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说课稿

《示儿》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方法。 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来说,课前搜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对照译文自已理解诗意,并没有什么难处。但要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还需要老师借助相关的文字,资料,补清文字后的历史,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悟,理解,共鸣。因此,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体会作者爱国之情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 本课教时安排为1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2、情感目标:

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 说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说古诗导入。

1、 说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 、看到冰天雪地绽放的梅花,你会想到:

(2) 、念一句带“春”字的诗:

[反思:既是复习前面所学,又是一种综合运用,是积累与运用并举。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师:哈,同学们可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那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新诗。在学习新诗之前,我还要请大家帮老师回忆一篇文章:《巴甫洛夫很忙》,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说什么吗?(巴甫洛夫在临终前,拒绝别人来看望,忙着记录临终症状,作科学记录,让人肃然起敬)。是的,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这位老人叫陆游,他在临终的时候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反思:复习相关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引起思考。]

3、 介绍陆游生平。

[反思:成就人之处,往往在于细节。在此之处,我注意把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简单总结,我想学生记得一定很清楚、扎实。]

(二) 、 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出示课题:《示儿》。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

生:叫遗书

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生:写财产的分配等„„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 ( 课件展示陆游图片 )

2、生听诗。

师:你听出了大概是 说 什么意思?

生:„„

[反思:初步整体感知,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为学好这首诗,深入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师: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呢?

自由朗读,指名 个别学生读,注意“祭”与“乃”的读音。再集体读,读顺。

(三)、 再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2、黑板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 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随即板书:山河破碎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3、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眠不觉

晓 )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 仞 岳上摩天。(壁立千 仞 ,无欲则刚 )

遗民泪尽 胡尘 里,(不教 胡马 度阴山)

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目很长,齐读,指名读诗

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

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男生齐读。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痛、痛心、痛恨„„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农民很悲伤„„

师配乐(悲伤)旁白:„„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 ( 随机展示课件 )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指名说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三生读,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生:„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你们想说什么?

生:昏君!

再 读这 首 诗 。

4、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 悲 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生个别读,评议,集体读。

。 )

5、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

师: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 因为他很爱国 。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这是一种多么 ( ) 的 爱国情怀!(执着,坚定,至死不渝)

指名读 。

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6 、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背诵。

[反思:《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再造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

(四)、 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经过无数革命志士和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推翻了五千年的帝王统治。(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统一大业了,而且强盛起来了。到如今,唯一让人牵挂的是,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我们 读完了《示儿》,你想到了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写一写好吗。

生: „„

[反思:《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 五 )、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 除了课堂上老师提到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老师 还 给你们推荐 一 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这两首诗在《语文同步阅读》80、81页,欢迎同学们阅读。

三、教学效果

整节课,无论是多媒体图画的应用,还是音乐的创设、课外古诗的引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踏踏实实地教,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听,读,说,写,感,悟,真正落实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值得自己欣慰的是,在体味古诗的深情上,我相信学生还是体味得很深刻。但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课外古诗的欣赏用时把握得不够好;学生课堂情绪调动得不是很高;小练笔环节因时间的仓促,没有得到当堂有效的 反馈;古诗的当堂背诵也因时间没把握好,没来得及检验。这些都应作为自己今后教学所要注意的方面

《示儿》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方法。 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来说,课前搜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对照译文自已理解诗意,并没有什么难处。但要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还需要老师借助相关的文字,资料,补清文字后的历史,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悟,理解,共鸣。因此,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体会作者爱国之情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 本课教时安排为1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2、情感目标:

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 说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说古诗导入。

1、 说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 、看到冰天雪地绽放的梅花,你会想到:

(2) 、念一句带“春”字的诗:

[反思:既是复习前面所学,又是一种综合运用,是积累与运用并举。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师:哈,同学们可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那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新诗。在学习新诗之前,我还要请大家帮老师回忆一篇文章:《巴甫洛夫很忙》,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说什么吗?(巴甫洛夫在临终前,拒绝别人来看望,忙着记录临终症状,作科学记录,让人肃然起敬)。是的,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这位老人叫陆游,他在临终的时候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反思:复习相关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引起思考。]

3、 介绍陆游生平。

[反思:成就人之处,往往在于细节。在此之处,我注意把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简单总结,我想学生记得一定很清楚、扎实。]

(二) 、 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出示课题:《示儿》。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

生:叫遗书

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生:写财产的分配等„„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 ( 课件展示陆游图片 )

2、生听诗。

师:你听出了大概是 说 什么意思?

生:„„

[反思:初步整体感知,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为学好这首诗,深入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师: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呢?

自由朗读,指名 个别学生读,注意“祭”与“乃”的读音。再集体读,读顺。

(三)、 再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2、黑板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 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随即板书:山河破碎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3、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眠不觉

晓 )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 仞 岳上摩天。(壁立千 仞 ,无欲则刚 )

遗民泪尽 胡尘 里,(不教 胡马 度阴山)

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目很长,齐读,指名读诗

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

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男生齐读。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痛、痛心、痛恨„„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农民很悲伤„„

师配乐(悲伤)旁白:„„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 ( 随机展示课件 )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指名说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三生读,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生:„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你们想说什么?

生:昏君!

再 读这 首 诗 。

4、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 悲 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生个别读,评议,集体读。

。 )

5、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

师: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 因为他很爱国 。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这是一种多么 ( ) 的 爱国情怀!(执着,坚定,至死不渝)

指名读 。

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6 、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背诵。

[反思:《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再造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

(四)、 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经过无数革命志士和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推翻了五千年的帝王统治。(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统一大业了,而且强盛起来了。到如今,唯一让人牵挂的是,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我们 读完了《示儿》,你想到了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写一写好吗。

生: „„

[反思:《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 五 )、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 除了课堂上老师提到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老师 还 给你们推荐 一 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这两首诗在《语文同步阅读》80、81页,欢迎同学们阅读。

三、教学效果

整节课,无论是多媒体图画的应用,还是音乐的创设、课外古诗的引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踏踏实实地教,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听,读,说,写,感,悟,真正落实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值得自己欣慰的是,在体味古诗的深情上,我相信学生还是体味得很深刻。但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课外古诗的欣赏用时把握得不够好;学生课堂情绪调动得不是很高;小练笔环节因时间的仓促,没有得到当堂有效的 反馈;古诗的当堂背诵也因时间没把握好,没来得及检验。这些都应作为自己今后教学所要注意的方面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