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2期
2010年6月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Vol.19,No.2
Jun.,2010
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
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
孔小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摘要:地缘政治具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
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个方面。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
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
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
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地缘政治;涵义;理论;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K901.4文献标识码:A
在地缘政治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争论不已。虽然地缘政治学从理论产生到形成发展的一百年中历经兴衰荣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文试图在阐述地缘政治涵义和其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以说明地缘政治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发挥的重要影响。
1地缘政治的涵义
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有关地缘政治的若干解释。在英文中,“geopolitics①”一词既可指地缘政治理论,亦可指地缘政治现实,其涵义具有多重性。在中文文献中,相关的词主要有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政治两个,前者的涵义相对单一,而后者则是个复合概念。
前苏联学者拉祖瓦耶夫提出地缘政治学三种含义:第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第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列强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
第三,认为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治。
收稿日期:2010-01-29;修订日期:2010-04-20
作者简介:孔小惠(1977-),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战略。E-mail:kxhkxh1103@yahoo.com.cn
①英文“geopolitics”来自德文的“geopolitik”。现在geopolitik一般多指德国地缘政治学。在我国学者翻译英国学者杰弗里·帕著的《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书中,为区别这二词的不同含义,将geopolitik翻译成地缘政治学,把geopolitics翻译成地理政治学。而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同义的。可参见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在当前国内有关地缘政治研究的学术资料中,已经普遍都把geopolitics译为地缘政治学。
20世界地理研究19卷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1]。
美国学者奥图赛尔(GearoidO.T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有多个含义,他归纳如下:第一,用作描述对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明显特征。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关于X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第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图阿塞尔认为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基辛格用地缘政治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方法。第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这一视角是关于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2]。
由于地缘政治概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五个视角②。还有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概念具有地缘政治现实和地缘政治学两个层面的含义[3]。
本文在审视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涵义形形色色的解释后,把地缘政治所具有的涵义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种分析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或分析工具,或者是其研究成果,即地缘政治学理论。人们通过对地缘政治现实要素的理解,形成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视角、思想框架、研究方法等,即形成地缘政治理论,这些思想、观点、分析方法、理论等综合起来构成了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包含地理的和政治的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地缘政治学家对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定义普遍都强调地理因素与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如法国学者皮埃尔·伽罗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际上权力政治学与其奉行的地理范围之间的关系[4]。”法国著名政治家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对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的角度加以系统化[5]”。美国地理学家、“系统政治地理学”的作者M·格拉斯纳(MartinIraGlassner)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地缘政治学基本上与为发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对地理信息和地理观点的应用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讲,地缘政治学可被称为应用政治地理学[6]”。格雷(ColinS.Gray)和斯洛恩把它解释为“一种空间关系与历史成因的理论,由此演绎出主张当代和未来政治与各种地理概念密切关联的解释。”它“把历史与成熟的理论化能力相结合,其结果历来是一种有力的分析框架[7]。”
对于地理因素与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强调在地理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国家或国际政治。发明“地缘政治”一词的瑞典政治学家契伦把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8]”。李义虎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统合或结合的基础上对国际政治空间现象所做的系统研究,作为一种理论,就其延伸影响来讲,涉及到国际关系的政治地理因素和国家对外政策(包括军事战略)的地理因素[9]。”
综上所述,地缘政治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在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某种特定利益,借助于政治权力来规定和实现自身权利或利益的战略理论。
第二,影响国际政治的若干地缘政治要素。
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y)指出:“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10]。”这里,他强调的是影响政治的地理因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1素。
影响国际政治的地缘政治要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国家地缘政治要素,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表明国家在地球上的方位:位于地球的南方还是北方,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地处世界热点范围还是远离是非地区。
幅员形状是狭长型还是类似圆形,是紧凑型还是松散型。
