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民俗 迎新年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又一个新年热热闹闹地向我们走来。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蛇年传说
2013年为农历蛇年。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
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
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
有蛇,再有龙;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
小龙
蛇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尽管使人感到恐惧、厌恶,
然而它对人类还是有益的,比如有的蛇能看家护院,
防盗防贼,有的蛇能当
国民间流传的
春节历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的佳
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
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
续至今,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
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
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
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
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
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春节习俗
有民谣曰: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
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
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
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
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
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
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
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7]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
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春节食俗
春节吃鱼----“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春节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
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
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
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
“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
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
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
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
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
“粮食满囤”。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春节吃汤圆----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话民俗 迎新年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又一个新年热热闹闹地向我们走来。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蛇年传说
2013年为农历蛇年。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
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
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
有蛇,再有龙;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
小龙
蛇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尽管使人感到恐惧、厌恶,
然而它对人类还是有益的,比如有的蛇能看家护院,
防盗防贼,有的蛇能当
国民间流传的
春节历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的佳
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
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
续至今,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
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
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
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
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
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春节习俗
有民谣曰: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
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
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
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
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
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
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
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7]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
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春节食俗
春节吃鱼----“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春节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
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
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
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
“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
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
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
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
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
“粮食满囤”。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春节吃汤圆----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