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修之死》有感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而杨修之死更加把曹操嫉贤妒能,虚伪奸诈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杨修之才,死得确实令人惋惜,可杨修之死,却是历史之必然。
杨修多次恃才放旷,猜度曹操之心,锋芒外露,不加收敛,又加入了曹丕、曹植的储君之争,终造成杨修必然之死。曹操乃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身边的能人异士自然不计其数,杨修虽然聪慧过人,却不足以让曹操嫉妒到非要杀掉他不可的地步,当时,曹操心中已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可杨修偏偏不识好歹,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试想,如果杨修不死,曹丕继位后,当曹植羽翼丰满,必然造反,杨修未必就无谋反之心,而魏国当时的形势是东有孙权,西有刘备,到时如果出现内忧外患,曹家天下定然覆灭,所以杀杨修实为剪除曹植羽翼,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家北方的天下,决不能落入外人之手,杨修卷入了这场权力之争,必然成
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杀杨修,也是无奈之举。杨修之死实乃咎由自取,自掘坟墓所致。
杨修生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纷争时代,虽足智多谋,却不加收敛,锋芒尽显,抢尽风头,想不死都难。即使在现代社会,杨修也怕是不讨人喜的,一个能猜透领导心思又聪明绝顶的人,能让领导不忌惮吗?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心思却被下属摸得一清二楚,他能坐得安稳吗?他能高枕无忧吗?当然是不能。杨修若生在现代也怕是只能被人排挤,遭人嫉妒。而往往做事圆滑,看事通透却不露声色的人,才深受领导喜爱,步步高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屡次试探刘备有无野心,刘备大智若愚,故作糊涂,才让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从而放弃了灭掉刘备的奸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智若愚,才是真正聪明的表现。 语言精炼,行文流畅,议论精辟,好! 作者:内江市东兴区富溪中心校初2012级3班代茜茹.
读《杨修之死》有感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而杨修之死更加把曹操嫉贤妒能,虚伪奸诈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杨修之才,死得确实令人惋惜,可杨修之死,却是历史之必然。
杨修多次恃才放旷,猜度曹操之心,锋芒外露,不加收敛,又加入了曹丕、曹植的储君之争,终造成杨修必然之死。曹操乃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身边的能人异士自然不计其数,杨修虽然聪慧过人,却不足以让曹操嫉妒到非要杀掉他不可的地步,当时,曹操心中已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可杨修偏偏不识好歹,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试想,如果杨修不死,曹丕继位后,当曹植羽翼丰满,必然造反,杨修未必就无谋反之心,而魏国当时的形势是东有孙权,西有刘备,到时如果出现内忧外患,曹家天下定然覆灭,所以杀杨修实为剪除曹植羽翼,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家北方的天下,决不能落入外人之手,杨修卷入了这场权力之争,必然成
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杀杨修,也是无奈之举。杨修之死实乃咎由自取,自掘坟墓所致。
杨修生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纷争时代,虽足智多谋,却不加收敛,锋芒尽显,抢尽风头,想不死都难。即使在现代社会,杨修也怕是不讨人喜的,一个能猜透领导心思又聪明绝顶的人,能让领导不忌惮吗?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心思却被下属摸得一清二楚,他能坐得安稳吗?他能高枕无忧吗?当然是不能。杨修若生在现代也怕是只能被人排挤,遭人嫉妒。而往往做事圆滑,看事通透却不露声色的人,才深受领导喜爱,步步高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屡次试探刘备有无野心,刘备大智若愚,故作糊涂,才让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从而放弃了灭掉刘备的奸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智若愚,才是真正聪明的表现。 语言精炼,行文流畅,议论精辟,好! 作者:内江市东兴区富溪中心校初2012级3班代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