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
《申论》试卷“粮食安全主题”范文点评
浙江中公教育:http://zj.offcn.com/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答案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东莞模式”为代表,我国一些地区和行业普遍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能力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有品牌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这种不合理结构不仅导致我国长期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昂代价,难以支撑持续发展,甚至连保持经济自主权都成问题。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点评
本题不仅要指出问题,分析危害或原因,还要提出对策;本答案通过对材料的总结提炼,概括出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体上看,本答案观点正确,层次分明、语言也较为规范,合乎申论的语言风格要求。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答案
林老板的心态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的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问题,正是这一问题影响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危及企业生存。面对危机,企业要有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敢于二次创业的勇气,同时,企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也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要在政策上、产业规划和引导上给予支持,对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给予鼓励,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本地产业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企业与地方共赢的局面。
点评
要对林老板心态的分析准确到位,就要抓住题目中的“本质”二字。对于说话人话意,作答既要揭示出其表面与深层隐含的意义,又要透过材料反映的问题,引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本答案首先揭示了材料的表层含义——林老板无力应对困境,进一步揭示了深层含义——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即林老板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层次,指出了政府引导扶持、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解决思路。整个答案层次清晰,语言精炼规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也是正确的。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答案
提高粮食价格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指的是国家提高收购保护价,其意义在于引导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收购价格对于形成和完善粮价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多种多收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在这一层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形成和完善粮食价格激励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高粮价必须逐步、适度,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特别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居民基本必需品,其价格是市场物价的晴雨表,也是民心稳定的寒暑表,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很敏感的地位,粮价波动牵一发动全身,对高收入者影响不大,对依靠较低工薪和社会保障生活者影响则十分明显。不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而提高粮价,与国家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方针相悖,也不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只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对策,说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点评
本题从作答程序来说要先判断,提高价格对保证粮食安全是否有道理,然后再说明理由。即:先破后立,先辨误,后提出对“涨价保粮食供应”观点的正确认识。
本答案表述上合乎上述要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作者把提高粮价的正面影响(支流)与负面作用(主流)进行了对比论述,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系统思考问题,分析鞭辟入里,得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结论,符合“观点明确、分析恰当”要求。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答案
“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不宜轻易使用,每个省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来进行。要有长远考虑和明确规划,不能盲目而上,尤其不能再复制已经被证明走到了绝路的“东莞模式”,搞低水平建设,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资源环境上付出沉重代价。目前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势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重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各地应抓住机遇,更多地重视产业升级而不是低层次的产业转移,决不能允许落后生产力换个地方继续污染环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长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引进、扶持和开发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与产品,以此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点评
本答案立意观点正确,表述上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本问题是一个涉及产业战略调整的问题,应结合我国经济中地方政府缺乏产业战略眼光和产业布局意识、盲目招商引资、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重视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扶持开发等实际问题,说明内地省份如果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和完整的产业战略、合理的产业布局,必将重复东莞等地走过的不可持续道路,付出高代价、换来低价值。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放眼长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和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有前途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才能给这个地区带来真正的利益。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答案
上述对策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针对性不强,不切合我国的实际。合理分配全球粮食,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援助,超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范围,也超出了我国政府的能力范围。同时,依赖外国也不符合我国粮食立足于自给的方针。第二,只要加大农业投入就能保障我国粮食自给且可出口的观点不切实际,也无法做到。粮食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旱涝虫灾均可导致粮食减产,仅靠加大投入不足以保证粮食供给绝对安全。第三,节约粮食的观点不全面,粮食节约不仅体现在消费环节,也体现在加工、储运环节,节约粮食应当是全过程、全方位的。
修改如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把节约用粮、减少浪费的措施贯穿于粮食收购、加工、储运、流通、消费的始终,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粮食损耗。
点评
本答案按照作答要求,先指出错误、后提出修改意见,思路正确,表述清晰规范。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范文
立足于自给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古人的认识里,丰衣足食是文明进步的基础。今天,粮食安全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指
