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J Clin Electrocardiol ,2009,Feb. 18.No.1
·国外心电学之窗·
Q 波型心肌梗死部位的新分类
陈琪
【关键词】Q 波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核磁共振
R540.4+1[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5-0272(2009)01-76-02
果从心尖到基底部将短轴切面由中心向外周排列起2006年,西班牙学者Antoni Bayes 等代表国际
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发表共识,按心脏核磁),又称来则构成一个靶心图,其状似牛眼(Bull ’s eye
。该分区法与冠状动脉分布紧密结合(图1)。显示的梗死部位将左室心肌梗死命名为7种类型,“牛眼图”
并总结每种类型梗死出现病理性Q 波的对应导联及二. 左室心肌梗死的类型梗死相关冠脉。作者新近也发表数篇文章对此专题(图2)。Antoni 等将左室心肌梗死分为7种类型加以详述,其中一些新观点与临床习用多年的传统(Septal MI )1.间隔壁梗死分类法有所不同,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梗死部位为间隔壁以及Q 波出现在V 1~V2导联;一. 左室影像学分区
左室梗死新分类建立在统一的左室影像学分区基础上。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将左室纵向分为4部分: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和心尖(无心腔)。短轴取垂直于长轴的切面,将心室壁分为两大部分(4个壁):间隔壁、前壁和侧壁、下壁。如
图1左室分区与冠脉分布的关系
A. 左室短轴切面显示左室共分17区,基底部(1-6区)、中部(7-12区)、心尖部(13-16区)及心尖(17区)。左室前壁对应于1、7、13区;间隔壁2、3、8、9、14区;下壁4、10、15区;侧壁5、6、11、12、16区,心尖部对应于17区,灰色区域可由三支冠脉混合供血;B. 前降支主要为前壁及间隔壁供血;C. 右冠脉优势时,其主要为下壁、间隔壁供血;D. 回旋支主要为侧壁供血,下壁可由回旋支和/或右冠脉供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
图2左室梗死类型、梗死相关冠脉及心电图对应导联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年2月第18卷第1期
·77·
前壁的小部分;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的间隔支或对角支发出后的前降支。
(Apical anterior MI )2.心尖前壁梗死
少数累及V 5~V6导联;梗Q 波出现在V 1~V4导联,死部位主要为间隔壁及前壁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
长,也可累及下壁心尖部,但一般情况下不累及侧壁(I ,);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aVL 导联无Q 波(Midanterior MI )3.前壁中部梗死
(qs 或r )出现在aVL (I )导联,有时还出现Q 波
在V 2~V3导联;梗死部位局限于前壁中部及基底部(7、,也称局限性前壁梗死(Limited anterior 13区));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MI
(Extensive anterior MI )4.广泛前壁梗死
有时出现在I 导Q 波出现在V 1~V6及aVL 导联,
联;梗死部位累及心尖部、间隔壁以及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近段。
(Lateral MI )5.侧壁梗死
(qr 或r )出现在I 及aVL 导联和/或V 5~V6Q 波
导联,V 1~V 2导联QRS 波群呈RS 形;梗死部位为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非优势的回旋支或钝缘支。
(Inferior MI )6.下壁梗死
Q 波出现在II 、III 、aVF 导联;梗死部位为下壁,常累及下壁基底部,以及间隔壁接近下壁部位;梗死相关冠脉为后降支,90%患者由右冠脉供血,10%患者由回旋支供血。
(Inferolateral MI )7.侧壁下壁梗死
Q 波出现在II 、III 、aVF ,I 、aVL 导联及V 5~V6导联,伴或不伴V 1导联QRS 波群呈RS 形;梗死部位为侧壁和下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右冠脉或回旋支近段。三. 左室梗死分类的新认识
1.心尖前壁梗死与以往观点相同,V 1~V 2导联呈QS 波为间隔壁梗死,而当QS 波扩展至V 3~V 4导联时,以往认为是“间隔壁+前壁”梗死的表现,但目前心脏核磁影像显示,“间隔壁+前V 1~V 4导联呈QS 波时的梗死部位为壁”的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长,还可能扩展至下壁心尖部,梗死还主要向间隔壁及前壁中部扩展,因其主要累及心尖部,简称为心尖前壁梗死更为合适。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第一对角支发出后)。
