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论苏教版四年级(上)《一路花香》
语文论文:论苏教版四年级(上)《一路花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比赛,教研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师自愿报名,教研室组织我们教研员下乡听课,因此便有机会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接触小学语文课本。说真话,有些课文很令人失望,譬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一路花香》便是这样的例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意在揭示美的东西无处不在,残缺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同样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为了这么一个主旨,编者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但闭门造车往往脱离生活真实,就像反季节的蔬菜,吃起来总不是那么原汁原味。
失望的原因是失真。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真实的,它不是造作的矫情。而《一路花香》却是"为情造文"蹩脚的范本。乍眼一看,这"一路花香"的课文名字,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情境、意境,给人想象的东西非常美。但进入课文,寡淡无味,矫揉造作,偏离生活的作秀处处可见。
失真之一,挑水工难道不换肩吗?课文云"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生活告诉我们,远路无轻担,挑担总要换换肩的,而这一旦换肩,破水罐渗出的水就不会在某一边了,所谓"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也不真实了,错误的逻辑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失真之二,两年中,主人和挑水工发现了水罐是破的,难道没有生出换罐子的念头吗?挑水工为主人取水,当然是为了取更多的水,可见每次半灌水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也不是主人的本意。稍稍有点头脑的人便可以想见,即便不"破罐子破摔",换下来委以另用,栽栽花草葱蒜什么的,或许更合适。
失真之三,即便两年不换罐子,那破罐子渗出的水,不仅滴在小路边,也会滴在主人家,也会弄脏主人庭堂的。再说,主人既然雇了挑水工,又养花供花,可见很有品位,每挑一次水都弄脏一次地面,难道主人不厌烦吗?即便主人修养高不厌烦,挑水工能看得过去吗?
失真之四,破罐子渗水,从远远的小溪到家还有半灌水,那渗出来的水能浇路边的花吗?半罐子水究竟要浇多远的花,值得推敲。
细读课文,《一路花香》课文中很多东西是站不住脚的。远离了生活,偏离了常识,违背了常理。编者作者为情而造文,又要教者为文而煽情。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随意虚构的世界。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珍惜真情,而不是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滋润矫饰和伪善。我想,这是一个教师的良知。
语文教学论文:论苏教版四年级(上)《一路花香》
语文论文:论苏教版四年级(上)《一路花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比赛,教研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师自愿报名,教研室组织我们教研员下乡听课,因此便有机会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接触小学语文课本。说真话,有些课文很令人失望,譬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一路花香》便是这样的例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意在揭示美的东西无处不在,残缺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同样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为了这么一个主旨,编者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但闭门造车往往脱离生活真实,就像反季节的蔬菜,吃起来总不是那么原汁原味。
失望的原因是失真。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真实的,它不是造作的矫情。而《一路花香》却是"为情造文"蹩脚的范本。乍眼一看,这"一路花香"的课文名字,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情境、意境,给人想象的东西非常美。但进入课文,寡淡无味,矫揉造作,偏离生活的作秀处处可见。
失真之一,挑水工难道不换肩吗?课文云"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生活告诉我们,远路无轻担,挑担总要换换肩的,而这一旦换肩,破水罐渗出的水就不会在某一边了,所谓"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也不真实了,错误的逻辑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失真之二,两年中,主人和挑水工发现了水罐是破的,难道没有生出换罐子的念头吗?挑水工为主人取水,当然是为了取更多的水,可见每次半灌水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也不是主人的本意。稍稍有点头脑的人便可以想见,即便不"破罐子破摔",换下来委以另用,栽栽花草葱蒜什么的,或许更合适。
失真之三,即便两年不换罐子,那破罐子渗出的水,不仅滴在小路边,也会滴在主人家,也会弄脏主人庭堂的。再说,主人既然雇了挑水工,又养花供花,可见很有品位,每挑一次水都弄脏一次地面,难道主人不厌烦吗?即便主人修养高不厌烦,挑水工能看得过去吗?
失真之四,破罐子渗水,从远远的小溪到家还有半灌水,那渗出来的水能浇路边的花吗?半罐子水究竟要浇多远的花,值得推敲。
细读课文,《一路花香》课文中很多东西是站不住脚的。远离了生活,偏离了常识,违背了常理。编者作者为情而造文,又要教者为文而煽情。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随意虚构的世界。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珍惜真情,而不是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滋润矫饰和伪善。我想,这是一个教师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