款费用
(一)非流动负债利息的计算:
1、单利:(1)单利利息=本金×利率×计息期数=p ·i·n
(2)本利和=本金×(1+利率×计息期数)=p (1+n ·i )
2、复利:(1)本利和=本金×(1+利率)n
(2)终值与现值:①终值=现值×(1+i )n 复利终值系数
②现值=终值×(1+i )—n 复利现值系数n 3、年金:(1)年金终值=A·∑(1+i)n-t 年金终值系数
t=1n (2)年金终值=A·∑(1+i)-t 年金现值系数t=1
例1、若现从银行借入10000元,年利率10%,每年计息一次,若按单利计算,则5年的利息是多少?5年后需还本息多少?
5年利息=10000×10%×5=5000(元)
5年后本利和=10000+5000=15000(元)
或=10000×(1+10%×5)=15000(元)
例2、若上例按复利计息,其他条件不变,则5年的利息及5年后的本息为多少?第一年利息=10000×10%=1000(元)
第二年利息=11000×10%=1100(元)
第三年利息=12100×10%=1210(元)
第四年利息=13310×10%=1331(元)
第五年利息=14641×10%=1464.1(元)
(二) 与长期负债有关的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去人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财务费用”。
第二节长期借款
一、长期借款的性质与核算内容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应分期确认长期借款的利息。企业取得的长期借款,通常是到期一次支付利息的,因而应付而未付的借款利息与本金一样,属于长期负债,应贷记“长期借
款”科目。而确认的利息费用,则应根据借款的用途等情况,确定应用化还是资本化,分别借计“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
二、长期借款的账务处理
1、取得借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计息时(复利):借:财务费用
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
3、归还时:借: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尚未计提的最后一期利息)
贷:银行存款
【例】宏达工厂发生的到期偿还本息的借款有:
①2002年12月1日,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6%,期限3年;
②2003年7月1日,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9%,期限2年。
作出各年利息费用及到期偿还的会计分录。(注:按单利计息)
①2002年12月1日取得第一笔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计算第一笔借款02年的利息费用=1000×6%×1/12=5(万元)
借:财务费用50000
贷:长期借款50000
③03年7月1日取得第二笔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00
④03年12月31日计算借款利息=1000×6%+1000×9%×6/12=105(万元)
借:财务费用1050000
贷:长期借款1050000
⑤04年12月31日计算借款利息=1000×6%+1000×9%=150(万元)
借:财务费用1500000
贷:长期借款1500000
⑥05年7月1日偿还第2笔借款的本息时:
05年7月1日其长期借款账面值=10000000+450000+900000=11350000
第二笔借款05年利息=1000×9%×6/12=45(万元)
借:长期借款11350000(本金+03、04年利息)
财务费用450000(05年未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11800000
⑦05年12月1日偿还第一笔借款的本息时:
05年12月1日长期借款账面值=100000000+50000+600000+600000=1125
第一笔借款05年利息=1000×6%×11/12=55(万元)
借:长期借款11250000(本金+02、03、04年利息)
财务费用550000(05年未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11800000
第三节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性质与分类
(一)性质:
债券是举债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按照法定程序报经核准,向社会大众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日期或分期偿还本金,并按期支付利息的一种书面承诺。它是有价证券的一种。
(二)分类:
1. 按偿还本金的方式分类:一次还本债券、分期还本债券
2. 按支付利息的方式分类: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分期付息债券
3. 按可否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分类:可转换债券、不可转换债券
4. 按有无担保分类:抵押债券、信用债券
5. 按是否记名分类:记名债券、不记名债券
(三)债券的发行
1. 债券的发行方式
公司债券可以由发行公司直接发行。但是大多数公司发行债券一般采用间接的方式,主要通过银行、投资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来完成。间接发行方式通常又可分为包销和代销两种。
2. 债券的发行价格1)债券按面值发行
2)债券溢价发行
3)债券折价发行
二、分期付息债券
账户:“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应计利息
(一)分期付息债券的发行:
1、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市场利率、实际利率:
(1)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关系:
债券的现值(发行价格) =面值的现值+各期利息的现值
=到期偿还的面值按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各期票面利息按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
=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例1】A 公司经批准在200×年1月1日发行6年期,票面利率10%,面值为100000元,分期付息(每年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问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11%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11%)-6+100000×10%×期限是6、利率是11%的年金现值系数=100000×0.53464+10000×4.23054=95769.4
折价=100000-95769.4=4230.8
【例2】A 公司经批准在200×年1月1日发行6年期,票面利率10%,面值为100000元,分期付息(每年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问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9%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9%)-6+100000×10%×期限是6、利率是9%的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0.59627+10000×4.48592=104486.2
溢价=104486.2-100000=4486.2
(2)债券的市场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债券的实际利率:是指债券在预期存续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该债券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折现率)。
债券发行时的实际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与债券发行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交易费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即减少债券的入账金额(账面价值)。这样,债券发行时的实际利率不等于(大于)市场利率。
债券入账金额=债券发行价格-交易费=到期偿还面值按实际利率计算的现值+票面利息按实际利率计算的现值
我国先行会计准则对应付债券(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的交易费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
②交易费不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而是一次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的购建成本。这样,债券飞行时的实际利率等于市场利率。
2、应付债券入账金额的确定:
应付债券的初始计量就是确定其入账金额。而入账金额又取决于债券发行时相关交易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①交易费计入当期损益或购建资产的成本。
优点:这样债券的入账金额中只包括其发行价格,便于分析债券与债券市场的关系,特别是便于同购买方联系起来分析。
缺点:从发行方角度看,因交易费用被排除在外,使债券入账金额反映的融资成本不完整。采用种方法,债券溢价、折价成为其会计处理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债券溢价和折价的摊销问题。需设置“溢价”和“折价”明细科目。
②交易费计入债券初始确认金额。
即应付债券按发行时实际收到的价款扣除相关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后的金额入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采用这种方法。
优点:从本质看,交易费用是融资成本的一部分,使债券入账金额可以完整反映其融资成本,有利于分析和评价融资效果。
