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2013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项目编号:2013HBYB42
课题负责人:李飞
所在单位:流水镇新庄小学
一、 课题的提出
(一) 选题意义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形式多样的,能切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众多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何使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全面协调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着眼学生知、情、意、行相协调,使其人格健全、技能完备的优秀学生?等诸多问题成为教师执行新课改的新难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尽力执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为主线的新课程总体要求。但不得不承认,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过分依赖教材,走进了以教材为主体的误区。加之传统的教育理念扎根教师心中, 很难脱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就是一节课的旧观念的束缚;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课程资源,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在课堂中合理用教材,开发出适宜的新资源与教材交相呼应,从而更完美地体现教材功能,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师在这当中还能改进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现状述评
形成这种“以教促改,以改促教”的良性循环是当下教师所迫切追求的,也是课程改革具体落实的必然趋势。现阶段课堂教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繁荣景象。新课标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有着独到的基础性、广泛性和可行性。我组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除文化知识以外的发展状况,可是成效不显著,尝试了多种诱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很多以不切实际、远离生活而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80年代,原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成功的形成了“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模式,并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国家推广李吉林老师的这种教学理论。简单地说,“情境教学”就是打破传统教育“教知识”的瓶颈,通过在课堂中生动鲜活的场景以及融入场景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入情入境,自发的、主动地探究知识,发展思维,迎合儿童心
理发展规律。其主导思想是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和班级全体儿童发展;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对“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课题的研究,对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 研究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创设情境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角色,如何强化学生在情境中的感受性和教育性,创设情境对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这对我们教学实践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若突破这些问题,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能推动素质教育理论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轻松愉悦的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能达到理论优化和实践效果的双丰收。
二、 研究目标
(一)、在已有研究成果下,借鉴先进的情境创设模式,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
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新课标改进程度的不同,照搬照抄别人的研究结果是不可取的,不一定对我校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流水镇新庄小学是汉滨区偏远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传统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这明显和李吉林老师在非常发达的江苏南通市搞实践改革存在很大差异。在实践中逐步借鉴、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与区域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新情境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相信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验证理论。在今后一个长期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研究组紧紧依托“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符号化的、抽象的、理性的数学问题移植在简单明朗的生活场景中,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适合我校,乃至我镇我区的情境教学新模式。
三、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在我校原有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学科知识学习和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主线,毫不动摇的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落实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四基四能”全方位发展。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过渡到依靠创设情境导入课堂,直至师生完全适应情境创设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赖。研究内容着重五方面:
1、情境教学对学生兴趣的诱发的研究。
2、指导学生观察时感受性的强化的研究。
3、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研究。
4、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以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
5、情境教学训练手段的实践性研究。
四、 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我们研究组计划结合我校实际,以研究组成员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课堂)。定期在临近兄弟学校间开展校际教研交流,积极参加流水镇中心校定期举办的各类赛教等活动,争取机会选派研究员赴汉滨区乃至其他有此类研究经验的单位考察、学习。通过以上形式搜集资料,理清“情境教育”现有原理,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我校研究员任课的实验班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逐步过度到“情境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查漏补缺。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情境创设”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现有掌握的直接经验,把抽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融入其中,以至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教学手段。
课题中的“情境教学”是指:基于以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但根据课型的需要,合理选择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方式为宜。
课题中的“情境”是指:老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实体教具(学具)、影像资料或者言语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活跃状态,在形象、感性中置入问题,以便于对新知识的学习。这里的活跃状态可能是预定的,也可能是学生创新思维下的产物,老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的求知观念进行学习。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紧紧依靠教学这一主线,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再将对策应用于教学中检验的基本思路。但必须借助很多研究方法相协助,才能提高效率,直达目标少走弯路。因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走访调查法。
六、 研究程序
该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启动阶段
2013年4月至5月底。本阶段制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组规章制度,人员分工。初步确定实践框架,组织课题组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二)、“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及资料搜集阶段
2013年6月至8月底。本阶段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国内已有的“情境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研方法论》等相关基础知识,为下一步正式实施打好基础。实施形式主要是购买相关书籍,在网络上观看相关视频,鼓励有条件的研究员赴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三)、实践研究阶段
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这一阶段至关重要,要求研究员全身心投入,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学生沟通、学生成绩等每个环节。研究员必须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践报告。并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撰写研修日志,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四)、交流反馈再研究阶段
2014年3月至4月。本阶段将实践研究阶段的成果在全校、全镇范围内作交流,与同等学校课堂做对比,初步总结,将优点广泛宣传推广,撰写研究论文。对于当中存在的不足,要实事求是地接受,再制定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在研究,突破难题,直至问题破解。
(五)、总结深化阶段
2014年5月至6月。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实践报告,编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申请结题。
七、 成果形式
成果呈现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影像资料以及研究论文。
