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波粒二象性被同时观测到,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认识必须深化!

导读:量子粒子中的波粒二象性,有了新的突破。

互补原理的提出,使认识论有了进一步的推广,指出了经典认识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在经典认识论中,客体的属性、规律与主体无关,与主体所采取的观测方法也无关,主体可以在客体之外去认识客体,同时不对客体产生影响,主客体之间不存在不可分离的联系。

由互补原理引出的认识论指出:单独说客体的属性、规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主体的情况与其采取的观测方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通过对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因此,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时经典认识论就是适用的。

我们知道玻尔的互补原理首先来自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

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那么,二者在描述微观粒子时就是互斥的;另一方面,二者不同时出现就说明二者不会在实验中直接冲突。同时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实验时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二者是“互补的”,或者“并协的”。

玻尔的原话是:“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

如果说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从数学上表达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那么互补原理则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与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大支柱。但二者最根本的源泉还得从粒子的自旋去讲。

而且再次提醒各位,我们的认识是深化的。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取得了关于波粒二象性同时显示的事件。具体新闻如下: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们第一次从实验上同时拍 摄到光波粒二象性的快照。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当紫外光线照射金属表面时,它导致电子发射。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光电效应”:光原本认为仅仅是一种波,其实它也是一束粒子流。虽然各种实验已经成功观察到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行为,但是它们从未被同时观测到。

EPFL的Fabrizio Carbon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完成了一项实验:使用电子来使光成像。研究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光同时表现出波粒二象性的单个快照。

实验这样设置的:一束激光脉冲照射在微小的金属纳米线上。激光使纳米线中的带电粒子能量增加,引起它们振动。

光沿着这根小小的纳米线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传输,就像公速路上的汽车。当沿相反方向传输的光波相遇时,它们会形成驻波(stand wave)。这里,驻波成为实验的光源,在纳米线周围辐射。

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科学家们在纳米线附近发射一束电子流,利用它们来使光的驻波成像。因为电子与限制在纳米线中的光相互作用,因此,电子会加速或减速。利用超快显微镜对电子速度发生变化的位置成像,Carbon的团队现在可以使这个作为光波动性指纹的驻波可视化。

这种现象说明光的波动性,同时它也证明了光的粒子性。当电子在很接近光驻波的地方传输时,它们与光粒子,即光子发生碰撞。

如上文所述,这会影响电子的速度,使它们移动得更快或更慢。这种速度变化表现为电子和光子之间能量“包”(量子)的交换。这些能量包之间的交换,表明纳米线中的光是一种粒子。

Fabrizio Carbone说:“这项实验有史以来第一次证明,我们可以直接拍 摄量子力学及其矛盾属性。”

此外,这项开创性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扩展基础科学到未来技术。正如Carbone解释说:“能够像这样在纳米尺度对量子现象进行成像和控制,开辟了迈向量子计算的新途径。”(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姚保寅。新闻 来源搜狐网。)

还有一个新闻:刊于《科学》杂志上的两组独立研究,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光从波形态向粒子态的转变进行了测定,以揭示光的本质面貌。两组研究都 来源于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的经典实验。惠勒的实验提出,观察光子时应用的方法,将最终决定光子的行为是像粒子还是像波。

阿尔贝托·佩鲁(Alberto Peruzzo)佐是布里斯托大学量子光子学中心的研究员,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由物理学家和量子理论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根据惠勒的实验设计了新的方法,以同时观测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他们利用光分离器使一个光子纠缠另一个光子。通过对第二个光子的测定,来决定对第一个光子的测定方法。这一过程使研究者得以探索光从波的形式向粒子态转变的过程。

“这种测量装置检测到强烈的非定域性,证实了实验中光子同时表现得既像一种波又像粒子,”佩鲁佐说,“这对光或者是波形态,或者是粒子态的模型是非常有力的反驳。”

量子光子学中心的主管杰里米·奥布莱恩(Jeremy O’Brien)说:“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我们使用了一项新颖的量子光子芯片技术。这种芯片具有可重构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子环路来进行编程和操控。这项技术在今天的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而在未来,它还将带来更多有关量子力学尖端研究的重要成果。”

导读:量子粒子中的波粒二象性,有了新的突破。

互补原理的提出,使认识论有了进一步的推广,指出了经典认识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在经典认识论中,客体的属性、规律与主体无关,与主体所采取的观测方法也无关,主体可以在客体之外去认识客体,同时不对客体产生影响,主客体之间不存在不可分离的联系。

由互补原理引出的认识论指出:单独说客体的属性、规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主体的情况与其采取的观测方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通过对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因此,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时经典认识论就是适用的。

我们知道玻尔的互补原理首先来自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

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那么,二者在描述微观粒子时就是互斥的;另一方面,二者不同时出现就说明二者不会在实验中直接冲突。同时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实验时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二者是“互补的”,或者“并协的”。

玻尔的原话是:“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

如果说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从数学上表达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那么互补原理则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与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大支柱。但二者最根本的源泉还得从粒子的自旋去讲。