缺点:模糊、淡化了债券融资与债券市场之间的关联,不便于从债券溢价和折价角度分析。采用这种方法,会计处理重点发生转移,仅仅关注债券溢价和折价已经不够,需要将债券溢价、折价和交易费用合在一起考虑。因此其会计处理中引入利息调整概念,需设置“利息调整”明细科目。
利息调整=面值–(发行价格–交易费用)
利息调整=面值–入账价值
这样会计处理重点就转向“利息调整借差”(计算为正数时)、“利息调整贷差”(计算为负数时)。
3、应付债券账务处理设计:P206
(1)应付债券账务处理设计:
利息调整=面值–入账价值
入账值<面值,则利息调整为正数,称为“利息调整借差”
入账值>面值,则利息调整为负数,称为“利息调整贷差”
设置明细科目时,可以设置“利息调整”,也可以细设为“利息调整借差”和“利息调
整贷差”。
企业在付息日发行债券时:收到的价款中不含利息,按实收款借记“银行存款”,
按面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按实收款与面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企业在两个付息日之间发行债券时:收到的价款中含有利息,按实收款借记“银行存款”,按面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按已经含有的利息,对于到期一次付息债券,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对于分期付息债券,贷记“应付利息”,按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分期付息债券发行的账务处理:
①低于面值(折价) 发行:
借:银行存款(实收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利息(发行时已含利息)
②高于面值(溢价) 发行:
借:银行存款(实收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应付利息(发行时已含利息)
(二) 分期付息债券的摊余成本及利息费用的确定
应付债券通常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摊余成本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也就是利息调整的摊销方法:直线法、实际利率法。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
用实际利率法,期末应付债券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折现率是债券发行时
的实际利率,它是一个在债券存续期内保持不变的折现率。从这个意义看,应付债券是基于历史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
确定摊余成本的过程,也是确认利息费用的过程。
1、按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
即将债券初始利息调整总额
在债券存续期内平均分摊。
①摊销利息调整借差(主要是折价)
借:财务费用(券面利息+均摊额)——→(实际利息)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票面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②摊销利息调整贷差(主要是溢价) :
借:财务费用(券面利息—均摊额)——→(实际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票面利息)
注意:直线法各期票面利息相同,实际利息也相同。
2、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P209
①摊销利息调整借差(主要是折价)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实际利息—券面利息)
②摊销利息调整贷差(主要是溢价) :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券面利息—实际利息)
贷:银行存款(券面利息)
注意:实际利率法,各期票面利息相同,但因各期应付债券账面价值会随利息调整的摊销而变化,则据其计算的各期实际利息也会变化。
直线法:
先计算:票面利息和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再计算:实际利息
①某期票面利息=期初票面值(余额)×票面利率
②某期应摊利息调整额=利息调整借或贷差总额/期数
③某期实际利息=①-②(利息调整贷差摊销额)
或=①+②(利息调整借差摊销额)
实际利率法:
先计算:票面利息和实际利息
再计算: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①某期票面利息=期初票面值(余额)×票面利率
②某期实际利息=该债券期初账面值×实际利率
③某期应摊利息调整贷差数额=①-②
某期应摊利息调整借差数额=②-①
(三)分期付息债券的偿还
到期时,因为利息调整的借差或贷差已经分摊完,所以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就只剩下了面值(本金),即到期要偿还债券本金。
到期偿还债券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
贷:银行存款
发行方和购买方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发行方购买方
应付债券(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财务费用(实际利息)———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银行存款(卖出收款)———银行存款(买入付款)
银行存款(支付利息)———银行存款(收到利息)
应付利息(未付利息)———应收利息(未收利息)
【例】东方公司经批准在19×0年1月1日发行5年期,票面利率8%,面值100000元,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当发行时市场利率为5%、8%、9%时,发行价格为多少? 做下面两种情况下东方公司发行债券、各期付息、债券到期归还的有关会计处理:
(1)发行时市场利率为5%,支付发行费用4564元, 实际利率为6%
(2)发行时市场利率为9%,支付发行费用3692元,实际利率为10%
5%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5%)-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5%的年金现值系数
=78353+8000×4.32948=112989
8%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8%)-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8%的年金现值系数
=68058+8000×3.99271=100000
9%时:发行价格=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100000×(1+9%)-5+100000×8%×期限是5、利率是9%的年金现值系数
=64993+8000×3.88965=96110
分录(直线法):
1、发行时:
①以112989元高于面值发行:(市场利率5%,发行费4564)
借:银行存款108425(112989-4564)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425
②以96110元低于面值发行:(市场利率9%,发行费3692)
借:银行存款92418(96110-369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582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按直线法计算支付各期利息
①摊销利息调整贷差:(市场利率5%,实际利率6%)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额=8425÷5=1685
借:财务费用631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85
贷:银行存款8000
②摊销利息调整借差:(市场利率9%,实际利率10%)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额=7582÷5=1516.4
借:财务费用9516.4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16.4
3、到期偿还: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分录(实际利率法):
1.以112989元发行:(市率5%,实率6%,发行费4564)
①发行时:(分录同前)
借:银行存款108425(112989-4564)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425
②第1年末付息时:第1年实际利息=108425×6%=6505. 5
借:财务费用6505. 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494. 5(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③第2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108425-1494. 5) ×6%=106930. 5×6%=6415. 83
借:财务费用6415. 8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84. 1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④第3年末付息时:第3年实际利息=105346. 33×6%=6320. 78
借:财务费用6320. 7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79. 22(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⑤第4年末付息时:第4年实际利息=103667.11×6%=6220. 03
借:财务费用6220. 0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779. 9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⑥第5年末付息时:第5年实际利息=101887.14×6%=6113. 23