地形特征是指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如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均处于中纬度气候湿润温暖的平原江河地带等自然环境良好地区。
第二个方面是区域地缘政治因素,主要包括邻国状况、与邻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等。
邻国状况是指邻国是大是小,是强是弱等。
一国与邻国之间的地缘关系,既指国家相互之间包括距离、防卫在内的地理关系,又指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利益来思考,所形成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第三个方面是全球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地缘政治因素主要通过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来表现出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对国际事务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等主要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之间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力量对比及其基本状态。
第三,以追求权力为目标的地缘政治活动。
地缘政治活动是指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来追求权力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互动。
尼桑卡(H.S.S.Nissanka)认为,地缘政治概念的“中心是为权力而进行的持续斗争,其焦点是理解和研究各国为获得政治权力与保持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所作的各种努力[11]。”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国际政治在本质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在一个缺乏规则或规则不健全的国际社会中,不可能自觉形成公平合理的体制和原则对行为体进行公正的利益分配,权力成为决定利益分配的最高原则和根本手段,因此追求权力成为各国的本能和政策目标。由于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权力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受行为体的位置、空间、资源等地理因素限制,因此,追求在空间、资源、基地等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和有利地位成为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地缘政治演变为围绕大陆、海洋、天空等空间主导权,石油、矿产、粮食等资源支配权和战略要地、海洋通道等基地控制权的争斗,其实质是行为体之间特别是民族国家之间
对资源的争夺是国际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动因。甚至有学的竞争关系。纵观国际政治发展史,
者认为,“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起点[12]”。
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主要有[3]:
(1)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控制,谋求霸权或国际关系主导权。包括统治或领导世界的能力,在全球或地区格局中的主导或优势地位,以及通过空间实现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控制能力等。
(2)通过对资源、贸易、市场、运输线、领土、海洋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既加强国际政治权力,又获得现实利益,增强国力。
22世界地理研究19卷(3)通过建立地域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或作出均势格局安排,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环境。
地缘政治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国家间政治关系产生深刻而具体的影响。例如中东地区战乱不断的深层原因就是这一地区蕴藏着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0%以上,“只要人类尚未发现可以替代石油的更为有效的新能源,中东地区就难以平静[13]”。
2地缘政治主要理论
地缘政治学从其20世纪初产生到形成,经过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多种学说和理论。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有“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
“海权论”的创始人也是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海军将领马汉(AlfredThayerMahan)。他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集中地阐述了其海权论思想。马汉“海权论”的中心论点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能够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一个国家获得这种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态、领土范围和、人口数量、民众特征和政府特征六个方面条件。富有进取心的国家必须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依靠海洋去获取海外的原料、市场和基地,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便捷通道。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有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必要时能够垄断海上贸易,为此须建设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
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HalfordJ.Mackinder)创立了与海权论相对的“陆权论”。他认为,如果由于早期的海上船运技术优于陆上交通技术,使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占优势,那么,随着陆上交通技术的发展,如铁路的铺设、内燃机车的出现、现代公路和铁路网的建成,从而改变了“人与世界上大部分现实的关系”,加强了欧亚大陆国家的优势地位。在其1904年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麦金德提出了“枢纽地带”概念。他把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地区命名为枢纽地带,相信它是世界政治的枢纽;把紧绕在枢纽地带外的环形地区称为内新月形地带,包括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在内;内新月形地带以外是外新月形地区,包括欧亚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及其他诸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和整个美洲。1919年,麦金德发表了《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继续坚持他强调欧亚大陆核心地区重要性的观点和陆权优势的信念,但对“枢纽地带”的概念做了修改。他把欧亚核心区的范围向西扩大,并用“心脏地带”概念代替原来的“枢纽地带”,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认为,东欧在欧亚大陆内部占据十分独特的重要位置,它是俄国
德国向东进入心脏地带的通道。他提出:从心脏地带进入中欧、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14]。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者、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NicholasSpykma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超越麦金德理论的“边缘地带”。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东半球的势力冲突有四类:一是在大陆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二是在边缘地带内的各势力之间;三是海洋势力与大陆沿岸之间;四是西半球的参与。他认为边缘地带比心脏地带更重要,边缘地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3带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力量都超过心脏地带,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边缘地带;世界的基本矛盾并不是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对抗,相反,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是通过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联合击败边缘地带国家实现的。斯皮克曼据此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15]。”
