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
张丽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宫殿、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体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二、示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指名读)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出示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 ) ( ) ( ) ( )
2.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把这些句子用“——”画出来。
3.用“.”标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动词。 (时间3分钟)
四、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
五、交流反馈,重点辅导。
1、学生板演
交流明白课文主要按游览的顺序记叙的。
( 长廊 ) ( 万寿山脚下 ) (万寿山 ) ( 昆明湖 )
2、学生读一读2、3、4、5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从中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习作者过渡自然的方法。 课件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 大半尽收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几个地点词,明白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六、学习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出示自学提示(二):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想每到一处,看到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划出重点词句。(5分钟)
七、交流反馈,重点辅导。
1、长廊: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交流特点。
朗读句子,体会感情。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填空练习,加强记忆。
2、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高(耸立)、美(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
排云殿:大(一排排、金碧辉煌)
交流特点。
朗读句子,体会感情。
作者按怎样的观察顺序、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 远眺看到的景色。)
3、万寿山,看到的昆明湖。
交流特点: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对比句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4、看看写了昆明湖上的那些地方
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桥洞多、栏杆多、雕刻的狮子多。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诵。
八、对照目标,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明白写景的文章可以按( )顺序写,段与段之间要( )。写景物要( )。
九、引导写作:
南山公园
一( )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彩虹桥。
( )彩虹桥,( )着台阶往上( ),就来到风车亭。
( ) ,( )元宝亭。
元宝亭真_______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附板书;
18、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 美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佛香阁 排云殿 静 绿 说也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反思
张丽霞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
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说课稿
张丽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一、说教材 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难点是学习本科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用古典音乐和古筝的轻音乐导入,这样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很自然地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抓紧时间、紧扣解题,加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容易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浏览长廊
通过各种配乐朗读的形式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
4、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5、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
七、浏览顺序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
能力和概括能力。
八、品读句子,以读促情。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
18.颐和园
张丽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宫殿、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体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二、示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指名读)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出示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 ) ( ) ( ) ( )
2.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把这些句子用“——”画出来。
3.用“.”标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动词。 (时间3分钟)
四、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
五、交流反馈,重点辅导。
1、学生板演
交流明白课文主要按游览的顺序记叙的。
( 长廊 ) ( 万寿山脚下 ) (万寿山 ) ( 昆明湖 )
2、学生读一读2、3、4、5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从中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习作者过渡自然的方法。 课件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 大半尽收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几个地点词,明白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六、学习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出示自学提示(二):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想每到一处,看到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划出重点词句。(5分钟)
七、交流反馈,重点辅导。
1、长廊: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交流特点。
朗读句子,体会感情。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填空练习,加强记忆。
2、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高(耸立)、美(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
排云殿:大(一排排、金碧辉煌)
交流特点。
朗读句子,体会感情。
作者按怎样的观察顺序、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 远眺看到的景色。)
3、万寿山,看到的昆明湖。
交流特点: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对比句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4、看看写了昆明湖上的那些地方
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桥洞多、栏杆多、雕刻的狮子多。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诵。
八、对照目标,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明白写景的文章可以按( )顺序写,段与段之间要( )。写景物要( )。
九、引导写作:
南山公园
一( )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彩虹桥。
( )彩虹桥,( )着台阶往上( ),就来到风车亭。
( ) ,( )元宝亭。
元宝亭真_______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附板书;
18、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 美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佛香阁 排云殿 静 绿 说也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反思
张丽霞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
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说课稿
张丽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一、说教材 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难点是学习本科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用古典音乐和古筝的轻音乐导入,这样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很自然地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抓紧时间、紧扣解题,加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容易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浏览长廊
通过各种配乐朗读的形式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
4、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5、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
七、浏览顺序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
能力和概括能力。
八、品读句子,以读促情。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