“高侧壁”2.不存在
以往认为,(I )导联呈QS 波或等位性Q 波是aVL “高侧壁梗死”的表现,而目前的左室分区中并没有“高侧壁”,核磁影像显示前壁中部梗死(7、)时,13区
(I )导联呈QS (qs 或r )形,有时V 2、aVL V 3导联也可
出现Q 波,但V 5、V 6导联无Q 波;从图2中可以看出,前壁中部接近侧壁,但其主要对应于aVL (I )及由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供血,而侧壁梗V 2~V3导联,死对应于V 5~V6,由回旋支供血。以往的I ,aVL 导联,分类法不甚精确,未能区分前壁中部与侧壁梗死,由于二者供血冠脉不同,对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冠脉有重要的意义。
“正后壁”梗死3.关于
(1)左室“正后壁”应为“下壁基底部”
左室“正后壁”是位于膈肌上方下Bayes 等认为,
壁的延续,解剖学上很难单独分出“后壁”或“正后,其对应于“下壁基底部”(4区)。目前最新的“心壁”
肌梗死统一定义”(ESC/ACC/AHA/WHF,)也建2007议将“后壁梗死”或“正后壁梗死”改称为下壁基底部梗死。
(2)对V 1和/或V 2导联RS 波的新认识
早在1964年,Perloff 等提出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表现为V 1导联R/S>1,R 波时限>40ms,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心脏核磁影像显示指向V 1导联的实际为侧壁梗死向量,而并非下壁基底部梗死向量,后者应指向V 3导联(图3)。因而以往认为“V 1和/或V 2导联RS 波(R/S>正后壁梗死时出现的)”,应为左室侧壁梗死的心电图表现。1
图3下壁基底部(正后壁)梗死向量
病人平卧,从足向头观。A. 以往观点认为该向量(黑箭头)指向V 1
(和/或V )B. 心脏核磁影像显示该向量应指向V 3导联,而侧壁梗2导联;死向量(灰箭头)应指向V 1导联,因而V (1和/或V )2导联RS 波是侧壁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核磁影像与病理性Q 波判断梗死部位的符合率很高(86%),而且目前的影像学左室分区可以与冠脉分布紧密结合,为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冠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左室梗死新分类法简单而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收稿日期:2009-01-08)
(本文编辑:张海澄)
·76·
J Clin Electrocardiol ,2009,Feb. 18.No.1
·国外心电学之窗·
Q 波型心肌梗死部位的新分类
陈琪
【关键词】Q 波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核磁共振
R540.4+1[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5-0272(2009)01-76-02
果从心尖到基底部将短轴切面由中心向外周排列起2006年,西班牙学者Antoni Bayes 等代表国际
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发表共识,按心脏核磁),又称来则构成一个靶心图,其状似牛眼(Bull ’s eye
。该分区法与冠状动脉分布紧密结合(图1)。显示的梗死部位将左室心肌梗死命名为7种类型,“牛眼图”
并总结每种类型梗死出现病理性Q 波的对应导联及二. 左室心肌梗死的类型梗死相关冠脉。作者新近也发表数篇文章对此专题(图2)。Antoni 等将左室心肌梗死分为7种类型加以详述,其中一些新观点与临床习用多年的传统(Septal MI )1.间隔壁梗死分类法有所不同,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梗死部位为间隔壁以及Q 波出现在V 1~V2导联;一. 左室影像学分区
左室梗死新分类建立在统一的左室影像学分区基础上。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将左室纵向分为4部分: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和心尖(无心腔)。短轴取垂直于长轴的切面,将心室壁分为两大部分(4个壁):间隔壁、前壁和侧壁、下壁。如
图1左室分区与冠脉分布的关系
A. 左室短轴切面显示左室共分17区,基底部(1-6区)、中部(7-12区)、心尖部(13-16区)及心尖(17区)。左室前壁对应于1、7、13区;间隔壁2、3、8、9、14区;下壁4、10、15区;侧壁5、6、11、12、16区,心尖部对应于17区,灰色区域可由三支冠脉混合供血;B. 前降支主要为前壁及间隔壁供血;C. 右冠脉优势时,其主要为下壁、间隔壁供血;D. 回旋支主要为侧壁供血,下壁可由回旋支和/或右冠脉供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
图2左室梗死类型、梗死相关冠脉及心电图对应导联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年2月第18卷第1期
·77·
前壁的小部分;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的间隔支或对角支发出后的前降支。