意大利将军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等书中提出“空权论”,他认为“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16]”。在空中领域,飞机成为了人类战争的新的独特手段。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从战略态势上讲,“掌握制空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能保持自己飞行[16]”。只有依靠一支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国防才能保证。因此,我们应给予空军足够的重视,逐步削减陆海军部队,同时相应增强空军部队,直至空军增强到足以夺取制空权为止。同时,要想掌握制空权,有必要在能找到敌方航空器和生产它的一切地点上予以摧毁和破坏,但是,无论陆军或海军都无助于进行这种活动,所以,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绝对必要。杜黑的空权论及所阐述的各种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二战期间意大利和德国的空战战略。空权论对美国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米歇尔将军那里得到了证实[17]”。
3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
从诞生时起,地缘政治学就包含着为国家安全战略而运用地理学的内涵。有些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奥图泰尔把地缘政治学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认为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大战略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治理国家艺术的日常的策略性操作。大战略关注的是事务的实质和重大的恒变量。地缘政治学体现了依据地理因素的恒久而制定大战略的思考。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和执行的一种方法。当今时代,忽视地缘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将会“导致国家威望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18]”。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柯林斯(JohnCollins)认为,大战略理论分为海洋学派、大陆学派和航天学派等[18]。可以明显看出,柯林斯把大战略直接等同于地缘政治。
还有一些学者用“地缘战略”这个词说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布热津斯基指出:“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有关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战略是指全面而有计划地采取某些措施以实现某一中心目标,或指具有军事意义的重要资本;地缘战略则是将其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合二为一[10]。”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呢?本文把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地缘政治理论塑造了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
地缘政治理论塑造了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和行为,因为它们阐明的地缘政治视角是某个特定政治目标的补充[19]。
首先,地缘政治学家本身参与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当中。地缘政治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家安全战略服务的。麦金德的经历是学术或“形式”地缘政治与国家政策或“实际”地缘政治结合的若干实例之一:他是英国第一个设有地理系的牛津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与地理教授,后来,他还担任过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英国国会议员、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英外交部的英驻南俄(SouthRussia)高级专员。
24世界地理研究19卷
在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参与国家对外战略制定的情况更多。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本身是地缘政治学家,他们又是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者,他们能将地缘政治理论的多个流派兼收并蓄,贯彻到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践中。
其次,西方政治家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受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杰弗里·帕克(GeoffreyParker)曾指出:“在本世纪内(20世纪)学究式的思想家与注重实际的务实的人物之间常有联系”,“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西方政治家已充分发挥地理政治学的观点为他们的政治和国际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些政治家包括西奥多·罗斯福与富兰克林·罗斯福、寇松、白里安、丘吉尔、戴高乐、贝文、基辛格和尼克松。他们都积极参与和促进被他们视为各自最大利益的活动[8]。”
3.2地缘政治现实因素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
地缘政治现实因素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既是本国自然环境基本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该国制定和实施其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他自身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它对外部世界的特定需求和自身国家利益的具体内涵[20]。正如柯林·格雷指出的,“国家利益可以用地缘政治的语言来表达。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一直包含着塑造和帮助指导国家安全政策的逻辑[21]。”
斯皮克曼提出,地缘政治学“应用于根据地理要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它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种地理形势下,要保证安全,最好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它的独特分析方式是利用地理要素来帮助制定适当的政策,以达到某种正当的目的[22]。”
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基本现实决定着其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和特点。一般来说,海洋大国必然追求海上力量的强大并力图保证海上重要通道的畅通,如西班牙、英国。而陆海复合国家因为要发展海上和陆上两个方向通常面临着战略选择的两难和战略资源的分散化等困境[23]。
国家的幅员、国土形状都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影响。一国的形状是期战略形势中的一项重大要素。以色列领土紧凑,缺乏纵深,这使得一种进攻导向的、先发制人的战略成了差不多绝对必需;相反,俄国广泛伸展的辽阔疆域使它的传统战略成为可能,那就是在一场持久的防卫战争中以空间换取时间[24]。
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利用他国资源和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来支持经济发展,这类国家从本国的地缘状况出发制定对外战略,往往带有浓厚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客观地分析,资源丰富、国土广袤、国内市场比较发达、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的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日本的战略决策者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安全面临着许多地理方面的缺陷:国家空间狭小,战略纵深极其有限;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资源产地、市场与日本之间的联系依靠漫长的海上运输线;人口、经济、交通高度集中,能力脆弱。这些特征造成了日本安全环境的脆弱性,深刻地制约着日本的安全战略。因而,日本以确保本土不受侵犯,保证获得足够而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对市场的占有,保证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作为其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25]。