借:财务费用6113. 23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886. 77(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第5年末偿还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以96110元发行:(市率9%,实率10%,发行费3692)
①发行时:(分录同前)
借:银行存款92418(96110-369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582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②第1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2418×10%=9241. 8
借:财务费用9241. 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241. 8(差额)
③第2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2418+1241. 8) ×10%=93659. 8×10%=9365. 98
借:财务费用9365. 9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365. 98(差额)
④第3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5025.78×10%=9502. 58
借:财务费用9502. 58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02. 58(差额)
⑤第4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6528. 36×10%=9652. 84
借:财务费用9652. 84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652. 84(差额)
⑥第5年末付息时:实际利息=98181. 2×10%=借:财务费用9818. 8(差额)
贷:银行存款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第5年末偿还本金时: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三、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一)各期利息的确定:
1. 票面利息按复利计算:
某期利息=期初未还本息数×票面利率
2. 票面利息按单利计算:
某期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二)账户设置:
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应计利息
(三)账务处理:
1. 高于面值发行债券
A.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
B. 计算利息时:
①直线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差额)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均摊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②实际利率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实际利息=期初账面摊余价值×实际利率
2. 低于面值发行债券:
A.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债券—面值
B. 计算利息时:
①直线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合计)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利息调整(均摊额)
②实际利率法:
借:财务费用(实际利息)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利息调整(差额)
实际利息=期初账面摊余价值×实际利率
第四节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项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主要包括采用
补偿贸易方式下的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
本节只重点介绍“应付融资租赁款”。
为了核算各种长期应付款,企业可以设置“长期应付款”科目,并按长期应付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一、应付融资租赁款概述
(一)概念
应付融资租赁款:是指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形成的长期负债。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间没有所有权,但由于其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转移,企业具有实质的控制权,因而视同自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在租赁期内,企业一般分期等额支付租金,全部租金一般应能补偿出租方垫付的资本并使其获得相应的报酬。
(二)入账价值
1、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租赁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现值选低者入账(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款现值孰低) ,按最低付款确认长期应付款,两者的差额为“未确认融资费用”。P216
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长期应付款,并将两者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2、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并且所订立的购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则购买价格也应包括在内。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如果能够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应采用出租人的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但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从理论上讲,应付融资租赁款作为非流动负债,应按现值入账。在实务中,按照我国现行准则的规定,所设置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实质上是“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的备抵科目。因此,从整体上讲,负债的入账价值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一致的。
二、应付融资租赁款会计处理
1、租赁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每期支付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同时:分摊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其分摊方法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每期应分摊数额=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实际利率(如合同利率)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若租期满,租赁资产留归承租方: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例:2002年12月1日甲公司向乙租赁公司融资租入一条不需要安装的A 产品生产线;租赁开始日为2003年1月1日;租赁期为36个月,即3年;甲公司自2003年1月1日起每半年于月末支付租金300000元;A 产品生产线在2003年1月1日的账面价值为1400000元;租赁合同规定半年利率为7%;A 产品生产线的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估计期满时无残值;租赁期结束时,甲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生产线的选择权,购买价为200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为:300000×6+200=1800200(元)
利率为7%,期限为6期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767,复利现值系数为0.666(查
年金现值表或复利现值表:n=6,i=7%)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
300000×4.767+200×0.666=1430233.20(元)
因账面值1400000<1430233.20则选1400000为入账价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为:1800200–1400000=400200(元)
承租人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⑴2003年1月1日租入A 产品生产线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4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2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1800200
⑵2003年6月30日支付第一期融资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00000
贷:银行存款
⑶2003年12月31日支付第二期融资租赁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0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