(Apical anterior MI )2.心尖前壁梗死
少数累及V 5~V6导联;梗Q 波出现在V 1~V4导联,死部位主要为间隔壁及前壁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
长,也可累及下壁心尖部,但一般情况下不累及侧壁(I ,);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aVL 导联无Q 波(Midanterior MI )3.前壁中部梗死
(qs 或r )出现在aVL (I )导联,有时还出现Q 波
在V 2~V3导联;梗死部位局限于前壁中部及基底部(7、,也称局限性前壁梗死(Limited anterior 13区));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MI
(Extensive anterior MI )4.广泛前壁梗死
有时出现在I 导Q 波出现在V 1~V6及aVL 导联,
联;梗死部位累及心尖部、间隔壁以及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近段。
(Lateral MI )5.侧壁梗死
(qr 或r )出现在I 及aVL 导联和/或V 5~V6Q 波
导联,V 1~V 2导联QRS 波群呈RS 形;梗死部位为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非优势的回旋支或钝缘支。
(Inferior MI )6.下壁梗死
Q 波出现在II 、III 、aVF 导联;梗死部位为下壁,常累及下壁基底部,以及间隔壁接近下壁部位;梗死相关冠脉为后降支,90%患者由右冠脉供血,10%患者由回旋支供血。
(Inferolateral MI )7.侧壁下壁梗死
Q 波出现在II 、III 、aVF ,I 、aVL 导联及V 5~V6导联,伴或不伴V 1导联QRS 波群呈RS 形;梗死部位为侧壁和下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右冠脉或回旋支近段。三. 左室梗死分类的新认识
1.心尖前壁梗死与以往观点相同,V 1~V 2导联呈QS 波为间隔壁梗死,而当QS 波扩展至V 3~V 4导联时,以往认为是“间隔壁+前壁”梗死的表现,但目前心脏核磁影像显示,“间隔壁+前V 1~V 4导联呈QS 波时的梗死部位为壁”的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长,还可能扩展至下壁心尖部,梗死还主要向间隔壁及前壁中部扩展,因其主要累及心尖部,简称为心尖前壁梗死更为合适。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第一对角支发出后)。
“高侧壁”2.不存在
以往认为,(I )导联呈QS 波或等位性Q 波是aVL “高侧壁梗死”的表现,而目前的左室分区中并没有“高侧壁”,核磁影像显示前壁中部梗死(7、)时,13区
(I )导联呈QS (qs 或r )形,有时V 2、aVL V 3导联也可
出现Q 波,但V 5、V 6导联无Q 波;从图2中可以看出,前壁中部接近侧壁,但其主要对应于aVL (I )及由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供血,而侧壁梗V 2~V3导联,死对应于V 5~V6,由回旋支供血。以往的I ,aVL 导联,分类法不甚精确,未能区分前壁中部与侧壁梗死,由于二者供血冠脉不同,对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冠脉有重要的意义。
“正后壁”梗死3.关于
(1)左室“正后壁”应为“下壁基底部”
左室“正后壁”是位于膈肌上方下Bayes 等认为,
壁的延续,解剖学上很难单独分出“后壁”或“正后,其对应于“下壁基底部”(4区)。目前最新的“心壁”
肌梗死统一定义”(ESC/ACC/AHA/WHF,)也建2007议将“后壁梗死”或“正后壁梗死”改称为下壁基底部梗死。
(2)对V 1和/或V 2导联RS 波的新认识
早在1964年,Perloff 等提出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表现为V 1导联R/S>1,R 波时限>40ms,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心脏核磁影像显示指向V 1导联的实际为侧壁梗死向量,而并非下壁基底部梗死向量,后者应指向V 3导联(图3)。因而以往认为“V 1和/或V 2导联RS 波(R/S>正后壁梗死时出现的)”,应为左室侧壁梗死的心电图表现。1
图3下壁基底部(正后壁)梗死向量
病人平卧,从足向头观。A. 以往观点认为该向量(黑箭头)指向V 1
(和/或V )B. 心脏核磁影像显示该向量应指向V 3导联,而侧壁梗2导联;死向量(灰箭头)应指向V 1导联,因而V (1和/或V )2导联RS 波是侧壁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核磁影像与病理性Q 波判断梗死部位的符合率很高(86%),而且目前的影像学左室分区可以与冠脉分布紧密结合,为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冠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左室梗死新分类法简单而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收稿日期:2009-01-08)
(本文编辑:张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