3.3地缘政治斗争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
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就是为政治家们确定战略斗争的地理方向、区域范围和结局预测。《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geopolitics的概念时说明:“地缘政治理论家们指出某些因素对决定国策的重要性,诸如:获得自然疆界,通往海上通道,据有战略要地等等[26]。”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5地缘政治斗争是国家对外安全战略重要部分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在俄罗斯对外安全战略中,夺取出海口这一地缘政治内容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历史角度看,沙俄帝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曾经是位于欧洲平原中部的内陆国家,与距离最近的波罗的海相距600~800公里,距南方黑海远达1000公里。为打破地理上的限制,获得同外部国家的直接通商权,俄国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沙皇俄国输掉了这场战争,但他的至理名言“波罗的海的海水贵重如同黄金”却使其后继者铭记在心,并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了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首先率军远征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克里木汗国,虽然最终未能完全达到使之臣服的目的,但却夺取了通向黑海的亚速港。随后,彼得一世又是把目光投向波罗的海,发动了针对瑞典的北方战争,经过20多年的激烈较量,俄国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瑞典签定了《尼什塔特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国家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出海口。在它之后俄国历代沙皇又为此发动了无数次的战争,最终形成了辖控两海、两洋的海上强国。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利用外交手段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战争后期占领日本北方四岛等历史事实,都无不说明这种传统的地缘政治斗争内容的历史延续性。俄罗斯独立后,无论是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自由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著书立说宣称要“在印度洋里洗靴子”的狂热言行看,还是从其执政当局与乌克兰在黑海舰队及塞瓦波多尔的地位问题上看进行了长达多年的艰苦交锋和讨价还价,以及多次明确宣布俄国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北约东扩不可逾越的“红线”的严厉警告看,维护出海口安全在其对外战略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斯皮克曼曾经指出俄罗斯的目标是一直不变的,即突破边缘地带以到达不冻港:“自从彼得大帝时代的两百多年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突破边界的包围以到达海洋。地理和海权一直困扰着它[27]。”
以上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地缘战略思想塑造了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那么他们就必然以地缘政治现实因素作为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其结果是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参考文献:
[1](俄)拉祖瓦耶夫.论地缘政治学概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17.
[2]GearoidOTuathail,GerardToal.Problematizinggeopolitics:survey,statemanshipandstrategy[J].
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1994,19(3):259-272.
[3]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70-71,86.
[4](俄)齐甘科夫.地缘政治学理性的最后避难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4):4-5.
[5]RaymondAron.PeaceandWar:A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GardenCity,NewYork:Ddouble-
day,1966.61.
方法与九十年代的地缘政治学[J].人文地理,1995,10(2):6-12.[6]刘妙龙,孔爱莉,涂建华.地缘政治学理论、
[7]ColinSGray,GeoffreySloan.Geopolitics,GeographyandStrategy[M].London:FrankCassPublishers,
1999.1-2.
[8](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李亦鸣,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9]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
[10](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刚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6.[11]NissaHSS.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Geopolitics[M].NewDelhi:VikasPublishingHousePVTLtd,
1997.2.
26世界地理研究19卷[12]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52.
[13]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9.
[14](英)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15](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M].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8.
·杜黑.制空权[M].曹毅风,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19.[16](意)朱里奥
[17]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7.
·柯林斯.大战略[M].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78.296,48.[18](美)约翰
[19]GRSloan.GeopoliticsinUnitedStatesStrategicPolicy1890-1987[M].GreatBritain:Wheatsheaf
BooksLtd,1988.73.
[20]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9-80.
[21]ColinSGray.GeopoliticsofSuperPower[M].Kentucky: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8.69.[22]NicholasJSpyman.GeographyandforeignpolicyⅡ[J].PoliticalScienceReview,1938,32(2):213-236.[23]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47-52.
·默里,(英)麦格雷戈·诺克斯,(美)阿尔文·伯恩斯坦.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M].时殷弘,等[24](美)威廉森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10.
[25]陆俊元.从地缘政治看日本的安全战略[J].日本学刊,1995(3):18.
[26](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7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68.
[27]SpykmanNJ.America’sStrategyinWorldPolitcs[M].NewYork:Harcourt,Brace&Co,1942.179.转引自:G
RSloan.GeopoliticsinUnitedStatesStrategicPolicy1890-1987.GreatBritain:WheatsheafBooksLtd,1988.17.