而且再次提醒各位,我们的认识是深化的。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取得了关于波粒二象性同时显示的事件。具体新闻如下: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们第一次从实验上同时拍 摄到光波粒二象性的快照。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当紫外光线照射金属表面时,它导致电子发射。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光电效应”:光原本认为仅仅是一种波,其实它也是一束粒子流。虽然各种实验已经成功观察到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行为,但是它们从未被同时观测到。

EPFL的Fabrizio Carbon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完成了一项实验:使用电子来使光成像。研究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光同时表现出波粒二象性的单个快照。

实验这样设置的:一束激光脉冲照射在微小的金属纳米线上。激光使纳米线中的带电粒子能量增加,引起它们振动。

光沿着这根小小的纳米线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传输,就像公速路上的汽车。当沿相反方向传输的光波相遇时,它们会形成驻波(stand wave)。这里,驻波成为实验的光源,在纳米线周围辐射。

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科学家们在纳米线附近发射一束电子流,利用它们来使光的驻波成像。因为电子与限制在纳米线中的光相互作用,因此,电子会加速或减速。利用超快显微镜对电子速度发生变化的位置成像,Carbon的团队现在可以使这个作为光波动性指纹的驻波可视化。

这种现象说明光的波动性,同时它也证明了光的粒子性。当电子在很接近光驻波的地方传输时,它们与光粒子,即光子发生碰撞。

如上文所述,这会影响电子的速度,使它们移动得更快或更慢。这种速度变化表现为电子和光子之间能量“包”(量子)的交换。这些能量包之间的交换,表明纳米线中的光是一种粒子。

Fabrizio Carbone说:“这项实验有史以来第一次证明,我们可以直接拍 摄量子力学及其矛盾属性。”

此外,这项开创性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扩展基础科学到未来技术。正如Carbone解释说:“能够像这样在纳米尺度对量子现象进行成像和控制,开辟了迈向量子计算的新途径。”(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姚保寅。新闻 来源搜狐网。)

还有一个新闻:刊于《科学》杂志上的两组独立研究,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光从波形态向粒子态的转变进行了测定,以揭示光的本质面貌。两组研究都 来源于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的经典实验。惠勒的实验提出,观察光子时应用的方法,将最终决定光子的行为是像粒子还是像波。

阿尔贝托·佩鲁(Alberto Peruzzo)佐是布里斯托大学量子光子学中心的研究员,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由物理学家和量子理论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根据惠勒的实验设计了新的方法,以同时观测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他们利用光分离器使一个光子纠缠另一个光子。通过对第二个光子的测定,来决定对第一个光子的测定方法。这一过程使研究者得以探索光从波的形式向粒子态转变的过程。

“这种测量装置检测到强烈的非定域性,证实了实验中光子同时表现得既像一种波又像粒子,”佩鲁佐说,“这对光或者是波形态,或者是粒子态的模型是非常有力的反驳。”

量子光子学中心的主管杰里米·奥布莱恩(Jeremy O’Brien)说:“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我们使用了一项新颖的量子光子芯片技术。这种芯片具有可重构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子环路来进行编程和操控。这项技术在今天的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而在未来,它还将带来更多有关量子力学尖端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关文章

  • 怎样科学地认识玻尔的互补原理*
  • 作者:陈建中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8年06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曾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出现了四位科学巨人,这就是发明量子理论的马克斯·普朗克,创立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现原子核的欧内斯特·卢瑟福 ...查看


  • 3.哥本哈根解释的发展
  • 3.哥本哈根解释的发展 在对'EPR 实验'精神实质的了解方面,玻姆(Bohm ),贝尔(Bell )还有Aspest ,都及不上玻尔(Bohr ):玻尔完全认识到量子力学必定是非局域性的,而玻姆.贝尔和Aspest 只是到后来才认识到这一 ...查看


  • _量子力学的各种解释
  •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35 3,2013 量子力学的各种解释 吴新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200240) 摘 要:量子力学建立后, ...查看


  • 现代物理学导论
  • 1. 请写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以及极限情况下的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辐射公式,解释各 参数含义. (1)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式中 Q 为能量密度,V 为辐射频率,T 为(黑体)绝对温度(单位K ,T=t+273),k 为 -238玻尔兹曼常数 ...查看


  • 浅谈波函数的理解
  • 浅谈波函数的理解 吕晓卿 2006623161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级基地班,武汉)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借助布朗运动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不可预测性.由量子理论知道微观粒子的状态是用波函数描述的,浅谈 ...查看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摘要]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功.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不少科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当他们陶醉于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之中的时候, ...查看


  • [转载] 埃弗莱特的量子多世界理论
  • 量子物理史话 http://book.sina.com.cn/nzt/liangzishihua/index.shtml 本文出处:http://post.baidu.com/f?kz=140804685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 ...查看


  •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思想
  •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 韩帅斌 物理学院 1100061404 佛教与物理学是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两者的性质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将两者对比研究是有一定益处的,于是本篇文章讨论了将佛教思想与物理学进行对比研究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佛教 ...查看


  • 惠更斯原理 1
  • 惠更斯原理 作者:一点秋 出自:午夜 "Insert" & " De... 浏览/评论:811/0 日期:2007年5月18日 23:00 科学家:惠更斯 历史背景: 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