八、 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汉滨区2013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项目编号:2013HBYB42
课题负责人:李飞
所在单位:流水镇新庄小学
一、 课题的提出
(一) 选题意义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形式多样的,能切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众多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何使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全面协调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着眼学生知、情、意、行相协调,使其人格健全、技能完备的优秀学生?等诸多问题成为教师执行新课改的新难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尽力执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为主线的新课程总体要求。但不得不承认,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过分依赖教材,走进了以教材为主体的误区。加之传统的教育理念扎根教师心中, 很难脱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就是一节课的旧观念的束缚;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课程资源,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在课堂中合理用教材,开发出适宜的新资源与教材交相呼应,从而更完美地体现教材功能,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师在这当中还能改进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现状述评
形成这种“以教促改,以改促教”的良性循环是当下教师所迫切追求的,也是课程改革具体落实的必然趋势。现阶段课堂教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繁荣景象。新课标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有着独到的基础性、广泛性和可行性。我组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除文化知识以外的发展状况,可是成效不显著,尝试了多种诱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很多以不切实际、远离生活而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80年代,原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成功的形成了“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模式,并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国家推广李吉林老师的这种教学理论。简单地说,“情境教学”就是打破传统教育“教知识”的瓶颈,通过在课堂中生动鲜活的场景以及融入场景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入情入境,自发的、主动地探究知识,发展思维,迎合儿童心
理发展规律。其主导思想是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和班级全体儿童发展;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对“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课题的研究,对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 研究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创设情境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角色,如何强化学生在情境中的感受性和教育性,创设情境对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这对我们教学实践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若突破这些问题,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能推动素质教育理论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轻松愉悦的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能达到理论优化和实践效果的双丰收。
二、 研究目标
(一)、在已有研究成果下,借鉴先进的情境创设模式,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
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新课标改进程度的不同,照搬照抄别人的研究结果是不可取的,不一定对我校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流水镇新庄小学是汉滨区偏远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传统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这明显和李吉林老师在非常发达的江苏南通市搞实践改革存在很大差异。在实践中逐步借鉴、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与区域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新情境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相信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验证理论。在今后一个长期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研究组紧紧依托“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符号化的、抽象的、理性的数学问题移植在简单明朗的生活场景中,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适合我校,乃至我镇我区的情境教学新模式。
三、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在我校原有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学科知识学习和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主线,毫不动摇的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落实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四基四能”全方位发展。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过渡到依靠创设情境导入课堂,直至师生完全适应情境创设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赖。研究内容着重五方面:
1、情境教学对学生兴趣的诱发的研究。
2、指导学生观察时感受性的强化的研究。
3、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研究。
4、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以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
5、情境教学训练手段的实践性研究。
四、 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我们研究组计划结合我校实际,以研究组成员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课堂)。定期在临近兄弟学校间开展校际教研交流,积极参加流水镇中心校定期举办的各类赛教等活动,争取机会选派研究员赴汉滨区乃至其他有此类研究经验的单位考察、学习。通过以上形式搜集资料,理清“情境教育”现有原理,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我校研究员任课的实验班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逐步过度到“情境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查漏补缺。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情境创设”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现有掌握的直接经验,把抽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融入其中,以至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教学手段。
课题中的“情境教学”是指:基于以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但根据课型的需要,合理选择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方式为宜。
课题中的“情境”是指:老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实体教具(学具)、影像资料或者言语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活跃状态,在形象、感性中置入问题,以便于对新知识的学习。这里的活跃状态可能是预定的,也可能是学生创新思维下的产物,老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的求知观念进行学习。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紧紧依靠教学这一主线,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再将对策应用于教学中检验的基本思路。但必须借助很多研究方法相协助,才能提高效率,直达目标少走弯路。因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走访调查法。
六、 研究程序
该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启动阶段
2013年4月至5月底。本阶段制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组规章制度,人员分工。初步确定实践框架,组织课题组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二)、“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及资料搜集阶段
2013年6月至8月底。本阶段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国内已有的“情境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研方法论》等相关基础知识,为下一步正式实施打好基础。实施形式主要是购买相关书籍,在网络上观看相关视频,鼓励有条件的研究员赴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三)、实践研究阶段
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这一阶段至关重要,要求研究员全身心投入,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学生沟通、学生成绩等每个环节。研究员必须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践报告。并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撰写研修日志,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四)、交流反馈再研究阶段
2014年3月至4月。本阶段将实践研究阶段的成果在全校、全镇范围内作交流,与同等学校课堂做对比,初步总结,将优点广泛宣传推广,撰写研究论文。对于当中存在的不足,要实事求是地接受,再制定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在研究,突破难题,直至问题破解。
(五)、总结深化阶段
2014年5月至6月。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实践报告,编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申请结题。
七、 成果形式
成果呈现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影像资料以及研究论文。
八、 研究组成员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