AnalyzeonWaysofGeopoliticsAffectingaState’s
SecurityStrategy
KONGXiao-hui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Abstract:Geopoliticshasmultipleconnotations.Itisreferredtogeopoli-ticstheory,geopoliticsfactorsandgeopoliticsstruggleintheessay.Thereareimportantgeopoliticstheories,suchasseapowertheory,landpowertheory,rimlandtheoryandaircontroltheory.Geopoliticsplaysagreatroleinastate’ssecuritystrategy.Thegeopoliticalrealityistheimportantbasisinmakingnationalsecuritystrategy.Thegeopoliticalstruggleisthegreatcom-ponentinnationalsecuritystrategy.Andgeopoliticstheoryhasagreatef-fectonmaking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connotation;theory;security;strategyKeywords:geopolitics;
第19卷第2期
2010年6月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Vol.19,No.2
Jun.,2010
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
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
孔小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摘要:地缘政治具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
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个方面。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
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
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
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地缘政治;涵义;理论;安全战略
中图分类号:K901.4文献标识码:A
在地缘政治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争论不已。虽然地缘政治学从理论产生到形成发展的一百年中历经兴衰荣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文试图在阐述地缘政治涵义和其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以说明地缘政治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发挥的重要影响。
1地缘政治的涵义
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有关地缘政治的若干解释。在英文中,“geopolitics①”一词既可指地缘政治理论,亦可指地缘政治现实,其涵义具有多重性。在中文文献中,相关的词主要有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政治两个,前者的涵义相对单一,而后者则是个复合概念。
前苏联学者拉祖瓦耶夫提出地缘政治学三种含义:第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第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列强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
第三,认为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治。
收稿日期:2010-01-29;修订日期:2010-04-20
作者简介:孔小惠(1977-),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战略。E-mail:kxhkxh1103@yahoo.com.cn
①英文“geopolitics”来自德文的“geopolitik”。现在geopolitik一般多指德国地缘政治学。在我国学者翻译英国学者杰弗里·帕著的《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书中,为区别这二词的不同含义,将geopolitik翻译成地缘政治学,把geopolitics翻译成地理政治学。而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同义的。可参见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在当前国内有关地缘政治研究的学术资料中,已经普遍都把geopolitics译为地缘政治学。
20世界地理研究19卷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1]。
美国学者奥图赛尔(GearoidO.T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有多个含义,他归纳如下:第一,用作描述对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明显特征。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关于X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第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图阿塞尔认为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基辛格用地缘政治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方法。第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这一视角是关于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2]。
由于地缘政治概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五个视角②。还有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概念具有地缘政治现实和地缘政治学两个层面的含义[3]。
本文在审视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涵义形形色色的解释后,把地缘政治所具有的涵义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种分析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或分析工具,或者是其研究成果,即地缘政治学理论。人们通过对地缘政治现实要素的理解,形成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视角、思想框架、研究方法等,即形成地缘政治理论,这些思想、观点、分析方法、理论等综合起来构成了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包含地理的和政治的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地缘政治学家对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定义普遍都强调地理因素与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如法国学者皮埃尔·伽罗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际上权力政治学与其奉行的地理范围之间的关系[4]。”法国著名政治家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对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的角度加以系统化[5]”。美国地理学家、“系统政治地理学”的作者M·格拉斯纳(MartinIraGlassner)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地缘政治学基本上与为发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对地理信息和地理观点的应用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讲,地缘政治学可被称为应用政治地理学[6]”。格雷(ColinS.Gray)和斯洛恩把它解释为“一种空间关系与历史成因的理论,由此演绎出主张当代和未来政治与各种地理概念密切关联的解释。”它“把历史与成熟的理论化能力相结合,其结果历来是一种有力的分析框架[7]。”
对于地理因素与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强调在地理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国家或国际政治。发明“地缘政治”一词的瑞典政治学家契伦把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8]”。李义虎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统合或结合的基础上对国际政治空间现象所做的系统研究,作为一种理论,就其延伸影响来讲,涉及到国际关系的政治地理因素和国家对外政策(包括军事战略)的地理因素[9]。”
综上所述,地缘政治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在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某种特定利益,借助于政治权力来规定和实现自身权利或利益的战略理论。
第二,影响国际政治的若干地缘政治要素。
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y)指出:“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10]。”这里,他强调的是影响政治的地理因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1素。
