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总第203期
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4.02.035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22014General No.203
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李景林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福建邵武354000)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
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改变德育的方法、形式、内容及载体,可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满足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中学生的诉求。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实践;体会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4)02-0069-02
在以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全
球一体化为特征的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
从灌输走向体验。从丰富德育内德育将从封闭走向开放,
容,拓展德育途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德育力量,以及创建校园文化等方面加以变革,以此应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地促进中学德育的改革和完善。近年
我校在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改来,
革尝试,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重视体验,淡化说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孩子。我们推行每月家校联系的“孝心真情记事卡”制度,以及尝试实行“学生德育成长手册”,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
在家庭生活体验中明确每个家庭成员自主参与家务劳动,
的分工、责任和义务,各自扮演的家庭角色。学会自食其
学会担当,学会与家庭成员交流和合作,感受大家庭的力,
亲情和温暖。养成热爱劳动、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争当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孩子。
其次,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为了让爱心在全校学生中传播生根,我校以“乐”为切入点,努力创设活动情景,采用真情实意、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同学们在“乐”中
“乐”体验,在中反思,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每学期
初,我校都开展“扬爱宣言”的主题德育活动,提出争当“爱心之星”的口号。由校学生会、团委、少先队牵头设立学生干部竞聘制,组建由学生会领导下的各种社团组织,如环保小分队、学习互助队、礼仪队、文明劝导队等。让每
明位学生在校园内都能寻找一个为同学们服务的小岗位,
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体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为大家服务的乐趣。在我校,由学生们自己策划,还开展了“学《纲要》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李景林(1966-),男,福建邵武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研究。
”、“迎五一诉亲情”、“我对妈妈说”争当文明人等新颖有
趣的团队主题活动。通过校园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实现了情感共鸣,学会合作共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明白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道德本质。
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做一名好公民。我校《纲要》依据精神,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打破封闭式的传统德育方式,以社区为依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形式多样、高效有序的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的德育运行机制。多年
我校坚持与城丰居委会、部队干休所、革命烈士纪念馆来,
等单位达成共建,联手共创学生社区实践基地,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我校以社区为舞台,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优势,采用角色模拟的体验形式,创设了“文明劝导”、“绿色小卫士”、“卫生小天使”员等丰富多彩、科学健康
“团员假日小队”。组建各具特色的的体验项目,
二、建设校园文化,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新渠道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是新课程改革对
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对于弱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对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改变单一乏味的校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
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聪明才智的最大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建造文化墙、生物园、地理园、喷水池、学校标志性雕塑,以及植树、种草、养花等,把学校建成一个园林式学校,使学生置身于赏心悦
“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2)营造目的环境中,得到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我校投入20多万元资金,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营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楼梯、走廊、操场、会场、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貌规范用语,开辟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
、“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开展“文明年级”
”、“文明楼道”等评选活动。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学生舍
—69—
宿舍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道德风尚教育、遵
安全常识教育等。派出思想品德教师、美术纪守法教育、
教师、综合实践教师和其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美化班级、寝室。各年级还开展了“文明示范寝室”评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比活动,
。依靠集体的智慧创建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良的校风校纪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班级、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集体,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3)创建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如我校每学期
辩论赛,举办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科都要开展演讲赛、
普讲座等,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学科奥赛,评选校园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科技之星等“十大”之星,创办了《旷野》文学期刊和《心理导航报》等刊物,以开拓学生的视
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技能和特长。野,
三、反对灌输,突出主体,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共同取向
“灌输”以德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截然不同的双重品行:一方面是出于满足社会需要而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在内心深处又存在与社会准则截然不同的观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确能改变学生的一时行为,但他只是不情愿地被动应对,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主动改变内心深处的观念。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知识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学生对
家长的权威态度由过去的盲目依赖、崇拜或畏惧转教师、
向了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对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和调适,更
自主加以妥善处理。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希望于道德法则,
德教育,那种一味服从,具有明显指令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持久。作为教师也不能因为自己知识和阅历上的优势,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行把并不能有效解决道德问题的有限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
“灌输”,反对突出德育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这首先
要求教师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要多开展一些真情实意、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主题活动。如我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一改教师和行政领导大包大揽的做法,实行班级轮换制,由班级推选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上台演讲;主题班会实行在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承办制;学生会干部实行竞聘制,