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基本的立国方针,解决粮食问题也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多种方式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也是保证我们国家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我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20%左右,解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不能依赖国际市场,更不能指望西方大国及其操纵下的国际组织援助。近几年,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消费需求呈直线增长,而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摆上日程,纳入职责,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指示,把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在制度层面,首先,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只有稳定并发展这一农业生产基本体制,才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粮食不断增产、农民增收。其次,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再次,要努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在基础工作层面,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将两者结合起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不仅要牢牢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而且要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广大种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点评
作答本题的难点在于自由命题作文如何立意选题。资料中除粮食问题外,还包括产业转移等问题,这是否表明作文可以脱离粮食安全抓住资料的任意一角进行发挥呢?答案是否定的,基本主题的确立,不应离开材料和现实。文章立意构思的关键在于题目第一句话:胡锦涛总书记下河南、走安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经研读材料,胡锦涛在豫皖考察的目的在于新农村建设,做出的主要指示在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而与给定资料的结合点在于:他指示,抓好粮食安全。
在河南考察期间,胡锦涛对乡亲们说:“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和种粮地区的积极性;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在考察安徽期间,胡锦涛指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扎扎实实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向前进。他向农民承诺: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扶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可见,胡锦涛豫皖之行对于作答本次国家申论考试的主要启示在于:重视粮食安全,而深化改革、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农惠农政策力度,包括稳定和放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都属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性措施。
本文的立意准确。作者从国家独立自主的战略选择上、安全发展的利益需求上来阐述粮食安全问题,视野开阔、站位高、认识深。在对策拟制上,结合宏观经济背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了阐述,切中了材料所体现的国家对粮食问题的政策思路。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流畅,符合官方政论性文章行文特点与申论写作要求。
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怒江水电开发主题”范文点评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答案
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是否按云南省提出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对怒江水电进行开发,即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主张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国家角度考虑,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二是怒江地区地理条件好,符合水电开发条件,对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税收增长和财政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水电开发资金进行生态移民,可避免当地生态环境被居民破坏;五是开发怒江水电输出华东、华中和国外,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反对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规划工作科学性的角度,不反对科学开发,但若按照“两库十三级”方案进行开发是掠夺性的;二是从民生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开发水电并不一定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移民问题将使水电开发得不偿失;三是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反对开发,认为将民族传统和“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四是从环保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安全;五是从地质情况可行性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怒江地质环境不具备开发水电的条件。
点评
这是一道“判断+概述”复合型试题,答案先对开发怒江水电资源问题上的争议焦点进行判断,指出焦点所在;然后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原文精神,把正反两方面理由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整个答案思路正确,观点表述比较准确、全面、到位,文字表达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准确流畅,较好地实现了作答要求。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答案
我国漫湾水电站与美国田纳西河水电开发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启示我们:水电开发可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但必须注意科学规划、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提前做好长远科学规划,避免遗留问题的发生;二是处理好水电开发后国家收益与百姓利益补偿的问题;三是政府要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保障移民的生存;四是采取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做好水电开发后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是要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其他行业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努力做好水电开发工作。
点评
题目中“启示”指的是从资料中能够领悟的道理、获得的启发提示。看资料内容,为漫湾电站和TVA两个水电开发实例,是已然状态的陈述,属于官方语言中的“经验教训”。由此,从资料中所能获得的提示,即指从“已然”领悟“应然”,即根据经验教训,从过去是怎么做的、已经产生了什么后果,了解应该怎么做,避免不利后果,争取有利结果。
本答案内容精炼,从资料中正反两个案例中提炼出开发水电的经验和教训,语言规范,条理分明,概括准确到位。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答案
G所长的观点是:应该辩证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鲸鱼被不同国家的人放生或捕食为喻,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要优先解决的矛盾问题也不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式也就各异。发达国家可对水电资源采取环保优先原则,不予开发;发展中国家则要考虑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进行开发。因此,具体到怒江水电开发而言,应当根据实际开发怒江水电,发展经济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
点评
这是一道阐释题,是一种“意现”资料内容的试题类型。所谓“意现”,就是深入理解资料的深层含义,发掘资料的潜在信息,把自己对于资料意义的理解,用完全不同于资料原文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对资料的一种精神再现,是对语言的本来含义的说明。就本题而言,就是对G所长的话语进行本来含义的发掘、说明,对资料内容进行精神实质的再现。本答案结合材料的上下语境, 把 G所长所讲的鲸鱼例子蕴含的“环境决定论”,与政府决策的“国情、地情决定论”相联系,最后将作答落脚到“怒江水电开发”上。
整个答案表述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逻辑性强,条理分明,语言精炼准确。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的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答案