影响国际政治的地缘政治要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国家地缘政治要素,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表明国家在地球上的方位:位于地球的南方还是北方,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地处世界热点范围还是远离是非地区。
幅员形状是狭长型还是类似圆形,是紧凑型还是松散型。
地形特征是指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如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均处于中纬度气候湿润温暖的平原江河地带等自然环境良好地区。
第二个方面是区域地缘政治因素,主要包括邻国状况、与邻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等。
邻国状况是指邻国是大是小,是强是弱等。
一国与邻国之间的地缘关系,既指国家相互之间包括距离、防卫在内的地理关系,又指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利益来思考,所形成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第三个方面是全球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地缘政治因素主要通过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来表现出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对国际事务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等主要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之间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力量对比及其基本状态。
第三,以追求权力为目标的地缘政治活动。
地缘政治活动是指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来追求权力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互动。
尼桑卡(H.S.S.Nissanka)认为,地缘政治概念的“中心是为权力而进行的持续斗争,其焦点是理解和研究各国为获得政治权力与保持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所作的各种努力[11]。”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国际政治在本质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在一个缺乏规则或规则不健全的国际社会中,不可能自觉形成公平合理的体制和原则对行为体进行公正的利益分配,权力成为决定利益分配的最高原则和根本手段,因此追求权力成为各国的本能和政策目标。由于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权力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受行为体的位置、空间、资源等地理因素限制,因此,追求在空间、资源、基地等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和有利地位成为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地缘政治演变为围绕大陆、海洋、天空等空间主导权,石油、矿产、粮食等资源支配权和战略要地、海洋通道等基地控制权的争斗,其实质是行为体之间特别是民族国家之间
对资源的争夺是国际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动因。甚至有学的竞争关系。纵观国际政治发展史,
者认为,“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起点[12]”。
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主要有[3]:
(1)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控制,谋求霸权或国际关系主导权。包括统治或领导世界的能力,在全球或地区格局中的主导或优势地位,以及通过空间实现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控制能力等。
(2)通过对资源、贸易、市场、运输线、领土、海洋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既加强国际政治权力,又获得现实利益,增强国力。
22世界地理研究19卷(3)通过建立地域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或作出均势格局安排,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环境。
地缘政治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国家间政治关系产生深刻而具体的影响。例如中东地区战乱不断的深层原因就是这一地区蕴藏着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0%以上,“只要人类尚未发现可以替代石油的更为有效的新能源,中东地区就难以平静[13]”。
2地缘政治主要理论
地缘政治学从其20世纪初产生到形成,经过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多种学说和理论。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有“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
“海权论”的创始人也是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海军将领马汉(AlfredThayerMahan)。他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集中地阐述了其海权论思想。马汉“海权论”的中心论点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能够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一个国家获得这种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态、领土范围和、人口数量、民众特征和政府特征六个方面条件。富有进取心的国家必须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依靠海洋去获取海外的原料、市场和基地,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便捷通道。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有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必要时能够垄断海上贸易,为此须建设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
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HalfordJ.Mackinder)创立了与海权论相对的“陆权论”。他认为,如果由于早期的海上船运技术优于陆上交通技术,使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占优势,那么,随着陆上交通技术的发展,如铁路的铺设、内燃机车的出现、现代公路和铁路网的建成,从而改变了“人与世界上大部分现实的关系”,加强了欧亚大陆国家的优势地位。在其1904年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麦金德提出了“枢纽地带”概念。他把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地区命名为枢纽地带,相信它是世界政治的枢纽;把紧绕在枢纽地带外的环形地区称为内新月形地带,包括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在内;内新月形地带以外是外新月形地区,包括欧亚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及其他诸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和整个美洲。1919年,麦金德发表了《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继续坚持他强调欧亚大陆核心地区重要性的观点和陆权优势的信念,但对“枢纽地带”的概念做了修改。他把欧亚核心区的范围向西扩大,并用“心脏地带”概念代替原来的“枢纽地带”,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认为,东欧在欧亚大陆内部占据十分独特的重要位置,它是俄国
德国向东进入心脏地带的通道。他提出:从心脏地带进入中欧、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14]。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者、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NicholasSpykma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超越麦金德理论的“边缘地带”。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东半球的势力冲突有四类:一是在大陆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二是在边缘地带内的各势力之间;三是海洋势力与大陆沿岸之间;四是西半球的参与。他认为边缘地带比心脏地带更重要,边缘地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3带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力量都超过心脏地带,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边缘地带;世界的基本矛盾并不是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对抗,相反,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是通过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联合击败边缘地带国家实现的。斯皮克曼据此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15]。”