。“主动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班干部实行同学轮岗制等等
”性。因此,在德育活动中,应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则主要
:“唤体现于循循善诱,正面疏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起人实现自我教育,
四、坚持开放性,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模式。随着信息时
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封闭的德育模式
从封闭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中学德育必须顺应课改潮流,
走向开放,这是中学德育的出路所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出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
”验。
德育的开放性,说到底就是德育的社会实践性。首
先,从德育内容看,坚持开放性,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点,放在一个理论和爱国主义、
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阐述和说明,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从德育目标看,坚持开放性,就是不仅要
还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一个只会死啃书本的学生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与社会各机关部门打交道的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用传统的眼光看,不属于德育范畴,当我们用知识经济开放的眼光看,就会认识到应把它们包含在德育之中。第三,从德育的过程看,坚持开放性,就是改变
“小课堂”“大课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校同社会实践
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有机的结合,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另一
把来自社会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讨论和研究,使两个方面,
课堂真正融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
走进自然,参观李纲纪念馆、福建省委旧址,考察进社会、
“富屯溪工业废水污城南、下沙等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开展
”、“邵武市红菇生态资源调查”染调查等100多项研究性学习课题,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近自然、探索自然,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我校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
出了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治理富屯溪工业废水污染和建立邵武市红菇生态自然保护区等方案,被邵武市政
以上两个研究课题府采纳并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2009年还在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为此,
“福建省科技教育我校被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教育厅评为
,先进集体”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此外,我校还经常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上街开展
“牛皮癣”清除城市活动、每年的6月5日上街开展环保宣
传活动等,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劳动、关注环境、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持久的内在的道德品质。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加剧了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现实,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单一的德育模式,完善德育体系,重视德育创新,努力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M ].北京: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0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M ].北京:首都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2004.师大出版社,
[3]“静、J ].中刘秀杰.以净、敬、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2011,(S1).国校外教育,
[4].吉林教王金山.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创新能力[J ]
2011,(31).育,
[5]刘修战,褚福建.关注学生不同声音寻找德育突破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6).路径[
〔责任编辑:钱晓玲〕
—70—
2014年第2期总第203期
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4.02.035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22014General No.203
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李景林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福建邵武354000)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
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改变德育的方法、形式、内容及载体,可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满足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中学生的诉求。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实践;体会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4)02-0069-02
在以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全
球一体化为特征的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
从灌输走向体验。从丰富德育内德育将从封闭走向开放,
容,拓展德育途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德育力量,以及创建校园文化等方面加以变革,以此应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地促进中学德育的改革和完善。近年
我校在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改来,
革尝试,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重视体验,淡化说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孩子。我们推行每月家校联系的“孝心真情记事卡”制度,以及尝试实行“学生德育成长手册”,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
在家庭生活体验中明确每个家庭成员自主参与家务劳动,
的分工、责任和义务,各自扮演的家庭角色。学会自食其
学会担当,学会与家庭成员交流和合作,感受大家庭的力,
亲情和温暖。养成热爱劳动、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争当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孩子。
其次,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做一名好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为了让爱心在全校学生中传播生根,我校以“乐”为切入点,努力创设活动情景,采用真情实意、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同学们在“乐”中
“乐”体验,在中反思,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每学期
初,我校都开展“扬爱宣言”的主题德育活动,提出争当“爱心之星”的口号。由校学生会、团委、少先队牵头设立学生干部竞聘制,组建由学生会领导下的各种社团组织,如环保小分队、学习互助队、礼仪队、文明劝导队等。让每
明位学生在校园内都能寻找一个为同学们服务的小岗位,
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体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为大家服务的乐趣。在我校,由学生们自己策划,还开展了“学《纲要》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李景林(1966-),男,福建邵武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研究。
”、“迎五一诉亲情”、“我对妈妈说”争当文明人等新颖有
趣的团队主题活动。通过校园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实现了情感共鸣,学会合作共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明白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道德本质。
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做一名好公民。我校《纲要》依据精神,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打破封闭式的传统德育方式,以社区为依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形式多样、高效有序的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的德育运行机制。多年
我校坚持与城丰居委会、部队干休所、革命烈士纪念馆来,
等单位达成共建,联手共创学生社区实践基地,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我校以社区为舞台,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优势,采用角色模拟的体验形式,创设了“文明劝导”、“绿色小卫士”、“卫生小天使”员等丰富多彩、科学健康
“团员假日小队”。组建各具特色的的体验项目,
二、建设校园文化,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新渠道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是新课程改革对