C主编,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经过我们的认真研究,现对您的意见作出如下答复: 第一,怒江已规划开发,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作为生态江保留的条件事实上已不具备,我们会科学开发使其对怒江流域科学研究价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与有效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不矛盾。我们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到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环境监测和修复等多种措施,避免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尽最大可能保持当地的原始生态。
第三,由于国情的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说明,只要水电规划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请相信怒江水电建设完全符
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点评
答复由于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行文须委婉,语气当和缓、坚持正面作答,不能直接反驳答复对象的意见,充分显示对答复对象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体现政府对待监督的正确态度;要对提出的意见进行相对应的具体回复,决不能不负责、不诚恳、空话连篇、敷衍应付,更不能直言反驳对方、针锋相对、硬性顶撞、恶语相向、语气生硬。 本答案的基本内容针对C主编“不开发怒江”、“保留生态江”、“保护自然遗产”、“开展环境监测”等意见进行了梳理和分别作答,语气委婉,不直接指明对方观点为非,而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说明实际情况,用事实来表达与对方不同的观点,有理有据,易于让人接受。
四、本题仅为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与这一要求存在距离,怒江州所推动的“两库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就是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矛盾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只要开发水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就是可取的途径;但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开发水电、怎样开发水电,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如果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兼顾,如果发展的最终成果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从怒江的具体情况来看,当地对开发水电有十分迫切的要求,这对解决当前的经济落后和群众贫困问题确有必要;然而,怒江流域是一笔具有特殊重要价值的自然宝藏,处于“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区,根据国家法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里属于禁止水电开发的区域。为什么要禁止开发?为什么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要让步于保护生态环境?正是因为国家和地方所站的层次不同,看问题有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之别。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才是唯一可取的发展途径。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保证各级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在怒江水电开发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官员追求GDP政绩的内动力,正是由于当前以GDP为主导的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造成了官员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观念。要转变这种观念,促使官员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倡导绿色GDP,树立新型政绩观,改革官员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所谓绿色GDP,就是充分考虑环保要素、扣除了环境损失的GDP。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就是要使注重节能环保、创造了更高效益,给人民带来了全面优质生活的官员具有晋升空间,使这样的官员在官场上能够生存下去,并能得到相对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官员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使科学发展成为他们的目标,具有追求科学发展的动力。
政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享有幸福生活,让子孙后代拥有可靠的未来! 点评
由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笔,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终极的理论高度,由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引出话题,把它放在地方政府施政与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存在距离的大背景上,把怒江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矛盾的一个实例,阐述全文第一层次的论点: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论述如何实现这一发展要求,呼应开篇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科学发展观存在距离的观点,指出要使地方政府追求科学发展有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改革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使注重绿色GDP的官员有晋升空间,为全体官员怎样推动发展树立正确的导向。最后,总结全文,回归到“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终极论题上,升华全文境界,并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再次扣题。
五、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给定材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
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答案
资料所列的答复内容,在层次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是层次混乱,原则和措施没有分清,针对性不强。对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措施应分开答复,在原则中明确“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然后在措施中分别论述如何做到上述原则要求,体现合理的逻辑层次。
二是对生态保护问题重复作答。应把答复中关于生态保护和文化的保护问题的内容整合起来,单独作为一条集中阐述。可阐述为“在资源开发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重视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保证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质量、确保生态环境不因水电站的建设而造成破坏。
三是资源开发的同时要解决好群众致富的意见,应作为单独的一条答复。阐述为: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结构相协调。通过水电建设,促进群众增收和致富,使开发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当地人民,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保人民普遍享受开发的利益。
四是缺少科学规划的相关系统表述,应单列一条。要把相关内容整合成一条,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将加大工程的科学论证和规划,依法行政,确保工程的综合效益。 点评
此题的作答是对第三题第2小题答案的扩充。两者都是对应反对意见的,不同的是,前者只针对C主编一个人的意见进行答复,也就是说只答复生态保护问题,后者则要对所有反对意见作答;前者只须写答复正文主体,后者要先辨明资料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写出补充修改意见。本答案按照题目要求,先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补充修改内容。并对资料原答复中遗漏的重要反对意见进行了补充。整个答案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准确。
六、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任务是征服大自然;一种是改造主观世界,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两种“改造”都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日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惊世界殊。”一座座高楼广厦、一座座巨型水坝挺立于大地上,标志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胜利;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病毒侵袭,大自然频频向人类示警,也使人类尝到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