意大利将军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等书中提出“空权论”,他认为“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16]”。在空中领域,飞机成为了人类战争的新的独特手段。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从战略态势上讲,“掌握制空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能保持自己飞行[16]”。只有依靠一支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国防才能保证。因此,我们应给予空军足够的重视,逐步削减陆海军部队,同时相应增强空军部队,直至空军增强到足以夺取制空权为止。同时,要想掌握制空权,有必要在能找到敌方航空器和生产它的一切地点上予以摧毁和破坏,但是,无论陆军或海军都无助于进行这种活动,所以,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绝对必要。杜黑的空权论及所阐述的各种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二战期间意大利和德国的空战战略。空权论对美国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米歇尔将军那里得到了证实[17]”。
3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
从诞生时起,地缘政治学就包含着为国家安全战略而运用地理学的内涵。有些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奥图泰尔把地缘政治学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认为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大战略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治理国家艺术的日常的策略性操作。大战略关注的是事务的实质和重大的恒变量。地缘政治学体现了依据地理因素的恒久而制定大战略的思考。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和执行的一种方法。当今时代,忽视地缘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将会“导致国家威望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18]”。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柯林斯(JohnCollins)认为,大战略理论分为海洋学派、大陆学派和航天学派等[18]。可以明显看出,柯林斯把大战略直接等同于地缘政治。
还有一些学者用“地缘战略”这个词说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布热津斯基指出:“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有关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战略是指全面而有计划地采取某些措施以实现某一中心目标,或指具有军事意义的重要资本;地缘战略则是将其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合二为一[10]。”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呢?本文把地缘政治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地缘政治理论塑造了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
地缘政治理论塑造了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和行为,因为它们阐明的地缘政治视角是某个特定政治目标的补充[19]。
首先,地缘政治学家本身参与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当中。地缘政治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家安全战略服务的。麦金德的经历是学术或“形式”地缘政治与国家政策或“实际”地缘政治结合的若干实例之一:他是英国第一个设有地理系的牛津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与地理教授,后来,他还担任过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英国国会议员、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英外交部的英驻南俄(SouthRussia)高级专员。
24世界地理研究19卷
在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参与国家对外战略制定的情况更多。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本身是地缘政治学家,他们又是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者,他们能将地缘政治理论的多个流派兼收并蓄,贯彻到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践中。
其次,西方政治家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受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杰弗里·帕克(GeoffreyParker)曾指出:“在本世纪内(20世纪)学究式的思想家与注重实际的务实的人物之间常有联系”,“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西方政治家已充分发挥地理政治学的观点为他们的政治和国际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些政治家包括西奥多·罗斯福与富兰克林·罗斯福、寇松、白里安、丘吉尔、戴高乐、贝文、基辛格和尼克松。他们都积极参与和促进被他们视为各自最大利益的活动[8]。”
3.2地缘政治现实因素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
地缘政治现实因素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既是本国自然环境基本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该国制定和实施其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他自身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它对外部世界的特定需求和自身国家利益的具体内涵[20]。正如柯林·格雷指出的,“国家利益可以用地缘政治的语言来表达。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一直包含着塑造和帮助指导国家安全政策的逻辑[21]。”
斯皮克曼提出,地缘政治学“应用于根据地理要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它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种地理形势下,要保证安全,最好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它的独特分析方式是利用地理要素来帮助制定适当的政策,以达到某种正当的目的[22]。”
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基本现实决定着其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和特点。一般来说,海洋大国必然追求海上力量的强大并力图保证海上重要通道的畅通,如西班牙、英国。而陆海复合国家因为要发展海上和陆上两个方向通常面临着战略选择的两难和战略资源的分散化等困境[23]。
国家的幅员、国土形状都对国家安全战略产生影响。一国的形状是期战略形势中的一项重大要素。以色列领土紧凑,缺乏纵深,这使得一种进攻导向的、先发制人的战略成了差不多绝对必需;相反,俄国广泛伸展的辽阔疆域使它的传统战略成为可能,那就是在一场持久的防卫战争中以空间换取时间[24]。
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利用他国资源和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来支持经济发展,这类国家从本国的地缘状况出发制定对外战略,往往带有浓厚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客观地分析,资源丰富、国土广袤、国内市场比较发达、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的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日本的战略决策者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安全面临着许多地理方面的缺陷:国家空间狭小,战略纵深极其有限;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资源产地、市场与日本之间的联系依靠漫长的海上运输线;人口、经济、交通高度集中,能力脆弱。这些特征造成了日本安全环境的脆弱性,深刻地制约着日本的安全战略。因而,日本以确保本土不受侵犯,保证获得足够而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对市场的占有,保证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作为其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25]。
3.3地缘政治斗争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
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就是为政治家们确定战略斗争的地理方向、区域范围和结局预测。《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geopolitics的概念时说明:“地缘政治理论家们指出某些因素对决定国策的重要性,诸如:获得自然疆界,通往海上通道,据有战略要地等等[26]。”