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对于弱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对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改变单一乏味的校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
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聪明才智的最大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建造文化墙、生物园、地理园、喷水池、学校标志性雕塑,以及植树、种草、养花等,把学校建成一个园林式学校,使学生置身于赏心悦
“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2)营造目的环境中,得到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我校投入20多万元资金,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营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楼梯、走廊、操场、会场、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貌规范用语,开辟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
、“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开展“文明年级”
”、“文明楼道”等评选活动。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学生舍
—69—
宿舍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道德风尚教育、遵
安全常识教育等。派出思想品德教师、美术纪守法教育、
教师、综合实践教师和其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美化班级、寝室。各年级还开展了“文明示范寝室”评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比活动,
。依靠集体的智慧创建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良的校风校纪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班级、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集体,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3)创建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如我校每学期
辩论赛,举办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科都要开展演讲赛、
普讲座等,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学科奥赛,评选校园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科技之星等“十大”之星,创办了《旷野》文学期刊和《心理导航报》等刊物,以开拓学生的视
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技能和特长。野,
三、反对灌输,突出主体,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共同取向
“灌输”以德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截然不同的双重品行:一方面是出于满足社会需要而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在内心深处又存在与社会准则截然不同的观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确能改变学生的一时行为,但他只是不情愿地被动应对,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主动改变内心深处的观念。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知识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学生对
家长的权威态度由过去的盲目依赖、崇拜或畏惧转教师、
向了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对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和调适,更
自主加以妥善处理。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希望于道德法则,
德教育,那种一味服从,具有明显指令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持久。作为教师也不能因为自己知识和阅历上的优势,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行把并不能有效解决道德问题的有限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
“灌输”,反对突出德育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这首先
要求教师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要多开展一些真情实意、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主题活动。如我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一改教师和行政领导大包大揽的做法,实行班级轮换制,由班级推选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上台演讲;主题班会实行在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承办制;学生会干部实行竞聘制,
。“主动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班干部实行同学轮岗制等等
”性。因此,在德育活动中,应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则主要
:“唤体现于循循善诱,正面疏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起人实现自我教育,
四、坚持开放性,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模式。随着信息时
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封闭的德育模式
从封闭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中学德育必须顺应课改潮流,
走向开放,这是中学德育的出路所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出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
”验。
德育的开放性,说到底就是德育的社会实践性。首
先,从德育内容看,坚持开放性,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点,放在一个理论和爱国主义、
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阐述和说明,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从德育目标看,坚持开放性,就是不仅要
还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一个只会死啃书本的学生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与社会各机关部门打交道的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用传统的眼光看,不属于德育范畴,当我们用知识经济开放的眼光看,就会认识到应把它们包含在德育之中。第三,从德育的过程看,坚持开放性,就是改变
“小课堂”“大课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校同社会实践
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有机的结合,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另一
把来自社会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讨论和研究,使两个方面,
课堂真正融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
走进自然,参观李纲纪念馆、福建省委旧址,考察进社会、
“富屯溪工业废水污城南、下沙等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开展
”、“邵武市红菇生态资源调查”染调查等100多项研究性学习课题,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近自然、探索自然,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我校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
出了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治理富屯溪工业废水污染和建立邵武市红菇生态自然保护区等方案,被邵武市政
以上两个研究课题府采纳并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2009年还在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为此,
“福建省科技教育我校被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教育厅评为
,先进集体”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此外,我校还经常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上街开展
“牛皮癣”清除城市活动、每年的6月5日上街开展环保宣
传活动等,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劳动、关注环境、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持久的内在的道德品质。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加剧了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现实,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单一的德育模式,完善德育体系,重视德育创新,努力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M ].北京: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0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M ].北京:首都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2004.师大出版社,
[3]“静、J ].中刘秀杰.以净、敬、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2011,(S1).国校外教育,
[4].吉林教王金山.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创新能力[J ]
2011,(31).育,
[5]刘修战,褚福建.关注学生不同声音寻找德育突破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6).路径[
〔责任编辑:钱晓玲〕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