“人定胜天”反映了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力求改造环境为我所用的坚强信心和无畏姿态;但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又会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有力的依据。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保持生态资源的相对完整,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谨慎态度,立足实际,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先行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搞好环评,充分估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预作周密筹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发生不利影响,力争减少居民私挖乱采等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有利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要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资源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使开发成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加速资源枯竭,无法支撑永续发展。因此,规划开发要打牢基础,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准确估量资源的可开发极限,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做到量力、适度。开发资源切不可只图解眼前之急,预支未来。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开发资源以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负责,又是对国家的全局利益、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没有了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应倡导“天人合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统一,始终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点评
首先,本文严格契合了作答要求:要指出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这实际上就是指出给定资料中怒江“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漫湾水电站、阿斯旺水库等负面事例,透露出的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生态环境问题、不进行相关治理和保护等错误倾向。本文对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明确指出,一是不进行环境保护,片面发展经济,二是过度开发资源,加剧能源资源的枯竭。
其次,本文立意准确,内容较为充实。文章由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点起笔,角度较为宏观,使文章从一开始就显得深刻、深沉。由人类必然自然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引出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后过渡到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
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二是“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继而进一步从具体措施上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措施和意义等,切中了申论材料中最为关切的“话题”——科学发展观;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回归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论题上,提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态度和 “天人合一”的观点,并再次扣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关键命题。
从表述技巧上看,本文的语言规范流畅,结构合理,过渡自然,总结深刻,总体达到了较高水平。
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
《申论》试卷“粮食安全主题”范文点评
浙江中公教育:http://zj.offcn.com/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答案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东莞模式”为代表,我国一些地区和行业普遍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能力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有品牌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这种不合理结构不仅导致我国长期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昂代价,难以支撑持续发展,甚至连保持经济自主权都成问题。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点评
本题不仅要指出问题,分析危害或原因,还要提出对策;本答案通过对材料的总结提炼,概括出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体上看,本答案观点正确,层次分明、语言也较为规范,合乎申论的语言风格要求。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答案
林老板的心态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的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问题,正是这一问题影响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危及企业生存。面对危机,企业要有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敢于二次创业的勇气,同时,企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也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要在政策上、产业规划和引导上给予支持,对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给予鼓励,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本地产业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企业与地方共赢的局面。
点评
要对林老板心态的分析准确到位,就要抓住题目中的“本质”二字。对于说话人话意,作答既要揭示出其表面与深层隐含的意义,又要透过材料反映的问题,引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本答案首先揭示了材料的表层含义——林老板无力应对困境,进一步揭示了深层含义——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即林老板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层次,指出了政府引导扶持、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解决思路。整个答案层次清晰,语言精炼规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也是正确的。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答案
提高粮食价格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指的是国家提高收购保护价,其意义在于引导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收购价格对于形成和完善粮价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多种多收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在这一层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形成和完善粮食价格激励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高粮价必须逐步、适度,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特别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居民基本必需品,其价格是市场物价的晴雨表,也是民心稳定的寒暑表,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很敏感的地位,粮价波动牵一发动全身,对高收入者影响不大,对依靠较低工薪和社会保障生活者影响则十分明显。不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而提高粮价,与国家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方针相悖,也不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只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对策,说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点评