⑷2003年年末,按直线法分摊三分之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1334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33400(400200÷3)
(2004年和2005年同期作与2、3、4相同的会计分录)
⑸从2003年起,按估计的尚可使用年限10年平均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140000
贷:累计折旧140000(1400000÷10)
⑹租赁期满,2006年1月1日支付租赁结束时的购买价200元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200
贷:银行存款200
⑺该生产线所有权转归本公司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14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400000
第五节借款费用资本化
一、借款费用的内容P226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借款费用本质上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主要内容包括:利息和利息调整借差、贷差的摊销额,还包括为安排借款所发生的辅助费用和外币借款汇兑差额等。
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费用化、资本化。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P226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
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财务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指为资产的购建或生产所必
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如船舶、大型成套设备。
借款费用的费用化,是将借款费用作为流量处理,于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计
入当期损益,纳入当年的利润表。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将借款费用作为存量处理,将其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纳入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并随该资产价值的流转而流转。
三、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可予资本化的借款,是指能够将其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及其他相关成本纳入某项资
产成本的借款。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
四、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时间
一般借款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财务费用”。为购建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利
息,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计使用状态前的利息资本化,计入成本,之后的确认为当期“财务费用”。
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P226
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应
当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此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此三个条件若不能同时满足,就不能开始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P227
1、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
每一会计期间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利息额
—尚未动用借款额的利息—尚未动用借款额的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会计准则规定将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净利息费用全部进行资本化处理,在资本化期间内,全部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不计算借款资本化率。
2、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
每一会计期间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累计支出—专门借款累计金额)×一般借款资本化率×资产累计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部分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资本化率的确定:若只借一笔专门款, 则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利率; 若借一笔以上款, 则资本化率为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所占用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六、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摊销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借款存在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应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
会计期间应摊销的利息调整借差和贷差的金额,调整每期利息。
七、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
借款辅助费用:是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佣金、印刷费、承诺费
等费用。
1、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前发生的,应予以资本化;在此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
2、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八、暂停资本化P228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
超过3个月的,应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断期间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该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重新开始。
若中断是该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则借款费用资本化应继续进行。
非正常中断,包括由于劳动纠纷、发生安全事故、改变设计图纸、资金周转困
难等原因而导致的工程中断,不包括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使用或销售状态所必要的程序而发生的中断,或由于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中断。如正常雨季使建筑施工中断。
九、停止资本化的一般情况:
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应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标准:
①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 工作已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全部完成.
②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生产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 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③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 ④已经过试生产或试运行, 并且其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能够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时, 或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
十、资产分别购建或生产、分别完工情况下的停止资本化问题
1、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或可对外销售,且为使该部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生产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的,应停止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2、购建或生产的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以使用或可对外销售的,应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