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展文明礼仪,晓为人之本。
《论语篇》(5号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惜时篇 4号楼)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新大楼)(明理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旧唐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到南宋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
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周易》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部,每部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尚书》
《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诗经》
《诗经》,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记》
《礼记》,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242年间史事。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
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展文明礼仪,晓为人之本。
《论语篇》(5号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惜时篇 4号楼)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新大楼)(明理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旧唐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到南宋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
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周易》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部,每部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尚书》
《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诗经》
《诗经》,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记》
《礼记》,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242年间史事。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