本题从作答程序来说要先判断,提高价格对保证粮食安全是否有道理,然后再说明理由。即:先破后立,先辨误,后提出对“涨价保粮食供应”观点的正确认识。
本答案表述上合乎上述要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作者把提高粮价的正面影响(支流)与负面作用(主流)进行了对比论述,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系统思考问题,分析鞭辟入里,得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结论,符合“观点明确、分析恰当”要求。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答案
“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不宜轻易使用,每个省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来进行。要有长远考虑和明确规划,不能盲目而上,尤其不能再复制已经被证明走到了绝路的“东莞模式”,搞低水平建设,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资源环境上付出沉重代价。目前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势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重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各地应抓住机遇,更多地重视产业升级而不是低层次的产业转移,决不能允许落后生产力换个地方继续污染环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长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引进、扶持和开发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与产品,以此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点评
本答案立意观点正确,表述上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本问题是一个涉及产业战略调整的问题,应结合我国经济中地方政府缺乏产业战略眼光和产业布局意识、盲目招商引资、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重视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扶持开发等实际问题,说明内地省份如果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和完整的产业战略、合理的产业布局,必将重复东莞等地走过的不可持续道路,付出高代价、换来低价值。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放眼长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和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有前途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才能给这个地区带来真正的利益。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答案
上述对策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针对性不强,不切合我国的实际。合理分配全球粮食,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援助,超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范围,也超出了我国政府的能力范围。同时,依赖外国也不符合我国粮食立足于自给的方针。第二,只要加大农业投入就能保障我国粮食自给且可出口的观点不切实际,也无法做到。粮食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旱涝虫灾均可导致粮食减产,仅靠加大投入不足以保证粮食供给绝对安全。第三,节约粮食的观点不全面,粮食节约不仅体现在消费环节,也体现在加工、储运环节,节约粮食应当是全过程、全方位的。
修改如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把节约用粮、减少浪费的措施贯穿于粮食收购、加工、储运、流通、消费的始终,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粮食损耗。
点评
本答案按照作答要求,先指出错误、后提出修改意见,思路正确,表述清晰规范。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范文
立足于自给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古人的认识里,丰衣足食是文明进步的基础。今天,粮食安全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指
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基本的立国方针,解决粮食问题也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多种方式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也是保证我们国家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我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20%左右,解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不能依赖国际市场,更不能指望西方大国及其操纵下的国际组织援助。近几年,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消费需求呈直线增长,而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摆上日程,纳入职责,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指示,把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在制度层面,首先,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只有稳定并发展这一农业生产基本体制,才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粮食不断增产、农民增收。其次,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再次,要努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在基础工作层面,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将两者结合起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不仅要牢牢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而且要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广大种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点评
作答本题的难点在于自由命题作文如何立意选题。资料中除粮食问题外,还包括产业转移等问题,这是否表明作文可以脱离粮食安全抓住资料的任意一角进行发挥呢?答案是否定的,基本主题的确立,不应离开材料和现实。文章立意构思的关键在于题目第一句话:胡锦涛总书记下河南、走安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经研读材料,胡锦涛在豫皖考察的目的在于新农村建设,做出的主要指示在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而与给定资料的结合点在于:他指示,抓好粮食安全。
在河南考察期间,胡锦涛对乡亲们说:“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和种粮地区的积极性;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在考察安徽期间,胡锦涛指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扎扎实实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向前进。他向农民承诺: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扶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可见,胡锦涛豫皖之行对于作答本次国家申论考试的主要启示在于:重视粮食安全,而深化改革、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农惠农政策力度,包括稳定和放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都属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性措施。
本文的立意准确。作者从国家独立自主的战略选择上、安全发展的利益需求上来阐述粮食安全问题,视野开阔、站位高、认识深。在对策拟制上,结合宏观经济背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了阐述,切中了材料所体现的国家对粮食问题的政策思路。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流畅,符合官方政论性文章行文特点与申论写作要求。
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怒江水电开发主题”范文点评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答案