2期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25地缘政治斗争是国家对外安全战略重要部分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在俄罗斯对外安全战略中,夺取出海口这一地缘政治内容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历史角度看,沙俄帝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曾经是位于欧洲平原中部的内陆国家,与距离最近的波罗的海相距600~800公里,距南方黑海远达1000公里。为打破地理上的限制,获得同外部国家的直接通商权,俄国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沙皇俄国输掉了这场战争,但他的至理名言“波罗的海的海水贵重如同黄金”却使其后继者铭记在心,并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了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首先率军远征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克里木汗国,虽然最终未能完全达到使之臣服的目的,但却夺取了通向黑海的亚速港。随后,彼得一世又是把目光投向波罗的海,发动了针对瑞典的北方战争,经过20多年的激烈较量,俄国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瑞典签定了《尼什塔特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国家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出海口。在它之后俄国历代沙皇又为此发动了无数次的战争,最终形成了辖控两海、两洋的海上强国。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利用外交手段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战争后期占领日本北方四岛等历史事实,都无不说明这种传统的地缘政治斗争内容的历史延续性。俄罗斯独立后,无论是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自由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著书立说宣称要“在印度洋里洗靴子”的狂热言行看,还是从其执政当局与乌克兰在黑海舰队及塞瓦波多尔的地位问题上看进行了长达多年的艰苦交锋和讨价还价,以及多次明确宣布俄国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北约东扩不可逾越的“红线”的严厉警告看,维护出海口安全在其对外战略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斯皮克曼曾经指出俄罗斯的目标是一直不变的,即突破边缘地带以到达不冻港:“自从彼得大帝时代的两百多年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突破边界的包围以到达海洋。地理和海权一直困扰着它[27]。”
以上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地缘战略思想塑造了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那么他们就必然以地缘政治现实因素作为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其结果是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参考文献:
[1](俄)拉祖瓦耶夫.论地缘政治学概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10):17.
[2]GearoidOTuathail,GerardToal.Problematizinggeopolitics:survey,statemanshipandstrategy[J].
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1994,19(3):259-272.
[3]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70-71,86.
[4](俄)齐甘科夫.地缘政治学理性的最后避难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4):4-5.
[5]RaymondAron.PeaceandWar:A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GardenCity,NewYork:Ddouble-
day,1966.61.
方法与九十年代的地缘政治学[J].人文地理,1995,10(2):6-12.[6]刘妙龙,孔爱莉,涂建华.地缘政治学理论、
[7]ColinSGray,GeoffreySloan.Geopolitics,GeographyandStrategy[M].London:FrankCassPublishers,
1999.1-2.
[8](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李亦鸣,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9]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
[10](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刚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6.[11]NissaHSS.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Geopolitics[M].NewDelhi:VikasPublishingHousePVTLtd,
1997.2.
26世界地理研究19卷[12]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52.
[13]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9.
[14](英)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15](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M].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8.
·杜黑.制空权[M].曹毅风,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19.[16](意)朱里奥
[17]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7.
·柯林斯.大战略[M].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78.296,48.[18](美)约翰
[19]GRSloan.GeopoliticsinUnitedStatesStrategicPolicy1890-1987[M].GreatBritain:Wheatsheaf
BooksLtd,1988.73.
[20]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9-80.
[21]ColinSGray.GeopoliticsofSuperPower[M].Kentucky: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8.69.[22]NicholasJSpyman.GeographyandforeignpolicyⅡ[J].PoliticalScienceReview,1938,32(2):213-236.[23]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47-52.
·默里,(英)麦格雷戈·诺克斯,(美)阿尔文·伯恩斯坦.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M].时殷弘,等[24](美)威廉森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10.
[25]陆俊元.从地缘政治看日本的安全战略[J].日本学刊,1995(3):18.
[26](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7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68.
[27]SpykmanNJ.America’sStrategyinWorldPolitcs[M].NewYork:Harcourt,Brace&Co,1942.179.转引自:G
RSloan.GeopoliticsinUnitedStatesStrategicPolicy1890-1987.GreatBritain:WheatsheafBooksLtd,1988.17.
AnalyzeonWaysofGeopoliticsAffectingaState’s
SecurityStrategy
KONGXiao-hui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Abstract:Geopoliticshasmultipleconnotations.Itisreferredtogeopoli-ticstheory,geopoliticsfactorsandgeopoliticsstruggleintheessay.Thereareimportantgeopoliticstheories,suchasseapowertheory,landpowertheory,rimlandtheoryandaircontroltheory.Geopoliticsplaysagreatroleinastate’ssecuritystrategy.Thegeopoliticalrealityistheimportantbasisinmakingnationalsecuritystrategy.Thegeopoliticalstruggleisthegreatcom-ponentinnationalsecuritystrategy.Andgeopoliticstheoryhasagreatef-fectonmaking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connotation;theory;security;strategyKeywords:geo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