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是否按云南省提出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对怒江水电进行开发,即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主张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国家角度考虑,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二是怒江地区地理条件好,符合水电开发条件,对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税收增长和财政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水电开发资金进行生态移民,可避免当地生态环境被居民破坏;五是开发怒江水电输出华东、华中和国外,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反对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规划工作科学性的角度,不反对科学开发,但若按照“两库十三级”方案进行开发是掠夺性的;二是从民生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开发水电并不一定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移民问题将使水电开发得不偿失;三是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反对开发,认为将民族传统和“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四是从环保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安全;五是从地质情况可行性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怒江地质环境不具备开发水电的条件。
点评
这是一道“判断+概述”复合型试题,答案先对开发怒江水电资源问题上的争议焦点进行判断,指出焦点所在;然后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原文精神,把正反两方面理由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整个答案思路正确,观点表述比较准确、全面、到位,文字表达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准确流畅,较好地实现了作答要求。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答案
我国漫湾水电站与美国田纳西河水电开发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启示我们:水电开发可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但必须注意科学规划、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提前做好长远科学规划,避免遗留问题的发生;二是处理好水电开发后国家收益与百姓利益补偿的问题;三是政府要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保障移民的生存;四是采取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做好水电开发后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是要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其他行业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努力做好水电开发工作。
点评
题目中“启示”指的是从资料中能够领悟的道理、获得的启发提示。看资料内容,为漫湾电站和TVA两个水电开发实例,是已然状态的陈述,属于官方语言中的“经验教训”。由此,从资料中所能获得的提示,即指从“已然”领悟“应然”,即根据经验教训,从过去是怎么做的、已经产生了什么后果,了解应该怎么做,避免不利后果,争取有利结果。
本答案内容精炼,从资料中正反两个案例中提炼出开发水电的经验和教训,语言规范,条理分明,概括准确到位。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答案
G所长的观点是:应该辩证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鲸鱼被不同国家的人放生或捕食为喻,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要优先解决的矛盾问题也不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式也就各异。发达国家可对水电资源采取环保优先原则,不予开发;发展中国家则要考虑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进行开发。因此,具体到怒江水电开发而言,应当根据实际开发怒江水电,发展经济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
点评
这是一道阐释题,是一种“意现”资料内容的试题类型。所谓“意现”,就是深入理解资料的深层含义,发掘资料的潜在信息,把自己对于资料意义的理解,用完全不同于资料原文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对资料的一种精神再现,是对语言的本来含义的说明。就本题而言,就是对G所长的话语进行本来含义的发掘、说明,对资料内容进行精神实质的再现。本答案结合材料的上下语境, 把 G所长所讲的鲸鱼例子蕴含的“环境决定论”,与政府决策的“国情、地情决定论”相联系,最后将作答落脚到“怒江水电开发”上。
整个答案表述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逻辑性强,条理分明,语言精炼准确。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的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答案
C主编,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经过我们的认真研究,现对您的意见作出如下答复: 第一,怒江已规划开发,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作为生态江保留的条件事实上已不具备,我们会科学开发使其对怒江流域科学研究价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与有效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不矛盾。我们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到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环境监测和修复等多种措施,避免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尽最大可能保持当地的原始生态。
第三,由于国情的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说明,只要水电规划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请相信怒江水电建设完全符
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点评
答复由于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行文须委婉,语气当和缓、坚持正面作答,不能直接反驳答复对象的意见,充分显示对答复对象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体现政府对待监督的正确态度;要对提出的意见进行相对应的具体回复,决不能不负责、不诚恳、空话连篇、敷衍应付,更不能直言反驳对方、针锋相对、硬性顶撞、恶语相向、语气生硬。 本答案的基本内容针对C主编“不开发怒江”、“保留生态江”、“保护自然遗产”、“开展环境监测”等意见进行了梳理和分别作答,语气委婉,不直接指明对方观点为非,而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说明实际情况,用事实来表达与对方不同的观点,有理有据,易于让人接受。
四、本题仅为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与这一要求存在距离,怒江州所推动的“两库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就是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矛盾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只要开发水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就是可取的途径;但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开发水电、怎样开发水电,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如果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兼顾,如果发展的最终成果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从怒江的具体情况来看,当地对开发水电有十分迫切的要求,这对解决当前的经济落后和群众贫困问题确有必要;然而,怒江流域是一笔具有特殊重要价值的自然宝藏,处于“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区,根据国家法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里属于禁止水电开发的区域。为什么要禁止开发?为什么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要让步于保护生态环境?正是因为国家和地方所站的层次不同,看问题有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之别。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才是唯一可取的发展途径。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保证各级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在怒江水电开发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官员追求GDP政绩的内动力,正是由于当前以GDP为主导的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造成了官员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观念。要转变这种观念,促使官员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倡导绿色GDP,树立新型政绩观,改革官员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所谓绿色GDP,就是充分考虑环保要素、扣除了环境损失的GDP。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就是要使注重节能环保、创造了更高效益,给人民带来了全面优质生活的官员具有晋升空间,使这样的官员在官场上能够生存下去,并能得到相对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官员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使科学发展成为他们的目标,具有追求科学发展的动力。
政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享有幸福生活,让子孙后代拥有可靠的未来! 点评
由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笔,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终极的理论高度,由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引出话题,把它放在地方政府施政与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存在距离的大背景上,把怒江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矛盾的一个实例,阐述全文第一层次的论点: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论述如何实现这一发展要求,呼应开篇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科学发展观存在距离的观点,指出要使地方政府追求科学发展有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改革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使注重绿色GDP的官员有晋升空间,为全体官员怎样推动发展树立正确的导向。最后,总结全文,回归到“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终极论题上,升华全文境界,并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再次扣题。
五、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给定材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
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答案
资料所列的答复内容,在层次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是层次混乱,原则和措施没有分清,针对性不强。对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措施应分开答复,在原则中明确“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然后在措施中分别论述如何做到上述原则要求,体现合理的逻辑层次。
二是对生态保护问题重复作答。应把答复中关于生态保护和文化的保护问题的内容整合起来,单独作为一条集中阐述。可阐述为“在资源开发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重视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保证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质量、确保生态环境不因水电站的建设而造成破坏。
三是资源开发的同时要解决好群众致富的意见,应作为单独的一条答复。阐述为: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结构相协调。通过水电建设,促进群众增收和致富,使开发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当地人民,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保人民普遍享受开发的利益。
四是缺少科学规划的相关系统表述,应单列一条。要把相关内容整合成一条,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将加大工程的科学论证和规划,依法行政,确保工程的综合效益。 点评
此题的作答是对第三题第2小题答案的扩充。两者都是对应反对意见的,不同的是,前者只针对C主编一个人的意见进行答复,也就是说只答复生态保护问题,后者则要对所有反对意见作答;前者只须写答复正文主体,后者要先辨明资料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写出补充修改意见。本答案按照题目要求,先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补充修改内容。并对资料原答复中遗漏的重要反对意见进行了补充。整个答案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准确。
六、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任务是征服大自然;一种是改造主观世界,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两种“改造”都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日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惊世界殊。”一座座高楼广厦、一座座巨型水坝挺立于大地上,标志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胜利;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病毒侵袭,大自然频频向人类示警,也使人类尝到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
“人定胜天”反映了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力求改造环境为我所用的坚强信心和无畏姿态;但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又会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有力的依据。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保持生态资源的相对完整,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谨慎态度,立足实际,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先行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搞好环评,充分估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预作周密筹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发生不利影响,力争减少居民私挖乱采等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有利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要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资源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使开发成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加速资源枯竭,无法支撑永续发展。因此,规划开发要打牢基础,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准确估量资源的可开发极限,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做到量力、适度。开发资源切不可只图解眼前之急,预支未来。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开发资源以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负责,又是对国家的全局利益、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没有了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应倡导“天人合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统一,始终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点评
首先,本文严格契合了作答要求:要指出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这实际上就是指出给定资料中怒江“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漫湾水电站、阿斯旺水库等负面事例,透露出的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生态环境问题、不进行相关治理和保护等错误倾向。本文对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明确指出,一是不进行环境保护,片面发展经济,二是过度开发资源,加剧能源资源的枯竭。
其次,本文立意准确,内容较为充实。文章由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点起笔,角度较为宏观,使文章从一开始就显得深刻、深沉。由人类必然自然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引出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后过渡到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
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二是“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继而进一步从具体措施上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措施和意义等,切中了申论材料中最为关切的“话题”——科学发展观;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回归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论题上,提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态度和 “天人合一”的观点,并再次扣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关键命题。
从表述技巧上看,本文的语言规范流畅,结构合理,过渡自然,总结深刻,总体达到了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